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诸葛亮的文章 记叙文

作者&投稿:钟离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三国演义-诸葛亮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

历来,有些人认为罗贯中写诸葛有些过分,我以为并非“溢美”,因为他大体上是根据三国志加以放大刻化,这放大不止是艺术手腕,另一原因是陈寿的立场不同,对诸葛亮间有微词,但不敢完全抹杀事实,所以诸葛亮传还不会被打很大的折扣;罗贯中以自己的立场观点,依据总的倾向,必须加以弥补经陈寿打了的折扣,使他还原,同时陈寿在诸葛亮传后关于诸葛氏集的文中有:“……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话,罗贯中偏一反陈寿所评,不止写他的长于治戎,而且饶有奇谋,既可以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不翔实之处,又可以突出形象,而这个人物正式兴汉安刘这一政治任务主要的实际的负责者,突出他,边可为全书的主题思想服务得更好。
这样看来,三国演义用在诸葛亮这一典型创造上是富有政治意义的,容或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但这幻想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罗贯中依据诸葛亮传写诸葛亮,主要值得是抓住“隆中对”和“出师表”。诸葛亮自出茅庐到死,甚至死后姜维照他的遗嘱行事,都是早在出茅庐之前定下的计划,也就是“隆中对”中原则性的说明,作为随刘备服务的既定计划,确确实实,诸葛亮终一生不管如何困难,总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原计划行事,即使因条件变易而有所改动,也改的不太多,这说明了诸葛亮的计划性极强。罗贯中对他的计划有深切的理解,强调了联吴抗曹,这确是诸葛亮的卓见,所谓:“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于为援,而不可图也。”必须联成一条战线,才能对抗“拥有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曹操,而曹操也最怕这一手。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时: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亦欲作《铜雀台诗》。刚才下笔,忽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以妹嫁刘备,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操闻之,手脚慌乱,投笔于地。程昱曰:“丞相在万军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今闻刘备得了荆州,何故如此失惊?”操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就因为曹操完全理解这一可怕的战略,所以矜持不住,不能不动心,不能不“手脚慌乱,投笔于地”。使这样的奸雄也仓皇失措,足证此着不是寻常,更足证诸葛亮的才能、智慧、高人一筹,当他一出茅庐,不久就执行这一战略,赤壁之战便是这一着的具体表现,所以。在赤壁之战的战前部署到两军交锋,用了全副精力来大写特写,并且根据“隆中对”中: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罗贯中便运用艺术技法写出了抢荆州、借荆州、讨荆州、试荆州,当做重点突出部分。同时若完全依据历史编年,由赤壁之战到“跨有荆、益”就不能挤在一个短时期,为了突出地刻画诸葛亮的才能和诸将的武勇,便创造以闪电式的行动,由赤壁之战胜利一直贯到取得成都,文笔之健,真是无比!从去成都之后,整个节奏放慢,然而仍抓住“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写出了热闹场面——“七擒孟获”,甚至还写出了“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总之,想象创造,仍不失根据,依史实又不为它束缚,致损失了想象的完整,乍即乍离,掌握了准确的尺寸。
同时,作者想把兴汉灭魏的主要行动者军师诸葛亮特别突出,有意的把他的出场一延再延,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期待、怀想、渴望!刘备在跃马澶溪之后逢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就知道了有“伏龙、凤雏,两得其一,可安天下”。归途中“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条、乌履,长歌而来”的隐者,以为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伏龙、凤雏”,结果不是,而是徐庶。徐庶给曹操诓走,却借着这个当口说出了“伏龙、凤雏”的来历,并说出了“伏龙”诸葛孔明的闲居地,照理说“伏龙”马上可以见到,却仍劳司马德操再荐,再荐还不能使诸葛亮出场,又来个一访,二访,甚至三访,一边郑重其事,一边“姗姗来迟”,就在这些有意的安排中显出了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的“不同凡俗”。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乐于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身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
次日,辙口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虞此,勿得荒芜田亩。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这便是最著名的“茅庐三顾”和“隆中一对”,全部三国故事的主要关键,兴汉灭魏的一切行动由此发端;诸葛孔明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也由此开始施展。文章是写得够好的,故事是说得热闹的,然而这还是小事,重要的是凭借诸葛亮的的策划指挥纵横捭阔,的所思、所言、所行,不止活画出一个不世出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也贯彻了主题所规定的政治任务。
在诸葛亮出茅庐后接下“伯望烧砘”、“火烧新野”两次获胜;可是曹操的声势过分浩大,一时无法抵抗,所以终有当阳一役的大败,至于刘豫州不得不“败走汉津口”,这时的情势真是危机万分,眼看刘备一蹶不振,诸葛亮也濒于束手乏策了。同时,曹操又提百万之众,乘战胜的余威杀奔江东而来,这要席卷天下的声势多么浩大!
在这样的当口,惟有那样大的饿才能和魄力来扭转局势呢?不用说,谁都会寄希望于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身上,因为他不止有才能、有魄力,他还是时以兴汉为念,且能实现当时人民的意志的人。
开始决不能马上有军事行动,仅显其外交的才能,于是乎出现了被胡适贬值过的“舌战群儒”。但是江东是人才荟萃之所,舌战决不易胜,更糟的是曹操在他未到之前已有一封恐吓信给了孙权,所谓:“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同好。”已经吓得“峨冠博带”的群儒个个抖颤,一心只想投降。总之,投降的气氛已笼罩吴国上下,孙权虽还在犹豫,欲降的成分也比欲战居多,诸葛亮想以口舌之能扭转这个趋势,该有多难?

