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斯拉夫主义的起源发展

作者&投稿:柴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被为什麽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都要争夺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Balkan)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详细的范围依照定义不同有许多种说法。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
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瓦尔(柔然)、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泛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当时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他们中的学者和诗人热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以证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上的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斯拉夫各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除了自身民族意识的发育外,与受到不断成熟的西欧民族意识的感染分不开。在与西欧民族的交融沟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小民族“我们”意识非常强烈,与生机勃勃的西欧国家“他们”相比自己处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因而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为一个整体,以弥补不如“他们”之处,并使斯拉夫人有一个新的力量源泉,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

斯拉夫人最初生活在波罗的海南岸,后来逐步迁移到易北河流域、东欧平原和巴尔干半岛。到7世纪,斯拉夫人分为西斯拉夫、东斯拉夫、南斯拉夫三大族群,后来逐步演化成今天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保加利亚人。斯拉夫族群从未建立过统一国家,只有保加利亚人曾建立过包括斯拉夫民族最多的国家①,俄罗斯人建立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斯拉夫人国家。
19世纪初期,特蕾西亚女皇的开明政策使奥地利境内的斯拉夫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东征的法国军队建立起华沙大公国,使被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方瓜分的波兰重新统一;拿破仑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建立起来的伊利里亚行省第一次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三大南斯拉夫人民族一起治理,并在当地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文化改革,促进了南部斯拉夫人民的觉醒。   这一时期,泛斯拉夫主义开始萌生,其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9世纪初期,约翰・戈特弗列德・赫德尔(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在他的著作《人类历史与哲学思想》中将斯拉夫人描绘成平静和热爱自由的种族,说他们讨厌战争而钟爱艺术,这给被欧洲各民族视为野蛮人的斯拉夫人给了精神安慰,斯拉夫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己的民族;(2)俄国的崛起让斯拉夫人感受到民族的强大,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列强纷纷败北、偏偏俄国取得了胜利,无疑增强了整个斯拉夫民族的民族意识;(3)奥地利帝国境内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的扩张政策让斯拉夫人感到了威胁,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上肆意排斥和挤压斯拉夫人,以图建立大德意志联邦及推行马扎尔化政策。  
奥地利境内的斯拉夫知识分子面临民资灭亡的危险境地,在捷克诗人多布洛夫斯基号召下,开始了研究斯拉夫语言和文化的热潮。鉴于斯拉夫各民族发展程度不同,斯洛伐克诗人扬・科拉尔喊出斯拉夫各民族“文化互惠”的口号,并因之成就“泛斯拉夫主义之父”的英名。在“文化互惠”思想的指引下,斯拉夫各民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复兴,增强了民族意识,并逐渐产生出追求民族独立于联合的政治诉求,这便是最早的“泛斯拉夫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的勃兴与早期泛斯拉夫主义的特点   泛斯拉夫主义走向高潮是1848年,这一年欧洲迎来了民族革命的高潮,被英吉利、法兰西、奥地利、普鲁士、奥斯曼、俄罗斯六大帝国统治与压迫下的各弱小民族纷纷掀起带有民族革命性质的独立运动或革命战争。
斯拉夫人为了实现在中东欧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也在四处奔走,流亡布拉格的斯洛伐克人提出召开一个斯拉夫人大会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帕拉茨基和萨法里克的赞同,大会在捷克首府布拉格如期召开,并给俄国驻奥大使送去邀请函,却被沉默拒绝。大会主要探讨了斯拉夫人在奥地利帝国的重要性、奥地利境内斯拉夫人的关系及奥地利境内斯拉夫人与境外斯拉夫人和欧洲其他民族的关系问题。大会呼吁斯拉夫人联合起来,号召欧洲各民族平等看待斯拉夫人和斯拉夫文化,表达了斯拉夫各民族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愿望。  
从1848年的布拉格大会通过的三份宣言书――《给皇帝的请愿书》《对斯拉夫人的宣言》《对欧洲其他民族的宣言》可以看出,早期的泛斯拉夫主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主张斯拉夫各民族的联合,我们看到,与会者们认为不论是捷克人、波兰人,还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斯拉夫民族所面对的问题:(2)对外主张平等交往和要求尊重,旧时期欧洲各民族对斯拉夫人和斯拉夫文化持以十分鄙视和不屑的态度,即便赫德尔的赞美使斯拉夫人一度重拾民族自信心,但是那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呐喊,并未改变欧洲各主体民族对斯拉夫人的不理性态度,斯拉夫人迫切希望得到欧洲国家的平等对待和尊重;(3)不具有政治暴力性质,参加布拉格大会的斯拉夫各民族提出了政治宣言,但是并没有提到暴力革命和威胁欧洲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波西米亚总督在会后向奥皇报告说“斯拉夫大会没有追求不法的目标,也没有图谋任何抵触法律或与奥地利君主国的利益不相容的东西”。
泛斯拉夫主义与俄国牵手   尽管早期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们没有任何抵触和力图反抗或者分裂欧洲各大帝国的政治诉求,但是泛斯拉夫主义仍然遭到了欧洲国家的抵制,根源上还是害怕斯拉夫人联合起来对欧洲不利。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担忧哈布斯堡治下的斯拉夫人独立会阻碍其领土的扩张;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泛斯拉夫主义控制土耳其境内的斯拉夫民族甚至吞并巴尔干半岛,从而威胁自己在印度和西亚的利益;法国也害怕俄国和南部斯拉夫人的联手会使自己在非洲北部的利益受损;奥地利人认为泛斯拉夫主义一旦得势,必然带来斯拉夫民族向欧洲中部的扩张,俄国将长驱直入中欧政坛,“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可以叫俄罗斯了”。
欧洲国家的恐惧和抵制反而把原本并未打算与俄罗斯帝国联合的斯拉夫各民族推向了俄国的怀抱。其实,早在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就有人向沙皇提出,由俄罗斯出面统一全部斯拉夫人的愿望,但是并未引起沙皇的兴趣。
尼古拉一世一向仇恨革命,在他的眼里,只要是不经政府同意擅自举行集会、游行活动都是革命,很自然地把泛斯拉夫主义与欧洲革命相提并论。虽然俄国君主们对泛斯拉夫主义持漠视或者抵制态度,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文化界激起研究热潮,希什科夫和乌瓦罗夫是俄国早期的从事泛斯拉夫主义研究的专家,他们让俄国社会认识了俄国以外的其他斯拉夫人,继之而起的波戈金成为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最早倡导者,泛斯拉夫主义在波戈金的引导下,于19世纪上半叶走进了俄国大地。
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   要讨论进入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蜕变为俄国式的泛斯拉夫主义,首先要对泛斯拉夫主义主义、斯拉夫主义、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三者之间进行一个区分。一般认为,泛斯拉夫主义指斯拉夫人追求自身独立与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联合;斯拉夫主义则是俄国理论界针对西方思想而提出的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俄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与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主张由俄国统一所有的斯拉夫人,这一理论显然与早期的泛斯拉夫主义有着根上的不同,与泛斯拉夫主义要求民族独立与联合的理念不同,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实际上是对俄罗斯以外的其它斯拉夫人的征服与统治。   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们费尽心思妄图说服斯拉夫人接受俄国统一全部斯拉夫人的理论。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已经背离了早期泛斯拉夫主义者们追求的斯拉夫各民族阻力、平等、联合、互惠的精神本质,在俄国泛斯拉夫主义者们看来,俄国应该成为所有斯拉夫人的统治者,而不是平等交往者。照他们的想法来的话,中欧和东南欧被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斯拉夫人的政治理念应该改为由接受奥斯曼和奥地利的统治转为接受俄罗斯的统治。当然,这对于俄罗斯以外的斯拉夫人是毫无意义的。



