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文化?

作者&投稿:爨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隋唐五代时期有什么样的服饰习俗~

五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人们的审美观趋于朴实和理性,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为疏朗简雅的风尚。封建帝制统治下的社会,若国家富足安宁,统治者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审美自然开放、多样、多变、例如整个唐代社会喜爱张扬和炫耀,其丝绸配色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织物色彩热烈奔放。一切社会动荡分裂,统治者治国无方,朝廷腐朽没落,例如晚唐至五代时期,百姓人人自危,人们的审美便不再大气奔放,转而内敛保守。
《韩熙载夜宴图》,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流行风尚。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蒲鞋。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男宾们大多穿着与唐代官服式样基本相同的标准官服,圆领襕衫,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较高的穿红袍,其他人都穿绿袍,侍女们还穿着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就是男式缺胯圆领长袍。
五代女服
晚唐,五代虽然盛世末期,却不再崇尚奢侈华丽,转而变得现实和崇尚功能,襦裙腰身的下移,相比高束胸腰线,便于穿着与行动,男子幞头变得硬挺,更加的理性。
晚唐和五代以后的着装不再以繁多而美,反而更加追求朴实简洁。五代女子襦裙变窄,帔帛变变狭长,体现了这一时期审美的特点。
晚唐、五代服饰不再追求浓重和艳丽,转而追求一种淡雅。这主要体现在五代女子服饰色彩以及发式装饰的变化上。
女子的服饰与唐代妇女圆润丰硕的造型截然不同,她们的服装整体显得修长细巧,上身为贴身、窄袖的交领短衫或直领短衫,下身穿宽松的长裙,裙裾拖在身后有几尺长,长裙的上端一直系到胸部,胸前还束有绣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丝带束紧,长出来的丝带像两条飘带一样垂于身前。这一时期的妇女仍然流行披绣花帔帛,只是帔帛长且窄的多,显得富于变化而飘逸灵动。
五代服饰与唐代服饰不同的是,“帔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依据人物比例,推知这是帔帛的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隋唐时期帔帛的长度约为2米,而到了五代增至三四米。绦带较唐代也变得细长,约长到膝下方30厘米。另外,女性襦裙腰线的位置降低,襦裙系束的位置比唐代降低,是其服装的显著变化。
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帔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南唐的女裙也自有特点。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时,日夜宴饮,回到家中凭借记忆绘成《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姬伎歌女夜宴的场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当时女性的服饰特点,他们的发式具有唐宋之间的转变形式,其裙束得比唐代的低一些,裙带较长,帔帛比唐代的窄长。
《韩熙载夜宴图》中,女子襦裙已经落到腰间,帔帛越发窄长,人物形象上也多带秀润妩媚之气。对比唐代的《捣练图》,可以看到当时女子裙腰位置上至胸部以上,从背后图观察甚至接近腋下位置。
有些奇怪的事物反而发展为时尚,而趣味也随之变化。例如妇女缠足,可能源起于五代,五代时,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个宫女用帛缠足,足形弯如月牙儿形。她在六尺高的金莲花上轻盈起舞,受到了李后主的宠爱。此后,缠足之风愈加强烈,残害中国妇女达千年之久。“金莲”便成了妇女小脚的代名词。但大多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妇女常常是不裹足的。
五代男服
几十年的割据预示着国家的统一,政权的频繁使服饰文化底蕴更为厚实。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历经50余载,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也有不同,即幞头巾子变化明显。幕府燕闲录中说到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鲜,或翘上后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丈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唐宋二代幞头样式不同,中间经历了五代时期的转型样式。后唐李存勖即位后,尚方进御巾裹,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宝山、交龙、太守、六合、舍人、二仪等数十种。南唐韩熙载在江南造青纱帽,人称“韩君轻格”。这种巾式,与唐宋都不相同,比宋代东坡巾要高,顶为尖形。
  五代男性首服特点见下图,《中国古代服饰》总结:“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变化。”《韩熙载夜宴图》中男子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着幞头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似于当时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有弹性,也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
幞头是唐代男女之中盛行的冠帽形制,也是五代较普遍的冠帽形制。由起初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渐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最早的幞头其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脚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做装饰,这就是幞头的初期形态。后来发展成为软裹唐巾,形制为后垂两个巾角,自然飘动,也有称“软脚幞头”。后来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多见于中唐。自中唐之后,两脚形制却不同,或圆或阔,如同硬翅,微微上翘,中间有丝弦,具有一定的弹性。被称为硬脚幞头。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五代时幞头巾子变化明显,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具服:亦称朝服。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大礼服: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常礼服: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从隋文帝开始,穿赭黄文绣袍,乌纱帽,六合靴,和贵臣通服之,只天子带上有十二个环,以资区别。唐代则经过多次改变,最后规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钅夸)(带上的装饰品);四品服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淡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皆银带九铐;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皆输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黄衣,铜铁带(钅夸)七枚。又士子穿裥衫,庶人衣白。方外则缁衣黄冠。因为无品级老百姓等人穿黄穿白,唐人传奇中侠士有黄衫客。唐与高丽安市之战中,太宗与许敬宗登高观战,见一人穿白衣、持双戟,所向无前,召见之,乃薛仁贵。又肃宗与李泌并马循行营垒,远远望见的人说:“黄衣者圣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鱼符,群臣出入宫门以为验证,其后改为龟符,继又改为鱼符。三品以上佩金鱼、金龟,四品用银龟或银鱼,五品用铜龟、铜鱼。所以李商隐《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白居易《脱刺史绯》诗:“无那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索银鱼。”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尚收有唐代铜鱼、铜龟实物。