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千里马,缺少的,是欣赏千里马的伯乐;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伯乐,缺少的,是拥有欣赏的心灵;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丽,缺少的,是欣赏美丽的眼睛。所以,究其根因,是要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因为学会了欣赏,它可以使你学会欣赏千里马,借他人之力成绩自己的功绩;它可以使你学会欣赏芬芳世界,修炼自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回望三国,在风起云涌,战火连年的历史里,刘备为成就蜀国大业,于茅庐三请诸葛亮。起初,刘备被诸葛亮置之门外,第二次亦如此。终于在第三次时刘备清楚了诸葛亮。为什么刘备最后成功请出了诸葛亮呢?这是因为刘备具有赏识人才的慧眼啊!要不是刘备懂得欣赏诸葛亮这个谋士,他早在第一次受拒时转头就走了。而且他的蜀国大业还无法实现呢!况且真是这样,那损失的不止是功绩,更是损失了诸葛亮这个人才,谁也不愿看到满腹经纶的人郁郁寡死在深山。正是刘备懂得欣赏,他的蜀国大业在诸葛亮的谋计下才如鱼得水啊!所以,欣赏很重要,它可以使你学会欣赏千里马,进而成就自己的功绩。
世间事物五彩缤纷,美丽与丑陋给你带来两种不同的视觉,关键看你怎么看待。美丽与丑陋就像一块铜板的两面,只有不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极端的把他们对立起来。梵高懂得欣赏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向日葵,才能将其刻画得如火一般妖艳夺目,欧阳修懂得欣赏林壑之美、宴酣之欢、山水之乐,所以才得“醉翁”之美称。艺术家们懂得欣赏那微微一下的蒙娜丽莎,才使其成为无价之宝,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欣赏很重要,它可以使你学会欣赏芬芳世界,修炼自己,陶冶心灵。
若是学会了欣赏,便不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若是学会了欣赏,便不会有屈原含泪头汨罗江的悲剧;若是学会了欣赏,便不会有“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鸣。所以,学会欣赏很重要。因为学会了欣赏,所以落花皆有意;因为学会了欣赏,所以万水千山总是情;因为学会了欣赏,所以天生他才必有用。

