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作业 家乡的年味

作者&投稿:白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乡的年味阅读答案~

1“年味”包含着那些味?这些为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2文中那些语句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说到了想念家乡的年味是否重复?为什么?4作者家乡的这些过年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吗?除了文中的你家乡还有什么?5现在传统的年味正如作者说,越来越淡,你如何看待? 1硝烟味 酒味 蒸馒头味 饺子味 墨香味 热闹喜庆2''每隔上三两年……那久违的年味‘3不,首尾照应更强调主题,突出自身情感4据实回答5 因为人变了

家乡的年味
新的一年到了,去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了。
一到腊月,每家每户都要预备年货,超市里的物品一抢而空,交费的队伍如长龙般拥挤。
办好年货,就要大扫除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要把屋里的东西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东西扫走,企盼来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腊月三十,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门外已经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天每个人除非万不得已,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大桌丰富而美味的饭菜。这象征这新的一年里不愁吃不愁穿。
吃了饭,大家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聊聊近年来的情况,屋里洋溢着大家的笑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咦?怎么没有烟花呢?“砰”绚丽的烟花飞入了漆黑的天上,霎时间天被照得通亮,“花瓣”似的洒满天空。难道除夕夜的天空不是最美丽的吗?
大年初一大家都在休息,到处都很安静。直到初三那天,大人们又忙了起来,他们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们更高兴,因为可以得到很多压岁钱。
一眨眼就到了二月底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该上学的上学,人们又向目标奋斗努力。

