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惠安馆的关键词和这个词有关的感受

作者&投稿:祁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城南旧事》里的《惠安馆》中一到十页好词好句和读书感受。~

好句
1.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2.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口丑口丑的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

3.在这像睡不睡的梦中,我的眼前一片迷乱;在跨院的树下捉蚕,吊死鬼在玻璃瓶里蠕动着,一会儿又变成了秀贞屋里桌上的蚕,仰着头在吐丝,好像秀贞把蚕放在我的胳膊上爬,一发痒猛睁开眼抬起头来看,原来是两只苍蝇在我的胳膊上飞绕。我扬扬手哄开苍蝇,又埋头睡下了。

4.我看见她们两个人的脸,变成一个脸,又分成两个脸,觉得眼花,立刻闭住眼扶住床栏,才站住了。我的脑筋糊涂了一会儿,没听见她们俩又说了什么,睁开眼,秀贞已经提起箱子了,她拉起妞儿的手,说:“走吧!”妞儿还有点认生,她总是看着我的行动,并伸出手来要我,我便和她也拉了手。我们轻手轻脚地走出去,外面的雨小些了,我最后一个出来,顺手又把窗台上的那瓶吊死鬼拿在手里。

5.远远的有一辆洋车过来了,车旁暗黄的小灯照着秀贞和妞儿的影子,她俩不顾我还在往前跑。秀贞听我喊,回过头来说:“英子,回家吧,我们到了就给你来信,回家吧!回家吧

6.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个好故事可以把人们领回童真的地带;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本书像清水般折射我心中的太阳,你想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城南旧事》。
在书中,我明白了“旧”的意义,看那古老的服装,老套的发式,古老的方言,老式的跨院,老旧的门匾……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天真活泼的小英子,她的童年虽不像现在拥有如此高科技,但是她的童年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英子记忆的开始,都有过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像惨死在火车下的、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小桂子,不,妞儿,不,小桂子;如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的厚唇年轻人;像爱笑漂亮的兰姨娘和“四眼狗”德先叔;还有爱开玩笑的宋妈和她的“黄板牙儿”丈夫……英子之所以能成功地在离别中度过了整个童年和整个小学时代,是因为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而是用一颗心来对待世界,一颗天真的清纯的童心!英子的心像白雪般纯洁,被窝般温暖。终于,爸爸的花落了,英子也告别了童年……
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可我是多么的羡慕英子的童年,羡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羡慕她那快乐的时光。不过,童年总是有始有终的,在英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爸爸和童年就离她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今日闲来无事,想找本称心的读物来好好读读,不过走到书架一看,全书已经读过的书籍。这时,一本躺在儿子杂货箱的黑色小书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我充满好奇心地拿起了这本书,细细阅读……

  初略得翻一下,就知道,这是一本标准的青少年读物。那些充满古朴画风的插图,不失童稚之气。本书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不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间的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的北京风光恰如其分的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清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融洽的气氛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但人物的悲欢离合却为本书添上一点哀伤的色彩,让读者耐人寻味。

  小书一共六个章节,分别代表着六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其中“惠安馆”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故事讲的是英子在惠安馆中遇到了一个被大家称为“疯子”的一个女人,而那个女人对英子却十分关心体贴,英子也不惧怕她。在多次的交流之后,才知道这个女人在她年轻的时候,曾与一个知青生下了一个孩子,而她的婆婆不愿接受这个被她看作丑陋的现实,便将那个孩子扔掉了,于是这个女人便疯狂地寻找她的女儿,甚至有一次迷迷糊糊地把英子当成了她的女儿,直到有一次,英子带着她的朋友妞儿去看望这个“疯子”时,通过一个胎记,才破解了一个多年的真相,妞儿就是那个被遗弃的孩子。于是神智不清的女人便连夜带着孩子出城。但据说,她们俩乘坐的车从城墙上摔了下去,再也没有见到这对母女的身影,而“惠安馆”的”疯子”的故事在英子大病一场之后,成为了英子搬家后的回忆。

  细细咀嚼这故事中的味道,发觉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一种令人费解的思想。何为“贼子”,何为”疯子”? 有标准的分界线吗?或许极端的爱,就是那个女人心中最深的感情。正如“我们看海去”中英子的一句话:“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你们分得清海跟天吗?”或许,能思考清楚这件事的只有满怀童心的英子吧。

  书中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小诗:“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这首稚嫩的小诗,像一首清韵,冲刷着读者的心灵。
  摘抄1: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赏析:

