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县敖东历史

作者&投稿:城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平潭县简称岚。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属福清县。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8)置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置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 *** ,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 *** 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大练乡、白青乡、平原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敖东乡、南海乡、东庠乡。

2000年,撤销平原乡,设立平原镇;撤销敖东乡,设立敖东镇。2000年底,平潭县辖7镇8乡: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平原镇、敖东镇、岚城乡、中楼乡、白青乡、南海乡、屿头乡、大练乡、东庠乡、芦洋乡,8个居委会、192个行政村。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71922人,其中:潭城镇 65728人、苏澳镇 31053人、流水镇 47231人、澳前镇 39975人、北厝镇 31026人、平原镇 22257人、敖东镇 29857人、白青乡 16628人、屿头乡 15130人、大练乡 6043人、芦洋乡 5292人、中楼乡 20587人、东庠乡 9264人、岚城乡 22512人、南海乡 9339人

二、平潭的历史与传说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亦称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是著名渔业基地。

行政区划 宋庆历八年(1048年),福清县建10乡辖50里,后并为7乡36里,平潭编为海上里、海下里,属福清县太平乡。 元代行政区划与宋代相同。

明初,福清分东、西、南、北4隅。正统七年(1442年)南隅分为南上隅、南下隅。

成化十八年(1482年)北隅分北一隅、北二隅。嘉靖十一年(1532年)仍为6隅,统36里、15都、112图。

平潭境域分属南上隅、北一隅、北二隅、西隅。 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清县丞移设于平潭,以候均区、大墩区、坑北区、朴秀区、酒店区、斗门区、庄上区、敖网区、南澳区、芬尾区、北海区、高平区及9个岛屿(东庠、小庠、大练、小练、屿头、塘屿、草屿、吉钓、牛山)析归平潭县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至民国14年沿袭清制,划为21区。 民国23年3月1日设立区公所,整编保甲,委派保甲长。

民国25年5月,全县分区设署,共设3个区署,辖区范围大体与民国15年各区公所所辖范围一致。一区区署设后旺久;二区区署设东昆,民国27年迁往西院;三区区署设苏澳。

民国26年1月实行政教合一,全县3区设24个联保办公处。一区辖潭城、东澳、北苑(流水)、富田(大富)、东庠、大中、君山、东霞、正旺等9个联保;二区辖湖南、北厝、西海、芬尾、仙霞、敖东、塘草等7个联保;三区辖龙泉、玉堂、党堑、沙峰、玉库、苏澳、屿头、双练等8个联保。

民国28年9月,国民 *** 颁发《县各级组织纲要》,整编保甲,撤销联保,全县设立15个乡镇分所。 民国31年8月,平潭撤销区署,改15乡镇为2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爱群乡、同仁乡、塘草乡、屿头乡、中正乡、中山乡、龙泉乡、潭南乡、复兴乡、潭东乡。

将原设15乡(镇)时的平沙乡、中正乡、东庠乡合并成立中正乡;三民乡、新民乡合并成立苏澳镇。 民国32年10月全县改设2镇、5乡、89保,撤销潭东乡、屿头乡、爱群乡、同仁乡、塘草乡,分别并入潭城镇、苏澳镇、龙泉乡、复兴乡、潭南乡。

民国33年7月,全县改设潭城、苏澳、潭东、潭南、复兴、龙泉、爱群、中山、中正、东庠、屿头、塘草12乡、91保。民国36年增至92保。

民国38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克平潭县城,13日,经中国 *** 闽中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平潭县人民 *** ,下划潭南区、龙泉乡、君山乡、流水乡、屿头乡、大练乡、苏澳乡、潭城镇、东庠乡、潭东乡10个区乡 *** 。7月2日,游击队撤离平潭后, *** *** 又沿袭旧制划分2镇、5乡、92保。

民国38年9月16日,平潭解放。9月23日成立县人民 *** 。

民国38年9月至1950年2月平潭设1镇3区,潭城镇,驻地城关;一区区公所驻地后旺久,管辖范围相当今之芦洋、中楼、流水、东庠、岚城、澳前等乡镇;二区区公所驻地北厝,管辖范围相当今之北厝、敖东、南海等乡镇;三区区公所驻地苏澳,管辖范围相当今之屿头、大练、苏澳、白青、平原等乡镇。 1950年2月至1951年5月设4个区公所,一、二、三区区公所驻地不变,由一区划出1镇6乡成立四区,区公所设潭城镇。

1951年5月设5个区。1952年6月至1956年3月,全县设7区,一区辖8乡63村,二区辖6乡74村,三区辖10乡92村,四区辖1镇6乡90村,五区辖6乡44村,六区辖8乡56村,七区辖6乡54村,全县共1镇50乡473村。

