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 是 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枞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是”这个字在古文中十分常用,它有非常多种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表示实在的存在,“是”即为“真实”、“存在”的意思。例如《论语·公冶长》中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中的“穷”就有“是”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君子”“小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他们的“穷”也是存在的,即“是”。可以看出,古文中的“是”是表达实在存在的一种方式。
除了表示实在存在的意思外,“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意思,例如表示肯定、肯认的意思,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是的”、“对的”。例如《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敢问其方,曰:是大路也。”,其中的“是”就是回答“大路”的一种肯定表态。可以看出,“是”在古文中也是表达肯认、肯定的方式之一。
除了这些常见的意义之外,“是”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例如在疑问句中表示反问,表示强调。例如《左传·僖公四年》中的“夫子之言是邪?”即为反问句,其实际意义为“夫子的话不是邪(不对)吧?”这里的“是”实际上是加强语气的一种方式。可以看出,“是”在古文中是多义的一个字,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