  过年是怎么由来的?关于年的几种传说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 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 中还 有 给 儿 童 压 岁 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有这样一个传说哦:很早以前在很深的海底住着一个庞大的怪物,叫"夕".每逢12月月底的时候他就出来寻依次食物,而他的食物就是人,他不但咬伤要死很多人,而且大量的毁坏人没的房屋田地,人们痛苦不堪呐.
  直到有一天,一个勇敢很有智谋的人和大家一起商量,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定要打败夕,让大家重新过上好日子,这个人就是"年".他想:这个夕,人们拿他没办法,可他总有怕的东西吧.当时他们那里正好盛产竹子,于是年灵机一动,他动员村民把竹子聚集起来,然后每家都挂上红布条.
  一个周期又过了,又是夕出来为非作歹的时候了,他刚一踏出海面,年就吩咐大家把竹子燃起来,满村子响起了烧竹子的"啪啪啪"的声音,夕又一看,满村红通通的一片,他当然不知道那是写布条而已.便吓的屁股尿流地滚回了海底,再也不敢出来了,人们胜利了,为了感谢年,第二天,他们大设酒席庆祝.于是人们就把这天叫做"年",而前一天就叫做"除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民间地方风俗,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有节奏的温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化人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继承和完善传统习俗,使生活更加美好。 “一年更比一年好”是如今进化人美好的向往,也是进化传统风俗“过年”的深化。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进化的传统风俗“过年”。 过年,是一年之终的大节,在外的亲人一定要赶回家来与亲人团聚,吃分岁饭。过了年夕,是一年之始,所有亲戚朋友都要相互走访——拜年。进化人有忙于过年的习俗。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早早地拂尘、洗被褥、制新衣、新鞋、包粽子、椿年糕、杀禽宰畜、买花生、瓜子、裹团圆馃……忙着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起,进化当地村民叫夜。有“二十夜,连夜夜,穿着蒲鞋拜爷爷”,家妇赶制新鞋。二十三夜,用汤圆、年糕、香烛、元宝,送灶君娘娘上九霄。有“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的祷联。三十夜是岁夕,家人一定要返家团聚,吃团圆馃。旧时寒者人家,平常没有好吃好穿的,到了岁夕,要好好地吃一顿,在当地有“三十夜吃一餐,年初一穿一身”的说法。 二十夜过后,各家各户都要祭天地、燃烛、鸣炮祈祷未来平安。平常祭菩萨,是朝外拜的。祭年菩萨必须朝里拜,不准朝外拜。这也是当地人的习俗。其意是管内不管外。年夕,用香烛接灶神归位,在吃分岁饭前,要祭过灶君、五谷神,要祭祀过列祖列宗,再吃分岁饭。吃分岁饭时需要关上门户,免得有人上门讨债。就餐时不准餐中站起来,以示能孵好鸡。要先吃团圆馃以示团圆。要吃点藕,以示“路路通”能跑得开。待大家餐毕,由长辈分发“压岁钱”后,方可起身离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规矩已在改变。饭后,炒花生、瓜子,门上及缸、钵上贴上红纸,以示吉祥。现在饭后是玩牌,放烟花爆竹,以示欢乐。红烛任其燃着,叫“长明夜”。如今用电灯代替。 过年是一年之终。家庭所有进出帐目,都要告一段落。该收的收,该付的付。若无钱支付,也是要有个交待。旧时,寒苦人家,有“过年如过关”之感。有的还要到躲债庙去“躲债”。过了年夕,有“正月初五前不准讨债”的规矩。 中国是内涵最深的一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从前古人讲究“敬天、敬地”,因此在民间流传的禁忌也不少,一代代流传下来,就连最热闹的新年节日,老人也常提醒后辈不要触犯禁忌,以期来年好运,据说确实有其灵验性。 中国人过的农历新年指的是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当然我们通常会将前后几天都算进去一起庆祝,直到十五后节日气氛才慢慢淡下。 1.要说好话,忌骂孩子: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尤其要求初一这天要说好话,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 (发财之意)。 2.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后“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扫完毕,叫“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将家中的财气扫掉。 3.初一、初二忌洗衣: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忌讳在这两天洗衣服。 4.初一忌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认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5.已婚女子忌初一、四、五回娘家:过年期间,嫁出去的女子和女婿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女方娘家,据说这样才不会把娘家吃穷。 6.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否则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7.忌吃鱼头、鱼尾: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8.忌讨债:传统认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人要债还是向人要债的人这一整年都会很倒霉,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中国各地在过年期间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和禁忌,也是非常有趣又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份,值得世代流传。 答案补充
  春节为农历元旦,是中国也是广州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广州的春节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红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团圆、幸福美满。 广州的春节风俗还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庆人日。人日为大年初七,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示庆贺。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高要县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高要县人民群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搞清洁卫生,准备年货,包制“果蒸”粽。除夕。俗称年三十晚,住户门前贴上大红春联,室内张灯结彩,摆设盆桔、鲜花,当晚吃团年饭,聚天伦乐,围坐守岁,万家鞭炮齐鸣。大年初一,旧俗匿家不出门,不扫地。年初二俗谓“开年”,宰三鸟、备生菜生蒜以祀神,祈求风调雨顺,取生财好运之意。春节期间,人们穿红着绿,街市旌旗飘扬,五光十色。民间组织舞狮贺年,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亲朋戚友互相拜年,送果蒸、油角、包头果等,见亲友小孩赏以红包(利是),熟人见面,互道吉祥语。新婚夫妇到亲戚家拜年,成为必不可少的礼节。

  父母小时候过年难忘的2.3件事情
  六十年代 清芬烟酒店 冯先生

  六十年代,我还是个孩子,每到年前都见到父母高兴不起来,甚至愁眉苦脸。穷!我的父母虽然是国家职工,但工资低得可怜,我们兄弟俩要念书,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以及关照一下几个特别穷困的亲戚,所以一年到头日子过着紧巴巴。每当新年到来,父母既要为办年货而劳碌奔波,又要为“压岁钱”而费煞苦心,还要为孩子们缺衣少穿而暗暗叫苦。穷归穷,年还得过。于是只好东借西挪,以解燃眉之急。所以难怪父亲经常说:年关又到了——过年如过“关”怎能不辛苦!