  妇女的服装,皇后妃嫔皆有自己的章服,详于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命妇的法服是“翟衣”。翟,就是雉鸡(长尾的野鸡),以青的衣裳,将翟毛编绣于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为九等,是正规的法服。其次是“钗钿礼衣”,以所贴花钿多少分等级。一品夫人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铀。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则穿大袖连裳。妇女的便服,与其夫同色。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又说:“珠压腰(衤及)稳称身。”腰(衤及)是妇女的内裙,日本妇女的和服仍因之,名为“腰(扌卷)”(koshimaki)。可见平日妇女的盛妆,也不拘于法定的衣裳。
  妇女的发髻,在沿袭古式上,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但看传世周昉画的《仕女图》的发式,和日本已婚妇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样,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发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另有名为“屏笙”的宫妆,式已不传,顾名思义,可能是一种高髻。饰品钗钿钏弭类,还有一种“步摇”。戴在头髻上,走起路来颤颤地摇动。白居易《长恨歌》所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是。春天还用纸折为方形或旙样物饰在头上,名为“方胜”,又名“春胜”。妇女的红妆,弄粉调脂、画眉、点唇和贴花钿外,还有“梅妆”。据说是寿阳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于额上,遂制此妆。唐代妇女尚未缠足,着展,见周昉《仕女图》。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衣:基本是华夏衣冠、魏晋旧制的损益。据《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载,天子冠服十四种:大裘冕、衮冕、(敝鸟)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巾合)。其形制及冠戴的时期详于两《唐书》。与前期不同之点是各种冠冕巾帻,天子在不同情况之下都要戴;另一方面,各种冠冕除大裘冕外,臣下也能分别冠戴。即一品戴衮冕,二品戴(敝鸟)冕,三品戴襄冕,四品戴绣冕,五品戴玄冕,文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时皆戴一种绸制的爵弁。武弁,武官朝参时或在陛下作武舞者服之。弁服,文官九品办公事时服之。
  衣裳的花纹、颜色,以天子服衮冕时,亦即践祚、饷庙、征还、遣将、钦至、加元服、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等大典时为例:是青色衣、纁裳。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八章在衣,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共为十二章。这就是俗所谓龙袍法定样式。
  群臣的章服也是青衣纁裳。以门下侍中、中书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宰辅贵臣为例:共具五章,衣上画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绣黼、黻二章,外加紫绶,金银缕(般革)囊、金饰剑、水苍玉佩、朱袜、赤晨。官阶大小完全以章之多少及佩饰为区别。以章而论:一品九章,二品七章,三品五章,四品三章,五品一章,即所谓“章服”。五品以下就不再有章。所戴的弁服,皮制,通用乌纱。所以有乌纱帽之说。
  正式章服以外的常服,从隋文帝开始,穿赭黄文绣袍,乌纱帽,六合靴,和贵臣通服之,只天子带上有十二个环,以资区别。唐代则经过多次改变,最后规定三品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钅夸)(带上的装饰品);四品服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淡绯,金带十铐;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皆银带九铐;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皆输石八銙(孔雀石);未入流的小官及庶人,服黄衣,铜铁带(钅夸)七枚。又士子穿裥衫,庶人衣白。方外则缁衣黄冠。因为无品级老百姓等人穿黄穿白,唐人传奇中侠士有黄衫客。唐与高丽安市之战中,太宗与许敬宗登高观战,见一人穿白衣、持双戟,所向无前,召见之,乃薛仁贵。又肃宗与李泌并马循行营垒,远远望见的人说:“黄衣者圣人,白衣者山人。”
  又唐代用鱼符,群臣出入宫门以为验证,其后改为龟符,继又改为鱼符。三品以上佩金鱼、金龟,四品用银龟或银鱼,五品用铜龟、铜鱼。所以李商隐《为有》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白居易《脱刺史绯》诗:“无那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索银鱼。”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尚收有唐代铜鱼、铜龟实物。
  妇女的服装,皇后妃嫔皆有自己的章服,详于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命妇的法服是“翟衣”。翟,就是雉鸡(长尾的野鸡),以青的衣裳,将翟毛编绣于上,故名“翟衣”。按九品分为九等,是正规的法服。其次是“钗钿礼衣”,以所贴花钿多少分等级。一品夫人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铀。六品以下直至九品官妻,则穿大袖连裳。妇女的便服,与其夫同色。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又说:“珠压腰(衤及)稳称身。”腰(衤及)是妇女的内裙,日本妇女的和服仍因之,名为“腰(扌卷)”(koshimaki)。可见平日妇女的盛妆,也不拘于法定的衣裳。
  妇女的发髻,在沿袭古式上,推陈出新,不拘一格。但看传世周昉画的《仕女图》的发式,和日本已婚妇女所梳的“丸●”(mazu-mazuge)完全一样,可能是最流行的基本发式,所以被日本吸收保存至今。另有名为“屏笙”的宫妆,式已不传,顾名思义,可能是一种高髻。饰品钗钿钏弭类,还有一种“步摇”。戴在头髻上,走起路来颤颤地摇动。白居易《长恨歌》所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是。春天还用纸折为方形或旙样物饰在头上,名为“方胜”,又名“春胜”。妇女的红妆,弄粉调脂、画眉、点唇和贴花钿外,还有“梅妆”。据说是寿阳公主醉卧在梅花下,梅花落于额上,遂制此妆。唐代妇女尚未缠足,着展,见周昉《仕女图》。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隋唐五代时期有什么样的服饰习俗
答:五代服饰与唐代服饰不同的是,“帔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依据人物比例,推知这是帔帛的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隋唐时期帔帛的长度约为2米,而到了五代增至三四米。绦带较唐代也变得细长,约长到膝下方30厘米。另外,女性襦裙腰线的位置降低,襦裙系束的位置比唐代降低,是其服装的显著变...