  这一小段话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发出“嗞嗞”的声音。磨着磨着,一些白泡泡就出来了,挂在骆驼的嘴上,别有一番乐趣。我从“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体会到,林海音对骆驼十分感兴趣,并且非常之喜爱,深深地被骆驼吸引住了;也让我看到了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小林海音看着骆驼,眼睛直直的,牙齿有节奏地磨着。再来看看“大鼻孔里冒着热气”这半句,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如果她不喜欢骆驼,她会观察那么仔细吗?这就是林海音高明之处——一整段没用一个“爱”,却通过自己的动作和骆驼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摘抄2: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过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赏析:

  这一段让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善良。她的母亲和老保姆宋妈非常害怕、厌恶那个惠安馆的疯子,有点瞧不起疯子的意味。而作者呢?从“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这一小句,我读出了作者并非把她当疯子看,就觉得疯子是个梳着大辫子的大姐姐,思想非常之纯真。又从后半句“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品出了作者童年的思想之美好,她不是对疯子可怜,而是就把疯子当正常人……不知作者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呢?

  摘抄3: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们当个孩子呀!

  赏析:

  这一段描写到了林海音对老师的师生情,又写了作者对未来既憧憬又害怕的矛盾心理。从“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这里,感受到了作者和同学们对学校的留恋和对老师的牵挂。又从“你们要永远拿我们当个孩子呀”这句话,体会出了作者内心对老师的太多的爱意和太多的感激,希望老师一直教育她,更希望自己永远是老师的学生。这段话没有华丽的词语和长篇大论,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朴素的语言描写出的最深情的、最感人的告别。

  摘抄4:

  爸和妈正在院子里,妈妈抱着小妹妹,爸爸在剪花草,他说夹竹桃叶子太多了,花就开得少,该去掉一些叶子。他又用细绳儿把枝子捆扎一下,那几棵夹竹桃,就不那么散散落落的了。他又给墙边的喇叭花牵上一条条的细绳子,钉在围墙高处,早晨的太阳照在这堵墙上,喇叭花红紫黄蓝的全开开了,但现在不是早晨,几朵喇叭花已经萎了。

  赏析:

  从这段话我体会出了“爸爸”的“爱花之心”,对花爱护得这么好,对园艺也懂这么多。而且,“爸爸”这么爱花,脾气应该非常好,也非常有气质。于是,一幅夕阳西下图展开了:“妈妈”抱着“妹妹”,注视着花朵,“爸爸”呢?他拿着剪刀、小绳和钉子在院里修花。时不时地传来“爸爸”修花时发出的“嚓嚓”的声音。嗯!真是像一幅以生活为纸、情趣为笔所绘的家庭画。

  同时,这也是一个过渡段,段的末尾写“喇叭花已经萎了”,我们读出了一种悲悲切切、凄凄凉凉,才引出了下面的文章……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那样得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秀贞的亲人)。此刻,我不竟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而世俗上的快乐,不过是金钱和名誉。
可以说,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脑子也越来越复杂了,网络侵蚀了我们大脑的灵魂,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子一样拥有快乐,童年便在时光的步影中消失了。也许,童年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这样认为的人可以是贫穷的公爵,无知的智者,也可以是最富有的穷人,文化低的工人。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这本书,我只要你们与我分享一下珍惜童年的心情。因为我已经六年级了,现在,我已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很快,我即将告别童年,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林海音女士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
这本《城南旧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我的童年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希望《童年》这首歌将在我的心中轻轻地吟唱……永远……

惠安馆主要讲了主人公英子住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里,胡同里的第一户有个惠安馆,里面住着女疯子秀贞,她是英子的第一个朋友。秀贞原来偷偷爱上了一个北大学生,她的未婚夫原来说好回家乡后一个就来娶她,结果却一去不返了,秀贞生下的孩子也被家人扔到城根地下,秀贞由于过度思念孩子和丈夫,成了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躲着她,只有小英子同情她,跟她一块聊天,并说好帮她找回孩子小桂子。后来,英子又认识了一个同龄的小伙伴—妞儿,妞儿的爸爸是个贪图吃喝玩乐的人,整天逼妞儿去天桥唱戏,唱不好或没挣钱就打她。英子得知妞儿是被捡来的后,把她带到秀贞身边,通过胎记,母女相认。秀贞急着带小桂子寻找爸爸,英子主动送给她们一只金镯子做盘缠,秀贞母女在出走的黑夜里惨死在火车轮下。

看完这一章,我为我们小女中豪杰—英子感到无比骄傲,一个七岁的女孩,就懂得友谊懂得爱,那么善良,热心帮助秀贞母女重逢,并送给她们家里最珍贵,连爸爸都不知道的金镯子。英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她有一个纯洁善良的心灵。我还为秀贞和妞儿的悲惨身世感到伤心,秀贞刚成年就遇到如此巨大的压力,变疯后的确让人很痛心。而妞儿呢?小小年纪就被后爸赶到天桥唱戏,还经常被打的遍体鳞伤。想想现在的孩子,天天都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快乐地生活,是多么幸福呀!