  叹 卧 龙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之的一首五绝诗又将我带回了那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三国时代。遥望刀光剑影,倾听鼓角铮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鼎足之战”似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遥望数里之外,一辆小车在众将的簇拥下缓缓驶来,细观车中端坐之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他面露微笑地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我惊喜交集,不禁脱口而呼到:“是你,孔明!”
  也许是《三国》看得太多,也许是我对于那个大江东去、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向往,也许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而罗贯中的一枝生花妙笔,令我记住了一位绝世奇才,那就是你——孔明!
  在我的心中,你是智慧的化身,是天上的神!不仅因为你清雅的气质、你广博的学识、你博大的胸怀、你卓识的远见,更因为你无论何时总露出那仿佛一切皆了解于胸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并非寻常凡人的明证。
  还记得你初出茅庐第一战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初出茅庐”的你竟将能征善战的曹军大将夏侯敦 杀得大败而归,令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现在想起仍觉得荡气回肠!还记得那场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吗?你智算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需要怎样的机智,又需要怎样的高瞻远瞩啊!还记得那场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之战吗?你将已擒到手的孟获一放再放,惹来众将的狐疑猜忌。只有你成竹在胸:“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一番话道出了你胸中之所想,也令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读者为你的深谋远虑而钦佩不已!
  你的才智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舌战群儒”,不用说“三气周瑜”,不用说“计捉张任”,不用说“陈仓大胜”,单是“空城退敌”一役,便充分显示了你高超的智谋与少见的镇定,处惊不乱的你以一首瑶琴曲退去司马懿的百万雄兵,只那份卓越的胆识就称得起“举世无双”!
  然而你终究是人不是神,你虽是“智慧的化身”,但毕竟还是个“凡夫俗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你来说,留关羽守荆州和书传姜维实属无奈之举,而派马谡镇守要道街亭和“上方谷司马逃生”却正是你一时的大意所致。也许上天注定了你和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不会那样轻易的就是结束,也许蜀汉的命运就是失败吧?对于这些,任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
  你最终还是失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事无巨细皆亲理之,以致积劳成疾。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你的是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而非对于后主与百姓们的悠悠挂牵,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54个春秋。我相信,每一个看过《三国》的人都会被这悲壮的一幕所感动。
  我为你惋惜,惋惜你“出师未捷身先死”,惋惜你“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感叹。但更令我们这些后人心痛的,却是你的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勉力辅佐后主刘禅是的无可奈何。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你根本不敢产生“自立为帝”的念头。可也许那样做会比当时的状况好的多。为了做一个忠臣,你强拖疲惫的病弱之驱征战在战场上,只为了哪个遥远的几乎已看不见的梦。
  孔明,我想问你,我要问你,你本是一朵悠来悠去的闲云,一只自由自在的野鹤,为什么要卷入这场争斗当中呢?难道三顾之恩真的有那么重的分量,要让你穷毕生之功来报偿吗?
  你走了,带着许许多多未完成的遗愿走了。只给后世留下了“孔明灯”、“锦囊妙计”、“八阵图”和那份感天动地的《出师表》,留下了忠贞的报国之志和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无不落泪,声震十里”,使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们亦为之潸然泪下。对此,你满足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你已成为了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为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对此,你有满足吗?孔明,你回答我……
  你的一生是美而悲壮的一生;你的失败是一个真正撼人身心的悲剧。它为历史留下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巨星虽殒,英名犹在!

  孔明,我心中的神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出场时吟的就是这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了,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或许是我太喜欢雍正了,而我知道扮演诸葛亮的正是雍正的扮演者唐国强,所以,我内心深处有着一份期待,我和别人不同,我是先看了“雍正王朝”之后才看“三国演义”的,唐国强的雍正太令我震撼了,乃至我以为他本来就是那么威严冷峻、阴沉内敛的,但是他的诸葛亮给了我全新的感觉,那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我眼中渐渐幻化为眼前这个儒雅俊逸的一代名相,我惊叹了:完全两个不同的人,唐国强竟能挥洒自如地演绎,并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细致深刻、淋漓尽致!
  最爱看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股如同阳光般绚烂的自信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人不由得对他信任、对他崇敬,仿佛有诸葛亮在的地方就不会有失败,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我那颗本来就“脆弱不已”的心为着雍正时上时下,时紧时松,时悲时喜的几乎要裂开了。当看到八爷党的人存心要伤害他、而处在高位的他却浑然不知、毫无防范时,我真的是急得要把电视给拆开、然后自己冲进去为他大展拳脚,但是看“三国”则不同,我完全不用诸葛亮“操心”,我知道,也相信,无论如何,他都会战胜对手的,我只要坐着静静看他如何运筹帷幄,把对手打败就行了,就像已经知道了结局一般,平静而恬然,与戏中磅礴的气势相映成趣。看亮的表演,简直是一种享受。
  然而当亮渐变衰老时,他壮志仍未酬,他那张刻满了沧桑的脸凭添焦虑,让人再也无法轻松起来,开始为他难过,为他悲伤,为他叹息。掂在心头的,是那沉甸甸的感觉。但是,任何个人努力都是无法改变历史趋势的,这样就注定了亮的失败。 硝烟渐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看诸葛亮

  在中国,有四本如山的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而《三国演义》更是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高峰,从中折射了百态社会、百态人生。

  其中有一个可谓巨人的人——诸葛亮。他的战争思想与涌出的智慧之泉相融合,演绎了许许多多的战争神话。

  刚出江湖便授军师,初战烧博望,再战烧新野,赤壁借兵破曹贼……这些当时的故事,如今都已传作千古佳话。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在小说中也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也有不少的过失,只不过被他的神化外衣所掩盖了。