  七十年代 成功批发零售店 店员刘源

  当年,我印象最深的是“抢购”,要想吃一顿好年饭,必须“起早贪黑”。

  70年代的年饭由贫乏走向丰富。最令我高兴的是五颜六色的灯笼,以及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等。过年时,“礼包”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细节。那时一包冰糖加两支甘蔗就是很体面的礼物了。

  记得70年代过年,父母去看望姑妈,全家提着红纸包的冰糖、橘子等礼物,不知道有多大面子。

  八十年代 菲来名烟名酒 郑师父

  排队和票子是我们过年必须经历的。当时排队买东西的阵势真是吓人,买东西不但要有肉票、粮票、酒票,甚至还有火柴票。那真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想买的年货。

  为了过年,我作为当家,往往要提前1到2个月开始备战年货。爱人还要杀鸡和鱼,然后把它们都吊在窗台上,等到大年三十慢慢和全家人分享。一个春节被拖成了整整2个多月的“辛苦战”。

  同龄人的过年情况

  和同龄人一起过年
  “快点,快点,车要开了!”经纪人在一旁拼命地催着,我赶紧往脸上匆忙再扑几次粉,拎着一个装有演出服和谱子的大包冲上车。司机在车里挂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国结,也算是让我们在奔波的途中有点过年的感觉。

  每到过年大家都在忙着张罗年夜饭和串门拜年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刻,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我在乐队的时间也有三四年了,像我们这种年轻的民间自发组织,平日里各干各的,到了春节假期演出业最紧俏的时候,托经纪人(说实在点也就是个民间联系人)的福,才有机会聚在一起走走穴。挣外快是小,能够与别的乐手在一起切磋交流才是真。

  在选曲上,我们特别注意避免悲伤情歌,这可不容易,现在的流行歌曲大部分都躲不过“分手”、“寂寞”、“痛苦”的俗套。我们为选择喜气洋洋、团团圆圆又要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可真费了不少功夫,而且关键一点,要适合四人小乐队编制演奏的歌,还要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因为我们的客户多为在沪的年轻白领和外国留学生)。最后我们选定《祝福你》作为主打,既热闹又流行,再加上往年的一点保留曲目,这第一关已经搞定了。

  接下来就是服装,我们四个人最高的185厘米,最矮的162厘米,有胖有瘦,平时演出统一一身黑也看不出什么不协调,但春节……总不能一身黑上场吧。最后我们买了四件大红唐装,这回问题又来了,穿了这衣服我总觉得敲鼓的时候缩手缩脚,只好请心灵手巧的母亲大人修修改改,再添些时尚的亮片上去。我穿上这身温暖牌衣服果然放得开手脚,而且在台上很打眼,很符合春节的气氛。

  小年夜那天下午我们就在一家朋友开的琴行排练,就四个乐手,歌手一般到过年场子排得很紧,比较喜欢“耍大牌”,不会轻易参加排练。于是我们一行四人——吉他手、键盘手、贝司手和鼓手就加紧时间对调、对和弦,虽然是业余级,但好歹人家客户是花了钱请我们的,不能让人家小瞧了咱们。琴行老板娘也不失时机地端水倒茶,也挽回了一点不在家里过年的失落感。

  大年夜下午四时多我们就已经装了一个汉堡包和一杯可乐在肚子里了,等会儿可就没时间吃东西了。另外一方面,早吃完早化妆!春节上台嘛,总得注意点形象,不可能像平时乱七八糟化个烟熏眼就冲上去了,咱们得展示精致文化:传统+喜庆。咱们虽然不能跟上春节晚会的大人物比,可也得对得起现场的观众。乐队是一个整体,我不能搞特殊啊,所以对另外几个同志也意思意思,润润色。

  上了台时间就过得飞快,因为我全情投入,也因为主持人的祝福已经把我灌醉了。看着台下的年轻人相互致意、举杯同贺,我还真有点想上前参与一把的愿望呢,谁不想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呢?台上的欢声笑语也很容易感染我们,虽然我们以前从未照面,今夜过后恐怕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但在这特殊时刻能有这么多双年轻的眼睛和耳朵欣赏着我们的演奏,也确实是一种缘分。吾辈独生子女,姑且将现场的陌生朋友当作是兄弟姐妹,尽情狂欢吧。

  演出完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夜,稀稀拉拉还有人在放鞭炮,我这能算守岁吗?想起这紧凑而又欢快的过年时光,我就暗暗下决心:明年春节还要这样过。或许这也算一种生活方式吧,更何况还有笔压岁钱。

  过年看法意见
  今年过年回家给家里带些什么东西呢?
  我每次回家都是父母给我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我喜欢的,我必须的,可能也许

