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登北固亭望长江水,抒发了什么样的豪情

作者&投稿:爨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及其寓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

小题1:诗人站在北固楼上,望着眼前的神州秀丽风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尽收眼底。并且联想到悠长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事发生在这里,不禁感慨万千。小题1:孙权的英雄形象从以下体现:年少万兜鍪;表现出孙权为一代年轻的贤君,虽然年轻但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杀敌陷阵。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出孙权尽管处在群雄争夺、势力割据的年代,依然能稳坐自己的一方领地,镇守东吴。与同是一方割据的曹操和刘备形成抗衡,孙权刘备和曹操问鼎三国,形成了当时三方互相制衡牵动的局面。孙权的智慧和谋略大大体现了制衡的思想,平衡的战略,诗人借用历史暗暗讽刺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在金兵进犯时不敢与之抗衡的懦弱表现,感叹时局,体现了诗人爱国卫家的精神。小题1:诗人借古怀今,同时心怀忧国忧民的情怀,辛弃疾本身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在带兵打仗的同时也对朝廷的局势心存忧虑。敬重怀念曾经的爱国英豪,畅谈历史,评古论今。善于用典。 小题1:开头起问,何处望神州?在北固楼上,但望到的是何种风光,是滚滚东逝的江水,还要注意一点,千古兴亡,即当今与以往。看到与想到的让诗人感慨不已。小题1:辛弃疾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小题1:他的诗是报国不成的血泪诉说,但这种诉语是豪情满怀的,答题时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答。在宋代他是主战派,爱国,但无机会报国,所以使用曲故或借古论今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文学赏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南乡子>>的翻译
答:什么地方能够望见中原?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啊,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辛弃疾在南乡子表现惆怅的句子
答:上阕首先一问一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了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惘怅感喟不已.这最后一句,化用了杜甫 《...

求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答: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下片“年少万兜鍪,……...

辛弃疾望长江抒发了 的豪情
答: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千里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请直接解释这句话的句义...
答:1、释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2、原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3、注释...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
答: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上片怀古抒情。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

辛弃疾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以诗句什么抒发了对南宋王朝命运的...
答:这首诗,其实全诗都用3问3答来即景抒情借古讽今。开始写的何处望神州神州就是中原地区新忘旧是指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他刚开始说的是北固楼的优美风景,然而那时候确实山河破碎。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他写千古兴亡多少事,其实。是表现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表明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担忧。最后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如果是回答问题的话、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 2、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3、望: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