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地震带的地质分析

作者&投稿:闵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在中国大约东经102°~106°之间,有一条南北贯穿全国中部地区的地震震中密集国内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带--"南北地震带"。这一问题是在上世纪50年代编制中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区域图时引起人们注意的,以后经过对其两侧地质构造差异的对比,便提出了"南北地震带"这一概念。
"南北地震带",实际是否存在呢?从有关地震纪录资料和地质资料看,实在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
从地震地质的观点看,一条地震带的确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震中分布的成带性:②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带的统一性。
南北地震带是以青藏高原地壳为主体和兼并了扬子地块西部而成的新生构造实体,具弥漫性边界。构成其基本格架的巨型反S形或缓弧形构造带,分布在中部的弧顶朝南的弧形构造以及发育在东界附近的旋卷构造,成为南北地震带的三大构造特色,它们都是塑性伸展流动的产物。据弧形构造形态实际数据分析表明,地壳物质向南移动的规模,由北往南逐渐加大,从西到东渐逐减小;自北纬31.5°往南,青藏高原物质东移量逐渐加大。
这条地震带上,集中了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

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我国地震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向亚洲板块俯冲引起的,地震形成能量由南向北而来,所以我国南北地震带发生通常是由南向北趋势。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在中国大约东经102°~106°之间,有一条南北贯穿全国中部地区的地震震中密集带——“南北地震带”。这一问题是在上世纪50年代编制中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区域图时引起人们注意的,以后经过对其两侧地质构造差异的对比,便提出了“南北地震带”这一概念。
“南北地震带”,实际是否存在呢?从有关地震纪录资料和地质资料看,实在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
从地震地质的观点看,一条地震带的确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震中分布的成带性:②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带的统一性。两者缺一不可。现在就让我们从以上两方面来讨论一下“南北地震带”的问题。 从中国公元前780~1900年强震(≥6级)震中分布图看,在这两千多年间,中国大约东经102°~106°之间,的确有许多强震震中密集分布,其东侧虽局部地区也有密集现象,但也显出大片空白,西部高原地区则是一片空白。乍看起来,这一地区好像的确存在着一条“南北地震带”。
但从1901~1977年间的强震震中分布图看,情况则完全不是如此。不但在东经102°~106°之间有密集的强震震中分布,在其西侧的西部高原,强震震中分布也是密集的,它与东经102°~106°之间的震中密集程度,并无明显差别。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质疑和思考了。西部高原地区在1901~1977年短短几十年间,就有如此密集的强震发生,难道在过去两千多年期间它就没有发生过一次强震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无论从地质理论或从逻辑考虑,都是不可信的。从近几十年来专家们对高原历史地震的调查研究资料看,西部高原在过去(1900年以前)并不是没有地震发生的,而是发生了,没有被记录下来而已。西部高原地高天寒,生态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所以已经发生的地震,未被人们注意和记录,因而造成了一种“空白”的假象。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想,若把两千年前发生的强震都记录下来,其在图上的密集程度决不会比“南北地震带”相差多少,若果将其与1901年以后几十年的记录叠加在一起,其密集程度将还要大大的增加,这在分布图上,其密集程度,与“南北地震带”相比,也许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南北地震带”这一震中密集带,也就被其所淹没。 据80年代有关该地区地质考查资料看,在“南北地震带”地区,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方向的总趋势,是近乎东西或西北~东南方向的,但其局部地段的应力场,并不完全如此,各段有很大的变化。最北部的武都以北,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北东向;在潘松一带变为北东东向;至康定、理圹一带则转为东西向;南至石棉、昆明一带又转为北西向;到最南端的通海、思茅又为北北西向。 这种变化说明这一地带并不是完整统一的地震构造带。
从西部高原构造格架与地震关系看,西部高原大体有八条地震构造带①阿尔金~祁连山北麓地震构造带;②花石峡~玛曲地震构造带;③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构造带;④金沙江~红河弧形地震构造带;⑤澜沧江弧形地震构造带;⑥雅鲁藏布江~怒江弧形地震构造带;⑦喜马拉雅~缅甸西部弧形地震构造带;⑧龙门山地震构造带。这八条地震构造带中的①②③④条均向南东或南南东方向延伸至高原东部边沿,与边沿地区断裂相切或相交或直扦边沿断裂构成其一部份。实际在“南北地震带”,所在部位只有局部地段构造表现为南北向。
围绕鄂尔多斯台地的银川断陷带和汾、渭断陷带,均是张性断裂,其走向近北北东向,与北部高原边界阿尔金~祁连山断裂成斜交。它们已不属西部高原范畴,从构造上看,亦不属于“南北地震带”。
由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看法:作为划分地震带的两个必要条件,“南北地震带”似乎均不具备。以往在震中分布图上所见到的震中密集带实际是一种假象。“南北地震带”上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实际上是西部高原几条规模巨大的北西向弧形地震构造带绵延汇集而造成,它是西部高原东部边沿地带高原断裂带活动造成的结果,是属西部高原地震区的一部份,并不是独立的地震带。
中新网3月25日电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3月23日至24日“南北地震带震情暨强震强化监视跟踪专项阶段进展交流讨论会”在昆明召开。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要求,在强化南北地震带强震监视与跟踪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实化监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加强地震预报力量。 自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6.3级地震后,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平静已达11个月,在此背景下,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3月11日又在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为进一步加强南北地震带强震监视与跟踪,按照2011年度中国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和震情跟踪工作安排意见及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监视与跟踪专项工作安排,召开此次讨论会。
会议听取了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监测专题(“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监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最新观测与研究成果汇报和南北地震带震情跟踪强化分析各项专题阶段研究成果汇报,并围绕南北带近期突出地震活动与前兆异常变化及强震危险趋势进行了认真、细致、深入地讨论。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代表中国地震局党组对2011年南北带强震强化监视与跟踪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单位深刻认识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复杂性,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认真落实包括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跟踪方案在内的各项任务要求。
阴朝民对做好下一个时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继续认真执行南北地震带强震强化跟踪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及时有效的提供数据和服务产品,加大科研成果的应用,切实完成各项任务。
二是各单位要结合《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在强化南北地震带强震监视与跟踪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实化监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加强地震预报力量。
三是分析预报工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广开思路、创新理念,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提升分析预报的科技含量。
四是要充分发挥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与服务,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开展包括日本9级地震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影响在内的重大地震预报科学问题探索。
这次大地震是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的龙门山断层触动的,该断层属中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种逆冲断层的特点是,上盘动而下盘不大动,因此位于上盘的汶川、茂县受灾远比位于下盘的成都严重。这次浅源地震比深源地震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而且震感能传到十多个省市甚至数个邻国,其强度之大为近60年来所罕见。
“5·12”大地震发生前,不用说外省人,连大多数四川人都没听说过汶川这个地方。
可是陈建刚对汶川却很熟悉。“汶川是阿坝州离成都最近的一个县。”这位四川一个马场的老板告诉作者。因工作需要,他经常往返于川内各地,每次到成都都必须经过汶川。
陈建刚印象最深的,是汶川高低起伏的地形。高山、深谷、河沟是这一带典型的地貌特征。该县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米,最高点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相对高差5000多米。
汶川虽无名气,它所处的龙门山断层却是地质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龙门山断层是地质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边’,因为它两边的地质材料完全不一样;东南边相对古老,西北边相对年轻。”台湾中央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王乾盈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西北边指的是喜马拉雅山及其代表的年轻地质构造,东南边指的是四川盆地及其代表的大陆板块。
两大板块倾轧下的龙门山断层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1小时,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网站上,就发表了一篇由东大变动地形学副教授池田安隆撰写的分析报道。池田安隆认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断层整体移动,引发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
这一结论得到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专家的认同。USGS地震专家哈利·本茨(Harley Benz)认为:“引发地震的断层绵延在四川盆地的西北和正北方向,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层。”