  还有我并不喜爱的,但是每一次看到父母给我拿出来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用很

  期待的眼睛关注着你的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他们最想看到的就是你是多么的惊讶,

  多么的喜欢,和多么的高兴。那就是他们的满足,所以你带什么回去都好,但
  定要记住,他们无论带给你什么,你都要表现得十分的欢喜和热爱并且带着深深地
  感激和一个对他们最爱的拥抱。

  过年的作文600字
  一: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二: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三: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 白居易《卖炭翁》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咏青松》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 ,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 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 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十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 中还 有 给 儿 童 压 岁 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有这样一个传说哦:很早以前在很深的海底住着一个庞大的怪物,叫"夕".每逢12月月底的时候他就出来寻依次食物,而他的食物就是人,他不但咬伤要死很多人,而且大量的毁坏人没的房屋田地,人们痛苦不堪呐.
直到有一天,一个勇敢很有智谋的人和大家一起商量,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定要打败夕,让大家重新过上好日子,这个人就是"年".他想:这个夕,人们拿他没办法,可他总有怕的东西吧.当时他们那里正好盛产竹子,于是年灵机一动,他动员村民把竹子聚集起来,然后每家都挂上红布条.
一个周期又过了,又是夕出来为非作歹的时候了,他刚一踏出海面,年就吩咐大家把竹子燃起来,满村子响起了烧竹子的"啪啪啪"的声音,夕又一看,满村红通通的一片,他当然不知道那是写布条而已.便吓的屁股尿流地滚回了海底,再也不敢出来了,人们胜利了,为了感谢年,第二天,他们大设酒席庆祝.于是人们就把这天叫做"年",而前一天就叫做"除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民间地方风俗,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有节奏的温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化人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继承和完善传统习俗,使生活更加美好。 “一年更比一年好”是如今进化人美好的向往,也是进化传统风俗“过年”的深化。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进化的传统风俗“过年”。 过年,是一年之终的大节,在外的亲人一定要赶回家来与亲人团聚,吃分岁饭。过了年夕,是一年之始,所有亲戚朋友都要相互走访——拜年。进化人有忙于过年的习俗。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早早地拂尘、洗被褥、制新衣、新鞋、包粽子、椿年糕、杀禽宰畜、买花生、瓜子、裹团圆馃……忙着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起,进化当地村民叫夜。有“二十夜,连夜夜,穿着蒲鞋拜爷爷”,家妇赶制新鞋。二十三夜,用汤圆、年糕、香烛、元宝,送灶君娘娘上九霄。有“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的祷联。三十夜是岁夕,家人一定要返家团聚,吃团圆馃。旧时寒者人家,平常没有好吃好穿的,到了岁夕,要好好地吃一顿,在当地有“三十夜吃一餐,年初一穿一身”的说法。 二十夜过后,各家各户都要祭天地、燃烛、鸣炮祈祷未来平安。平常祭菩萨,是朝外拜的。祭年菩萨必须朝里拜,不准朝外拜。这也是当地人的习俗。其意是管内不管外。年夕,用香烛接灶神归位,在吃分岁饭前,要祭过灶君、五谷神,要祭祀过列祖列宗,再吃分岁饭。吃分岁饭时需要关上门户,免得有人上门讨债。就餐时不准餐中站起来,以示能孵好鸡。要先吃团圆馃以示团圆。要吃点藕,以示“路路通”能跑得开。待大家餐毕,由长辈分发“压岁钱”后,方可起身离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规矩已在改变。饭后,炒花生、瓜子,门上及缸、钵上贴上红纸,以示吉祥。现在饭后是玩牌,放烟花爆竹,以示欢乐。红烛任其燃着,叫“长明夜”。如今用电灯代替。 过年是一年之终。家庭所有进出帐目,都要告一段落。该收的收,该付的付。若无钱支付,也是要有个交待。旧时,寒苦人家,有“过年如过关”之感。有的还要到躲债庙去“躲债”。过了年夕,有“正月初五前不准讨债”的规矩。 中国是内涵最深的一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从前古人讲究“敬天、敬地”,因此在民间流传的禁忌也不少,一代代流传下来,就连最热闹的新年节日,老人也常提醒后辈不要触犯禁忌,以期来年好运,据说确实有其灵验性。 中国人过的农历新年指的是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当然我们通常会将前后几天都算进去一起庆祝,直到十五后节日气氛才慢慢淡下。 1.要说好话,忌骂孩子: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尤其要求初一这天要说好话,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 (发财之意)。 2.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后“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扫完毕,叫“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将家中的财气扫掉。 3.初一、初二忌洗衣: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忌讳在这两天洗衣服。 4.初一忌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认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5.已婚女子忌初一、四、五回娘家:过年期间,嫁出去的女子和女婿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女方娘家,据说这样才不会把娘家吃穷。 6.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否则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7.忌吃鱼头、鱼尾: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8.忌讨债:传统认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人要债还是向人要债的人这一整年都会很倒霉,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中国各地在过年期间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和禁忌,也是非常有趣又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份,值得世代流传。 答案补充
春节为农历元旦,是中国也是广州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广州的春节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红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团圆、幸福美满。 广州的春节风俗还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庆人日。人日为大年初七,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示庆贺。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高要县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高要县人民群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搞清洁卫生,准备年货,包制“果蒸”粽。除夕。俗称年三十晚,住户门前贴上大红春联,室内张灯结彩,摆设盆桔、鲜花,当晚吃团年饭,聚天伦乐,围坐守岁,万家鞭炮齐鸣。大年初一,旧俗匿家不出门,不扫地。年初二俗谓“开年”,宰三鸟、备生菜生蒜以祀神,祈求风调雨顺,取生财好运之意。春节期间,人们穿红着绿,街市旌旗飘扬,五光十色。民间组织舞狮贺年,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亲朋戚友互相拜年,送果蒸、油角、包头果等,见亲友小孩赏以红包(利是),熟人见面,互道吉祥语。新婚夫妇到亲戚家拜年,成为必不可少的礼节。

