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武将的限制的利弊分析

作者&投稿:邓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时对地方采取的极端限制措施体现了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有何利弊?~

1、宋太祖的皇位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而宋朝的大多数的皇帝的地位都不是正统的,他们总是使用某些手段而达到目的。

2、由于来位不正,宋朝的皇帝为了解决整个问题,就是极端的限制官员的权利,尤其的是武将的权利。措施如下:
崇文:文官的地位和待遇大于武将。
限制武将的权利:武将只管训练,不管打仗。所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皇帝亲自制定,武将只是执行,不能有任何异议。
禁军的建设:皇帝成为禁军的直接领导,禁军的人数占全国军队的绝大多数,装备一流。

3、弊端是:
宋朝的军事总是处于挨打的状态。武将没有指挥战争的权利,皇帝远离现场,没事胡乱的指挥。皇帝动不动的就怀疑武将。这样的仗就是孙膑,诸葛亮都在,也是打不赢。
皇帝的权利过大,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因为风险加大的了。皇帝易犯错误,国家就倒霉了
宋朝的管理方法注定只能管理一个地方,不适合统治全中国。所以宋朝的疆土很少。

首先,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武将势力极度膨胀,有兵就是草头王。我们看五代十国的开国之君,全部都是武将出身。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历经了至少6代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武将有兵称王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流传了数代的社会现象。
在汉初,刘邦一反前秦的郡县制,分封诸侯,不是因为他看不到郡县制的好处,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社会存在着裂土封王的思潮。(这里借鉴王立群的观点,我也同意这种观点)同理,在近两百年时间的“检点作天子”的社会下,武将的地位,武将分裂国家的可能性被无限制的放大了。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这是极度危险的信号。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统一永远要比分裂好。而宋朝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有效的防止了武将分裂的可能性,扭转了自唐末以来的社会风气。当然,正如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朝正是以史为鉴,明了前朝短命,中华分裂的原因,才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也必然导致重文轻武政策的诞生

自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央同地方,皇权同相权的斗争就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诞生发展,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已经降低。而武将,也就是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则是通过宋朝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策略最终消除的。
中央集权的利弊这里不多说,就说一点。世界历史上,如中国这般领土广袤,传承两千年的统一文化的国家,不用中央集权制度是很难凝合在一起的
第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华夏文明的传播
虽然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文武之道要平衡,武不可废。但是,乱世对于文化的摧毁,典籍的破坏却是十分严重的。人才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至少朝不保夕的乱世,不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保证更多的平民获得教育机会,扩大人才诞生的基数。
最后,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宋朝商业文化繁荣的一个侧面原因
宋朝“杯酒释兵权”是重文轻武的前提,而杯酒释兵权的过程,是一个“赎买”武将兵权的过程。正是这样,才导致宋朝“不立田制”的诞生。
在封建时代的背景下,土地是首选的生产资料,没有人想要脱离土地,脱离了土地的人往往就是所谓的“流民”。在不抑兼并的大背景下,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情况。流民对于政权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为了社会的稳定,通过商业来吸纳多余劳动人口(即流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反过来说,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人口。而不立田制的制度则促进了无地人口的诞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宋代武举概况

