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问题道德经中是否有经文涉及到“欲望不能

作者&投稿:赫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中的问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动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顺应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尝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从而看出老子思想中,人能够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就够了,不需要有其他的欲望。如果让人们知道了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看到了很多“好”的东西,那么其必然会产生欲望。所以索性不要让他们知道,不要让他们看到,他们就能永远保持纯洁的心,永远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整个社会都不知道那些事情,都看不到那些东西,所以少数的聪明人也发挥不出他们的财智去改变现状,因为那个社会不崇尚这些东西。
  欲望不是思想决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一旦人们知道了某些事物,心里产生了好坏的衡量标准,必然向往“好”的东西,欲望就产生了,如果这个“好”的标准是无限放大着的,那么欲望就会无限放大。
  如果没有欲望,人类一定还是像某种走兽一样,和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平衡,甚至不会有原始社会的产生。所以老子的思想对于人类不适用,那只是他自己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但是老子也不否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大脑的结构要复杂的多,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社会所遵循的道必然有别于其他飞禽走兽,也决定了人类必然会统治地球、并且将不断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在社会已经发展到那个阶段的时候,老子希望人类不要再去扩张不要再去改变,但是当下的人类已经不是走兽了,“人类的欲望”早已产生,所以必然会继续发展下去。想要贯彻老子的思想,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脱离社会,隐居山林。

《道德经》
老子 著
最享盛誉的在公元前四世纪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眼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以上内容节选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迈克尔.哈特 著)书。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动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顺应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尝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从而看出老子思想中,人能够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就够了,不需要有其他的欲望.如果让人们知道了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看到了很多“好”的东西,那么其必然会产生欲望.所以索性不要让他们知道,不要让他们看到,他们就能永远保持纯洁的心,永远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整个社会都不知道那些事情,都看不到那些东西,所以少数的聪明人也发挥不出他们的财智去改变现状,因为那个社会不崇尚这些东西.
欲望不是思想决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一旦人们知道了某些事物,心里产生了好坏的衡量标准,必然向往“好”的东西,欲望就产生了,如果这个“好”的标准是无限放大着的,那么欲望就会无限放大.
如果没有欲望,人类一定还是像某种走兽一样,和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平衡,甚至不会有原始社会的产生.所以老子的思想对于人类不适用,那只是他自己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但是老子也不否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大脑的结构要复杂的多,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社会所遵循的道必然有别于其他飞禽走兽,也决定了人类必然会统治地球、并且将不断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在社会已经发展到那个阶段的时候,老子希望人类不要再去扩张不要再去改变,但是当下的人类已经不是走兽了,“人类的欲望”早已产生,所以必然会继续发展下去.想要贯彻老子的思想,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脱离社会,隐居山林.

老子道德经的问题
答:3)“也”字。有很多助词的版本,应该是参照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就是说,这里面你举的第一句,是汉朝之后的版本;而第二句是汉初的版本。2,同上1)3,字的问题,在道德经里面有太多了。说都说不完的。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但是流传下来,由于古代书写工具不成熟,加上人为的原因,原来的版本...

道德经中水存在的问题
答:同时,水也为整本《道德经》阐述道这一抽象概念提供了途径,无论是象征,亦或是比喻借代,都更有利于读者去接受与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从水这一小意象出发,有幸得以一窥老子《道德经》中的丰富意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观察到水在重力作用下朝地处...

《道德经》问题
答:因为符合公认道德准则,才会让国民“自然而然”的“感觉不到”,所以才不同刻意去“治”。而无政府主义则根本就没得治了~~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本身就意味这对统治者的道德约束。实际上,明朝中期就实现这种“中华帝制的宪政模式”。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搜一下俺的《重新发现大明朝》。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大困惑或者说极力回避的问题是什么?
答:老子本来说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可是王安石别具一格。王安石自身是一位改革家,文学类也很好,哲学思想也不错。古代人读书,由于书并非许多,并不像我们今天叫到太多的材料,他有时就需要别具一格,别人都讲的,我断句改一改,这一改,改出问题了。改出去以后,大家觉得说,讲“...

《道德经》问题
答:《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译文】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

《道德经》问题
答:无为的正解即是道,无为是道的另一个说法,另一个称谓.这和现代人常说的顺其自然一样,认为顺其自然是修行大法.请问,还没得到自然,还不了知自然,还没达到自然的等级,怎么去顺?这都是现代无知充六知,不肯找明师,自以为读几本书就能修行产生的敝端.圣人是得道之人,他始终处在道里面,他没有自己...

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答:《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

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答: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道德经81篇中,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哪一篇 解析: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绳 绳 兮 不 可...

道德经的问题
答:我相信这世界上只有一部分人知道老子的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真正含义。毕竟这句话是老子讲的,他的含义不是用常人的观念能够真正理解的。我从圣人的点化中能够理解此话的真正含义,现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其实这句话的本身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我发现很多人都是乱七八糟的解释,...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答:老子第“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