父母小时候过年难忘的2.3件事情
六十年代 清芬烟酒店 冯先生

六十年代,我还是个孩子,每到年前都见到父母高兴不起来,甚至愁眉苦脸。穷!我的父母虽然是国家职工,但工资低得可怜,我们兄弟俩要念书,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以及关照一下几个特别穷困的亲戚,所以一年到头日子过着紧巴巴。每当新年到来,父母既要为办年货而劳碌奔波,又要为“压岁钱”而费煞苦心,还要为孩子们缺衣少穿而暗暗叫苦。穷归穷,年还得过。于是只好东借西挪,以解燃眉之急。所以难怪父亲经常说:年关又到了——过年如过“关”怎能不辛苦!

七十年代 成功批发零售店 店员刘源

当年,我印象最深的是“抢购”,要想吃一顿好年饭,必须“起早贪黑”。

70年代的年饭由贫乏走向丰富。最令我高兴的是五颜六色的灯笼,以及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等。过年时,“礼包”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细节。那时一包冰糖加两支甘蔗就是很体面的礼物了。

记得70年代过年,父母去看望姑妈,全家提着红纸包的冰糖、橘子等礼物,不知道有多大面子。

八十年代 菲来名烟名酒 郑师父

排队和票子是我们过年必须经历的。当时排队买东西的阵势真是吓人,买东西不但要有肉票、粮票、酒票,甚至还有火柴票。那真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想买的年货。

为了过年,我作为当家,往往要提前1到2个月开始备战年货。爱人还要杀鸡和鱼,然后把它们都吊在窗台上,等到大年三十慢慢和全家人分享。一个春节被拖成了整整2个多月的“辛苦战”。

同龄人的过年情况

和同龄人一起过年
“快点,快点,车要开了!”经纪人在一旁拼命地催着,我赶紧往脸上匆忙再扑几次粉,拎着一个装有演出服和谱子的大包冲上车。司机在车里挂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国结,也算是让我们在奔波的途中有点过年的感觉。

每到过年大家都在忙着张罗年夜饭和串门拜年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刻,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我在乐队的时间也有三四年了,像我们这种年轻的民间自发组织,平日里各干各的,到了春节假期演出业最紧俏的时候,托经纪人(说实在点也就是个民间联系人)的福,才有机会聚在一起走走穴。挣外快是小,能够与别的乐手在一起切磋交流才是真。

