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

作者&投稿:错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隆平怎样发明的杂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扩展资料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这个不是哪里考的,是权威的书上写的。
袁隆平同志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他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他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 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 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 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1987年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1996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同样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实现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标,现正致力于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研究。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袁隆平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这个不是哪里考的,是权威的书上写的。
袁隆平同志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他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他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 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 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 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1987年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1996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同样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实现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标,现正致力于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研究。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如何克服杂交水稻这个难题的呢
答: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两个心愿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

袁隆平原本只是一名教师,他是如何走上杂交水稻的道路的?
答:是梦想让袁隆平走上杂交水稻的道路的,也是机缘巧合下走上这条道路的,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奋斗一生。袁隆平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出生于1930年。父亲是当时国民党官员,母亲是一位教师,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袁隆平跟随父母到处避难,从北京逃到湖南,又从湖南跑到重庆。在避难的路上,...

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答:1960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

袁隆平从中专教师到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如何做到的?
答:于是袁老就开始研究水稻,慢慢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保障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这样的人物放在影视作品里,就是救世主般的存在。1、袁隆平的前半生袁隆平院士是1930年生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每个人都想为国出力,年轻的袁隆平也不例外。只不过在他长大后,战争基本宣告结束,自己选专业已无法为战争出力。不过...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具体事例
答:({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请支持者列出引用证明。)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如何研究成功的?
答: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是什么意思?
答: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6年...

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你知道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
答:可以说,保持系的选育是完成水稻三系(保持系、恢复系和不育系)配套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了,因为它得保证下一代的雄性不育程度非常高,几乎将近99%才能保证我们培育杂种一代纯度高。以上水稻育种历程就是我们说的“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光是这些理论的梳理就让人够头疼的了,更别说我们的水稻...

袁隆平培育出什么水稻
答: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袁隆平回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 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

袁隆平多少年研究出杂交水稻
答:袁隆平同志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1、他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2、1972年他培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3、1973年他培育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