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的用法

作者&投稿:任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虚词以的用法如下:


一、 ’以’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

例:虽董之以严刑。(表手段、工具,用)

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

例: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

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

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

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

二、 ‘以’用作动词

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

例:成以其小,劣之。(“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

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

例:自以为关中之固。(与今义同,以为、认为)

三、 ’以‘用作连词

“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

1、 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例:猥以微贱。(“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

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

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

例:云无心以出岫。(“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

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引壶觞以自酌。(自酌自饮的方式是端着酒杯)

5、表因果,作连词表原因的“以”与作介词表原因的“以”的区别是,前者接分句,后者接名词或代词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接分句,因为)

6、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例:以啮人,无御之者。

四、’以‘一些固定结构

常与“所”“为”“有”“无”“是”等组合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方法、态度,如:“所以(……的原因或用来……)、以为(认为或把……怎么样)、有以(有什么办法来……)、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来……)、以是(因此)、是以(因此)等”。

五、 ’以‘用作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六、‘以’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七.‘以’重要文言句型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造句:

1、薄荷属植物一种薄荷属植物,特点为有芳香的叶子和近乎规则的花。其中一些植物已被栽培用来提炼芳香油和用以调味。

2、为实现污水的资源化,青岛流亭机场采用以MBR为主体的工艺处理排放污水。

3、英里的深山里有一个储藏所,用以保存来自世界各地的主要粮食类植物物种。

4、在神火矿区新庄矿现场地应力测量值基础上,采用以上理论,进行巷道的锚杆支护设计,得到了很好的支护效果。

5、石蕊试纸可用以测试溶液是否含酸。

6、这个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的光敏雄性不育系可应用到“两系法”育种中,用以生产杂交水稻。

7、差错控制可以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各个环节进行,如:预测、变换、量化、可变长编码、比特流结构、复用以及解码等。

8、别被他的举止吓倒了,那是色厉内荏的表现,用以掩饰心虚。

9、使用以上配置,一个或两个电源插头已被拔掉。

10、犁上主要的横棍,用以固定犁铧、犁刀和柄。



虚词"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用法
答:(一)相当于“以”,表范围。(二)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与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作连词:相当于...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答:【“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文言文以用有哪些
答:“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在文言文中,"以"的各种义项有什么区别
答:以 一、虚词用法:(一)介词:“以”字作为介词,它们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A.可译为“用”“拿”“把”。

文言文中以有几种用法
答:“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6�1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

文言文以
答:④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8、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 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说文》:“以,...

如何区别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答: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有以下四个大的方面:(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答: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以的用法
答:译文: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以的其他用法 1、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以”的用法和意义
答:以:1表修饰, 着,地 拥火以入: 拿着火把进入;乘车以归 :坐着车回家;削其籍以归:“削其籍”用来修饰他“归”的状态:籍贯削除着回去 2 表承接,然后 披草而坐:把草分散开然后坐下 3 表目的,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4 用 如1C ,2A,2C 5 认为 1B 1A 不确定,可能是“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