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投稿:舟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杜甫诗选 绝句漫兴九首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

【原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1,无赖2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3,便4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 1不醒:沉醉迷惘。 2无赖:不懂人情。 3即:即刻,马上。造次:鲁莽,轻率。 4便:又。

【译文】 眼见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中不能自拔,不懂人情的春色却莽撞地来到了江亭。花儿马上开放太过轻率,莺鸟时时歌唱实在吵闹。

【赏析】 这组绝句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也就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包含了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之意,也说明不是同时写成的。从九首绝句的内容来看,应当是由春至夏的过程中写出的,也有次序可循。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诗人生活在那里也比较安定闲适。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始终无法忘记国家正蒙受的灾难、百姓有家不能归的痛苦,所以,尽管春光明媚,繁花在前,依然觉得愁思满怀。「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心境。「不醒」二字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似乎不晓人情,它莽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明媚的春光本来是令人愉悦的,无奈诗人此刻正被客愁困扰,看到这突然而至的春色,竟平添了几许烦忧。春光急匆匆地催遣花开,又令莺鸟频频歌唱,好像在故意捉弄愁思绵绵的他乡游子。看到这番景象,诗人怎能不恼怒伤怀?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颇为相似。只不过诗人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愁思也有所不同。写《春望》时,诗人身处乱中,愁思激切;写此诗时,诗人暂得安定,愁思绵绵。诗人善用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情感,增强诗的艺术效果。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莽撞,见繁花盛开则深感其轻率造次,闻莺鸟啼鸣又嫌其过于吵闹,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为本诗增色不少。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

其二

【原文】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1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2,夜来吹折数枝花3。

【注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得:是语助词。相欺得:指欺负野老。 3夜来:昨夜。折:断。

【译文】 亲手种植的桃李,决非没有主人,野老的院墙低矮,还是算得一户人家。 正是这讨厌的春风,有意欺负人,晚上的一霎时间,吹断了可爱的几枝花。

【赏析】 此首诗意是恨春风。桃、李树是杜甫亲自栽种,风吹花折,引起了诗人的怨恨,恨春风不该欺负他,客愁之状,自在不言之中。「得」字妙,如闻于口。

其三

【原文】 熟知茅斋绝1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 孰知:深知,已知。绝:很,十分。

【译文】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著了人。

【赏析】 此诗描写了频频飞入杜甫草堂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道出了燕子频来的原因。诗人的茅屋极其低矮狭小,有利于鸟雀筑巢,这一点连江上的燕子都「熟知」,所以它们频频飞到这里来筑巢。而燕子频频前来,对主人的生活有何影响呢?接下来诗人便对此作了描述。 燕子衔泥筑巢弄脏了诗人的琴和书,这还不算,它们还没头没脑地追捕飞虫,甚至碰著了人。诗人以明白的语言,对燕子扰人的情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画,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试想,茅屋乃诗人的安身之所,如今却被小小的燕子明目张胆地占据了,这怎能不让人厌烦恼怒呢?进一步来说,江燕之所以频频侵扰诗人,就因为诗人所居之所非高楼阔室,而是低矮狭窄的茅屋,江燕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堂而皇之地入侵,逼得诗人难以容身。明代王嗣夷评论此诗说:「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杜臆》)而「不可人意」之处,就包括了禽鸟也会欺人的现实,此时,诗人的烦闷心绪到达了顶点。 全诗从茅斋江燕落墨,似乎处处都在描写燕子,然而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细致刻画中,却蕴藏着诗人因流寓他乡、前途渺茫而产生的烦乱情绪。体物缘情,神物妙合。诗人觉得「不可人意」,诗句中却一字不提,而让这种情绪全在精细的景物描绘中体现出来。因此,此诗真可谓景中含情、情由景发的佳作。 全诗语言平易,明白易懂,却极有韵味,耐人咀嚼,此外还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

其四

【原文】 二月已破1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2。

【注释】 1破:过、尽的意思。 2「莫思」二句:这是牢骚语,叫人不要考虑身外的无穷事,应喝尽生前有限的酒。

【译文】 二月已经过去了,正是三月到来,人,渐渐地衰老,美好的春天能逢几回?休要思考,身外的许多烦恼的事,姑且高兴喝完,生前有限的清酒两三杯!

【赏析】 此首诗意言春将尽,而人已衰老。「莫思」二句,言身外烦恼的事,用不着思虑,还是借酒消愁。「生前有限杯」,人的年龄有限,酒也只能喝尽有限的几杯,「有限杯」与人的「渐老」呼应。「无穷事」,言其多,「有限杯」,言其少,这种照应的写法,耐人寻味。

其七

【原文】 糁1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2。笋根雉子3无人见,沙上凫雏4傍母眠。

【注释】 1糁(sǎn):饭粒。 2青钱:青铜钱。此处形容刚生的荷叶又小又圆,像青铜钱一样。 3雉(zhi)子:小野鸡。 4凫(fu)雏:小水鸭。

【译文】 飘落在小径上的杨花,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小溪上的嫩荷,就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竹林中伏在笋根旁的小野鸡,很少有人注意到;沙滩上刚刚孵出的小水鸭,依偎著母鸭安然入睡。

【赏析】 此诗写的是初夏的景色。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侧重状物。诗人采用高超的笔法,将景物写得相间相融,妙趣横生。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初夏风景图:洁白的杨花漫天飞舞,飘落在小径上,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小溪上的嫩荷,就像青钱似的一个叠著一个。接着,诗人掉转目光,将视线转移到了竹林和沙滩上:一只只小野鸡伏在竹丛的笋根旁,实在不易被人发觉;一个个刚孵出的小水鸭,亲暱地依偎在母鸭身边甜甜入睡。首句中的「糁径」,用语精练,富有形象感。次句中的「点」、「叠」二字,将荷叶漂浮在溪水中的状态描摹得生动而传神,使整句话都变得鲜活起来。三、四句更是观察入微,刻画细腻,将旁人不曾发觉的「雉子」、旁人习以为常的「凫雏」,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极富生活情趣。本诗一句一景,分开来看是各自独立的,每句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而结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极有韵味的初夏郊野风景图。细腻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诗人对初夏美景的欣赏和热爱之情,也反映了诗人此刻的闲适心境。然而,在闲适之中,又微寓著诗人客居异地的寂寞之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从全诗来看,「微寓萧寂」之说十分中肯,但「怜儿」之感,就过于深究了。 这首诗描景状物细腻逼真,语言生动精练,又充满著醇厚的生活情趣,营造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非大师之笔难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