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指望孩子反哺的家长反倒能养出孝顺孩子?

作者&投稿:郗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初不被疼爱的孩子,为啥长大之后反而更孝顺呢?~

前段日子去我姑家做客,姑姑说起来她的三个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哥表弟,一脸感慨。大表哥是最不受姑姑他们待见的,反而格外有孝心。做了什么好吃的就会给爸妈拿点尝尝鲜。反倒是姑姑最宠爱的二表哥,因为姑姑没空给他带第二个孩子跟父母翻了脸。要知道,他家老大可是姑姑从小带到上小学的啊!
我发现不仅姑姑家如此,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家庭里,越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长大后反而越孝顺。这真是个怪现象。但仔细分析下原因,还让人挺心酸。

从小不受待见,孩子一辈子都会追求父母的认同感,长大了也如此
闺蜜曾跟我讲过她的苦恼。她爸妈从小重男轻女,更疼爱她弟弟,她自己是不受待见的。如今她已经嫁人,生活过得还挺小康,也常常会去看望爸妈,给他们送钱买东西。但爸妈从不念她的好,反而常常补贴那个不成器的弟弟。她给爸妈买几百上千的衣服,爸妈只是接过来便放下了,弟弟给爸妈买个手套都能让老两口挂嘴上夸半个月。闺蜜说自己真是心寒,但控制不住自己,一边失望,一边还总想讨好父母。
看,这就是不受待见孩子的心理。因为从小没被父母重视,缺少父母的认同感,她会一辈子都“讨好”父母,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说些夸赞的话。可偏偏连这样的要求父母也不满足,想想真是心酸。

不受父母待见便只能靠自己,反而让孩子更独立,有能力孝顺父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家庭里,备受忽视的那个孩子反而更有出息。为什么?因为不被重视的愤懑会化作孩子奋斗的动力,再加上家人指望不上只能靠自己,他反而会更独立。这样的孩子肯吃力耐劳,往往最后混得还不错。如今的热播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孩子因为长大后有出息,挣得多,家里一旦有困难,他们反而更有能力去支援。而且因为童年时候缺乏父母关爱,如果父母在他们长大后流露出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会让他们异常感动,反而变得很孝顺。
不受待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对任何人都如此,更别说对父母
如果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一现象,那就是,不受待见的孩子因为从小得到的父爱母爱较少,心里安全感匮乏,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才能讨好大人。不知不觉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的孩子会以别人的感受为主,忽视自己的感受。等自己长大了,对周围的人都是一副“老好人”模样,更别说是父母了。即使心里受伤也会义不容辞地继续孝顺父母。

人们普遍认为,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孩子未来长大后就会用相同的方式去对待家长,比如说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那么未来孩子就会用相同的方式去回报父母、孝顺父母,实际上真是如此吗?并不是!



孝与不孝往往只在父母一念之间!我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经成家。由于我的父母有些重男轻女,所以弟弟作为孩子中唯一的男丁,出生后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父母的偏爱,
要说谁更孝顺,其实说一个很简单的事大家就能明白,我和姐姐逢年过节按时回家,即便人不到,东西或者钱也会到,我和姐姐给父母添置了不少东西,小件的比如羊毛衫、护膝、足浴盆等等,大件的就是家电之类的,总之父母家里的旧东西,几乎都是我和大姐花钱换的,可即便如此,父母并没有因此感到欣慰。



弟弟这边,自从结婚后,几乎不怎么回家,父母经常打电话给弟弟,弟弟都推脱说没时间,逢年过节更是不见人影。突然间某个长假,弟弟带了父母家楼下就能买到的水果回了家,把父母这顿高兴的,连忙说他孝顺。后来聊天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弟媳妇趁着长假跟娘家人出去旅游了,家里没人给弟弟做饭,所以才回家来蹭饭吃。
可见,孩子对父母到底孝不孝顺,有些时候根本不取决于孩子怎么做,一切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他愿意相信孩子是孝顺的,那孩子就是孝顺,他不认同孩子对自己好,那么即便孩子再孝顺,父母也感受不到,父母对子女的偏爱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当中,必然存在着不公平,尽孝方面也是如此。



不同孩子在尽孝方面存在反差,根源在哪?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偏爱一旦发生,那么家庭中必然存在不公平,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非常偏爱,就会带着“孝顺滤镜”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即便孩子在尽孝方面并不出色,父母也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但如果父母从小就不看好、不宠爱一个孩子,忽视孩子的任何行为,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便他经常在父母身边尽孝,父母也会视而不见。
两者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孝不孝顺,和父母的意愿有直接联系,一个被父母认定很孝顺的孩子,自然完胜那些不被家长放在眼里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做再多,父母也无法体验到孩子的孝顺。



