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心念,专注可得。

作者&投稿:贾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浩如烟海的时间管理技巧中,专注不可说是提高时间利用率、节省时间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频繁切换思路、死磕高深问题,对多数人现今稀缺的已不是时间,而是对所从事任务的专注力。如果没有专注,时间会被白白浪费,做事也无法一门深入。那么究竟怎么能够获得专注呢?

佛教经典《金刚经》中曾提到:“善护念......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是佛对他的弟子须菩提嘱咐的话。“善护”就是好好地照顾;“念”就是思想、心念、意念。意思是说,要照看好自己的念头。只有照看好,才能够管理好念头,进而自由地掌控,做到心无旁骛。

可是照顾好自己的念头并守住它们,并非易事。古语说:“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没有办法征服自己的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却没有办法‘ 降伏其心’。”自己的心念降服不了,心总是随着境转,纵使圣人亦难也。

从小到大,我总是拿我的念头特别没办法。溜号、跑神、心头长草的状况对我来说司空见惯。记得中学时,身边有一位美女学霸经常是这样学习的:上数学课,自己悄悄在课桌底下看语文,上语文课,又改成低头学英语。反正,总是在当下的课上看着非当下的书。于是,也想成为学霸的我就开始模仿起来。结果,学霸没学成却养成了不专注的习惯。打那以后,总是身体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却习惯性地想着下一件或者另外的事。

在之后的求学、工作中,这种神游的习惯总是如影随形般伴随着我。看书的时候,如果书中写到去丽江旅游,我就会放飞我的念头到丽江去,久久不能回过神来。或者边看边想,看完书去哪儿买什么、做什么?做事效率低下,焦虑和压力如潮水一般起伏不停。

生活中,我同样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念头。就说洗澡吧,我每次洗澡,各种念头都会争先恐后到大脑中来报到。当想到:明天上班穿什么?念头就会跑出浴室变成手持的摄像头,去衣柜里面东翻西找。可没找几件,便会埋怨衣柜乱糟糟,责备自己说:“不是说好了要整理衣服的吗?” 再然后,又想起来,不是准备要在淘宝买收纳箱吗?哦,对啊,衣服整理术的视频还没有看完……还有衣服没熨烫,鞋子没护理……结果洗完澡出来,仍未解决明天穿什么。思维像脱缰野马,早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我逐渐意识到,如果再任意放纵自己的心念,终将一事无成。念头像没有农人打理的杂草,如果不加管理,它们就会任意肆虐。在这样的土地上,终究无法开出绚丽的花朵,也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来去看书,结果变成了微信畅聊;本来要写文案,却改成了网海冲浪。本想朝偶像一步步迈进,却只剩下羡慕妒忌恨。精力无限消耗,时间陷入黑洞,念头任意发散,焦虑取代了专注。

那么该怎样看护好念头?怎样守住,才能不让它们任意乱跑?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觉察念头。想象思绪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我们独自坐在岸边,静静地观看着这条河,面对滚滚河水中各种情绪,焦虑、忧郁、愤怒、恐惧,所有的所有,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水流,不欢迎,不拒绝,不评判,不会因此而分心,不被卷入其中,这就是觉察。我们只有觉察自己的念头,才能时时观照这些念头。

有一次,我一整天都不开心,却不知道为什么?下班回家之后,也总是感觉暗自郁闷,甚至想找家里的猫撒气。后来仔细想了想,是因为早上发了一条精心设计的朋友圈,可一天都没有人点赞。找到原因后,感觉轻松了很多。于是告诉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何必在意别人评价,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可如果不体察内心,不观照这份情绪,不分析原因,那也许我就会一直郁闷下去,并且倒霉的不止是猫,恐怕还会迁怒于别人。

第二步:转化为行动,达到止住的境界。

觉察到了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措施,但我们可能依然留滞在之前的念头中。这时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行动,用行动再次“吸引”并聚集念头,不让它胡乱瞎跑。例如:数呼吸冥想法、看稀奇古怪的事,体会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动作(接触法)。

数呼吸冥想法就是当烦恼来袭,想大脑清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一吸一呼间,可以考虑用2-8-4法(吸气2秒-停留8秒-呼气4秒)调整呼吸的节奏。当你的注意力逐渐稳定下来,你烦恼的念头也就基本止住了。

我们还可以改变当下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例如走出去到大街上,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发生的事,观察他们的表情、神态,猜测一下他们的身份和心理活动,如果发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也多多留意和思考。当时空转换、视野变化,也许就不再执着原来的念头,转换心境了。