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到太宗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种统一局面仅限于中原地区。其时,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还有辽、西夏、金三个政权。11世纪,北宋为金所灭,宋室南迁,在秦岭——淮河以南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虽然两宋期间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但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看,宋朝仍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高峰。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指出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朝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源于隋,制度化于唐的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由科举而进身仕途的观念在宋朝深入人心,影响远及明、清两代。武举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武举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宋朝虽然历经坎坷,但终将武学制度化,并编订了教材——《武经七书》。而朝廷颁布《补官差注格法》,又将武举授官与军队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选拔军事人才的观念看,宋朝武举更加理念化,更具进步色彩,宋朝文武并重,打破了以弓马选将帅的传统,开辟了在和平条件下选拔军事人才的新路,对从高门贵族子弟中选拔将领的倾向形成了冲击。
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使宋代武举难以避免地表现出“录取人数不多”,“武学规模不大”,“武进士不愿从军或学非所用”等弊端。终宋一朝,名臣、名将中无一人出自武进士。靠武学培养,用武举选拔优秀将帅以提高军官素质的理想未能得以充分实现。
一、宋朝武状元与武进士的人数
据《状元大典》、《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补编》、《宋史》等文献及有关地方志记载,宋朝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开设武科,到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1274)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七十八榜,应产生78名武状元。目前,发现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人数是8人,其中1名应视为武童试状元,科分不详者6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七十八榜中,本书有四榜列出的是2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每榜列出的2人均有出处,需要继续考证。
从《状元大典》之《宋代武举登科表》中可以得知,有四十四科武举确切记载了武进士的人数,这四十四科产生了1459名武进士。笔者在查找地方志史料时又找到了十八科武举的188名武进士的姓名。这样,已知的宋代武进士人数就达到了1647人。但遗憾的是,这十八科中,每科录取武进士的总人数却不详,这个188名的数字,绝对少于这十八科所录取的武进士的真实数字。对于另外十六科,不但录取的武进士总人数不详,且笔者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现除武状元以外的其他武进士的姓名。另外,在此十六榜中,有的榜连武状元的姓名都不知道。
从有确切武进士人数的四十四榜看,宋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榜是董君平榜,61人;录取最少的一榜是应?然榜,仅录取2人。宋朝武举录取人数每科大多在30人至50人之间,如果将已知的四十四科1459人平均一下,则每科录取武进士人数是33人。如果假设宋朝每科录取的武进士人数是30人,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宋朝七十八科武举共录取了2300余名武进士。
同文进士科录取的人数相比,宋朝录取武进士的人数实在太少。宋朝共开文进士科一百零八榜,录取正奏名文进士42457名,文进士的人数是武进士人数的十八倍还多。
二、宋朝对武举制度的贡献
第一,宋朝武举开始了殿试。宋朝的武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解试、省试和殿试。
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其考试周期多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而第一次武举殿试与第二次武举殿试仅差一年。
从时间上看,宋朝解试是六月底于行在兵部报名,八月考试。解试前要有一个资格试,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其不限人数,只要弓马合格,即可参加解试。解试由行在兵部主持,所取名额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70人左右。
省试由兵部主持,是真正的“兵部试”。时间在解试后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
每科的殿试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大至在三月至八月之间进行。殿试虽由皇帝亲试,但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恩典,只要不出大问题,所有参加者都能通过。武状元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的。
第二,宋朝武举考试的内容是文武并重。
宋朝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分为两场,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宋武举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文武并重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朝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的在地方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有的在军事上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薛奕。
