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的故事 急用!!!!!

作者&投稿:稻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学生诚信事迹~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华盛顿 樱桃树的故事 华盛顿砍了爸爸最心爱的樱桃树,由于勇于承认,爸爸没有批评他,而且还赞扬了他高尚的情操。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
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

华盛顿 樱桃树的故事 华盛顿砍了爸爸最心爱的樱桃树,由于勇于承认,爸爸没有批评他,而且还赞扬了他高尚的情操。

孟母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时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诚实守信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扩展资料
一诺千金,读音yí nuò qiān jīn。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节选】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
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
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
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一位美国商人说: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一群美国中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一些材料。竟在全美引发轩然大波。

  据2月14日的《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的高中,118 名二年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28名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材料。此事被任课女教师Pelton发觉,判定为剽窃,于是28名学生的生物课得分为零,并面临留级危险。在一些当事人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校方要求女教师提高那些学生的得分,这位27岁的女教师愤而辞职。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校董事会不得不在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结果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女教师。该校近半数教师表示,如果校方降格满足少数家长修改成绩的要求,他们也将辞职。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更加重要。Pelton则说,她在带学生的第一天,就和学生订下规矩并由家长签字认可。规矩称:" 所有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课程失败。"

  女教师每天都接到十几个支持她或打算聘用她的电话。一些公司已经传真给学校索要当事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今后永远不会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一所大学在本月上旬的入学考试中对一位身着Piper学校T恤衫的女孩子说:"不要欺骗啊。" 当地一位女士对电视台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她非常担心今后本社区的人出去会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

  这里,我们无法笑话美国人的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感觉到的只是" 诚信"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这二字之于美国绝大多数民众,虽不能说重于生命,却是立足社会之根本——这也是我在美国生活学习一年感触最深的景象之一。

  信用记录,从现在做起

  刚到美国,想开部手机。面对铺天盖地报纸广告上五花八门的手机优惠计划,我喜滋滋选择了AT&T公司的一种月费29.99美元、可免费在东部七八个州每月打650分钟、手机仅售20美元的计划,却被无情拒绝。试了其他几个公司,也不行。

  人家不看你手中的绿票子,只朝你要信用卡。于是我等可怜的无卡一族惟一的选择就是,至少花100 多美元买部手机,每月预交数十美元以上的手机话费,每分钟都要扣款。

  不甘心,赶紧申请信用卡。Master, Visa, American Express等大信用卡公司逐一尝试,代理信用卡的多间银行和AT&T之类大公司的码头也相继拜过,竟又连连碰壁,理由只有一个:我没有信用记录。换句话说,我这个外国佬因为在美国还没有借钱还钱的记录,目前得不到人家的信任。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老老实实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诸如按期交纳电话费、用商场的购物卡购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尽量多和外界发生些借钱还钱的交易,等等。后来,在美国汇丰银行的帮助下,堂堂Master卡公司终于垂青我那一点点" 信用" ,恩准我一张Master卡。再后来,及至我临近归国,大概从某个渠道查明我果然是位有着良好记录的信用良民,很多公司,包括我联系过的和没联系过的,蜂拥而来,希望我使用它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宽,真令人感动,可惜我已不需要这些。
  美国人对自己信用记录的郑重其事,感染我也小心翼翼地对待各类寄上门的账单。暑假出远门访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有无即将过期的账单,并赶紧将支票一一寄出。有一次,某音乐公司在网上许诺加入其会员即可免费获得唱片若干,可等我收到唱片时,数十元美元的账单也一并寄到,账单下一行小字称这是寄费、包装费和人工费。我心有不快,写了一封投诉信,但也同时如数附上支票,唯恐万一道理不在我这边而落下个不良信用记录。回国前,我在报上一连三天刊出广告,欲卖那辆随我跑了两万多公里的坐骑,报社对我绝对相信,一个电话就答应了,说账单收到再付款。可是直到我回国前一天,账单还未寄到,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幸好在飞机起飞的当天账单收到,导致我在回国前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做广告的支票寄出——还掉最后一笔债。

  据了解,与个人信用相比,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更加重要。一家公司一旦言而无信或欠钱不还,将很难再在商界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

  由此反观国内司空见惯的三角债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屡禁不绝且愈演愈烈的状况,以及很多企业借钱时是孙子、欠钱时是老子的做派,由衷感到我们离商品经济的精髓——契约精神还真差得很远。

  沐浴" 信你" 氛围,感觉真好

  我想,那女教师之断然给28名学生吃鸭蛋,她当时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在美国,很多事情是建立在相信你的基础上的。你说你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课堂纪律条款上签了字(因此可视为一种契约),老师岂有不信?谁知你却没有履约!