  例如,在出祁山之时,魏延曾献一计——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魏延一介武 夫,怎得此妙计且不说他。魏延为蜀国南征兆战,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没有硬的“文凭”,但是几十年的战火也可锻炼出一台精美的战争机器。譬如说蜀国大将张飞,他也曾只认拳头,但在多年征战中也曾智取瓦口,建立了不朽功业。再如东吴名将吕蒙,也曾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几十年的战火也可锻炼出一台精美的战争机器。譬如说蜀国大将张飞,他也曾只认拳头,但在多年征战中也曾智取瓦口,立下战功。再如东吴名将吕蒙,也曾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在他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白衣渡江,赚得荆州,扬名天下。

  或许对魏延来讲,他也需要一点点的信任,或许他是突发奇想,或许他是深思谋划,总之这一计也是他扬名天下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属于他。

  如果当时诸葛亮再大胆一些,或许就可以复兴汉室,推刘“皇叔”上台,可这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一遍了。或许这可以用诸葛亮生平谨慎来解释,但这一谨慎让一个战局的转折点错过了。

  此一大过也。

  再者,姜维如诸葛亮所言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可跟随诸葛亮数十年,居然没学到什么,还把当年诸葛亮在锦竹山下布防的兵士遣开,以至于邓蒋入川更迅速了一点,这骁勇的姜维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他师父诸葛亮难脱其咎吧?

  其他的也都不必说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细致,让这个神话白璧微瑕,更贴近于事实,《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也正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同时代的很多很多人一样,这个人有很多称号——卧龙,先生,军师,丞相,武侯,以及孔明,诸葛亮。
  这个人,诞生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这个人,被刻在石碑上;被记载于帛卷中;被传颂于乡野间;被后生颂被后生议被后生敬被后生论。
  历史本为正道,本为解惑。但历史终究是过往的表象,成败,普偏事实,是后人的叙述,是旁人的评注。一个起点,一个终点,中间一百条路。连细节都未必清楚,更何况是,本来就难以猜测的人心?
  我想,这人怎样抱膝长啸唱梁甫吟;怎样自比管乐;怎样在朋友的问题之前笑而不答;怎样在高台上暗示公子刘琦;怎样在隆中边耕种边画出三分而一合的地图;怎样在东吴孙权面前进连横之说;怎样退做萧何而在主公陷入囫囵时又领兵来前;怎样在三年间扶正摇摇欲坠的新朝并将之建得有声有色;怎样写出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的正议;怎样下万人必死,横行天下的军诫;怎样羽扇纶巾于敌阵之前;怎样行军止如山而进退如风;怎样骄傲着在能算作自己政敌的人面前说虽十命可受;怎样即使用严法却仍的人爱戴;又怎样斩杀如同亲子般的马谡;又怎样在谈及自己幼小的儿子时怕他成不了气候;又怎样在出师一表中夙夜忧叹于怕无法完成先帝遗命;又怎样一次次扼腕于川路的艰险;又怎样将五丈原伴随星陨的秋风唱成一个民族千年的悲歌。

  纵观孔明一生,在他身上有四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顶峰:一是君主信任的顶峰,一是权力的顶峰,一是知识分子终身理想的顶峰,一个是封建大臣忠贞的顶峰。

  第一个,刘备对孔明的信任,临终托孤的事情已经足够了。而刘禅对孔明的信任是有前提的,即他本身对于政务的兴趣并不大,乐得有一个人能够为自己分担,所以他敢于放手让孔明去包揽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说明刘禅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识人之能的。而单就放心放权于大臣到如此程度的事例来看,古往今来,孔明仍然大约是唯一的。

  第二个,前边说过,当时蜀汉的军、政、财、人事等全力集于孔明一身,也大概也是古往今来封建大臣的唯一了。早就有人指出,孔明是“居臣位而行君事”,处在大臣的地位上却办理皇帝该做的事情,权力到了何等的地步!

  第三个,当代知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说“‘三顾茅庐’是很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眼红的”(大意),这话说得不错。其实岂止是三顾茅庐,孔明真正让知识分子羡慕的还是他前边那两点——被君主信任和权力的顶点。这就引出来第四个话题,关于孔明这个人的历史定位。

  第四个,孔明是封建知识分子忠贞的楷模。被皇帝信任,极容易引发骄横傲慢,欺凌同僚,这属于道德的范畴;权力过分集中,往往导致欲望膨胀,稍微有点野心的,还会酿造逼宫弑君事件,这属于修养的范畴。从目前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欣慰地说,孔明刚好是那种在道德和修养上都几近完美的人。他不会排斥异己、欺凌同僚,反而会公开向社会各阶层征集对于自身执政的意见,哪怕是最小的一点,只要于己有益也能虚心接受,并对提出着大加赞赏;他不会欲望膨胀,他总是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自我严格要求,戒骄戒躁。而同时,他最不会做的一件事,那就是真的取阿斗而代之,自己过皇帝瘾。

  这是为什么呢?(这话太滥俗了!)

