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酒后扔下一两银子就走,古时候一两银子有多重?

作者&投稿:庄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大侠在客栈喝酒吃肉,走时扔块银子,他这个钱哪来的?~

古代大侠其实有很多赚钱的门路,最不济也会去劫富济贫。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侠士在吃饭,在酒楼的时候往那里一坐,然后就冲着店小二说好酒好肉都拿上来,走的时候结账,直接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来一堆碎银子放在桌子上说不用找了,然后潇洒离去,后面全都是客人和店小二崇敬的目光,古代侠士们这样花钱大手大脚的,他这个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这些侠士们,有很多来钱的地方。

另一方面当富豪之人或者是官员的保镖。
侠士一般都有很强的武功,大侠更是不得了,一般在江湖上声名赫赫,遇到打劫的一报名号,那群人都不敢冲上来打劫了,反而要恭恭敬敬地把这个大侠送走,所以一般富豪之人或者是官员们,都喜欢雇这些大侠作为保镖,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又倍儿有面子,这就是大侠们来钱的一个门路。
第二方面,当赏金猎人。
政府往往会冲击杀人犯,把杀人犯的画像和上衣全都贴出来,大侠们也可以按照这个通缉犯的画像追击,杀掉这个通缉犯之后不可以去领钱了,一般来说大侠们技高人胆大,普通的通缉犯遇到大侠们就很难逃脱,所以这也是他们来钱的一个门路。

第三方面,劫富济贫。
大侠们非常喜欢抢劫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一方面抢劫了他们自己就付了,还能把他的财富散给穷人,这样一来,既能够让自己名声传播,又能够解燃眉之需。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到网上弄了些资料比较长,有兴趣看看吧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出场人物酒后在饭店里一声高喊:小二,结帐。随手就把一锭银子扔在了桌子上,然后就扬长而去了。这样的情节实在是有问题的:首先是,一锭银子值多少酒菜;其次,要带上多少银子才能闯荡江湖;还有,店家收到银子就放心了吗?最后,按今天的标准,1两银子能吃什么样的酒菜?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银子的价值有多大?在民国时期,一块银元可以买进一头牛。而一块银元的重量为25克左右,而且它的成色不是100%全银的,一般有90%就非常好了。在民国时期,海外的银子大量流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价的贬值,使得它的购买力也在下降。然而在古代,银子的价值更高,有时整个中央王朝的国库存银也不过几百万两。
所以,如果吃一个便饭,就要付出几两银子,那饭店就发财了,一年下来毛收入可以超过国库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出门在外要多少银子才行?要是一顿饭就要几两银子,那出门在外,一个月时间中花在吃上面就要上百两银子。另外还要住宿等开销,一个月可以达到好百两。我们知道,古代的交通不方便,出门游历,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古代又没有银行,那要随身随带的银子就可能达到上千两,也就是上百斤。这样的重量,恐怕要雇辆专车才能拿得下。
而且这么多银子,早就被路人看出,必然会引起心怀不轨的人的嫉妒,说不定就会引来盗贼。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店家对银子感到放心吗?货币造假的历史早就有了,在古代,这一技术也是普遍存在的。常见的银子造假是在银子中间加入其他物质,比如铅。铅的重量色泽与银子相似,往往可以以假乱真。鉴定真假的手段也比较复杂,绝不是电视上常见的用牙齿咬一咬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不仅要让经验丰富的掌柜看成色,有时还要敲开锯开来看一看。为了减少麻烦,可能会有小店说:不收银两,只收铜钱。
此外,银子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有磨损,导致重量减轻。像有的银元宝,上面标注的重量比如是一两,实际上可能少了几分几厘。店家收了这样的银子,无疑会吃亏,所以店里总会准备好秤,对付帐的银子随时测重量。
再来看第四个问题,银子换成今天的人民币是怎么个用法?随着银矿开采技术的提高,银价也在下降。今天的银价为每公斤3700元左右,按照一两等于50克的换算方法,那么一两银子就等于185元左右。这个价格放在今天,在很多高级一点酒店里,会的确不算很多。可能开一瓶酒,要花的钱也是几两银子了。但是在一些街头小饭店,1两银子185元,足够吃十个菜了。要是电视中出现,只点了两三个菜,喝一壶酒,就扔出一锭银子,那是会被人当作傻子,要出洋相了。
那么古代正确的花钱方式是怎么样的呢?对于普通人来说,身上会带着几百文铜钱,方便随时取用,而银子就会藏在某个隐蔽的口袋里,不到要用的时刻,绝不露白,以免招致小偷。

为何古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
答:不少古代文学小说作品都曾对银两做过描写,比如《水浒传》中吴用与阮氏三兄弟在水阁喝酒,吴用用了一两银子就能买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和一瓮酒,甚至还把之前欠下的酒费钱也结清了,可想而知一两银子那是有多值钱。所以,在古代,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的可能性不太,一般人都用不着花那么多...

古代的人吃饭后,为啥扔下银子就走?
答:在看武侠电视剧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大屏幕中的大型非常厉害,他们在江湖上行走时候武功高强,每到一个地方,他们总会掉两斤肉,再浇一壶酒,然后非常狼吞虎咽地吃肉,在大口喝酒,吃完饭就把银子扔下就走了,他们也不怕吃饭钱不够,不需要找零吗?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真相很简单。这些武林高手,他们也...

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如何确保银子够呢?
答:行走江湖仗义疏财众所周知,梁山好汉喜欢大秤分金银,他们重义轻财一个比一个仗义。小说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收了史进这个徒弟,王教头后来想走,史进留不住,设宴送行,拿出100两银子相赠,这是小说里第一次提到“钱”,一出手就是100两“花银”。到第二回,鲁智深、史进...

影视剧中古代大侠吃完饭,不问价钱扔下银子就走,古代真的能这样吗?_百...
答:古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这是一种历史错觉 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都有这样的形象,古代的大侠在行走江湖的时候,吃完饭从来不问多少钱,扔下银子就走了。 比如在《水浒传》中讲述鲁智深帮助金翠莲的时候,要资助盘缠,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上,但是感觉这个钱不太够,因此开始进行众筹,先是问史进借,史进...

古人吃完饭为何放下银子就走?不用找钱的吗?
答:就算有,也不会用银子付一顿饭钱,不等找钱就走,那么多财物就没了。所以两个人在饭店里吃肉喝酒,几十个铜钱就够了。如果像有些人说的“放下钱走”是不现实的。为了名声,如果客户给的钱多了,老板就必须找钱。如果以后你在电视剧里看到这种骗人的镜头,你就可以直接跟朋友说:这是骗人的!

一吊钱是多少人民币?
答: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1两黄金约可兑换8到11两白银。1两白银约值170元,1...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答:这里可能就有人比较好奇了,街头卖艺的李忠竟然能拿出二两银子送给别人,难道在古代一两银子很不值钱吗?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有多少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我们都知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同,而在古代流通最多的货币就是铜钱和金银。 每个时代因为 社会 的发展不同和战乱...

古代大侠吃饭都是两斤牛肉一斤白酒 古人真的吃得下吗
答:总感觉,古人喝酒个个都是能喝几斤的大佬。尤其是那句倒背如流的台词,“小哥,给我上一斤牛肉和五斤上好的女儿红,然后就大快朵颐,完事丢下一块银子带上自己的宝剑和包袱继续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可是大家真的清楚嘛,在我国古代,牛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皇帝都不能吃牛肉的,因为我国农业可是...

李白的饮酒作诗的故事
答: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