父母的偏爱,往往源自于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同的孩子,受父母关注的程度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乖巧懂事,很少给父母添麻烦,另一个调皮捣蛋,经常给父母添麻烦,那么两者相比较而言,自然是调皮的那个更容易受到关注,而过多的关注恰恰是一种偏爱。未来两个孩子长大,听话懂事的孩子,深知父母养育艰难,自然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孝顺父母,而被偏爱的孩子,从小就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孝不孝顺也就无所谓了。



当父母对孩子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关注时,孩子的任何举动所带来的影响就会被家长放大,包括在未来尽孝方面。如果未来两个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去尽孝,父母必然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较为关注的孩子更孝顺一些,就算这个孩子从客观角度上看并不算孝顺,父母也会把他偶尔的一次陪伴、偶尔送的礼物当作是他尽孝的证据,以满足自己的主观意愿。
所以说,孩子孝不孝顺,与家长的意愿有一定关系,但作为子女,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尽孝,因此,子女们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随意挥霍父母的偏爱。

《弟子规》说,在冬天寒冷的时候必须照顾好父母,让他们感到暖和;而在夏天炎热的季节,则要让父母感到清爽;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服侍父母睡下。出去的时候要告知父母,回来的时候也要告诉父母。要有固定的居处,要有稳定的职业。

当一个孩子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时候,在父母眼里,那就是十分孝顺了。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真有。

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妈妈

东汉人黄香,他在9岁的时候,母亲得病去世,黄香很伤心,从此他加倍地孝敬父亲。炎热的酷暑,他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赶走蚊虫,然后再请父亲就寝;寒冷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身体将父亲的被子焐暖,然后再请父亲安睡。

古人很看重孝顺的品质,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比如,孝感动天、亲尝白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等。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孝顺。”“罪莫大于不孝。”

外面的世界真美好

古人认为,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所以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乡野,都把孝放在首位。

今天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瞿丽丽是家里的独生女,娇生惯养长大。这孩子虽然平时没有做过什么家务,脾气也任性,但是学习成绩却不错。父母越发娇惯这个孩子。

太热了,我给妈妈戴帽子

那天晚饭后,瞿丽丽突然想吃西瓜。北方的冬季,西瓜很贵,不是平常人家常备的水果。家里没有,要吃就得出去买。

父母工作了一天都很累,下班后又做饭、收拾房间、洗衣服,实在没有精力出去给女儿买西瓜。于是,从冰箱里取出苹果、橘子、木瓜等水果让女儿吃。外面刚刚下过一场雪,路滑,实在想吃明天再买。

可是女儿说每天吃这些水果腻了,就是想吃西瓜,缠着父母出去买。

拍摄有爱的风景

爸爸没有办法,穿上衣服就出去给女儿买西瓜了。附近的超市没有,爸爸就骑着自行车去较远的一个大超市去买。

路过一个路口的时候,自行车拐弯不利索,连人带车都摔倒了。恰巧对面过来一辆三轮车,也顺带着滑到压到了爸爸身上。

爸爸因为腿部骨折被送到了医院。爸爸一共在医院住了2周,才出院。2周的时间,女儿一次都没有去探望过爸爸,连个电话都没有给爸爸打过。

爸爸住院了,妈妈还没有忘记给女儿买回西瓜解馋。

前面好美啊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古代和今天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与父母的教育有关。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将来有个好前程,光耀门楣就是孝顺了。忽视了孩子的德育,德育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的教育,其中,善待父母、友善对待父母、关爱父母以及亲人,对这个世界有同情心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德育教育并不是把孩子要孝顺父母挂在嘴上,而是培养了孩子的大爱,拥有大爱的孩子懂爱,更懂得孝顺父母。

所以,父母培养孩子,无需把孝顺挂在嘴上,只要爱孩子,教孩子做爱的行为,孩子就能反哺父母。

妈妈把球给我

1.把德育放在首位

傅雷先生有句话,欲想“成龙”,必先“成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在于做人的失败。

纵观身边站在事业巅峰的人,令人敬畏的除了他们的辉煌事业,还有与此共同闪耀的人格魅力。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功的,教育孩子将来成为一名生活和事业的成功者,就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注重对孩子的做人教育。

成为一个好人,有良好的人格,有远大的理想,有追求,不怕失败,努力奋斗,要想孩子是这样的,就需要父母从一点一滴地日常行为中鼓励孩子,使其拥有这样的品质。

游泳吧

2.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

有的父母自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花起钱来却是大手笔。这样做,很容易埋下孩子不孝顺的祸根。

父母花钱痛快,给孩子买得东西多,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挣钱容易,于是花钱就没有节制。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

所以,家长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错,生活质量较高,也要让孩子明白他的好生活是父母付出艰苦的劳动换来的,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父母。慢慢萌发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父母的孝心。