在选曲上,我们特别注意避免悲伤情歌,这可不容易,现在的流行歌曲大部分都躲不过“分手”、“寂寞”、“痛苦”的俗套。我们为选择喜气洋洋、团团圆圆又要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可真费了不少功夫,而且关键一点,要适合四人小乐队编制演奏的歌,还要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因为我们的客户多为在沪的年轻白领和外国留学生)。最后我们选定《祝福你》作为主打,既热闹又流行,再加上往年的一点保留曲目,这第一关已经搞定了。

接下来就是服装,我们四个人最高的185厘米,最矮的162厘米,有胖有瘦,平时演出统一一身黑也看不出什么不协调,但春节……总不能一身黑上场吧。最后我们买了四件大红唐装,这回问题又来了,穿了这衣服我总觉得敲鼓的时候缩手缩脚,只好请心灵手巧的母亲大人修修改改,再添些时尚的亮片上去。我穿上这身温暖牌衣服果然放得开手脚,而且在台上很打眼,很符合春节的气氛。

小年夜那天下午我们就在一家朋友开的琴行排练,就四个乐手,歌手一般到过年场子排得很紧,比较喜欢“耍大牌”,不会轻易参加排练。于是我们一行四人——吉他手、键盘手、贝司手和鼓手就加紧时间对调、对和弦,虽然是业余级,但好歹人家客户是花了钱请我们的,不能让人家小瞧了咱们。琴行老板娘也不失时机地端水倒茶,也挽回了一点不在家里过年的失落感。

大年夜下午四时多我们就已经装了一个汉堡包和一杯可乐在肚子里了,等会儿可就没时间吃东西了。另外一方面,早吃完早化妆!春节上台嘛,总得注意点形象,不可能像平时乱七八糟化个烟熏眼就冲上去了,咱们得展示精致文化:传统+喜庆。咱们虽然不能跟上春节晚会的大人物比,可也得对得起现场的观众。乐队是一个整体,我不能搞特殊啊,所以对另外几个同志也意思意思,润润色。

上了台时间就过得飞快,因为我全情投入,也因为主持人的祝福已经把我灌醉了。看着台下的年轻人相互致意、举杯同贺,我还真有点想上前参与一把的愿望呢,谁不想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呢?台上的欢声笑语也很容易感染我们,虽然我们以前从未照面,今夜过后恐怕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但在这特殊时刻能有这么多双年轻的眼睛和耳朵欣赏着我们的演奏,也确实是一种缘分。吾辈独生子女,姑且将现场的陌生朋友当作是兄弟姐妹,尽情狂欢吧。

演出完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夜,稀稀拉拉还有人在放鞭炮,我这能算守岁吗?想起这紧凑而又欢快的过年时光,我就暗暗下决心:明年春节还要这样过。或许这也算一种生活方式吧,更何况还有笔压岁钱。

过年看法意见
今年过年回家给家里带些什么东西呢?
我每次回家都是父母给我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我喜欢的,我必须的,可能也许

还有我并不喜爱的,但是每一次看到父母给我拿出来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用很

期待的眼睛关注着你的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他们最想看到的就是你是多么的惊讶,

多么的喜欢,和多么的高兴。那就是他们的满足,所以你带什么回去都好,但
定要记住,他们无论带给你什么,你都要表现得十分的欢喜和热爱并且带着深深地
感激和一个对他们最爱的拥抱。

过年的作文600字
一: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二: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三: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600字。。。。

