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所有概念 公式。

作者&投稿:敖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

初中物理公式:
1、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2、末速度Vt=Vo+at
3、中间位置速度Vx/2=[(Vo2+Vt2)/2]^1/2
4、位移x=V平t=Vot+1/2at^2=Vo*t+(Vt-Vo)/2*t x=(Vt^2-Vo^2)/2a
5、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6、光速:C=3×108m/s(真空中)
7、声速:V=340m/s(15℃)
8、人耳区分回声:≥0.1s
9、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10、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初中物理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3、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5、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
6、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7、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8、机械能是物体宏观上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位能。
9、化学能主要指化学物质分子、原子间的结合能,体现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转化的能量。
10、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义式

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
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对于提升物体来说:
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 ( 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1/R=1/R1+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初二
第一章 声现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唱歌的声音是咽喉处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各种乐器传出来的美妙的乐曲声,是弦或簧的振动产生的;许多昆虫(如蝉、蟋蟀等)的鸣叫声,也是发声器官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声音都来源于振动。能发出声的那部分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 一种波,叫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媒介(物),即介质。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就是一种介质。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速度。声速除跟介质种类有关外,还跟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它的意思是:声音在15℃的空气中1s 内传播340m。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再带动听小鼓振动并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就产生了听到声音的感觉。即,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外界声波—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声音感。另外,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时,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外界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声音感。
由此可见,耳朵虽是人类唯一的听觉器官,但不是感受声音的唯一途径。耳聋患者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另一类是由于耳传导障碍,如鼓膜破损。如果属于后者,声音通过骨导的方式传到听觉神经也能感知声音。
2.人的双耳对听到的声音由于距声源距离不同,在三个方面形成差异:一是感受到声音的强度不同;二是感受到声音有先有后,即有时间差;三是感受到的声音振动的步调有差异。这些差异使我们能判断声源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双耳效应也使我们感觉声音是立体的。
1.3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在合唱时若起调高了,我们常说调高了,唱不上去。这就是指高音调。在音阶中1比1音调高八度,2比2低八度,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决定的。频率是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显然,每秒振动次数越多,振动就越快,频率就越大。物体振动得快,频率大,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小,音调就低。
频率( )的单位是赫,符号是HZ。常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至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不能听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类不同。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说话时声音大,洪亮,就是响度大。发声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叫振幅。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响度也越大。
3.音色又叫音品。同一首乐曲(音调相同)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它们发出的乐音是不同的。例如,用二胡和小提琴分别演奏《二泉映月》,常人一般能区分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就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乐音的另一个特征——音色不同。在波形上,不同乐器若发出相同音调的音,可看到主要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反映音调同),但附加振动不同,反映音色不同。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音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是与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共同构成环境污染的四大公害之一。
工厂里各种机器的运转声,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的轰鸣声,都是噪声。用金属汤勺刮碗时发出的刺耳的尖叫声,令人难受,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噪音。当我们正在专心学习或工作时,其他人旁若无人的谈笑声,甚至平时听来优美的乐曲声,由于干扰了学习或工作,都是噪声。
2.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0dB是人能听到最弱音;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要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控制噪音从三个途径着手:一是从声源处,如摩托车加装消声器;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如工厂的围墙和树木都能起到吸收和阻挡声音的作用;三是在人耳处,如双手捂住或戴防噪声耳罩。
1.5 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类利用谈话、唱歌等声音来进行交流,大象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而蝙蝠则是利用超声波来感知周围的一切。
人们通过声音来了解自然或研究对象的一些信息。比如,用次声波接收器接收火山爆发、地震以及火箭发射、核爆炸等发出的次声波,了解这些现象或事件的情况。
2.声音还可传递能量。医院用超声波震碎人体内的结石,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的污垢。据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不敢在山上大声说话,是担心声音太大会招致雪崩。
3.回声是声音再传播过程中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由于人耳对于传来的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要大于0.1s以上才能区分,所以在教室听课时,一般两次声音相差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是使原声加强,因而在教室内听课很难听到回声。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 U=2f时 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光路图 应用
u>2f f<v<2f 倒缩小实 照相机
f2f 倒放大实 幻灯机
u<f 放大正虚 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速度V(m/S)v=S/tS:路程 t:时间  重力G(N)G=mgm:质量  g:重力加速度,常数,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N)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  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G物+G轮)/2  S=2h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G物+G轮)  S=n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  功率P(w)P=w/t  W:功  t:时间  压强p(Pa)P=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Q=mq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为什么不买个小字典呢,方便看的,还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