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文化名人 或 青岛名人故居 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者&投稿:茆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岛名人故居研究性学习报告~

  青岛近代文化名人——老舍
  姓名:舒庆春 字:舍予 别名:老舍 民族:满族 职业:作家 生辰:1899年2月3日 祭日:1966年8月24日 国家:中国 地区:北京 籍贯:北京
  老舍家祖辈都是文盲。到了他这一辈,靠母亲辛勤劳动供他上了学。19岁那年,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从此,开始了他劳动的一生。
  当了两年小学校长之后,老舍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这时,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个震撼整个中国大地的事件也震撼了老舍。受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老舍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偷偷地用白话文写小说,像发了疯、着了魔一样练着写白话文。白话文的兴起,使老舍有了用武之地,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去实践,从而在文字上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他到了英国,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讲师。这时,他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一写就是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27年老舍回到了祖国。1930年到济南齐鲁大学担任文学院文学教授兼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1934年到青岛的山东大学文学院当教授。在山东的七年里,他创作了《骆驼祥子》等二百篇作品。这些丰硕的成果凝聚着老舍的辛勤劳动。老舍与勤劳的农民一样,扛着他的“农具”:毛笔、钢笔……在他的稿纸上“耕耘”。他每天早起早睡,极有规律地写作,平常连星期天也顾不得休息,暑假、寒假也全部用在写作上。流下的是汗水,结出的是丰硕的果实。
  老舍创作的笔始终没停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济南奔赴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在周恩来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时期,他写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作品。
  新中国的成立给他带来了旺盛的创作热情,他以自己的作品,热情歌颂党,歌颂新社会。十几年间,他写了《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二十多个剧本。其中《龙须沟》影响较大,揭示了解放前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新中国,他也因此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勤劳的一生。
  老舍青岛故居 八关山北坡,一条小巷内,坐落着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原为黄县路6号,现为12号,小巷对面即是青岛市博物馆。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居于青岛。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小门东前,一进门小院极幽静。一进楼门,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小楼不高,望不见大海,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树至今仍在。 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等黄氏兄妹曾住于楼上,楼下住着老舍。屋内面东的一间是书斋,朝南的是客厅及老舍夫人和孩子们的居室。 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已译为12国文字、20个国家出版过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及《文博士》、创作经验集《破牛破车》和一批散文、小品等。


  我们以前的假期作业有过这个, 我就是这样写的, 老师都不看得。

老舍(1899—196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唯一作家。1934年至1937年他在青岛生活、工作了3年,虽然时间不长,却是他一生中最旺盛、最重要的创作时期。

1934年8月,老舍应山东大学文学院聘约来到青岛,初来时住在山东大学后面的一所西式平房里,现在的登州路10号。这里住家少,生活不便,过了旧历年,就搬到靠近海滨的金口三路2号一所庭院小楼里,这里绿草如茵、清静宜人。臧克家在《老舍永在》中回忆说:“一进门,小院极幽静,草坪碧绿,一进楼门,右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那时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又是这样描述的:“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海。”

老舍来青岛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和创作。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说:老舍很少有时间游览青岛的风光,他每天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和接待来访的同学,他老是感到学识不丰富,唯恐贻误人家的子弟。在这栋小楼里,老舍写了散文《西红柿》、《丁》、《避暑》和小说《月牙儿》,这些作品收入在老舍的《蛤藻集》和《樱海集》中。老舍将书名取为《樱海集》,是因为他爱樱花和大海,樱花和海又是青岛的两个象征。至今还保存有一幅老舍在山东大学校园里樱花树前的照片。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靠写作的稿费收入过日子。这时,老舍移居黄县路6号(现在的12号),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房,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住楼下共四间房,两间做卧室,一间做会客室,一间是老舍的书房。在这里老舍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骆驼祥子》是老舍一生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胡�青回忆说:“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年多时间里,老舍一家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胡�青为照顾两个幼小孩子,也辞去了在市立女中的教职,一家人靠老舍拿稿费糊口。胡�青在青岛老舍故居时曾感慨地说:“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

老舍一生中很少写抒情散文,在青岛的三年,他写了几篇,其中有《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等。这些散文写出了老舍对青岛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老舍在青岛期间,结识了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王亚平、杨今甫、赵少侯、孟超、丁山、萧涤非这些文坛名士,并成为知己好友。

1937年夏,老舍离青赴济南,应聘到齐鲁大学主持文学院。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到济南不久又去武汉,后转到重庆。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再未有机会来过青岛,是他晚年的一件憾事。

一、青岛简介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一,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万人;五市(县级)485.3万人。二、青岛历史上的名人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三,曾用名:息庐,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1927年王统照定居青岛,创作了描写青岛的著名散文《青岛素描》、诗集《这时代》、长篇小说《山雨》,主持创办了文学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统照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历史考古学家。曾任《山东日报》《商务时报》编辑、山东省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在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楚辞新论》、《公孙龙子悬解》、《炎黄氏族文化考》等书。王献唐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 毛汉礼:(1919-198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动力海洋学》《海洋》《湾流》等论文、论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东海陆架水文物理学调查研究》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毛汉礼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6号。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36年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在青岛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两部散文集。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为多国语言,并被改编成舞台电影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 华 岗:(1903—1972年),浙江龙游人,史学家、学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在青期间完成了《中国大革命》等著作。创办《文史哲》并任第一任社长。著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大纲》等著作。华岗故居位于市南区龙口路40号。刘知侠:(1918-1991年),河南汲县人。现代作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定居青岛。毕生致力于军事文学创作,著有《铁道游击队》、《红嫂》、《铺草集》、《沂蒙飞虎》等长篇小说。刘知侠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42号。沈从文:(1902——1988年)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别名小兵,笔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讲师。在青期间完成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有《自传》、《八骏图》、《月下小景》等。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小说《边城》、《长河》,辑有《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号。 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杨振声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7号。 张 玺:(1897—1967年),河北平乡人,中国海洋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湖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1932年后在国立山东大学兼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并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发表《青岛沿海后腮类动物的研究》、《中国海洋动物之进展》等论文近百篇。著有《牡蛎》、《近江牡蛎的养殖》、《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件动物》等。张玺故居位于市南区莱阳路28号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洪深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1号。 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中国海洋大学院内。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学家,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著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赫崇本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9号甲。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923年来青岛购屋寓居。题名“天游园”。康有为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 梁实秋:(1902—1987年)浙江杭县人,原名梁沼华,字秋实,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译家、作家、学者。1930-1934年梁实秋教授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期间开始翻译影响广泛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了2本论文集。梁实秋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3号。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后任国立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昌鱼的器官发育与演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童第周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吴兴人,现代戏剧家。1930年在青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创作话剧本《原来是梦》。宋春舫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6号。

研究性学习报告
——青岛名人故居
XXX
中国出过许多名人,青岛也不例外,那么这些名人是住在怎样的环境里哪?
研究内容、老舍故居
目的、
意义、
正文
(1)研究对象:舒庆春(老舍 ),
(2)研究方法:上网调查
(3)研究内容:老舍故居
老舍青岛故居 :八关山北坡,一条小巷内,坐落着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原为黄县路6号,现为12号,小巷对面即是青岛市博物馆。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居于青岛。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小门东前,一进门小院极幽静。一进楼门,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小楼不高,望不见大海,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树至今仍在。屋内面东的一间是书斋,朝南的是客厅及老舍夫人和孩子们的居室。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已译为12国文字、20个国家出版过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及《文博士》、创作经验集《破牛破车》和一批散文、小品等。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