四川省眉山市区是不是处在哪个地震带上
答:四川省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处于南北地震带上。南北地震带从我国北方的宁夏,经甘肃省的东部、四川省的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南北的地震密集带。这条地震带上,集中了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

南北地震带近两年有7级以上的地震吗
答:这条地震带上,集中了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带上。地质学家们认为,印度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造成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抬升、变形。青藏高原变形向东的延伸受到四川盆地下坚硬岩石圈的阻挡,在...

近年来四川发生了两次地震,四川的哪些地方容易发生
答:四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

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现今地球动力学若干问题
答:(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在现今地球动力学体制下,中国大陆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表现为6个各具特色的构造运动及内部变形的一级块体(青藏块体、甘新块体、东北块体、华北块体、华南块体及东南沿海块体。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运动受制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及西太平洋构造带两方面的影响。中国...

重庆地震多吗 重庆处于哪条地震带上
答:重庆市是频度较高的地区,但地震强度较弱,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重庆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四川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地震强度较弱,但频度较高的地区。重庆市都市区周边150公里范围内没有发生直下型强地震的构造条件。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

宁夏永宁地震的原因
答:区内地震主要分布在六盘山区、卫宁盆地和银川平原地区。 南北地震带从我区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纵贯我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它也是我国大陆东西两部地质分异地带,其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的特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宁夏...

四川为什么经常发生地震,求原因
答:其他相关原因: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

中国的南北地震带是什么? 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界线是什么? 远看...
答:南北地震带: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长江淮河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为分界线。“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

我国三大地震带分别是哪里
答:我国三大地震带分别是:青藏高原地震带、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1、青藏高原地震带: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

地震分布规律
答: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 印度尼西亚构造带集中了世界上95%以上的地震,我国受全球两大地震带影响,因而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板块构造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地学革命。它将岩石圈划分为若干板块,在板块的增生与消亡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