还有就是接触法。记得多年前刚开始学佛去做义工,内容是为每一本书贴上“免费结缘”之类的标签。书像小山垒到了天花板,我和一个师妹找到了一张小桌子来贴标签。可能太单调枯燥了,就想起问她怎么理解活在当下?她看看身边的书说,“活在当下就是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把便签从背胶纸上小心揭下来,然后快速贴在书的边角上,再用两个拇指轻轻抚熨、按平。你的心只跟随每个动作,再无其他。”

我再无语言,默默体验每个动作,快感却如一根根细丝儿在心底宕起。不知不觉,书山渐低。专注,让慢变成了快。

活在当下,这个既不新鲜也不时尚的词,却以它特有的接触动作停止了我们的妄念,让我们只专注于当下时刻所做的事情。

岁月静好,随着修行并践行“善护念”,我的心头时时保持着几分宁静和欣喜,一些淡淡的掌控感也会蔓延开来。看书走神儿,温柔地将念头拉回来就好。做事溜号,心里一个提醒响起说,做当下的事情才好。专注不是先天具有,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勉和努力习得。

当我们拔掉心底的杂草,获得内心深处的清净,那份平静与喜悦和有钱与否已无关系。我们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会沿着榜样的足迹一步步坚实走下去。随时照看好自己的念头,既是我们摆脱焦虑获得专注的开始,也是我们保持专注进入心流的一种境界,更是我们智慧泉涌赢得成功的一种标志。

一念不生是石头,作为尘世中的人产生妄念、杂念也属正常。但通过觉察并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却可以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就像河流从身边流过,而我于岸上独坐。是的,当看护好自己的念头,用专注重塑行动,用守心换回时间,平凡与贫穷,又奈我何?

心存善念是什么意思
答:心存善念意思就是为人处世要心怀善念,一个人为人处世,在思想和行为里,他的内心要有仁爱、慈悲的心肠,事事要为他人着想。原文: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白话译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心存善念,常做善事的人,会得到龙天善神的保佑。教导人们,心中时常保留着行善的念头,自然...

速消烦恼的安般守意法
答:每当杂念生起时,你可以提醒自己现在是抛开一切忧虑的时刻,而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如果突然想起某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认为必须仔细地思考一番,你也不应在禅修时那么做。你可以将它记录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然后将它抛在一边,继续专心禅修。 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须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禅修者...

《四念处之心念处》
答:心念处   心念处,是观照自己的念头和心理状态。我们接触外境时,除了产生感受,还会有认知、思考、想象,和相关心态,这些都是心念处中要观察的对象。  佛陀把心的状态归结为八对以便观照:一、心有贪,心无贪;二、心有瞋,心无瞋;三、心有疑,心无疑;四、心有乱,心无乱;...

念佛可以心念吗
答:可以。「心念」与「口念」都可以达到「修学念佛」所要达到的「目的」。後学个人是全部「以心念佛」,随时可念,确信可获得以下两个目的。修学念佛的最初目的:伏烦恼。修学念佛的最终目的:断烦恼。了达「能念、所念」,唯是「自己」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也。即「开花见佛悟无生」,是心作佛...

樊登解读《正念的奇迹》
答:而不是身体在走路,心却念着其他事情。等车、开会、航班延误,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程,保持正念,专注内心的感觉,这就是正念。 好吧,我认为个人难以做到,走路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情绪难过的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修炼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樊登老师曾飞机上偶遇偶像柳传志,柳传志正在看《杜拉拉升职记》,而樊登...

四圣谛的四圣谛的次序
答: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乃至外境亦不净,...

我身体不好,我听说念诵药师佛名号一心不乱就可以使身体好起来,药师佛 ...
答:有很多人都是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除了这个,也可以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都可以。平时清净下来,或坐或行,都可以念。根据场合,选择默念或出声念。躺下或上厕所时,如果要念,那就默念,不宜出声。念佛名号的时候,要怎么念呢?念佛法门的祖师们讲过:要尽量让自己心的念,想着佛号,尽量...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
答:如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念佛之法,除了单纯地念佛号之外,也可念佛数数,即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数一个数目,如何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也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其目的宗旨在让自己的心念能集中专注。 念佛数数法与呼吸无关,不需配合呼吸,不要太快也...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的守一不移
答:《观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

如何做到一心念佛,好难啊,根本心就定不下来
答: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