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核心“全、善”在现代战争中是怎样运用自如的?

作者&投稿:瞿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是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基本都逃不出孙子兵法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于《战争指导》,《制空权》,《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装甲先锋论》这些讲述战法,战略战术和武器运用的军事书籍。

用现代的话说,孙子十三篇讲述了制定军事计划,士兵和军事资源,军队的士气,军队的训练,军队的管理,军队后勤的管理,虚实的应用和辩证关系,地形地貌对选择战略战术的影响,行军所需要注意的,针对突发情况灵活反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应用与影响(古代水火最无情,火基本上很多地方都可以放,所以是火攻篇),谍报对战争胜负所带来的影响。

除了双方互扔远程导弹这种古代人想不出来的事情外,基本上把其他各方面的有关军事战争所需要考虑的事情都提到了。着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过了几千年还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其他的讲如何排兵布阵,如何使用武器等等的这些讲述如何去打仗的军事著作必然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改变,只有对战争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孙子兵法》这类军事书籍依然不会被时间淘汰。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军事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其产生的时代固然是冷兵器时代,但从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原则这两个层面来看,都仍不过时。
譬如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实这就放到现代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中仍有警示价值。对于动不动就言兵动武的国家而言始终充满危机。而一旦诉诸战争手段,则必须严谨对待。二战的苏德战争是德国走下坡路的转折点,英阿马岛战争是由阿根廷独裁政府加尔特里主动挑起,对于那些态势明朗的战争,实际上一开战就注定某一方会失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这段话在现代战争中也往往被引用。那就是军事行动必须由谋略支配。战争艺术是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以巨大代价去攻城略地。今天的叙利亚战争之所以焦灼数年之久,在阿勒颇这些弹丸之地消耗双方大量有生力量,除了叙利亚土地有限,战略回旋空间小的原因之外,还要考虑到作战多方缺少政治手腕来化解危机。孙子兵法还强调军事参谋与侦察工作的重要性,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不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因此军事强国对总参谋部的依赖性就非常关键了。在具体的战术中又有所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不若则能避之”。这些东西看起来是战术中的力量考量,实际上只要领会其要义,合理根据兵力使用合理战术即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人就是典型的不自量力之举。其兵力不能有效地达成战略目的。最后,关键的侧翼竟只有听天由命地依靠战力低下的罗马尼亚军队保护。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斯大林格勒之败就是不自量力之败。其实作为军事思想的智慧文献,不仅古今都有指导意义,就是东西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西方军事思想经典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就强调进攻要适可而止,掌握时机,量力而行。这与前面的合理根据兵力制定战术异曲同工。克劳塞维茨也强调统帅要知己知彼,同样孙子兵法那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是有名了。两相对比,孙子与两千年后异国的克劳塞维茨确有灵犀相通之处。
所以,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是思想自由解放的结晶。今天所谓的大战略、将道、兵学艺术、战争艺术都能感悟其魅力。只不过凡事都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合理灵活地领悟孙子兵法的精髓,不仅对现代战争具有启发和指导的意义,而且对商战、外交、管理等领域都有现实价值。毕竟这部兵书也是经验的总结。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计策再好,也不过是照本宣科。。 关键的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结论 在春秋末年这个追求实用功利、富国强兵的时代,孙子以“争利”思想撰写《孙子兵法》,其所触及的和解决的是古今中外有关战争的重要问题,故而得以恒久不衰,流传后世。本文论证了“争利”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也是书中阐发各种理论的指导原则,但这并不代表孙子具有先秦...

你是如何看待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五)善专分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专分命题。专分的精义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五个指头分别去打人,不如握成拳头一次打出去有力。但如果敌人也握成了拳头与我相对时,孙子主张,不要和敌人去拼...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内容的孙子主要归纳:《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必须程度能视为孙子...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无论所谓的“不战”或者“慎战”,都是为了保存或者增强军队的实力,以图谋更大的胜利。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挑战规则,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第一部很全面的讲述了战争的经典之作,到目前为止,《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日文,德语,等20多个语言文字。在学术界上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在春秋末期,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产生在战国时期,关于《孙子兵法》的...

《孙子兵法》核心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呢?
答:比较来说,“形”是敌我双方基本的实力,也就是“正”的部分;而“势”则是如何在战斗运动中提高我方、削弱敌人,也就是“奇”的部分。先在基本实力的“形”上取得绝对的优势,再利用运动的速度和冲力,形成更迅猛的“势”,这样也就形成了孙子兵法的一个核心思想:守正出奇,以形守正,以势出奇。...

孙子兵法的内容与核心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作战篇一 因粮于敌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二 兵贵神速 故兵贵胜,不贵久。谋攻篇 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立法应用兵法!

《孙子兵法》全文
答:策略与战术原则兵法的核心原则在于灵活运用,根据敌我态势选择包围、进攻或防守。小敌若顽固抵抗,反而易被各个击破。将军的职责是辅佐国家,决策需明智,避免因混乱指挥而导致的败局。胜利之道在于全面理解自己和对手,上下一心,把握合适的战斗时机,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形而上的智慧在形篇中,孙子强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