第三,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编制了专用的教材《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朝曾于玄宗开元年间(713~724)建立过武学,但却没有制度化。这种肇始于唐代的武学,被宋代统治者所借鉴、发展与完善。
宋朝武学经历过两次兴废。第一次设立的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地点是河南开封武成王庙,主管官员叫阮逸,其官职为武学谕。但该校只存在了不足百天。原因是无人愿意入学。30年后,即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下诏复置武学,规模初定为100名学生,最高时曾达到200人,分为外舍100人、内舍70人、上舍30人,学习期限三年,食宿由国家供给。武学生源自平民、官僚子弟及有武官资格而未正式做官者,这三种资格的人均需两名中高级官员做保,并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武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兵法——《武经七书》,历代用兵成败事例,历代忠义人士事迹。对排兵布阵有兴趣的学生,还可得到朝廷拨给的兵卒,以供训练时使用。北宋灭亡,武学被迫迁至临安(今杭州)。在那里,最盛时武学生达到了130人。武学生入仕出官,也要经过武举(或文举)考试。由武举入仕之初,一般要到边疆或其他地方担任小头目或任基层统兵官。
武学这所中国古代专为培养军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将军事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系统之中,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的完善。它有利于武举制度的贯彻实施,为武举考试输送了较高质量的生源,提高了武举子的文化素质。
第四,在武举中设置绝伦科,是宋朝武举的一个特点,也是宋朝武举的一个创新。
冷兵器时代,士兵武艺的高低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很大。军队和民间都有很多文章作得不出色而武艺出众且有韬略的人才。为了不使这些有专长的武士有失落感,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宋朝武举特为他们设立了绝伦科。这种开始于北宋的绝伦科并不独立于武举之外,它只是在武举子们之间的部分考试内容中存在着一定差异。绝伦科举子的考试内容也考“策对”,只是在录取时放低了文章的标准,但又加大了对武艺考试的难度,要加试步射和弩踏,且所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参试者。北宋武举绝伦科对文章要求极低,但到了南宋,绝伦科性质也变为文武并重。
第五,南宋孝宗于淳熙六年(1179)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进士的授官阶别,对鼓励武进士从军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三、宋朝武举的地域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北宋武状元的籍贯多为不详,武状元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到南宋末年的48科武举中,共有14榜的武状元产生于今浙江省的平阳县,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由此,平阳被誉为武状元之乡。另有八榜的武状元产生于福州,比例占到了六分之一。
在南宋,武进士的产生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据1991年出版的《平阳县志》第608页记载以及笔者的统计,在已知的南宋1182名武进士中,平阳县共产生了276名武进士(其中武榜眼5名,武探花6名),其比例占到了南宋已知武进士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以上。此外,今福建省的闽县及长乐等地也产生了不少武进士。
平阳为什么能够产生出如此多的武进士、武状元?这当然离不开平阳县的物质基础与人文背景。
首先,平阳经济富庶,为练武习文者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平阳地域辽阔,其面积占据了今天整个温州地区总面积的1/3。它地处东海之滨,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鳌江横穿全县,流入东海。该地区的南麂岛是浙江最好的渔场之一,而肥沃的万全平原更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天堂。这些使平阳成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平阳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颇有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移民的理想场所。平阳县有户籍记载,始于宋朝。据记载,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平阳县有65000多人。其时,温州尚属“僻远下州”。后宋室南渡,人口随之大量南徙。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平阳人口增加了218%,在两宋之际人口锐减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显得尤为突出。
其次,平阳有着比较深厚独特的人文背景。
平阳县的人文背景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浓厚的尚武之风,二是鼎盛之学风,三是平阳人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平阳地处今浙江省南部,西邻福建,东面大海,擅山海之胜,所谓“面海负山,实维瓯闽疆”,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从北宋起,因禁止海上商贩非法贸易的需要,有关方面在当地招募壮年男子,组成精锐部队,据险立栅,设立了蒲门、南监两寨,以防御海盗、外寇。士兵的本土化,使当地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尚武风气。宋室南渡后,平阳作为闽浙交通要道的作用更加突出,且因临近南宋都城杭州,拱卫京师的责任日渐重大,朝廷也更加重视当地军队的建设。历史的渊源与现实的需要使当地民风颇为强悍,也使他们较注意学习武艺,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民谚。
高宗南渡,使宋朝的统治中心发生位移。人口大量南迁,一些社会精英来到平阳,使平阳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平阳的人文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平阳由北宋时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而成为南宋学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终宋一朝,平阳不仅出了14名武状元,众多武进士,还出了3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爱国诗人林景熙,著名学者陈经正、陈经帮、宋之才均出自平阳。