隋唐五代服饰特点介绍
答: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 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图为梳“抛家髻”...

隋唐服装
答:从隋统一经唐到五代十国,随着政局的变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衣着穿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隋代初建,服饰承袭前代。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建立隋代服制,帝王官吏各着其服。隋炀帝黄袍加身,令百官百姓不得用黄色服装,于是黄袍成为隋代以后历代帝王专用服装,黄色也成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隋唐服饰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有些什么呢?
答: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

8-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1)
答:隋唐时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又通过丝绸之路等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装史上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幞[fú]头 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普遍戴用的头巾 。不论皇帝、百官,还是庶民百姓均戴用。

中国服饰的隋唐服饰
答: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

唐朝时期服饰是什么样子的,有着哪些有趣的故事?
答:5. 隋唐两代在冠服制度上,继承了历代的制度,并为其后的明代和宋代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隋文帝试图改革服饰制度,但由于国力不济和民族服饰的融合,未能大规模改变。6. 直到隋炀帝即位,才正式下诏参照古制,制定了一套冠服制度。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繁荣,为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提供了基础。7.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襦裙
答:唐代襦裙装的装饰丰富多样,包括帔帛、o裆、半臂、褙子、幂蓠、帷帽和披肩。帔帛受西域文化影响,o裆是一种不遮掩大袖的外套,半臂和褙子则是短袖罩衣。幂蓠和帷帽用于遮蔽脸容,而披肩则是由狭长的披子演变而来,成为仕女的典型服饰。襦裙半臂穿戴在初唐时期就已出现,并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

12-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5)
答:与襦裙服装相配套,穿在衫襦之外,男女皆可穿用。初唐至中唐盛行,晚唐到五代时渐少。隋唐时期的一种 舞蹈服 ,用孔雀羽毛制成,对襟、袖根窄瘦、袖口肥大,跳舞时如翔云飞鹤之状。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唐朝的女子...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襦裙
答:而披肩则是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