  其实,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享受到被信任的愉悦。

  我曾携父母去曼哈顿参观无敌号航空母舰,买票后走出人群,突然想到老人可能有优惠,忙返回询问。售票员小姐闻讯赶紧一面赔不是,一面按老人优惠将余款退还。她并不查看你任何证件,甚至也不去打量二老是否真老(62岁以上老人方可享受优惠),其所奉行的恰是一个" 信你" 原则。
  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公共场合,凡有老人或儿童减价优惠,均无需出示证件,全凭你金口一开,人家就信了,哪怕有的老人长得很年轻,或有的儿童看上去颇高大。人家这样信任你,再去撒谎或冒充,真是件很可耻的事。正因为这样,当有一次带女儿参观某博物馆(售票处注明6 岁以下儿童免票,而我的女儿刚满7 岁),售票员微笑着问" 孩子几岁" 时,我稍一犹豫,还是如实说"7岁" 并照章购票。后来我甚至为自己那一刹那的犹豫而脸红。有一次去某大商场复印一本书,200 多页图书印完去结账,收银小姐并不查验所印页数,只凭你自己报的数字收款,没有人怀疑你会虚报少交。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信你" 情景,发生在我的一系列重要访谈活动中。

  我于学校进修之余,还拟完成一个庞大的计划,驾车遍访美国著名大报和大型报业集团,并和其中发行量排行前八名的《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社的发行人或总编辑访谈。

  我知道这很难,你想啊,不经过熟人介绍或大单位推荐,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即使在中国要见那些大报老总又谈何容易?即使有幸一见,谁又会坐下来和你谈一个钟头?何况我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报业帝国,面对新闻同行称作"big man" 的报社老总们。他们会见我吗?

  但我决心一试,这决心一试的前提也出自对美国人崇尚以诚相待的信心。最初的尝试当然多被拒绝,不少信函甚至如泥牛入海。于是我通过邮寄、E-mail、电话将自己在中国的职业经历、研究成果、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做过的工作、自己对对方的了解程度以及访问对自己的研究之举足轻重等等,详细告知对方。感谢上帝,我的这些做法先后奏效,各报对我自己叙述的情况深信不疑并开始表示出兴趣,没有任何人要求核实我提供的材料。

  在随后的访问全过程(9 .11事件之后除外),我几乎从不需要出示任何可证明我身份的证件或介绍信之类,只是在进大门时保安员要求登记姓名及驾驶证。

  素昧生平的发行人、总编辑及其助手们欣然接待了我这个陌生外国人,包括陪我参观、与我交谈、允我录音、准我拍照。其中只有两个小小的例外。一是在访问《华盛顿邮报》前20天,该报总编辑的秘书给我发来E-mail,非常客气地希望我寄一张名片给她,并强调那只是保卫部门需要,绝非总编辑和她本人的意思。另一次是访问美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份报纸《费城问讯报》,报社一位助理总编辑婉转来信问我,是否可以提供我所在大学的一位证明人。我便告知对方本校一位系主任的联系地址。这样一次证明显然使他十分满意,他为我在该报安排了满满一天丰盛的日程:分别与该报总编辑、分管发行的副总裁、分管广告的副总裁、一位著名评论家和一位曾在中国访问过一年的普通编辑交谈,又参加其下午的编前会。
  约会既定,绝不失信

  在这些访问中,各报的恪守信用也同样令我感动。我在美国的所有访问,通常于一个月前和对方约定,时间精确到分。在这一个月中会发生什么?以我近20年报纸编辑工作的经验,报社老总们的工作强度总是很大的,要面对各种变数,随时做出判断和反应,很多决策要通过例行的和临时的会议来实施,常常不得不超时工作,相比之下,和我的约会是件十分次要的事情。那么,我一个月前的约定会不会因变故而更改甚至取消?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各报对我的来访,一旦约定,绝无更改。有时我不放心,在访问前还打电话去问有无变动,对方总是有些吃惊地反问:" 怎么,你打算改变约会时间吗?"