宋朝武举,不单考较武艺,更注重考核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推行“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研讨兵书,离不开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果平阳只有尚武之风,而无鼎盛之学风,那么,平阳产生的将不是具有一定文化功底和军事理论素养的武进士、武状元,而是四肢健壮、头脑简单的武夫。在平阳的武进士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文进士,他们有的是先考文举,再考武科,有的是先中武举,入仕后再换文科。有不少人虽为武进士,却任职州、县,如薛万石知阳朔县,朱尚志知梧州,杨梦飞知滕县,杨镛知贵州,薛应龙知惠州,薛文焕知慈利县,而其中颇有政绩者,又以武状元朱熠、蔡必胜为最。
南宋一朝饱经战乱之苦,众多的平阳移民有着太多的国仇家恨,现实的残酷使平阳人知道,只有保国才能治国。当此之时,国家最为需要的是统兵打仗的将帅之才。正如平阳兄弟武状元陈鹗、陈鳌的父亲陈文教导他们所说:“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正此时也。”所谓“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是也。对于收失地,雪国耻,迎请二圣还朝,文人雅士的坐而谈,自不如铁血之士的起而行。南宋末年,平阳不少武进士喋血疆场,以身殉国。将社会现实需要与实现自身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不视为武状元多为平阳人的原因之一。浓厚的尚武之风给平阳人以较高的武艺,鼎盛之学风又赋予平阳人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上南宋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平阳人的影响,使平阳人占尽武举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平阳人在推行文武并重、以选拔儒将为己任的宋朝武举考试中得以一展身手,独领风骚。
四、宋朝武举的局限性
有宋一朝的武学与武举,确实培养、选拔出了不少军事人才,如许思纯、熊安上、周虎、程鸣凤、张建侯、历仲方、江伯虎、蔡必胜、华岳、薛奕等。但从整体上讲,宋朝的武举并没有选拔出,也没有培养、造就出十分优秀的将帅。宋朝一些优秀的军事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狄青等人,均非武举出身。如果探其原因,不外以下二点。
1�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且武学是武举的附庸。
就制度本身而言,宋朝的武举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它并不是宋朝统治者求取军事将领最常用的办法。从整体上讲,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袭或行伍升迁为军官的制度。与之相比,武举的份量实在是太轻。在北宋三十科武举中,有不少科武举录取的人数仅10余人,最少的仅为2人、6人。众所周知,量是质的前提,没有量的基础,难有质的飞跃。如此少的几榜,如此少的几个人能在军队建设中起多大的作用?相信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南宋录取的武进士虽然多一些,但也大多不过是30至50人,与文进士的录取人数相比,武举录取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宋朝武学本是培养军事人才最理想的场所,那里既可以研讨兵书战策,排兵布阵,又可以演练刀枪,谙熟弓马,理应成为将帅的摇篮。但它不是因为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导致生源不足而停办(北宋时),就是因为规模太小、入选严格而导致不少颇具天资的人难以涉足其中。试想,全国只有这么一所学校,且这座学校三年招一期,每期仅100个名额,要由中高级官员保荐,还动不动就停办。与太学相比,可以说武学更像是一所实验学校。武举是选拔制度,武学是教育制度,两者本应是一个重选拔,一个重养成,但武学生只有通过武举才能进身仕途,武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沦为武举的附庸,就是为武举而设,武学的教育成为应试教育,武举制约着武学的发展。
2�武进士的自身弱点。
宋朝武进士中有不少忠义之士,仅入《宋史》之《忠义传》者就有8人。但是,南宋社会也曾出现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武进士不愿从军,即使是江伯虎、林?这样有才华的武状元也视从军为耻辱。武举本是朝廷求取军事人才的有效手段,如果被朝廷选中、录取的所谓军事人才不愿意服务于军队,效忠于国家的国防建设,那么,武举的意义和初衷就打了折扣。人们可以设想,一个不愿意成为军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应用于沙场之上的武进士,无论如何是成为不了名将的。当然,武进士自身的这些弱点,同样也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大背景造成的。
宋朝武举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选拔军事人才所做的有价值的探索,它对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追求,无不充满了先进的理念色彩。它虽未能使宋朝人到达理想彼岸,但其进步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所闪烁出的智慧之火,却对后人不无裨益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 、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代最高权力机构为政事堂 。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将政事堂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宋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其长官称枢密使。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宋神宗撤销三司 ,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为皇帝起草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宋神宗改革官制,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宋代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宋初沿袭唐制,将全国划分为道。宋太宗时改道为路。