1956年3月,区乡合并,重新划分为中楼、苏澳、北厝3个区和潭城镇,中楼区辖11个乡,苏澳区辖8个乡,北厝区辖10个乡,潭城镇辖2个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重新划分为1镇15乡,分别为潭城镇、湖西乡、敖东乡、芬尾乡、塘屿乡、草屿乡、潭东乡、苏澳乡、国彩乡、平原乡、屿头乡、大练乡、中楼乡、君山乡、流水乡、东庠乡。

1958年8月建立平潭县人民公社,设潭城、平原、流水、敖东4个分社,下辖46个大队。1961年7月人民公社体制变动,全县划分屿头、大练、苏澳、平原、中楼、东庠、流水、潭城、潭东、北厝、敖东、南海12个人民公社,辖120个生产大队。

1981年11月,从平原公社析出,设白青公社。 1980年4月,潭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和岚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改称潭城镇人民 *** 。

1984年9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乡镇人民 *** ,潭东公社改为潭东乡,芦洋农场改为芦洋乡,保留农场单位建制。同年10月苏澳乡改设苏澳镇,12月潭东乡更名澳前镇。

当年,全县有3镇、12乡,建立4个居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委员会、49个居民小组、2096个村民小组。 1992年7月22日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北厝乡,设立北厝镇,原管辖区范围不变。

1994年12月27日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流水乡,设立流水镇,原管辖区范围不变。 1995年底全县设5镇、10乡、194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居民委员会6个)、555个自然村(居民区)。

[4] 2008年,平潭县下辖7个镇、8个乡,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 潭城镇: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4.69万人(2004年末)代码。

三、福建平潭历史

大 事 记

唐 代

圣历二年(699年)

从长乐县析出南部的万安(含海坛岛)等8个乡,建立万安县。

天宝元年(742年)

万安县改称福唐县,平潭属福唐县。

五 代 十 国

闽龙启元年(933年)

改福唐县为福清县,平潭属福清县。

宋 代

宋初

海坛岛上设牧监,饲养军马。

宝元元年(1038年)

设巡检司于海坛钟门(今苏澳镇钟门村),皇佑年间迁移福清海口,嘉佑四年(1059年)复移驻钟门,并在钟门一带修建供军马来往的“军路”和“马道头”。

庆历八年(1048年)

海坛岛行政区域划分为海上里六都、七都与海下里四都、五都,属福清县太平乡;大练、小练、屿头为永宾里,属福清县感德乡。

皇佑年间(1049~1054年)

允许民众开荒耕种。紫菜成为朝廷贡品。

宣和三年(1121年)

乡人杨兴安同僧觉充,劝募修建太平桥(在平原乡西梧凤村南)。桥长18米,石构,下可通舟楫,后为飞沙掩埋。民国10年(1921年)当地人林维举等劝募重修,因工程量大,改建为简易木桥。

元 代

元贞二年(1296年)

福清县户数满4万升为福清州。平潭属福清州。

至正年间(1341~1370年)

净尘庵尼姑在今平原乡当盛村西北开凿池塘一口供灌溉,水深丈余,大旱不涸。后人称尼姑池,至今尚存。

明 代

洪武二年(1369年)

福清州复称福清县。平潭仍隶福清。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候周德兴到福建经略海防以防倭寇,福州右卫指挥李彝到海坛索贿未逞,遂以“海坛距县远,距小琉球一日程”为由欺骗上司,诏迁岛上居民于内地。但民户虽迁赋税犹存,山门前村人林杨上疏请求豁免虚税,却系狱十八载,至宣德元年(1426年)始获释,闽、浙、粤三省移民虚税获免。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山门前村人林琦利用当地山水地势,建造水磨,用以碾米磨粉,加工线面,为境内最早的磨粉加工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倭寇作乱,福建沿海悉罹其害。境内沿海集镇连街(今苏澳镇钟门村)、湾头街(今流水镇东海村)均遭毁灭。岛上居民纷纷筑寨抗倭。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五月,福建总兵戚继光率兵渡海,歼灭窜踞海坛岛倭寇2000多人。

隆庆初

福建沿海增设海坛、浯铜二个游兵营。海坛游兵营定额战船30艘,官兵669名。

万历二十年(1592年)

福建巡抚许孚远奏筑海坛山城(今平潭县城)西恻海滨南北炮台两座,并劝民垦荒,建筑营舍,驻军防守。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海坛岛西南约50公里乌丘屿海域发生大地震(泉州8级大震),导致部分海岸沉降,自然景观受损。

明末

福清人经营海口至平潭潭城和苏澳两港客运,有渡船两艘,一名“里美渡”,一名“南门渡”。

清 代

顺治三年(1646年)

