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首诗 好象有句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望知情人帮忙下,谢

作者&投稿:苏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有几个村?分别是?望知情人帮忙下,谢谢!~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全镇共有华村、峰村、寨村、米陇村、民村、塘村、子村、宗村、龙村、陇村、后营村、东山村、青菜塘村、花脚村、头塘村、安乐村、石板村、石糯尾村1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0村(居)小组。 全镇共8669户35273人。其中:劳动力20085人,男劳动力10662人,女劳动力9423人,居住有汉、彝、苗、布依等民族,城镇中心区人口13021人。 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东南部、六枝特区南部,地处北盘江上游,郎岱镇镇区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37公里,距六盘水市75公里、贵阳140公里。东经105°20′至105°24′,北纬26°06′至26°07′之间。东北接陇脚乡;东靠折溪乡和关岭县;南连洒志乡;西北至中寨乡;西南至毛口乡。全镇总面积98.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9.4公顷,其中水田869.4公顷,旱地420公顷。

  出自卞之琳《断章》,原文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九三四年十月作)

  作者简介: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xx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其主要作品有:《十年诗草1930-1939》、《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及法国现代诗十二篇》

是卞之琳的《断章》
诗欣赏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

读此诗时,我喜欢把那站在桥上的人想像作一个多情女子。那么她会在桥上看到些什么呢?应是有那桥、那楼吧,那么还该有那桥下的流水、水上的游船、两岸的绿柳吧……或许还该有那风、那雨、那云……而观景人显然不止她一个,她无意间和那个楼上的观景人发生了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的关系。
“站在桥上看风景”的“她”,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鹜八方之态,她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或许知道但却装作不知道,毕竟能成为别人眼中之景物也不失为一种满足。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打动了那颗心?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历尽沧海,阅尽人生,寂寞无依的男子,那忘情于景的“你”则可能是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的小女子?孰不知那无意间的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
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那无情的风景,或许就是人间百态,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或许就在寻觅她的钟情景致。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那轮华月或许就是桥上人的梦想,“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有梦想的人生总比没有梦想的人生来得充实丰富。幸福就是这轮月,美得华贵,离世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美得可以臆想成任何你希望出现的景象。
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望去,该会有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尤如你心中的爱情……或许此时,你终于发现了那双眼睛,对面楼上看你的眼睛。白日艳阳褪成月色迷蒙,此时那双眼睛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你的心中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惬意与窍喜。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楼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桥上人的心意呢?饶有情致的是“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玩景弄物之情得到了淋漓的渲泄。
这个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底密秘的宣告与渴望,一窗一世界,一窗一人生,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情怀。而你却是“装饰”了那楼上人的“梦”,这深切剖白了楼上人由玩景中的偶尔一“看”,便觉得那桥上人似曾相识,于是幻想间缠裹了多少自己年少时的风情,又邀得了多少久未激荡的遐思。他在尽其所能地拿她来“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自己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桥上人不复流连,那楼上人也不见得会“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没有桥上人依然可以有梦,也许遇风会以风装饰,遇雨会以雨装饰。
卞之琳四句断章,写尽人生意!