赵匡胤任用文臣主持枢密院,统管军政 。还设三衙,掌禁兵和厢兵,但无权调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互相牵制。北宋还有乡兵、蕃兵、土兵和弓手。宋代实行募兵制,经常采取灾年招兵的办法,将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招收为兵,但在兵源缺乏的情况下,也抓夫充军。罪犯也是宋军军士的重要来源。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从军。北宋和南宋之交,禁军大部溃散,南宋重新编组正规军,称屯驻大军。宋军以步兵为主,弓弩是主要兵器 。骑兵往往作为步兵的附庸。宋代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特别到南宋中、后期,成批生产火药武器。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朝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的主要问题是"重文轻武".

宋的皇帝多有文采而少有武略.他们害怕军人拥兵作乱不愿重用武将即使用了也不能做到不疑.这些都是唐灭亡的教训.

宋人在文化教育观念宣传上刻意的压抑武思想提倡文思想,读书学习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宋人不好战,在战火烧到眼前时表现出来的是慌乱和懦弱.

1,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镇割据,但在北宋也曾出现过类似藩镇的情况,可奇怪的是,割据的是个文官!而且,百姓,朝廷对其口碑甚好,并未造成分裂的局面!
2,造成宋朝对武官极度的鄙视,限制,开启了重文轻武的先河!而且,对于士兵采取的类似刑法类的刺字的行为,更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了士气低下!但是有一点,要表明,其实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并不低,甚至还颇高,特别是对于南方,吐蕃,大理,越南等国,都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只不过由于宋朝轻武的传统,已经对北方两国的败绩较多,所以并不怎么宣扬!其实,对于北方两国,宋朝缺乏的是决定性的胜利,这也是与唐朝,汉朝的最大区别所在。一个重要原因,使宋朝失去养马之地,先天不足,在热武器之前,骑兵是步兵的天敌,无法取得决胜也很正常。
3,另外,宋朝时世界正经历另一个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不断,而天气的异常,也使得北方少数民族南下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宋朝还是坚持了300多年已相当不易。
4,宋朝其实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巅峰时期!也使最早出现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而且出现了对自由权的保护,还有一点,宋朝出现了大量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国家兴盛,发展的标志。可惜一切都被蒙古所毁。
5,其实,蛮荒民族击败甚至毁灭具有相当程度文明的例子比比皆是!将这一切归罪于宋朝的军事制度是不公平的。
6,关于外族和汉族谁欺负谁的问题,不好说,说白了都是为生存,两种文明的碰撞一定是以无数的人命为代价的。如果,简单的用人命的数量去计算,那算都算不清,而且唐朝之后,汉族的血统也不纯了,根本无法区分!但可惜的是,在一次次文明的碰撞中,大量的华夏科技,文化的遗失,歪曲。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他们的兵权。969年,又用同样手段,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
宋太祖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防止兵变。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利大于弊。
赵匡胤根据实际情况,订出了严守国境自谋发展的建国大计。为了鼓励老百姓安心生产,他不能不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以发挥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王刚的天下收藏,他说宋朝是一个百姓生活富足,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宋文化尤其灿烂。读此书后确实如此。没想到宋朝的GDP竟然占了世界的一半。
宋朝官员有多富? 包拯年薪惊人 。包拯一年的各项收入: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
可叹的是宋王朝的软弱,有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文明,竟然组织不起强大的军队。这只能说明统治阶级的软弱和不思进去。
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团结是主流,是目的,斗争是次要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这种做法有可取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割据,但是也有自身的弊端,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2、宋朝受到鄙视,这只是一些传统的观念。宋朝会受到鄙视呢?因为它在历次战争中,多以失败告终。这就让人们觉得宋代实在是软弱的不得了。
而且宋朝被评为最软弱的朝代
汉代出现中国第一个治世,又有汉武帝那样的风云人物,还有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将领等等,
3、关于这个问题很难讲,以大一统王朝看,除了元、清外都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 历史上异族人统治中国不多,但是如果是异族人统治,汉族人就可能受欺负,比如元朝当然是汉族的黑暗时代,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相结合中, 元朝是典型,。 五代十国确实有很多屠城

1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但是造成了军备臃肿,将不知兵,临阵时连阵法都被限定死了。严重影响军队战力。
如果这种方法可取,宋朝会被蒙古灭掉吗?