  很早以前的以前,疯子就曾说过孔明是古代“士”阶层的代表。“士”是中国独有的产物,也是一种独有的人文现象。“士、农、工、商”是从前社会阶层的划分,士即士人,读书人的统称,但不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职业是读书著述,工作内容是创造和宣扬思想、教化世人。从小处说,就是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者,从事教育和文化推广;往大了说,其终身理想是称为“帝王师”,借助皇帝的无上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我们都知道先前时期的卫鞅、李悝变法,就是其中的著名事例,宋代王安石变法、乃至与近代的百日维新等所走的也都是这一条路。而历数所有的想要成为帝王师的人群中,孔明要算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位。因为第一,他生前得到了两代君主的全部信任;第二,他死后获得了所有统治者即追随者的推崇;第三,他的政治理想的绝大部分基本得以实现;第四,他始终恪守着一个士人的职操,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士人数以万计,但要想达到孔明的高度必须有几个条件:有知识;有理想;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忠心耿耿;珍重名誉甚于生命;最后,要有机遇并善于抓住机遇。孔明有知识,他身边的朋友都是“谈笑有鸿儒”;孔明有理想,常“自比管乐”,政治偶像(可能)是笑傲纵行大国之间的晏婴;孔明有行动力,不论是处理纷繁的朝政还是处理复杂的邦交外交,能力均是超一流,即便是他的“弱项”军事也得到了对手“天下奇才”的美誉;孔明之忠,其心可鉴日月,“处臣位而行君事”却始终不逾礼节,即便是对刘备暗示可以取而代之、称自己“相父”的少年皇帝刘禅也能保持最高的君臣之节,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孔明视士人的名声高于一切,所以坚守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情操,处高位却以“淡泊”、“宁静”来抑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授任何人以政治把柄;孔明能遇见先主,既是孔明自身的幸运,也是刘备的幸运。刘备得到孔明来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孔明得到先主来彰显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亦可称善于抓取机会的行家里手。

  一个人的最大欲望是什么?是权力欲。一个人一旦达到了某种权力的巅峰的时候,周围人们呼吸仰止的都是你,对你言必称“大人”、“阁下”的时候,向你投来的目光都是尊崇与仰慕的时候,以你为荣为傲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仅仅是受用?错,是更大的权力带来的快感,这样的事例我们随手翻翻史书都可以看见,为了攫取、争夺权力,多少骨肉相残、多少好友反目、浸染了多少鲜血、平添了多少仇恨?但是在孔明这里则没有一丝一毫的沾染!孔明达到了权力的巅峰,甚至他达到的巅峰还不止这一个,但他没有走向满足个人的渊薮,握劝而不弄权,更没有被权势所奴役,而始终默默地保持了一个人臣、一个士人、一个人的基本操守:谦卑,虚心,进取,恪尽职守。

  由此可以得出,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家的典范,是一位全力维护封建纲常和儒家忠义道德的典范,是人臣的典范,也是做人的典范。他的事例,至今一直与将来对于那些掌握着国家大权的执政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和极具示范性的借鉴作用。即便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从孔明身上也能获取诸多营养,不贪、不骄、不浮华、不虚伪,这都是孔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孔明维护封建道德正统,却又能不墨守成规,他“尊王”而不“攘夷”,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抚”与“和”的策略,实行了三国时期最好的民族政策,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施政措施与思想。这种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对于我们的民族工作也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即便是我们老百姓拿来处理邻里关系也是有益的。

  孔明的不拘一格还表现在敏言敏行,注重实践,不搞表面说教,不做表面文章,不做纸上谈兵。史料显示,孔明集军、政、财、人事大权于一身,事必躬亲,就连军中处罚二十棍以上的小事情也要亲自处理。史料没有显示的是,早期孔明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刘备在外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取益州、定汉中,步步为“赢”,但是背后呢?军事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后盾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了孔明内政工作、后勤工作的有力保证,刘备的仗能打得那么顺利么?

