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社会服务中想结交朋友是利他动机而非利己动机?

作者&投稿:月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利他就是利己~

利他主义就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这种理论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有一种理论叫舍得,意思是要想得就得舍,舍就是为了得,这种理论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利他。

真正的伦理是从动机开始的,利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就决定着是否真利他。真心实意地为他人谋利益,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荣辱,把利他当作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利他就与哪种自私性的利己毫无关系了。
利己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纯自私性的利己,这种利己是坏的是恶的。另一种就是不为自己但却能在利他中正用自己从而为自己积成美好根基的利己,这种利己是正用自己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不为己但却能最好对待自己的利己,这是好的是善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利他的话,那纯正的利他就是彻底的利己了。我在对你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我自己的最佳状态,这正是人存在的一大意义所在。
坏的利他和坏的利己是统一的,好的利他和好的利己也是统一的。坏的利他是为己,好的利他是为他;坏的利他最终败坏了你我他,好的利他最终成全你我他。

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因此说:“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 
心理学角度而言,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为:
1、利他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根据是利己的普遍性。
2、利他是人与社会最根本关系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3、利他是商品经济原则的人性基础。
4、利他是实现利己的行为过程。
5、利他是利己行为方式的最高级次。


利己行为的方式
1、最低级是“损人不利己”
2、低级是“损人利己”这种人属百姓所言的“坏人”;
3、中级是“不损人而利己”这种人属人中的“老实人”;
4、高级是“利人又利己”这种人总是在谋求双赢互利,属人中的“精明者”;
5、最高级是“先利人后利己”这种人的利己似乎不为人所感觉,在交往关系中习惯为别人考虑,并有一定的牺牲精神。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求回报。

利他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帮助别人是其义务。


二、利他行为的原因


  •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 达尔文(C. 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 O. Wilson)所证实。

    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他的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时,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像翅膀折断了一样。这样,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容易的捕食。

    一旦老斑鸠将敌人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时候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人吃掉,它虽然牺牲了自己,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小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人类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一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假设,利他行为有遗传机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所谓社会规范就是行为、态度和信仰的模式。

    这些模式是社会组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被认为是适当的行为准则。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着必须遵守这些规范的压力,如果他们违背了这种规范就有可能遭到社会排斥或各种各样的惩罚。

    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前述的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 按照传统的学习理论,利他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

    当儿童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将好吃的东西给别人,或在别人难过时试图进行安慰,父母可能会用赞扬的话、糖果甚至钱来奖励他们,父母对他们的赞扬就是一种社会性强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同样,如果儿童不愿意帮助别人则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甚至惩罚。


    按照学习理论,儿童将重复那些已经得到过奖励的利他行为,并去除自私的行为,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 一般来说,令人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气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

    那么,舒适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吗?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

    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气好坏而造成的人们心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气的不同而使利他行为的代价不同。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此外,噪音会使利他行为减少。

    原因可能是噪音破坏了一个人的心境,也可能是噪音分散了人们对他人需求的注意力,或者噪音是一种人们难以承受的刺激。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 影晌

  •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

    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时间压力:当个体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以利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利他对象的特点:

    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的特点也是外部因素。

    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被救援:

    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点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有吸引力的人。

    (不良PUA者也是利用这点:装作很懂你,扮演着有魅力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诺(W。Havard&W.Kurleno,1974)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进行了一项有关的现场实验,说明了求助者的性别、旁观者与求助者的交往等因素与旁观者助人与否的关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研究者让一位实验助手扮演“求助者”,“求助者”的角色是一位大学生,他与其他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一场实验之中)坐在图书馆的一张桌子旁边看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研究者再让另一个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肮脏不堪,他走进图书馆,匆匆地看了一眼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的人之后,就远远地坐在另外一个地方。

    当“求助者”离开阅览室之后,“小偷”拣起了一本“求助者”的书就消失了。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不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

    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

    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个“小偷”吗?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

    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还证明,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讨厌的话,会大大地减少人们帮助他的可能性。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样是一个跌倒在路边的行人,如果他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人们就相对愿意帮助他;

    如果他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就很少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 1、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有人求助的情况时,如果当时的心境好,就会更愿意给予帮助,积极的心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心境的好坏呢?

    研究结果表明:

    刚刚得到某种奖励、

    由于某种成功而获得了自信感、

    刚看过一部喜剧或悲剧电影、

    刚刚听到某些好的或坏的消息、

    甚至对幸福或伤心往事的回忆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心境的好坏。

    显然,如果我们心里想从利他行为中得到好处(例如,听到别人感谢自己的话或增强自己的自尊心等),那么,求助者自身的不幸就能促进利他行为,这证明了幸运的人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快乐,不幸的人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想给予。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人格因素

    通过研究利他行为者的人格发现:某些人格特征使人们容易去帮助别人。

    但是,研究同时也指出,利他行为的产生毕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

    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规范和个人的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

    单就社会规范来说,就有社就有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要帮助那些依靠他们的人、互惠规范,指人们要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平等规范,指人们要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等。

    总之,人格特征在利他行为当中只是起到某种中介的作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内疚

    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则会导致利他的减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利他技能

  • 利他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促进和培养,其中特别要重视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培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个体能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情,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尽管移情是一种情感反应,但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移情是建立在一定认知技能基础上的情感反应。

    移情中的主要认知成分被称为“角色采择”,即理解并推知他人情绪情感反应、思想、观点、动机和意图的能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强化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强化而得以保持和增加。

    例如,儿童表现出利他行为后,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会有助于这一行为的保持。

    当人们受到外在的表扬和奖励后,他们就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

    如果能从外在强化过渡到内在强化,利他行为就会得到更有效地巩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提供榜样示范

    让儿童接触利他榜样可以增加利他行为。

    在榜样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促使儿童把榜样所代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加以内化,而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榜样示范对成人同样有效,成人的利他行为同样具有可塑性。

    因此,社会要重视对榜样人物的宣传,加大对榜样行为的奖励,同时注意呈现榜样的具体情境和具体事迹,让人们感到榜样值得效仿、能够效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学习助人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本来有助人的愿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助人技能,而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助人行为。

    例如病人突然发病却不知如何救治,有人失足落水旁观者却不会游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助人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助人技能。

    如果人们掌握了必要的助人技能,就会增加人们实际的助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