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走进腊月,故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缓缓飘荡开来、渐渐浓烈起来.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便不约而同地开始渲染、烘托那细致、严谨、充满期冀的年味.“小雪卧羊,大雪宰猪”.杀羊宰猪是乡下最诱人的年味.特别是杀年猪,宰杀完毕之后,主人家会按照习俗做一大锅由槽头肉(猪脖子)、酸菜、豆腐、粉条、土豆等煨炖而成的大烩菜,主食一股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黄米糕,全家老少和请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原生态饭菜,那份热闹、惬意、浓香着实让人难以忘怀.
从腊月初八开始,乡下过年的程式便全面启动.腊八这天,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做腊八粥,故乡人用黄米、红豆、花生、红枣等熬制腊八粥,吃的时候,在粥的上面浇一层用甜菜、胡萝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腊八粥,象征着大年开始,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期盼着生活的甜甜美美.
  过了腊八,家家户户便开始有条不紊地置年货,忙吃喝、孕年味.乡邻之间都要互相帮忙,磨白面,捣糕面,压粉条,做豆腐,生豆芽,切酸菜,剁饺馅,栽葱蒜,蒸馒头,炸油饼,炸油糕、摊花饼,杀公鸡,煮猪头,写对联,剪窗花,写大字,打烧酒,买鞭炮、买香纸,买蜡烛,做灯笼,缝新衣,买糖果,炒瓜籽……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二十三,洗灯盏”.腊月二十三恭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王爷升天之后,洒扫庭除便全面展开,扫房梁,粉墙壁,糊窗户,挂年画,帖窗花,拆被褥、洗衣服,一番妆点,老土屋便满堂生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年临近之时,邻里男女之间都要互相剃头、净面,干干净净、轻轻爽爽迎新年.
经过一个腊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装登场了.年三十这天,女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蒸“米饭”,熬粉汤,故乡称之为“翻身捞饭”,捞饭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为年年有余.饭罢家家户户便准备纸钱、上坟祭祖,熬制浆糊、张帖对联.把祖先的恩德牢记心上,把“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福星高照、喜气盈门”的祈愿诉于上苍.年三十中午的家庭“盛宴”之后,便开始洒水扫院、垒旺火、挂灯笼.旺火要垒到“天德深似海,地恩重如山”的天地神位面前,故乡人垒旺火要在院内选好的位置上架一口大铁锅,然后在装满沙土的铁锅上垒旺火.垒旺火的主要材料是麻杆、劈柴、柏木,煤块,最后垒成一个一米多高、中空的方塔型或圆塔型的旺火,然后用彩纸装扮,最后帖上“旺气冲天”的对联.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家家户户院内都要矗立一根几米到十几米的高杆,杆顶装有滑轮,用一根长绳把灯笼挂在杆顶,同时正房、偏房、凉房、柴房,包括牛马羊圈都要通霄挂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灯初上之后,爷爷奶奶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点心,怀揣糖果和点心的孩子们则成群结队,手持香火开始跑大年,东家进,西家出,观旺火、看年画、赏灯笼.一直到鸡叫头遍,家家户户开始举行“接神”仪式,先在正屋的“金玉满堂家宅旺,鸿福齐天富贵长”的福禄寿神位前摆贡焚香,祭神祭祖,然后全家人开始点燃旺火,待旺火熊熊燃烧,“旺气冲天”之后,开始燃放麻炮、鞭炮,爆竹华灯,满门飞彩,天地同辉,声震八方.全家人在旺火边开始跪拜天地诸神,老者点头,童子拍手,祈保三星在户,五世其昌,气氛庄重肃穆……孩子们要抱着过年的新衣服烤旺火,然后,由奶奶或母亲把蒜瓣、柏木刀、铜马缀饰到孩子们的衣襟上,除邪避害,保佑平安.“接神”仪式完毕之后,全家人开始熬大年,男人们围炉把酒,海阔天空拉家常,谋生计,话人生,女人们则在欢声笑语中包饺子,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要在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来年有福气.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新年的旭日东升之际,人们要早早敞开大门,迎百褔,纳千祥.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随大人们提着灯笼,带着香烛、鞭炮,赶着猪羊牛马到村外迎“喜神,”祈望吉星高照,紫气东来.正月初一早晨的第一碗水饺,首先要敬贡列祖列宗.饭罢,小孩们要跟着大人挨家挨户给长辈、亲朋好友们拜大年,在 “过年好”,“恭喜发财”的一声声祝福中,“共祝开平日,同沾大有年”.“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饭又挣钱”,每个孩子在施礼、叩拜、问好之后,都能得到长辈们赠予的押岁钱.从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故乡的年味如乡下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扭秧歌、舞龙灯,伴随着浓语一席、美酒三杯,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故乡的朗朗天空……
故乡浓郁的年味是亲情的温馨,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集成,是民风的升华.故乡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苍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从激昂的现在走向希望的未来.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 白居易《卖炭翁》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咏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