九月,清兵进攻福建,南明隆武政权灭亡。水军都督周鹤芝率部由舟山移驻海坛继续抗清,并在侯均区(今县城)设总镇暑。次年五月,周鹤芝领兵攻克海口、镇东二城,继而与郑彩率师进攻福州,因寡不敌众,兵败而归。

四、平潭的历史文化

平潭县,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

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

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

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直至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

公元1851—1861年(清咸丰)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 *** 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设县丞,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置平潭海防厅,属福州府。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

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解放战争爆发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 *** ,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 *** 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

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公元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 *** ,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 *** 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

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公元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

1997年,平潭县陆地面积321.4平方千米,其中有滩涂44.5平方千米,人口36.2万,辖5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大练乡、白青乡、平原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敖东乡、南海乡、东庠乡,县 *** 驻潭城镇。 2000年,撤销平原乡,设立平原镇;撤销敖东乡,设立敖东镇。

2000年底,平潭县辖7镇8乡: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平原镇、敖东镇、岚城乡、中楼乡、白青乡、南海乡、屿头乡、大练乡、东庠乡、芦洋乡,8个居委会、192个行政村。 2003年,平潭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平原镇、敖东镇、岚城乡、中楼乡、白青乡、南海乡、屿头乡、大练乡、东庠乡、芦洋乡。

五、平潭历史

历史 唐为牧马地,宋初设牧监,庆历八年(1048年)编为海坛里,属福清县太平乡。

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改县。 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

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0)置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建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 *** ,7月撤离,9月16目配合 *** 收复平潭。历属闽侯专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莆田专区、福州市。

参考资料:中国福建。

六、平潭县历史

历史唐为牧马地,宋初设牧监,庆历八年(1048年)编为海坛里,属福清县太平乡。

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改县。平潭古称海坛,唐代为牧马场,宋初设牧马监。

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二十二年(1683)移镇驻平潭(今潭城),雍正八年(1730)设县丞,嘉庆三年(1790)置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建平潭县,后属东路道、闽海道。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 *** ,7月撤离,9月16目配合 *** 收复平潭。历属闽侯专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莆田专区、福州市。

七、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平潭县简称岚。

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

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

直至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1851—1861年(清咸丰)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

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 *** 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1730年(雍正八年)设县丞,1798年(嘉庆三年)置平潭海防厅,属福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解放战争爆发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八、福建平潭历史

大 事 记 唐 代 圣历二年(699年) 从长乐县析出南部的万安(含海坛岛)等8个乡,建立万安县。

天宝元年(742年) 万安县改称福唐县,平潭属福唐县。 五 代 十 国 闽龙启元年(933年) 改福唐县为福清县,平潭属福清县。

宋 代 宋初 海坛岛上设牧监,饲养军马。 宝元元年(1038年) 设巡检司于海坛钟门(今苏澳镇钟门村),皇佑年间迁移福清海口,嘉佑四年(1059年)复移驻钟门,并在钟门一带修建供军马来往的“军路”和“马道头”。

庆历八年(1048年) 海坛岛行政区域划分为海上里六都、七都与海下里四都、五都,属福清县太平乡;大练、小练、屿头为永宾里,属福清县感德乡。 皇佑年间(1049~1054年) 允许民众开荒耕种。

紫菜成为朝廷贡品。 宣和三年(1121年) 乡人杨兴安同僧觉充,劝募修建太平桥(在平原乡西梧凤村南)。

桥长18米,石构,下可通舟楫,后为飞沙掩埋。民国10年(1921年)当地人林维举等劝募重修,因工程量大,改建为简易木桥。

元 代 元贞二年(1296年) 福清县户数满4万升为福清州。平潭属福清州。

至正年间(1341~1370年) 净尘庵尼姑在今平原乡当盛村西北开凿池塘一口供灌溉,水深丈余,大旱不涸。后人称尼姑池,至今尚存。

明 代 洪武二年(1369年) 福清州复称福清县。平潭仍隶福清。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江夏候周德兴到福建经略海防以防倭寇,福州右卫指挥李彝到海坛索贿未逞,遂以“海坛距县远,距小琉球一日程”为由欺骗上司,诏迁岛上居民于内地。但民户虽迁赋税犹存,山门前村人林杨上疏请求豁免虚税,却系狱十八载,至宣德元年(1426年)始获释,闽、浙、粤三省移民虚税获免。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山门前村人林琦利用当地山水地势,建造水磨,用以碾米磨粉,加工线面,为境内最早的磨粉加工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倭寇作乱,福建沿海悉罹其害。

境内沿海集镇连街(今苏澳镇钟门村)、湾头街(今流水镇东海村)均遭毁灭。岛上居民纷纷筑寨抗倭。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五月,福建总兵戚继光率兵渡海,歼灭窜踞海坛岛倭寇2000多人。 隆庆初 福建沿海增设海坛、浯铜二个游兵营。

