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问题

作者&投稿:郦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问题~

若,你
属,归属
欲,想,要
奇,对……感到惊奇

鞭数十:几(个)
数以策干项羽:多次
居数月:几(个)
又数刀毙之:几(刀)

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

“淮阴侯”的性格特征:胸怀大志,心胸开阔,自信

【启示】: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抑或奈何?
况又奈之何?
且奈之何也?
亦奈之何?
奈何奈何,亦将奈之何?

疱丁解牛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人杀牛,刀用了十几年都不用磨,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知道,原来这个人屠牛的时候都是可以用刀避开牛的骨,所以刀根本就不用磨,故事说明做事熟能生巧…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P71

16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

于是可以这样理解:
一只牛可以用精神与同类,也就是其他牛接触,而庖丁可以用精神与牛接触,也就是说庖丁已经成为了牛.
这说明,要想精通一项技艺,就要放弃作为人的权利.

可以理解为经验类的
看的角度不同罢了
只是古文原文是文惠君从中理解到养生的奥秘

当时我们老师讲的时候说的是熟能生巧

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思考角度也不同。可以理解为经验类的

关于文言文的三个问题
答:1、庄子在其妻子死后,没有悲伤,反而敲着盆子唱歌。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妻子回归自然了,没什么值得悲伤的。不难看出,庄子不在乎生死、荣利,追求自然。2、出自《世说新语》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孔融的言外之意就是,大人现在只是平庸之辈而已。3、 王子猷是何许人也?他叫王徽之,是东晋...

文言文的问题
答:1. 文言文的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

文言文问题与答案
答:2012-07-16 文言文答案 11 2014-12-02 新崩滩的文言文问题与答案 29 2016-02-19 《刻舟求剑》文言文问题及答案 47 2017-12-02 《少年奇志》文言文的答案 5 2011-06-04 文言文问题答案! 急~~~ 拜托了! 63 2008-05-31 文言文问题 急求答案~~ 14 2014-05-01 文言文:游黄溪记的问题及答...

文言文问题
答: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是什么句式?为什么?状语后置句。“于财货”是介宾短语,本应放在动词“贪”的前面作状语,文中为了强调刘邦的贪心,故倒置于前。2、《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东”、“封”词类如何活用?“东”名词作状语,意为“在东边”;“封”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

文言文问题
答:执——拿着 亦——也 俄——突然间 但——只是 计无所出——没有计策可以(再)出了。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将它从当中锯断呢 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愚蠢的人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 觅——寻找,寻觅 书——书法 穴——洞 叶——皮,文中指铁皮 冢——坟墓 并请题额者入市——一起...

数学文言文的题目及答案
答:最早提出并记叙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不是如...

文言文问题
答: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请问文言文中的 我 是怎么说的 解析: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

文言文的几道问题!!!
答:1.对于;在 2.好;善于 3是;于是,就 4.(1)何为为我禽.禽,通"擒"(2)陛下不能将兵.将,名词作动词 5.(1)多多益善 (2)熟能生巧 6.这就是我韩信被陛下您擒获(率领)的原因

文言文问题
答: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匡衡于是要求给他(文不识)劳动但却没有如愿 大学:大学者 文中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人生什么时候都需要学习,就像什么时候都需要光明。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去字是什么意思?离开。邻居有烛而不逮,逮字是什么意思?照到 衡乃与其佣作 佣字是么意思:雇工 ...

文言文错误原因
答:4. 文言文问题与答案 1、扁鹊投石[注]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注] 石:石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