赏析一
读罢全文,精练的四句诗发人深思。乍一看,以为是一首情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里看你”,此句表面上是写了一幅唯美浪漫的画,一个人正在看风景,另一个站在楼里的男子看着站在桥上看风景的女子。两句中“明月”“装饰”“梦”,更加表现了恋人之思。但再往深层次想一想,此诗并不单单叙写爱情,而是以爱情为载体,将“人生”二字写得含蓄又不乏深刻。诗中“装饰”二字尤为重要,“装饰”本身就是将有缺陷的东西变得更加完美。就“人生”而言,“装饰”等同于“充实”,人生是互为装饰的,“生如夏花般绚烂”,说的不正是这个理吗?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不论社会的哪个层面,何种关系,因为你在别人眼中,就是一道风景。人自顾自活在世上,不用言语表达,不以心灵沟通,那人就连那些比人低级的动物都不如,世界也没有了意义。另一方面,从“看”的角度考虑,看和被看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地说,我就是观众,你就是演员。就是因为存在这种微妙的关系,才构成了现在缤纷的世界。
赏析二
卞先生这篇文章的相对之意浓之极。虽然他曾经说过“相对之意我不甚看重”,但是每个读过这首诗的读者脑中都只有“相对”二字可供鉴之。正如辛弃疾所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卞先生和他可谓是异曲同工。不过其中一个是“知”,一个“不知”。这一来一去,一正一反之间良多趣味,任人品尝。究竟你是风景还是被看的风景呢?视角不同,感觉不同。谁又是谁的梦呢?你是此的梦,此是彼的梦,而或许彼又是你的梦。一圈又一圈,仿佛首尾咬着的毛虫,无穷无尽,永不停歇。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主体,有爸妈、兄弟、姐妹,可是你可能也是别人的爸妈、兄弟和姐妹呢?这样,又有谁是主体,谁是装饰呢?彼此之间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或许这就是生命。正如海明威巨著《丧钟为谁而鸣》开头的那段文字一样,每个人都存在于彼,任何人的消逝都是你生命的消失。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赏析三
他,立于桥上,惬意地望着四周,静谧的一切……她,立于钟楼之上,含情脉脉,望着看风景的他……那人,在不经意间入了她的景。
当明月的清辉漫过他的窗,夜的寂静添上了诗意的哀伤,那人,又在不经意间,入了她的梦乡……
短短的四句话,似乎是那样的平淡,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语,似乎是在描写风景,却又找不到写风景的词,一切只是淡淡的:淡淡的美丽,淡淡的哀伤。但它因为平淡而更加耐人寻味,因为平淡而更加深刻渺远。
初读这首诗,有一种朦胧的美的意境。而后竟有一种琢磨不透的感悟。平淡中有着一种美感,美感中又有着深刻的哲理。当你看着风景,你便融入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或许你爱月亮,而你又成了别人眼中的月亮。联想到世间万物,似乎都存在着这样的相对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形成,又在不经意间流露,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因此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因为这种相对性。人与人,人与景,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小桥、明月、窗子,还有“他”和“她”,融为一体,化作淡淡的景,化作美美的梦。然后,渐渐地朦胧在诗的意境中,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赏析四
想必诗中的“你”一定气质不凡,超然灵动,惹得看景人久久凝视。多么巧妙的转换,本来在看景的是你自己,到头来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绮丽风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成了别人的梦里人。不知不觉中,由爱转为被爱。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也像这样不断发生着转化。这就是人生吧!短短的四行诗,却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
然而我更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哲理可以用更精练的名言警句解释,而那种独特的画面美感却只有诗才能做到。前两句似乎很巧合,但现实中却能真实地遇见。在古诗文中,“美人观景”往往成为诗人们津津乐道的题材。然而,那些女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观景的,个中滋味只有读者自己才能感悟。即使放到这首诗中也是如此,甚至比古文更难捉摸,因为作者只字未提,但正是这种不得而知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至于那个楼上人,作者看似只描绘了这个画面,实则将那人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示出来,那种淡淡的爱慕,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唯美的感动,即使只是一刹那,却是人最为真挚的情感。
后两句则有梦幻般的美感。“装饰”一词反复出现是有道理的。那个女子不仅装饰了这个宁静的夜,更装饰了别人的梦。由“风景”到“装饰”,无论怎么转变,都是美的象征吧?既然这个女子这么美丽,那么就请名月继续照亮她和这个世界吧。
世间本无绝对的风景,有心之处皆成风景。这就是《断章》给我们的刹那美感。

佛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诗就是诗!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取名为断章,是因为是这是他一首诗里面写得最好的四句.以至其他的诗句都被人遗忘.

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附:下半章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赋一片轻喟,
今朝收两朵微笑。
赋一支镜花,
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