  此外,孔明的不拘一格还在于他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与劳动创造(或称“科学”)的轻忽,重视和鼓励、甚至自己也动手参与发明,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位发明家。元戎,又称“诸葛驽”,据说就是孔明亲自参与改良的一种远距离武器,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孔明独立创造的“木牛流马”的形势及制作方法虽然今人还没有完全破解,但是却留在了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为中国科技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作为执政者,孔明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定格在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而是予百姓以最大程度的关切。入蜀之初,他就发现导致益州问题多多的根本原因在于豪强兼并,百姓流离,于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抑制豪强,采取了少见的以严制暴的政策,体现出强有力的施政决心。难怪后人在武侯祠的楹联上要写那么一句“后来治蜀要深思”,深思什么?是一小群人,还是劳苦大众,你是站在谁的角度来做事的!

  作为一个高官,孔明一生清廉。在他临死前给刘禅写的信中曾经列出了自己的财产清单:“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这些足够子孙衣食之用了。”贪墨,自古以来就是官僚的伴生物,而在孔明这里又一次被改写,他做官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谋福利。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他这点儿家底别说跟同级别的高官相比,就连一般的官员也不如。此外,在孔明的遗嘱中,他还说到:“我死后就葬在定军山,棺材不须很大,衣服不必奢华,墓穴的大小只要能把我放进去就可以了。”旧时人迷信鬼神,认为人死而有灵,所以非常重视殡葬仪式。因此太多的高官,生前要人前显贵,死后还要劳民伤财。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还应该记得秦可卿出殡的一节,其场面之排场讲究令人咋舌。须知,那只是一个封建官吏家的儿媳妇的葬礼,孔明则是真正的官吏,并且还是官吏中级别最高的宰相,但是他的葬礼“申请”却要简陋如斯,这样的人如何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此作文纯属自己在六年级写的,作为一个初一的学生,我能帮助你吗?
三生有幸认识你
你的才智令我震撼,坚强令我崇敬,忠诚令我折服,而你的离去又令我惋惜伤悲。
——题记

“东汉末年分三国,不管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我一直在寻觅,直到于《三国演义》中与你相遇,心中油然而生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在那灯火阑珊处……你,羽扇纶巾、气宇轩昂的品质令我敬仰,忠诚无私、鞠躬尽瘁的精神令我惊叹,胸怀广阔、坚持不懈的气概令我佩服。诸葛亮,你是我的偶像,也是历史长空中的亮点。
你聪明,所以刘备三顾茅庐请你出山,因为刘备的仁义,又因为水镜先生之托,你放弃自己的一生,跟随汉室后裔刘备收复天下。初出茅庐的你,巧借东风,烧得曹军焦头烂额;三气周瑜,使公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舌战群儒,使江东子弟面面相觑;草船借箭,载回的还有曹操的感叹。
你睿智,一张笑脸传遍天下。卧龙凤雏得其一,方能安天下,你知庞统会被孙权拒绝,便请刘备招募,就是因这位凤雏,才使刘备平定了西川,三分了天下。
你坚强,面对败局你迎难而上。当初五虎现已溃不成军,先帝为报二弟之仇,动用大军欲平定江东。江东才子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惜先帝忠言逆耳,不敌陆逊,先逝白帝城。蜀军军力已灭三分,面对重重恶势,你顽强不屈,利用魏延、关兴、马岱等大将支撑蜀国,誓帮先帝完成心愿,一统江山。
你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你一生的写照。悲痛、劳累、烦恼一直围绕着你,街亭一事,使你挥泪斩杀了心爱的弟子马谡,自贬三级,这是你的忠义。辅佐刘禅为帝,自己却不趁乱登基,这再次表现了你对先帝忠诚的赤心。七擒孟获,体现了你广阔的胸怀与聪明的才智。六出祁山,主将张苞阵亡,赵云半夜二更病亡,使你悲痛欲绝。自此你再无笑容。后主无能,七出祁山,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日夜疲劳,伤心欲绝,心力交瘁口吐鲜血。巧遇姜维,爱才的你选择姜维继承你完成先帝的遗愿。临终算到魏延会谋反,便写下锦囊交于马岱,让他在关键时机杀了魏延。
“只看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在五十四岁的一个寒夜,你悄悄地走了,留下的只有后人的敬佩与遗憾。可惜选人未错,但姜维一人不敌魏国邓艾、钟会等大将,他一口气再出祁山却节节败退。最终姜维自杀,后主无能,蜀国无才,终被司马灭亡,后主被封为安乐公,可先帝的心愿未达成,你也遗憾了一生。
夜晚,星空划过一条长线,我想这是武侯诸葛亮吧!不禁又想起了三国战场上那般战争,想起了诸葛亮那样的英才。我立志向诸葛亮学习,立你为我的偶像,学习你那坚持不懈的品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是三国的豪杰,更是历史的亮点!