起飞了

3.不愿意孩子出动,不如让孩子做事

我们不让孩子做事,孩子体会不到做事的辛苦,自然也难以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了。

家里大扫除、做饭、收拾房间、采购等的家务事,父母分给孩子一部分,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工作的辛苦和快乐,养成习惯后,也就懂得了这是自己的责任。

孩子在家里多做事更有利于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肯于为家庭付出的美德。

读书

4.父母懂爱,孝顺父母,对对待他人友善

当家长既是父亲也是儿子的时候,不但要尽到对儿子的抚养责任,还要做到为人子的孝顺义务。

如果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去父母膝前尽孝道,那么你不但尽到了孝顺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下一代的孝心。

孝顺父母,不见得是什么大事。经常探望父母,做了可口的饭菜给父母送一些,天冷了叮嘱父母注意添加衣服,天热了给父母安装一个空调送去一个西瓜,自己工作取得了成绩跟父母说说,等等。

这些孝行,家长做的时候孩子就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妈妈教我勇敢

有一名9岁的孩子非常孝顺。爸爸腿疼时,会给爸爸捶腿;好吃的东西会给爸爸、妈妈留一份。在家里,会经常帮妈妈拖地、擦桌子、刷碗什么的,而且做的特别认真、仔细。

每次去爷爷奶奶家,看到爷爷正在拖地,就会说:“爷爷,你休息一会儿,我来拖吧!”看到屋子脏,自己主动就扫地。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了,孩子和父母到医院给奶奶送饭,爸爸给奶奶喂饭的时候,这孩子对爸爸说:“爸爸你休息会!我来喂吧!”感动得奶奶都流眼泪了。连连说:“看到我的儿子、儿媳、孙子,这么孝顺,我这病就好了!”



不指望孩子反哺的家长反倒能养出孝顺孩子,这是因为他们培育出来的孩子都比较独立,而且让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骨子里就形成了感恩,所以大多长大之后都非常的孝顺父母。

因为总是指望孩子反哺,孩子就会有一种逆反心理,认为家长在强迫他,不指望孩子反哺,孩子越感激父母。

家长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只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就心满意足。孩子能够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潜意识里面是想着长大以后要孝顺父母的。

反倒能养出孝顺孩子?
那不可能

高校毕业典礼演讲稿
答: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在你们心目中有一个“慈父”的形象,但是三年结束了,你们也都变得更加的出色和优秀了,可是我在你们心中也成了一个严厉的领导,其实我也并不指望你们能够有多么的感激我,感激你们的老师,感激这所学校,我相信,可以看到你们一点一点的成为更好更优秀的自己就是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以及你们的家长所...

“养儿不防老”?那么老人到底改归谁管?
答:老人其实挺为难的,孩子长大了以后就应该自力更生,而老人也应该颐养天年,但是现在这些老人一个活的比一个累,养了孩子最后还要养很长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孩子自己心里有个数,或者像西方学习,过了十八岁就不管你了,但是在中国推行这种放养模式,对双方都不好,老人会觉得自己生活空虚,没了孩子...

父亲生病了,很严重,当子女的应该怎么办?
答:多陪陪父母 在父母生病时候孩子去陪护这是责任和义务,同时这样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表现,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当他们有事情的时候,正好就是孩子该做表现的时候了。为人父母,心里想的、念的还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为人子女,不要嫌老人啰嗦,不要嫌老人生病了给我们添麻烦,因为老人在世的时候,是作为...

怎么解决呢?
答: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不在身边了,生活就没有那么以你为中心了,出去聚个餐是很正常的。你的问题就是:没有换位思考,打电话的时间和时机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打电话?2、做好自己。很多事现在是你可以考虑的了,比如说关心一下父母,体谅一下他们,不指望大学阶段就开始反哺父母,...

孝顺是道德绑架吗
答:确实是,非常赞同。钟×国×特×色的孝顺确实是,父母天天从小说“我这么做就为你好”绝对是道德绑架,从小就受气,还指望我长大要孝顺你,最喜欢国外的接力模式,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不必反哺,孩子只要接力继续教育下一代就行,并且以后老了,不指望孩子,不用受那么多气。我真希望出生,成长在老外的...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生二胎?
答:1、“我很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位年轻的二胎妈妈的答案,“大家都觉得养育一个孩子已经很累了,你是为了给自己养老而生二胎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指望孩子们给我养老,我很喜欢孩子,很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位二胎妈妈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她身...

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生二胎?
答:1、“我很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位年轻的二胎妈妈的答案,“大家都觉得养育一个孩子已经很累了,你是为了给自己养老而生二胎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指望孩子们给我养老,我很喜欢孩子,很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位二胎妈妈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