这个周末,把我小学四年级时就看过的《城南旧事》又看了一遍。时间仓促,只来得及细细琢磨了一遍此书开篇的《惠安馆》,也就是上学前的英子的故事。也奇怪,整本《城南旧事》,从五六岁的英子到十二三岁的英子,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个个如此耐人寻味。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们,不管是曾细细品过这本书的,还是仅仅略知其大概的,说到整本书,总会来一句:“是不是就是一个疯子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看来《城南旧事》之所以总是为人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还是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帮的忙。

《惠安馆》的故事并不冗杂,脉络算得上是清晰。两条主线--英子的同龄朋友妞儿和大朋友秀贞,通过对英子一次次的倾诉和交流贯穿于这个自传式的故事中间。而老北京城的味道、胡同文化的气息、南腔北调的语言,又为这个故事铺上了文学的别致风采。秀贞渴望找到被丢弃的女儿,妞儿渴望寻找不知名的生身父母,这两个人物之间的真实关系几乎已经算不上是伏笔,只待小英子将其看破,使她们母女相认。然而相认以后的结局,却是出乎了读者原本欣慰的预料。不用第三者的描述,宋妈的一句话便含蓄地为“惠安馆疯子”的故事打上悲剧的句号:“唉,那火车,俩人一块儿,唉……”

至于英子到底有没有明白事实的真相,书中便不再挑明了。在宋妈和英子妈的谈话结束之后,昏迷的英子便醒来了。之后她与爸爸的对话,便是关乎今后的新生活。新家,新帘子胡同,新的学校,新的朋友……悲惨的故事似乎欣欣然地结束了。然而“旧”的阴影仍不忘在英子面前插足。宋妈给英子端来了新杀的鸡炖的鸡汤。

“碗里是西厢房的小油鸡吗?我曾经摸着它们黄黄软软的羽毛,曾进捉来绿色的吊死鬼喂它们,曾经有一个长长睫毛大眼睛里的泪滴落在它们身上……”英子的这种感伤曾经被无数代孩子经历过。“为什么当年可爱的小油鸡终会变成眼前的鸡汤呢?”每个被疼爱着的孩子,都有一颗这样细腻善良的心。然而历经了尘世的风雨沧桑,大多数的心都变得坚硬起来。经得起考验,却不再敏感,不再察觉到时间逝去的真正含义,不再为新旧的巨大变更而动容。

出于对上世纪中国“老”电影的好奇,又在线看了一遍1982年的《城南旧事》电影版,看的也是“惠安馆”这一段。八十年代的彩色电影,应该算不上“老”,但感觉仍是十分独特。没有非常清晰的画质,没有艳丽的颜色,朴素的技术,也正是用来展现朴实的风情。电影配乐的部分不多,很多地方都是长长的寂静。诸如脚步声等杂声也基本忽略了,对白也有强烈的配音感。然而正是技术上的欠缺,才让观众更注意去体会电影里的思想,以及演员的表演。从英子的伶俐可爱,到秀贞真情迸发的眼泪,所有的角色都表现得自然、真实。秀贞是疯子,然而疯得不过火;妞儿身世凄惨,然而所有的悲恸都并不煽情。到了最后母女团圆的动人场面,按照现代电影的理念,本应该是动情的背景音乐一触即发,直击观众的泪腺。然而背景依旧是寂静,只是让秀贞激动的眼泪和痴迷的眼神,叩击着观众的心。比起《赤壁(下)》中孙尚香黯然蹲坐在尸横遍野、惨烈壮观的古战场中的场面,还是老北京寂寞黑夜的背景更使我感动。

又要习惯性地扯到题外去了,《城南旧事》中的母女团圆,又是我联想到了《悲惨世界》中芳汀母女的故事。同样是私生女,同样是母女两人从女儿幼时起就被迫分离,《悲惨世界》中的这个故事却是反映了雨果典型的人物风格。芳汀的故事是当时法国的悲惨一面:她为了使贪婪的德纳第夫妇不丢弃自己的女儿,不棏不起早贪黑地干活,乃至最后卖身,然而至死都没能再见上女儿一面。而小珂赛特虽然童年时起遭到德纳第夫妇的虐待,少女时期却受到了冉阿让的良好照顾,之后又与和自己同样纯洁青年马吕斯相爱、结婚,一生总体来说都是幸福而美满的。这样的故事,符合读者的美好愿望,也符合法兰西人总也离不开浪漫的想象。而相比之下,《惠安馆》的悲惨结局,则更多表现了中国作家近代以来普遍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可是我怎能忘记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那里有我一生最纯净、最宝贵的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