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天安门?

作者&投稿:弭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安门为什么叫天安门?~

天安门名称由来
1、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
2、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4、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扩展资料:
天安门广场历史沿革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此时的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为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
正因为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扩展资料:
天安门
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地安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作为值房,其规制与西安门完全相同。
中华民国期间,为便利交通,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的皇城墙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4年底至1955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为由拆除地安门及雁翅楼。
1955年,有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存有质疑,有关部门遂将地安门拆除所得的门窗、柱子、过梁、柁、檩等构件编号造册,连同砖石及琉璃瓦等构件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原样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
但是后来因为天坛内发生火灾,堆放的地安门及雁翅楼木质建筑构件全部被烧毁,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的计划遂终止实施。拆除所得的建筑材料后来用于修建天坛北门。
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正式向北京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地安门的提案。2005年,多位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计划修复地安门雁翅楼,但没有动工。2012年,北京市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项。
2013年5月16日,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启动。2014年8月,地安门雁翅楼主体工程已完工,拟于同年“十一”前完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安门
百度百科-地安门

在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再次被毁,又进行了重修,在清顺治八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将其改名为“天安门”,意为:“受命于天,安邦治国”,这也就是天安门的来源。 

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蒯祥。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蒯祥奉旨在1421年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 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请蒯祥出谋划策,又建成承天门。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楼高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安门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还在此


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天安门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也目睹了一个动荡不安的中国所经历的苦难、屈辱和奋争。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这座历经了500多年沧桑的建筑伴随着飘扬在新扩建的雄伟壮观的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 

现如今,在天安门的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的画像,这两次还分别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天安门已经成为了现代中国的象征,它的建造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文明,它是新中国的象征,成为了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门原名叫承天门,是统治者为阶级划分所做的一种象征。后面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才改为天安门,安字意味着太平天下之意。

天安门本来叫“承天门”,建造于明朝永乐十五年,最初只是五座木牌坊,后来遭遇雷击起火被焚毁,在修缮时改成了宫殿式的门楼。清顺治八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对承天门进行改建,将其改名为“天安门”,意为“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顺治皇帝在原有的承安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改了名字,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天安门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还叫做承天门,这样的用意是表示着人们认为住在城里的人是承载了上天的意愿才来统治天下的,因此有了这样的名字。
后来将承改为天,作太平天下之意外,据说主要是为了不再遭火灾雷击的意思,这不仅可以从城楼名字的意思中看出,另外从天安门与承天门的设计构成也有“消防安全”之意。

天安门名字的来由拜托各位了 3Q
答: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天顺元年(1457年),牌 天安门与华表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

天安门为什么叫天安门
答: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的目的,除采用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

天安门为什么要叫天安门
答:在清明两朝代的时候,天安门是故宫的正门,开始修建的时候是明朝时期的永乐十五年,那时候它的名字为“承天门”,有着“承天启运,寿命朝天”的含义,是地位的象征,而它的建造也是受到南京的承天门的启发才有的灵感,所以这个建筑是皇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个伟大的建筑命运也是多舛的...

天安门是哪位伟人命的名?
答:天安门是清朝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起的。

天安门为什么叫天安门
答:天安门名字的由来如下:1、天安门名字的由来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相传闯王李自成攻进京城后,在承天门用弓箭射向牌匾上的“天”字没有射中,其属下变安慰闯王说到“有天命者任自为”,闯王误解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便要下令杀了下属,后来清朝统治者听了这个传闻,便将“承天”改为“天安”。2、根据...

天安门名字怎么由来的
答:天安门作为北京和中国的象征,为全国和世界人民所瞩目和向往,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历史悠久,那天安门名字怎么由来的?1、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寓意。但是承天门在公元1451年的异常大火中被烧毁,1465年又开始重建...

天安门建于几年 名字为什么叫天安门?
答:明崇祯17(1644年),该建筑在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又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清朝之后,在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同时更名为天安门。取这个名字的意义是“不命于天,安邦治国”。从名字的意义可以看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同时表达出长治久安的愿望。天安门 ...

天安门最初叫什么名字
答: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2、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

距今600年“天安门”原本另有“名字”?其实,明朝的叫法更霸气_百度知 ...
答:之后便是顺治时期的大规模整修,此后康熙期间也曾两次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作为皇城的正门,这座汇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的天安门只比以前更加威严庄重,气势宏大。虽相关载中均为“承天门” 但牌匾上却为“承天之门”,这是因为史官记载时喜欢去掉突兀的“之”,这样的名称一直沿用到顺治皇帝,...

建北京天安门的原因是什么
答:建北京天安门的原因是: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基,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