海坛游兵营定额战船30艘,官兵669名。 万历二十年(1592年) 福建巡抚许孚远奏筑海坛山城(今平潭县城)西恻海滨南北炮台两座,并劝民垦荒,建筑营舍,驻军防守。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海坛岛西南约50公里乌丘屿海域发生大地震(泉州8级大震),导致部分海岸沉降,自然景观受损。 明末 福清人经营海口至平潭潭城和苏澳两港客运,有渡船两艘,一名“里美渡”,一名“南门渡”。

清 代 顺治三年(1646年) 九月,清兵进攻福建,南明隆武政权灭亡。水军都督周鹤芝率部由舟山移驻海坛继续抗清,并在侯均区(今县城)设总镇暑。

次年五月,周鹤芝领兵攻克海口、镇东二城,继而与郑彩率师进攻福州,因寡不敌众,兵败而归。

九、平潭翠园的历史

翠园是福州市平潭县唯一的综合性公园,位于县城区中心,面积110亩。

前身为县林业局的树木引种园。1993年被改建为公园后对外开放,2004年经过进一步改造,共投入资金约323万元,本着回归自然、人居和谐、体现海岛文化特色这一生态要求,以植物造景、体现以绿为基,以人为本,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改造后的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中心广场区、运动健身区、安静休息区、老人活动区、珍稀植物观赏区,成为集娱乐、休闲、文化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城关居民娱乐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平潭县属于哪个市?
答:其诸多统计数据仍然纳入福州市计算。截至2019年6月,平潭综合实验区辖平潭县,平潭县辖7镇8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南海乡。居委会、行政村共计200个。县政府驻潭城镇新区。

情都国际旅游度假区地址在哪里?
答:情都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敖东镇远垱路一号。这个旅游度假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情都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平潭岛的东部,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这里拥有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和丰富的海洋生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海洋风光的绝佳去处...

福建平潭一日游攻略
答:地址:平潭县环岛东路 大福湾 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敖东镇大福下湖澳附近,宽阔的海域与外海大洋相连,海水清澈,众多的岛礁点缀其间,海域风光秀丽迷人。由于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影响,发育众多奇特壮观的海蚀地貌形态,有数不胜数的象形奇异岩石。地址:敖东镇大福村下湖沃6号 半洋石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平潭县敖东镇有几个村
答:敖东镇位于福建省平潭县海坛岛南端突出部,距县城8千米。面积23.7平方千米,人口3.14万人(2004年)。辖15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

凤凰山(福建省平潭县凤凰山)详细资料大全
答:平潭县凤凰山,位于该县敖东镇钱便沃村以西500米处。地理环境 山下是沙滩。凤凰山与沙滩海水相连,形成了奇特而闻名的凤凰山沙坡。 凤凰山在敖东黄金海岸上可谓是一山独尊,在山上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前有碧海蓝天远岛近礁,旁有沙滩流银岬湾勾线,后有丘陵起伏绿荫绵绵,美丽迷人的海域风光任由纵情。

平潭敖东镇富裕吗
答:截止2023年1月11日,平潭敖东镇正常富裕。平潭县敖东镇在福州市排名第76名,处于第二梯队居中位置,因此平潭敖东镇正常富裕。敖东镇位于福建省平潭海坛岛南端突出部,辖15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

福建省平潭县属于哪个市?
答:平潭已经获得了并行使设区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3年7月),在行政级别上与福州市、三明市、莆田市、泉州市等设区市并列。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福建省直管的省辖区,原来由福州市管辖的平潭县现已经并入平潭综合实验区,并由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平潭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平潭历史悠久,但...

平潭岛三个顺口溜
答:据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平潭县坡度在0°~2°(含2°)的耕地有33130亩,占耕地面积的23.87%,主要分布于平原、芦洋、中楼、流水、岚城、潭城、敖东、北厝等乡镇;3°~6°(含6°)的有64909亩,占耕地总面积46.76%,主要分布于平原、流水、岚城、等乡镇。7°~15°(含15°)的有...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敖东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答: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敖东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新垄村委会、敖网村委会、向阳村委会、龙海村委会、建民村委会、仙霞村委会、苍海村委会、东昆村委会、华东村委会、建星村委会、桥锦头村委、渔庄村委会、青观顶村委、钱便沃村委、大福村委会。

平潭旅游必去景点大全
答:在平潭,好玩的地方多,奇特的地方也多,得慢慢品味,因为这里所有的景点都没有故事,所有的美丽其实就在你的心里。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离自然很近,离原生态很近。 NO17 大福湾 大福湾,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敖东镇大福下湖澳附近,入选福建省旅游局发布的闽台十大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名单并被授牌[1]。建设占地50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