诸葛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成为了足智多谋的代言词,为后人所传诵。而我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诸葛亮虽然让刘备很看重,但他们毕竟不是兄弟,比不上关羽、张飞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关羽居功自傲,张飞脾气暴躁,无法为诸葛亮所用。只有赵云,最尊敬诸葛亮,把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来施行。刘备虽也看重赵云,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没有关羽、张飞那么为自己拼命。因而诸葛亮终究无法得到刘备父子的信任。

刘备死后,诸葛亮兢兢业业,包揽了朝中大事,替刘禅把事情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刘禅完全听人诸葛亮的指示,没有自己的主见,缺少锻炼,以致于刘禅昏庸无能,成为亡国之君。

所谓人无完人,再有才能的诸葛亮也是如此。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015 谦虚造就奇才

——我看诸葛亮361021

集美中学 初三5班 9号 李丹阳

态度决定一切

——题记

许多人都十分崇拜诸葛亮,我也不例外。但不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不是因为他的淡泊名利,而是因为他那份谦虚的态度,学习了《出师表》之后,我更家感受到了他的谦虚。

他才华过人,但他却说自己“出身卑鄙”,或许他确实出身较为低微,但他那满肚子的计谋与对当世之事独到的见解,却已盖过一切。

他功高盖主,但他却担心自己“托付不效”,孔明不只一次被后人喻为人中之龙,正是他的才能才使他能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能够让刘备临终时寄他以大事,能够让赵云鞍前马后地为他办事。这一切难道说明不了什么吗?

或许是谦虚才使得他满腹计囊,或许是谦虚才使得他能辅佐刘备、刘禅两父子打天下,因此我敢断言,是谦虚的态度造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016 一个谱写历史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

——我对诸葛亮的看法

初三⑸班余筱屹

诸葛亮,一代忠臣,智慧过人。他,是在三国时期,穿梭在吴、蜀、魏中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为刘备打下了半壁江山。没有他,便没有蜀国,没有他,也许曹操早就统一全国,没有他,中国就缺少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没有他,历史中就少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聪慧过人,他,渴望明君,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等到了明君,而刘备也得到了一位聪明过人的军师。因此,他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历史神话,为刘备赢得了大半江山,成了一代风流人物。他,他是三国时期的灵魂,没有了他,蜀国很快走向衰亡,没有他,三国时代走向灭亡之,他见证了三国时期最辉煌的历史,他也创造了这段精彩的历史。

我坚信,他是最伟大的人,他改变历史,谱写历史,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017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

——我眼中的诸葛亮

初三⑸班 吴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诸葛亮是个有勇有谋有聪明才智的那么一个人。

可我觉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对于刘备那一国的的人他是有才智,可是对于别的国来说他就是一个奸诈的小人。

我们就站在曹操这边说,就如有一次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来之箭。而他却不动声色的答应了,可他却一支箭也没造,却想了他自己认为所谓的“妙记”。把箭给弄了来。从表面上看他真的很聪明,但是对于曹军可就很惨了。他们箭都给诸葛亮给“蒙走”了。到最后落的败战一场。有人说诸葛亮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难道这也有错吗?那么我说,曹操为了自己的国家做了那么多的贡献,他也是对的。反之,如果有人说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诸葛亮,也是如此。

所以我说其实有些人看起来很奸,那是因为你不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他也是对的。同是可证,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他也是对的。同理可证,如果你站在别的国家的立场来看对于诸葛亮的看法也就不同了。

评语:有个性,有主见。有道理

018 知恩图报

——我对诸葛亮的看法

初三(5)班 王津津

“三顾频频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一文见证了这一点。先主去世后,诸葛亮为了报答先住的知遇之恩,写了这篇文章来明示并进尽忠言于刘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惟恐托付不效,不效,则制臣之罪”更深切具体地流露出了诸葛亮的知恩图报之情。

平凡的语言,却流露出了不凡的真谛,字字句句都向刘禅向后人讲述这位老人的不凡经历。

对于感恩,谁会有这种真挚的情感呢?我敢说,不多。然而诸葛亮却为了报答感恩之情,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兴复汉室之业。

刘备说得好“孤之有孔明,如鱼之得水也。”可见得诸葛亮的功劳是如此巨大。他的每一次战绩,每一次胜斗,除了为了兴复汉室,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在人们心中,诸葛亮仍然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留给后人太多太多的财富,有功盖一世的才能,神机妙算的智谋,但我认为我学到的更多的是知恩图报。

019 让我最敬佩的人

——在我眼中的诸葛亮 初三⑸班 陈智威

诸葛亮,是多少英雄崇拜的人物。他智慧绝伦,用兵如神,令敌人闻风丧胆 。如此神勇,怎么不会将一颗颗心所抓获呢?