2 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宋朝时中国的生产力为新中国建国前之冠,远远高于明清两朝。但没有国防的国家,是保不住这些生产力的成果的!一个不能让人民安全的朝代是一个好的朝代吗?当然,汉武帝北伐匈奴如果不使用超越科技水平的生化武器,搞得自己瘟疫大流行,损失一半人口就更好了。

3 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屠城。
三国: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
安史之乱: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损失率68%。
金、元灭两宋: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明末混战: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像张献忠直接将四川杀成无人区。

中国史上想改朝换代的军阀,互相残杀起来比任何人都厉害,就是为了不让对手获得土地与人民,不让对手比自己更强大,宁愿一切都毁灭。
《孙子》的因粮于敌真是不祥之言啊!兵学是大凶之物,中国如果没有孙子,也许会好点吧!
从规模上讲,外族入侵狠(8000w),从比例上讲,汉人狠(98.3%)。
你去看看《世界通史》,我再讲这些估计都快要被封号了。

宋朝的时候,朝廷为什么会重文轻武呢?
答:可以说重文轻武还是有着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使武将不能犯上作乱,宋朝不至于走上之前老路,因为武将谋反成为短命王朝。宋朝也因为自身的稳定,方才结束了五代十国大乱世,大致统一了中国。当然重文轻武的弊端很明显了,那便是宋朝对外输的是一塌糊涂,虽然胜率以字面意思来看很高,...

宋朝议和的利弊孰大?
答:基本的中国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然而,就像胡适先生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有另一个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宋朝的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的朝代,宋朝在军事上是否真的软弱,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有过阐述,今天要与大家讨论的问题就是,宋朝的议和政策究竟利弊...

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以文治武治政策,于当时而言利弊如何?
答: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了北宋的开国君王。赵匡胤提出以文治天下的政策,在他统治期间,重文轻武,对刚刚建立的北宋来说,绝对是相当英明的决策,极大促进了北宋政局的稳定,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 稳定局势,有利大局赵匡胤自己就是一名武将,长期征战沙场,几番出生入死,骁勇善战...

宋太祖。怀酒释兵权的利弊有哪些?简要概述。
答: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军事改革措施。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在对内严防的同时,也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

宋朝的重文轻武,其根源是什么,有何利弊?
答:削减武将的兵权,在治国方面也都用文官,让文官当兵,高度提倡礼仪教化。还真别说,这种方法真的抑制了武将篡位的风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的好处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对宋代的科技文化,礼仪文化产生了积极有利的影响,社会上的文化氛围很高。而弊端也是致命性的,由于重文...

宋朝地方制度的利与弊
答:自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央同地方,皇权同相权的斗争就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诞生发展,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已经降低。而武将,也就是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则是通过宋朝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策略最终消除的。中央集权的利弊这里不多说,就...

(10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
答:(1)“澶渊之盟”(2分) 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或用原文中的边境贸易的兴旺;积极吸取中原文化)(2)农业、手工业、商业(一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2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2分)(3)西藏(2分) 试题分析:(1)“双方盟约”中指明了北宋与辽,结合所学可知,1005...

分析宋代中央集权政制之利弊.(20分)
答:宋朝政府通过这些集权措施,权力日益严密,甚至达到了“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友改物,辄有法禁”的程度。现将宋代中央集权政制的利弊分述如下:利:1. 维持政权稳定:宋代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强化君主对国家机构的控制和国家事务的决定权,使得近三百年来既无藩镇,也无宦官、外戚、武将之专权...

宋代采用的措施对宋代有哪些利弊?
答: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制度。北宋建国百余年内,皇权与相权虽然都有所加强,与武将一样...

宋朝败亡可不仅是没有战马,三流制造与九流供给可把它坑苦了
答:唯独宋朝没有一点争议——就是实力不济被人征服。 可真的说宋朝「 ”兵弱”,许多人又会发表异议。他们认为宋朝灭亡,纯粹是因为丢掉马场,没有战马迫使宋军「 ”以步对骑”。战场上宋军步兵「 ”胜不能追,败不得走”,才导致军事失利与王朝覆灭。 宋朝的敌人都有极为优秀的具装骑兵 他们坚信宋朝的武器盔甲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