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算年月日的方法是什么用天干地支来计算的

作者&投稿:阙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算年月日的方法是什么~

丁亥年春节姗姗来迟,而中国古代历法系统中关于“春天到来”的另一个标志性日子“立春”却在10多天前就已到来。为什么这两个日子会相隔这么久呢? 对于北京古观象台的王玉民博士来说,这是两个经常会被问到的关于春的问题之一——另一个是“为什么有的年份里会出现两个立春”。王玉民解释说,这其实是由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造成的。中国古代历法“农历”,有的时候会被称为“阴历”。确切地说,农历是“阴阳合历”。 早期人类对天文学的认识,与历法的制定关系密切。 所谓历法,指的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中国古人仰观天象,得出了有关日月变化的一系列规律:太阳的出没、昼夜交替为“日”;月相变化、月轮盈亏为“月”;禾谷成熟的物候、寒来暑往的周期为“年”。以月亮(太阴)圆缺变化作为计年标准的历法叫“阴历”,而按照四季变化,以太阳运行为标准的历法叫“阳历”。我国所实行的农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置闰月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这一特性造成了立春与春节间隔时间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农历则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月亮看不见)的日期作为月首,也就是“初一”。望日(月圆的时候),则是“十五”。月球相对于太阳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朔望月。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按照寒暑情形,敬授农时,以太阳运行为标准。两者周期并不同步,这就导致了春节与立春时间间隔的变化。 置闰是阴阳合历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日,因此阴历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这样一年12个月,是354天或355天。而阳历则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大约为365天。 由此,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10天左右,三年就要相差一个多月了。这样,每两三年就得增加一个“闰月”。具体的置闰方法,最初是“三年一闰”,但随着历法计算的不断精确与深入,置闰法逐渐发展,并最终定型为“十九年七闰”。 刚刚过去的丙戌年是闰年,且置闰于七月,一年长达385日,所以,丁亥年的春节也便姗姗来迟,到公历2月18日才开始新一年的轮回。 王玉民指出,一般来说,春节移到公历1月下旬时,就要置闰月了。插入闰月后,农历的这一年就会超过380天。这样就会把相隔365天的两个立春都包容进来。农历该年的年初必有一个立春,年尾也会有一个立春。刚过去的丙戌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C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古代算年月日的方法是什么用天干地支来计算的
答: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月、日、时的一种系统,这一系统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天干和地支各自分别有阴阳之分,且按照一定的规则...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查好日子老黄历2022
答: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

古代的年月日是怎么说的?
答:4. 在近世,干支纪年法也常用于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5. 古代纪年月日的方法包括: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与干支兼用。6. 古代纪月法通常使用干支来记载月份。7. 古代纪日法主要采用干支纪日法。8...

古代人也有日历的吗?他们是怎么计算日期的呢?
答:每天划分为12个等份,是12个时辰。5天共60个时辰,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当前时辰为丙寅,下一个时辰就是丁卯。时辰的确立,需要用真太阳时计算。纪日和纪时,记录了地球绕太阳运动和自转的情况。四柱 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数值,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八字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八字,...

年月日怎么算啊?
答:年月日的计算,可以称之为历法 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历法叫阴历。 以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即回归年)为根据而制订的历法,叫阳历。 我国的古代历法,把回归年作为年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月的单位,是一种兼顾阳历和阴历的阴阳合历。 区分阴历阳历是因为这两种历法起源不同,...

古代怎么表示年月日?
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4、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更多关于古代怎么表示年月日,进入:...

谁知道古代史书中的年月日怎么转换吗?
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与“地支”合称干支,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

古人如何表示年月日
答: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时间表示的方式为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

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答: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
答:在计算日时,天干地支的算法与月份类似。首先确定某一天的子时(即午夜12点)对应的天干地支,然后根据时辰进行推算。例如,如果某天的子时是甲子时,那么丑时就是乙丑时,寅时就是丙寅时,以此类推。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就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计算年、月、日、时了。这种计时方法虽然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