泛斯拉夫主义的介绍
答:泛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当时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他们中的学者和诗人热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以证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上的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斯拉夫各民族现代...

泛斯拉夫主义简介
答: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对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民族意识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斯拉夫人政治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最初的民族文化思潮出发,它很快演变为推动民族政治运动的重要力量,民族问题成为泛斯拉夫运动的核心驱动力。

泛斯拉夫主义的简介
答:泛斯拉夫主义有意识地将寻求种族血亲和文化同源引向对斯拉夫民族的集体认同,既是对19世纪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民族意识不断成熟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客观历史进程的反应,也是斯拉夫人民政治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以种族和文化相亲为起源的泛斯拉夫主义不可能不上升为政治要求,如果说初始的泛斯拉夫主义是一种民族...

大俄罗斯主义的形成体系
答:主要由于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战败,其西向扩张的努力受到严重的挫折。于是在斯拉夫人的共同体中寻求俄国的实力和使命的泛斯拉夫主义兴起了。尽管泛斯拉夫主义仍然是由那些坚持亲斯拉夫主义历史观的亲斯拉夫派所推动、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它揉入了新的意识形态因素,立即被称之为泛斯拉夫主义或大俄罗斯主义 [...

欧洲的斯拉夫世界为什么不统一?
答:19世纪初期,泛斯拉夫主义萌生,并于1848年走向高潮。泛斯拉夫主义主张斯拉夫各民族联合,但后来遭受欧洲德英法奥各国抵制。后来的俄国泛斯拉夫主义则主张由俄国统一所有的斯拉夫人,这与泛斯拉夫主义要求民族独立与联合的理念不同。两者根本无法达成共识。以后是俄国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历史上最有可能实现斯拉夫...

泛斯拉夫主义
答:泛斯拉夫主义:沙俄鼓吹的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奴役各斯拉夫民族的民族主义理论。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宣扬沙俄是各斯拉夫民族的保护人,俄罗斯民族是上帝指定的领导者,注定要统一所有的斯拉夫民族,主张沙皇举起斯拉夫民族的旗帜,成为斯拉夫世界的救世主;宣扬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在历史上血统相同,语言文化相近,同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发动的
答:最主要的是原因是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兴起是一战爆发的一个大背景。一战前夕,东欧出现了泛斯拉夫主义,在奥匈帝国人口占多数的斯拉夫人更多的开始追求自己的权益。德国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反斯拉夫情绪,当时德国大量的作家公开宣称条顿人与斯拉夫人的战争不可避免,甚至德国的教科书也加入大量的煽动民族...

什么叫斯拉夫主义
答:19世纪30~40年代产生的斯拉夫派是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与当时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相比是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属非主流派。由于斯拉夫派从俄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探寻俄国的发展道路,对俄国斯拉夫主义的形成和斯拉夫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斯拉夫主义终于成为对俄内外政策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研究19...

泛民族主义取代法律是什么意思?
答:案件评判法律。泛民族主义取代法律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致力于利用扩张主义或政治巩固来统一不同的民族,法庭2023年7月1日是依据法律对案件进行庭审,而不是依据案件去评判法律。俄国泛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也称为“斯拉夫主义运动”。

泛泰主义的泰人认同的“泛泰主义”
答:尽管有关它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学者们一般都承认,民族主义产生于近代欧洲,并从欧洲向世界各地传播。在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大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19世纪时的欧洲也曾出现过泛意大利主义、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称其为“大”或“泛”民族主义,原因就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