  也幸好他们严格守约,否则我的访问计划将被弄得支离破碎,甚至会失败,因为我的长途访问也受很多因素制约。每次出访前,我必须根据自己的计划与对方仔细约定访问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行程,确定行车路线、选择停靠站点和预定沿途旅店。我的时间有限,沿途食宿的费用也有限,一旦某一个环节改变,浪费金钱事小(旅馆客房费将从信用卡上照扣不误),影响整个访问链条事大。

  例如我暑假的东北行,事先确定的访问单位就有《芝加哥论坛报》、底特律报业公司、《波士顿环球报》等8 家单位,所有任务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哪里容得丝毫改变?但正因各新闻单位的守约,我此行满载而归。在全部访问中遇到的惟一一次小小变动,是在《纽约时报》。当时我和该报分管广告的副总裁约定了某日某时见面,但到达报社大堂和他通电话时,他充满歉意地告诉我,有一个临时会议非要他参加不可,只好请一位部主任全权代表他和我交谈,并表示这位部主任将回答一切本应由副总裁自己回答的问题,希望我能够满意。事后我的确很满意,那位部主任不仅和我热情交谈近一个小时,后来还通过E-mail回答了我的一些补充问题。

  邮政环境,处处见" 信"

  多年来,由于国内邮局对信封规格要求愈严和电话电脑的普及率愈高,加上有几次投递丢失、拖延和来函上精美邮票不翼而飞的经历,我与邮局打交道已日见稀少。不料到了美国,每天离不开邮政,几乎每天都收到邮件,其数量之巨,大概要超过我在国内近10年私人邮件的总和。很多看上去极其重要的东西,美国人都是用一纸平信送达,且万无一失。

  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尽管美国邮局分检信函早中国多年实现了自动化,但美国人寄信用的信封依然五花八门,小到巴掌、大到4 开报纸的信封,我都收到过。一些美国人为了寄一些特殊的感谢卡或纪念卡之类,还常常自制信封也照寄不误。如果你在信封里鼓鼓囊囊地揣些东西,例如胶卷、唱片,竟也能寄出。我在美国先后冲印过近20卷胶卷,全部是用信封寄出并收回的,尽管信封里装一二只胶卷,简直有些滑稽。由于既可以省去到超市送取胶卷相片的麻烦,又能节省些费用,很多美国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洗印照片。和一位美国朋友谈及此事,她认为这很正常,说你一旦交邮,就是对邮局的信任,只要地址写对邮资付足,邮局一定会受理。
  不仅信封五花八门,信封内还常常包含着很重要的东西。到美国的第二天,我就去申办社会安全号。这社会安全号可是在美国生存不可缺少的物件,收入、纳税、有无犯罪等各种个人记录都与之挂钩,雇佣无安全号的雇主将被视为违法。

  到学校听课、办医疗保险、考驾照等等,也都会被要求填写社会安全号。这么重要的东西,他美国人也是一纸平信寄出,并不需要签收。还有驾照,这是美国除了公民证、绿卡之外最硬的个人证件,因为通过驾照上的信息,警察可以从电脑调出包括你出生、国籍、住址、社会安全号在内的一切个人记录。怀揣一个驾照,你就可以出入一切场所,包括乘飞机。如此重要的驾照,也源自一封无需签收的邮件。诸如此类还有银行支票、汇票、银行卡、信用卡、借书证、账单等。

  美国的家庭信箱,通常竖立在马路边上,且均不上锁,邮件放在里面等候邮递员来取。但依我个人及我认识的所有朋友的经历,无论多么重要的邮件,从未丢失。起初我将胶卷放入信箱还有些忐忑(重要的胶卷一旦丢失,损失将永难挽回),后来也就坦然了。一年内我先后寄出约50张付账的支票,张张安全。

  惭愧,自己有过一次" 不信"

  不过说来惭愧,我在美国还是撒过一次谎。有一天,我的助手克里斯蒂,一位大学4年级女学生,在聊天时突然问我:" 听说中国有很多人爱吃狗肉,你吃吗?" 这句话一下让我紧张起来。

  不在美国生活,很难体会美国人对狗的宠爱。美国的狗,大概比人少不了多少。一家人养两三只狗的并不少见。逛超市若不懂英文,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狗食专柜的东西买回家当罐头吃(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即有此光荣经历)。把小宠物狗当成家庭一员而每晚允其充当" 第三者" 睡卧于夫妻之间,也是司空见惯的。前总统克林顿的爱犬数月前不幸葬于一中学生的车轮下,弄得克氏夫妇伤心了好一阵子。尽管警察判定属狗违章,但肇事女学生还是痛哭不已,其父更不断向新闻界解释自己女儿如何爱狗,说此事件将给女儿带来终身痛苦。在这样一个把狗当人看的国度,吃狗肉成为真正大逆不道。去年纽约一家电视台播出韩国某餐馆杀狗吃狗的本台记者目击记,轰动一时。纽约的韩国社区居民赶紧反击,列出大量证据证明那家远在东亚的餐馆所杀所吃并非狗而是一" 土狼" ,并向电视台提出强烈抗议。连唐人街的中国人也加入了抗议行列,弄得电视台经理不得不致函韩国社区加以解释。(后来也有大胆的韩国人在报上发表评论,说仅有200 年历史的美国人有何资格对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韩国人指手划脚,韩国人即使吃狗也不是美国那类宠物狗,就像韩国人把耕牛当成朋友而不能因此指责美国人杀牛吃牛一样。)
  无论如何,面对助手如此敏感的问题,我只" 王顾左右而言它" :" 很多中国人也不吃狗肉的,特别是在大城市……" 谁知她不依不饶,蓝蓝的大眼睛继续盯着我:" 那么你吃狗肉吗? "看着她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我完全失去了说真话的勇气,只好也严肃认真地摇了摇头。她立刻释然,说她如何如何痛恨别人杀狗吃狗。我相信,如果我的回答是相反的,极可能对她的感情有所伤害,我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也无疑会立刻终止。

