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行》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的?急用!!!谢了!

作者&投稿:中叔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急~

数千年来,人类有记载的战争1.5万余次,直接或间接地杀戮了35亿人。仅在近100年间,全世界因战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万亿美元。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平民直接死于战争的有2278人,间接死于战争的有10多万人,更不用说几十万难民流离失所、伊拉克整体经济水平倒退30年了。科索沃战争造成了南联盟2000多名平民死亡、6000多名平民受伤,还造成了近百万名难民。阿富汗战争中,共有3767名平民丧生,还出现了30万名难民。 今年上半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战机投掷了2.8万多枚炸弹。据美国防部称,共造成1000多名伊拉克平民死亡。而美联社说至少有3240名平民丧生,大约8000人受伤。有关学者则表示,在整个战争期间死亡的平民可能超过万人。死者中有不少妇女和儿童。例如,在卡尔巴拉附近的一个公路关卡,美军向一辆逃难的卡车开火,造成2名妇女和5个小孩死亡。待士兵们上前检查时,一个幸存的妇女仍紧紧抱着她已被炸死的两个孩子。1999年4月12日,北约“精确打击”武器击中的是由贝尔格莱德开往希腊索伦市的一列国际列车,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伤。5月初,美军又将集束炸弹投在尼什城的一个菜市场,顿时建筑坍塌,血流成河。南联盟的许多村庄、大桥、难民车队、学校、医院甚至中国大使馆都遭到北约的轰炸。

阿富汗战争中,大量平民也被“精确打击”夺命九泉。在数百枚尖端的巡航导弹、上万吨高性能炸弹落下的地方,普通阿富汗人遭遇的是家毁人亡的悲惨命运。2001年10月23日,在坎大哈东北方60公里的一个村庄,40多名阿富汗人被炸死,其中一家18口全部遇难。2001年12月20日,美军战机在帕克蒂亚省霍斯特周围炸毁了一些部族长老和地方政府官员的车队,造成65人丧生。这些人本来是前往首都喀布尔出席临时政府成立仪式的。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穿过迪亚纳河一座大桥时,打死许多平民。一位手持拐棍在公路边行走的老人连中几枪。一个遇难的妇女,包袱散落在身边。她在巴格达的家被炸毁了,本想与亲人一起逃出城市,想不到却这样被打死了。

西方军界还有人鼓吹近几场高技术战争是“干净战争”,这更是弥天大谎。由于大量特种武器、特别是贫铀弹等具有有害辐射效应的武器投入战场,战争除了直接造成战区平民的伤亡外,还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抽样化验结果表明,这几次战争中,贫铀弹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危害程度超过可以容忍剂量的1000倍。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发射了数十万枚贫铀弹,贫铀物质总量达315吨。战后,伊拉克人特别是儿童患各种奇怪放射性疾病的数量大幅度上升,癌症患者急剧增加,儿童癌症死亡率比战前增加7.2倍。1999年8月至10月出生的1800名新生儿中,就有10个新生儿没有脑组织、8个患脑积水、6个四肢畸形。这一数字严重超出了新生儿畸形为万分之一的正常比例。

杀戮无数、流离失所、兵荒马乱、战火屠城、血流成河、食不果腹、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衣不蔽体、无家可归、家破人亡、饥寒交迫、奄奄一息、饿殍遍野、朝不保夕、生灵涂炭、残墙断壁、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举步惟艰、生不如死、祸结兵连、水生火热、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背井离乡、路有遗骨、盗贼肆虐、家书抵万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人亡家破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艺术上,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行动描写,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句式整齐,全用五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行》通过一个老兵返乡,反映了动荡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苦流离。
  一、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兵,他一生的甜酸苦辣,必非千言万语所能道尽。而本诗截取了一个时间点:始归时分;一个疑问:“家中有阿谁”;一个行为细节:作饭烧羹,却不知贻谁同食;层层凝缩,而最终停格于出门东看,泪落沾衣。这样剪裁,这般切入,其艺术效果如何?其艺术原理何在?
  二、老兵回家后不厌其烦地作饭烧羹,却不知贻阿谁同食,说明饭菜不少,不止自用而已。可是,前文乡里人的回答(君家冢累累)和亲眼所见的荒凉景象(兔窜雉飞,庭院长欲葵),早已明确无误地向他传达了家破人亡的信息。那么,老兵为什么还要烧饭羹贻家人同食?既已“不知贻阿谁”了,为什么还要“出门东向看”?至此才“泪落沾我衣”,难道他这才明白家已破,人已亡?老兵的这些异乎常人的反应是可能的吗?是合理的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在BAIDU中打《从军行》就OK拉

电大汉乐府诗的叙事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

十五从军行里所有字的读音
答: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

汉朝关于战争诗句
答: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 3.《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

我要7首古诗,加上句意,句意简单点~
答: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第四首: 《七哀诗》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

两汉文学汉代乐府诗歌
答:《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作,特别是后者,作为长篇叙事诗的典范,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人物塑造生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结尾富有浪漫色彩。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其中杂言和五言诗尤为常见,如《十五从军行》以整齐的五言诗体展现。汉乐府民歌在形式和内容...

描写参军报国的诗句
答:2、《少年行四首.其二》唐代: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释义: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3、《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关于爱国的五言古诗?
答: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春望》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你读过最悲伤、最难过、最难忘怀的古诗是什么?
答:杜甫《悲青坂》: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徐渭《题墨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古诗《十五从军行》:十五...

十五从军行和出塞的教案
答:D.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说诗]《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明代诗人李攀龙选唐诗七言绝句,取之为第一,推之为压卷之作。此诗起笔非凡。月照关塞本为寻常景象,而且多人写过。王昌龄自己也写过“高高秋月照长城”。但他并不停留于此。他这首...

乐府诗有哪些
答: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的现实作品。其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是一首悼念阵亡士卒的歌。诗中充满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对死难者哀悼的心情。有人认为这是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十五从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