《传习录》与阳明学说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仰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习录》王阳明为什么说‘精一’、‘博约’、‘尽心’于他的学说想通?~

这个问题问得略诡异,什么叫做为什么说?然后我只有从两方面回答了,一个是说的目的,一个是说的理由:
首先是说的目的——心学刚开始时在那个时代属于很离经叛道的存在,所以无论如何王阳明必须指明自己的学说是来自于圣人之言,也就是所说的“精一”、“博约”、“尽心”等,他反对的仅仅是朱熹错误的解释,而不是反对圣人的学说。讲清楚这一点才能为自己正名而不至于让自己的学说被众人摒弃。
至于说这个的理由——这个展开来就很多了,阳明学说中有很多相互照应的,比如说紧接着的说与他学说想通的“一精一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都是对此的阐释。
这两个思路都可以回答为什么说这个问题,不知道答主想要的是哪个。

可以用: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著作。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包括王守仁与门人的问答和论学书信。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入《王文成公全书》。全书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该书在传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传习录》流行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商务印务馆1927年出版叶圣陶校注本等。
内容概述: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链接】《传习录》的概述、原文、翻译、评析:
http://www.doc88.com/p-9049014418504.html

王守仁的语录,由他一位弟子笔记并选编为《传习录》,其中有一段说:“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又有一段说:“先生曰:‘尔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由这几段话,我们可以知道,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在他的这个概念中,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体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的世界。这样,当然就没有朱熹如此着重强调的抽象的“理”世界的地位。

王守仁也主张心即理: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从这些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朱熹与王阳明的不同,以及两人所代表的学派的不同。根据朱熹的系统,那就只能说,因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因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可是不能反过来说。但是王守仁所说的,恰恰是反过来说。根据王守仁的系统,则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如此,则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王守仁用这样的宇宙的概念,给予《大学》以形而上学的根据。我们从第十六章已经知道,《大学》有所谓“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又归结为一纲领:明明德。

明德,不过是吾心之本性。一切人,无论善恶,在根本上都有此心,此心相同,私欲并不能完全蒙蔽此心,在我们对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总是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就是说明这一点的好例。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我们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遵从这种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因为如果我们要寻找借口,不去立即遵行这些指示,那就是对于良知有所增损,因而也就丧失至善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

据说,杨简初见陆九渊,问题:“如何是本心?”不妨顺便提一下,“本心”本来是禅宗术语,但是也成为新儒家陆王学派使用的术语。陆九渊引《孟子》的“四端”为答。杨简说他儿时已读此段,但是还是不知道如何是本心。杨此时任富阳主簿,谈话中间还要办公,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了,又面向陆九渊,再问这个问题。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乃拜陆为师。

另有一个故事说,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天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个故事没有说,通过谈话,这个贼是否发生了顿悟。但是它和前一个故事,都用的是禅宗教人觉悟的标准的方法。两个故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的本心的表现,通过良知他直接知道是为是,非为非。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为什么王守仁的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这个缘故。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有做圣人的潜能。他可能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换句话说,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或者用王守仁的术语说,就是“致良知”。因此。“致良知”就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王守仁在晚年就只讲这三个字。(冯友兰)



我与阳明心学(全)
答:昨日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位大学教授发了一篇讲阳明心学的文章,迫不及待关注了他的公众号。 我与他简单聊了两句,发现我们对阳明心学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阳明心学就是明代王阳明创立的学说。曾听樊登老师说起过(他也是读书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称之为两个半完人的其中之一就是王阳明。 《左传》有云:太上有 立德 ,...

传习录哪一节 天理即人欲
答:传习录的相关知识 1、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的一部哲学著作。此书是由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人编辑整理而成的,记录了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2、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答:知行合一的理念其实自古皆有,《易经》中就有“知至至之”的说法,只是后来世人慢慢的淡忘了,要么只注重求知而不去实践检验,要么只注重实践而不去思索探求。王阳明用简捷通俗的话语来重提此话题,用意在于倡导世人知行并进,教导世人注重践行,事上磨练。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传习录》中有四段总结。...

王阳明的生命宣言 |《传习录》心解05:知行合一
答:徐爱和谢西山的见解同样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主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实践是知识的试金石,是学问的真谛。《论语》中的“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进一步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阳明和谢西山倡导知行并进,反对知而不行,朱熹虽有“先知后行”的观点,但仍强调知行相辅相成。面对《传习录》的深奥内容...

王阳明传习录是本什么样的书
答:《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内的...

王阳明的著作有哪些?
答:出处:《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是明代心学的代表性著作。 4.《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是清同治光绪间(1...

读完“传习录”对阳明先生的感受和想法?
答:践行知行合一能使人聪慧,当一个人清除了私欲杂念,那么他的内心将归于寂。自古国人就有静能生慧的说法,做到知行合一自然能耳聪目明,应付自如。王阳明能做到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与这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用兵如神令人拍案叫绝。当代很多人学了心学后如此敬仰王阳明,也是发现了心学的这个功能。知行...

阳明心学 | 沿周程之说求之
答:“‘道南’之说,明道实因龟山南归,盖亦一时之言,道岂有南北乎?”(《与汪节夫书》。注:道南,指杨时在程颢出学成南归的时候,程颢目送杨时离去,对旁边的人说:“吾道南矣!”)王阳明被称赞过有程颢的气象。邵廷采写的《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引用黄道周称赞王阳明有孟子、程颢气象的话:“石...

阳明心学——格物致知
答:天下同归而殊途 ”,万物之理虽然会有分殊,但皆源自终极的天理。朱熹所说的事物可以是一花一草,也可以是古代先贤留下的各种著作,即通过这种认识论的方法来成为圣人。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阳明是他的号,原名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在《传习录》中有关于他对于“格物致知”...

王阳明全冼录
答: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