  如果不" 信" ,会怎样?

  在美国去各大小商场购物,出口处从未见过任何检查或防盗装置,更未见到把门的保安。顾客偷点小东西真是天不知来地不知。事实上美国超市失窃的现象也是有的,有段时期还较严重,前不久某女电影明星不也曾在超市偷窃?

  和美国朋友探讨此事时,他们都会耸耸肩说,这是没办法的,说商场总是竭力避免任何对顾客不信任的痕迹,因此即使有人监视,也会非常隐蔽,常常是挂一而漏万。但他们又说,在美国偷盗的犯罪成本是相当高的,哪怕是偷一件小东西,一旦败露,其记录将跟随你终生。这话我信。有一次大学里举办盛大的人才招聘活动,我发现,其中不少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有一条规定:近15年内没有偷盗、诈骗或其他罪案记录。

  15年啊,一个有贼心的人能守得住吗?因此,美国人都把教育孩子从小诚实守信,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一些报刊上也在探讨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诚实。我女儿在美国一间小学上一年级,她最怕我到老师面前说她撒谎。有一次,她从地上拣到一枚25 分的硬币在手上玩弄,回来却告诉我说是老师奖励给她的。我怎么会被她所懵?立刻表示要向老师核实,她一听马上说了实话并大哭起来,保证今后再不撒谎了。在后来一次学校收集硬币捐助公共事业的活动中,她主动将这硬币连同我们给她的许多小硬币交给了学校。

  在美国,我认识两位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她们周末轮流在一家香港人开的洗衣店打工。这两人关系很好,形同姊妹,但打工理念有所不同:A 姑娘认为老板给的工资并不高,为她干活不要太卖力气——老板在时多干点,不在时就尽量少干甚至不干,最多装装样子;B 姑娘则认为既然老板雇了你,就该把事情做好,对人应真诚,人前人后应一样。于是,A 姑娘常常上午见洗好的衣服堆成山,也只象征性地叠一些,直到下午老板来后才忙活起来,一面还说上午如何如何忙;B 姑娘却相反,上午总是趁客人送衣取衣的空隙,抓紧将衣服叠好打包,尽量把任务完成在前面,有时老板在的时候反倒显得不太忙。谁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最先不高兴的竟是那些经常来洗衣服的美国人——老板的常客。他们看不惯这样对老板不诚实的劳动者,先后向老板抱怨A 姑娘如何偷懒、如何上午只看书不干活,而对英语还不如A 的B 姑娘,却交口称赞。结果可想而知。

  和一些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朋友闲聊时,他们也都深有体会地告诉我,说到给老板打工,不比在国内给一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工作,千万别偷懒耍刁,否则心里最不踏实的是你自己,因为你随时有可能被炒鱿鱼,甚至在业界留下个坏名声。

  不诚信造成的最大灾难,莫过于安然破产案带来的影响了。美国安然公司是世界著名能源跨国企业,资产在全美国居第七,在《财富》杂志的全球500 强名单上列第35,去年底却突然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造成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宗破产案。事情到此也就罢了,政府同意拨出巨款处理善后,公司老总们仍可过上自己富裕的生活,谁知不久便暴露出该公司一些重大欺诈行为,特别是一家享有盛誉的全美国第五大会计公司涉嫌作伪,更引起了全国范围的信用恐慌。一家曾与之签订意向协议准备将其收购的大公司(此举足可挽狂澜于既倒),也正因为发现了其中一些猫腻而断然放弃收购。结果是公司一位副总裁自杀身亡,董事局主席等负责人面临被起诉,包括联邦政府官员在内的一大批关系人有待洗刷嫌疑。有专家撰文指出,安然事件若导致商界的诚信危机,灾难将不亚于9 .11事件。

  唉,美国社会如此依赖这" 诚信" 二字,真值得我们曾信奉" 民无信不立"的同胞们认真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