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一镇江圌山游及圌山风景区有关的问题和答案

作者&投稿:酉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五一假期的圌山探险: 今年五一,我带着家人驱车前往镇江新区的圌山,这座因五峰山大桥通车而备受瞩目的名胜。好奇心引领我们探索“报恩塔”和圌山的历史奥秘,而岳母的一段知青往事更是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当地人清明时节的“黄明节”爬圌山传统,更显这座山的深厚民俗。


专业露营地与非常规路线: 景区如今已成为露营者的热门去处,人潮熙攘。我们选择了一条非常规路径,从斜坡攀至“西林寺”,然后一路攀升至山顶,欣赏壮观的五峰山大桥,感叹中国基建的匠心独运。尽管下山时小腿酸痛,但这种挑战后的满足感让旅程更加难忘。


历史的印记与争议: 在游记中,我们了解到“宜”这个地名源于太伯让位的古老传说,而关于宜侯夨的青铜器记载,专家们还在对他的身份进行探讨。圌山,古称圌山,其“瑞”字传说虽广为流传,但其中的解读却有待深入研究。而“王”字在金文中的演变,展示了中国文字的悠久历史。


秦始皇的命名与传说: 秦始皇巡游时的命名策略,如将金陵邑改为“秣陵”,试图削弱其王者气韵,尽管未能改变南京的繁华,但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的见解揭示了“秦”字背后的马背文化。改名的传说虽多,但它们往往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插曲。


报恩塔的沧桑与修复: 崇祯七年的报恩塔,曾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历经多次修缮,尤其在1891-1893年和1961年的记录尤为详尽。然而,塔铭的制作时间与历史事实不符,反映出当时对历史的尊重缺失。


塔铭背后的故事: 孟老的回忆中,塔铭是在1970年的一次修理中由他亲手刻制,用墓碑材料,仅仅以10元工钱完成,这背后的故事令人感慨。


重修与文化传承: 明季陈观阳建造的舍利塔,承载了儒家和形家的解读,历经战火后得以修复,募捐与修建活动汇集了多位名人的参与。朱方,这个地名的历史变迁,增添了圌山的历史厚重感。


圌山的现代魅力: 朱方路的起源虽不明朗,但圌山作为旅游景点,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引发游客思考的历史与文化之旅。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以提升游客的体验,使之成为一处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