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琥珀与黄河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投稿:镡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河象与奇异的琥珀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黄河象是科学小品文,而奇异的琥珀则为科普类文章。并且奇异的琥珀是假想出来的那么它们的相同之处就是同为假想了

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0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1—12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要注意松脂球不等于琥珀,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因此描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文字虽然简短,但绝不可忽视,要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因为这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巨变。

教法思路
1、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松脂,让学生找一找琥珀(琥珀标本),说一说松脂的特征,从课题入手,说说什么是琥珀?文中讲的琥珀是什么样?
2、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3、可回顾学习《黄河象》一课的方法,从板书引入,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出两课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但叙述顺序却有所不同,比较差异。
4、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7-10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松脂球形成的过程,要读得节奏分明、层次清楚,突出“一大滴松脂”“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前俯后仰”“不动”“重重包裹”等词语。朗读的情调应该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

词语注释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例句】风越刮越大,树叶飒飒作响。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词语积累
近义词
约摸——大约推测——推想拂拭——擦拭
反义词
柔嫩——僵硬远古——现今
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黄色的泪珠”指的是松树的松脂。为什么用“泪珠”这个词呢?这是与前文“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相照应的。蜘蛛步步逼近苍蝇,只想一饱口福,竟双双被一大滴松脂裹住了,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
2.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苍蝇和蜘蛛是今天常见的小昆虫,但是,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这样的小昆虫呢?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发现,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也说明了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文章导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文章结构
全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段(第2至12自然段):讲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段(第13至17自然段):讲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第18自然段):讲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写作特点
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语言优美。
2.科学家根据形成琥珀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中心思想
本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从而判断出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设计:

20 琥珀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 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时间长 苍蝇、蜘蛛:巧遇
被淹没
松脂球化石





课外阅读资料



琥珀是如何形成的



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呢?那些昆虫又是如何进入到琥珀中去的呢?原来,当古代可分泌树脂(胶)的树木被折断枝条的时候,树胶就从伤口中流出来,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嗅觉灵敏的昆虫。当昆虫与树胶一接触,它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而树胶仍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把昆虫包裹得严严实实,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也就幸免于细菌的分解作用,而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年代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原始森林被埋在地下,树木变成了煤炭,而一团团树胶就变成了透明的化石。所以,琥珀实际上是由古代植物分泌物所形成,是一种遗物化石,而琥珀中的昆虫则是一种身体未变的遗体化石。

还有,你听说过鱼儿“游”上山的故事吗?现在就请你看看“游”到喜马拉雅山峰上的鱼龙吧!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的一支,是海洋鱼类的劲敌。在1964--1968年,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这是世界现知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产地。那么它是如何“游”到喜马拉雅山上的呢?原来产有鱼龙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距今2亿1千万年前。当时,喜马拉雅地区为一片汪洋大海,并与地中海相通,以后随地壳运动而上升为平地、山峰,而原来埋

在海底的鱼龙也随着地壳的上升而“游”到了山上。喜马拉雅是一条年轻的山脉,至今仍在继续上升着。从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海洋生物化石,研究生物进货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古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证据。


琥珀之最



一、琥珀是世界上唯一将生物保存其中,历经千万年依然完好如初的宝石。

二、已知宝石种类中最轻盈的宝石。

三、最古老的宝石。(琥珀是已知不分国家、不分文化、不分地区,已流行有7000年之久的宝石)

四、色彩最丰富却又最中性的宝石。(琥珀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都能佩戴的一种宝石)

五、琥珀是任何一种宗教都信仰的宝石。(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0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1—12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要注意松脂球不等于琥珀,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因此描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文字虽然简短,但绝不可忽视,要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因为这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巨变。教法思路 1、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松脂,让学生找一找琥珀(琥珀标本),说一说松脂的特征,从课题入手,说说什么是琥珀?文中讲的琥珀是什么样? 2、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3、可回顾学习《黄河象》一课的方法,从板书引入,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出两课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但叙述顺序却有所不同,比较差异。 4、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7-10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松脂球形成的过程,要读得节奏分明、层次清楚,突出“一大滴松脂”“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前俯后仰”“不动”“重重包裹”等词语。朗读的情调应该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词语注释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例句】风越刮越大,树叶飒飒作响。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词语积累 近义词 约摸——大约推测——推想拂拭——擦拭 反义词 柔嫩——僵硬远古——现今 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黄色的泪珠”指的是松树的松脂。为什么用“泪珠”这个词呢?这是与前文“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相照应的。蜘蛛步步逼近苍蝇,只想一饱口福,竟双双被一大滴松脂裹住了,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 2.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苍蝇和蜘蛛是今天常见的小昆虫,但是,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这样的小昆虫呢?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发现,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也说明了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文章导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文章结构 全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段(第2至12自然段):讲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段(第13至17自然段):讲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第18自然段):讲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写作特点 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语言优美。 2.科学家根据形成琥珀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中心思想 本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从而判断出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板书设计:20琥珀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时间长苍蝇、蜘蛛:巧遇 被淹没 松脂球化石课外阅读资料琥珀是如何形成的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呢?那些昆虫又是如何进入到琥珀中去的呢?原来,当古代可分泌树脂(胶)的树木被折断枝条的时候,树胶就从伤口中流出来,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嗅觉灵敏的昆虫。当昆虫与树胶一接触,它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而树胶仍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把昆虫包裹得严严实实,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也就幸免于细菌的分解作用,而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年代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原始森林被埋在地下,树木变成了煤炭,而一团团树胶就变成了透明的化石。所以,琥珀实际上是由古代植物分泌物所形成,是一种遗物化石,而琥珀中的昆虫则是一种身体未变的遗体化石。还有,你听说过鱼儿“游”上山的故事吗?现在就请你看看“游”到喜马拉雅山峰上的鱼龙吧!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的一支,是海洋鱼类的劲敌。在1964--1968年,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这是世界现知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产地。那么它是如何“游”到喜马拉雅山上的呢?原来产有鱼龙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距今2亿1千万年前。当时,喜马拉雅地区为一片汪洋大海,并与地中海相通,以后随地壳运动而上升为平地、山峰,而原来埋在海底的鱼龙也随着地壳的上升而“游”到了山上。喜马拉雅是一条年轻的山脉,至今仍在继续上升着。从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海洋生物化石,研究生物进货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古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证据。 琥珀之最一、琥珀是世界上唯一将生物保存其中,历经千万年依然完好如初的宝石。二、已知宝石种类中最轻盈的宝石。三、最古老的宝石。(琥珀是已知不分国家、不分文化、不分地区,已流行有7000年之久的宝石)四、色彩最丰富却又最中性的宝石。(琥珀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都能佩戴的一种宝石)五、琥珀是任何一种宗教都信仰的宝石。(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www.qvod06.com

<<琥珀>>一课资料
答: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缩句: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七、阅读答题。复活节岛 太平洋的南部,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岛,那就是有名的复活节岛。这个岛过去经常有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