孔明你深居隆中,纵观时局,未出山就对时局了如指掌。他既没投靠人才济济的曹操,也没投靠已历三世的孙权。而选择了相对仁厚的刘备,为其南征北战,形成鼎足之势,立下汗马功劳,一干就是27年,直到死亡。
孔明,你心胸宽广,比起那司马懿,多疑狡诈,你是高明得多。你临危不乱,有大将之风,从空城计中可以看出,那司马懿远不是你的敌手。

孔明,你用兵如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西和诸戒,使蜀国站稳脚步;新野一役,是你受命以来的第一战,你火烧新野,使魏国兵卒全部丧生,确立了在刘备军团中的地位,草船借箭,体现你用兵如神,智慧过人。火烧赤壁更是一场漂亮的以多打少的胜仗,打的曹操狼狈不堪,灰头土脸,这更能体现你生来就是大将的料。

这样的孔明,无论在书中,在电视剧,电影中,都使我深深折服。我五体投地地佩服他。

评语:用第二人称“你”很好,很抒情。能够用好排比句,中心句准确。 思维清晰,结构严谨。

020 智慧与忠心

——我对诸葛亮的看法 初三⑸班 邵峥

卧龙诸葛,被人们赞颂千古。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的智慧与忠心。

诸葛亮智慧,其他志士也智慧,他与众不同止处,在于他料事如神。赤壁之战时,他料定东风会来,最后东风果真帮他们以少胜多;东吴招亲之时,他料定东吴会上当,最终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他的料事如神帮助六被胜了不少“大战小战”。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以后,刘备出兵讨伐动物,诸葛亮也料到了必败的结果。最后果真——“火烧联营十八寨”,刘备兵败而回。

兵败而归,六被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的中心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他为蜀国而鞠躬尽瘁。为了报答先帝,辅助阿斗,出征之前,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杜甫称赞它可谓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训练军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终累死于五丈原。一位集智慧和忠心与一身的卧龙就这样消失了。

我想:世人赞他,是因为他智慧,能料事如神;世人敬他,因为他赤胆忠心。无论智慧,还是中心,是天下无人能及的。

021 智慧的化身

——我眼中的诸葛亮

361021 集美中学 初二(5)班 陈磊

从小就听爷爷讲孔明“收二川,七擒孟获,摆八卦阵……”久而久之。诸葛亮的形象在我心中越发高大,是一位智慧化身的圣人。

诸葛孔明的智慧闻名于诸侯,传颂于后人。在无数次的行军对战中:烧藤甲兵、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一不是经典之作,令敌军闻风丧胆,草木皆兵……

令周俞发出:“既生俞,何生亮!”的感慨,心生郁闷,在诸葛三气之后,吐血身亡。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奸臣王朗羞愧满面,坠马而死。

在空城之中率一干文将、数千残兵,抚琴退司马仲达数万之军。所造木牛流马,劫曹军之粮;创连弩,一发十矢,大正震军威。

亦有诗曰:“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这等高人怎不堪为智慧的化身。

更绝的是诸葛人死,却以木像吓走活仲达,计杀反贼魏延。将毕身所学传于姜维,使蜀国又安居一时。
纵使诸葛没有完成蜀国大业,但他的英明永垂于世。纵观古今天下,惟卧龙乃智慧的化身也!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022 智者的化身

——我眼中的诸葛亮 厦门集美中学 初三(5)班 李祯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中的风云人物。他总是以谦卑、感恩、机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我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自己也倾尽权利为刘备出谋划策,而这些计策中,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神机妙算。“借”回了整整几船的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火烧赤壁”中,诸葛亮知己知彼,利用曹操军队不会水的特点,水上作战,使曹操把船全部用锁链连在一起,以致于着火之后,逃都逃不走。诸葛亮用火烧曹军的船,弄得操军士兵丢盔弃甲,死的死,逃的逃,狼狈不堪,打了漂亮精彩的一仗。

“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等等许多故事也都是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完美体现。

因此,诸葛亮在我的心目中,是以一个光辉的聪明睿智的形象出现的,也是智慧的精魂,是智者的化身。
您正浏览的文章《作文:描写作文--我看诸葛亮(三)》由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www.diyifanwen.com/zuowen/miaoxierenwudezuowen/0781018050450969.htm

我没有范文,但有材料,你把我的材料综合一下吧: 不过写的他的事迹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我眼中的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那不太好 自己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