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作者&投稿:洪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冈仁波齐》如何在平凡中见真知?~

朋友推荐我去看《冈仁波齐》,说我们这种红尘里打滚的人,需要放空自己,洗涤心灵。
我推掉了KTV,冒雨赶了夜场,还没洗涤心灵,先洗涤了肉体,去赴这场与藏民的约会。

我承认,我是抱着对藏文化的好奇去的,又以多年混迹电影院的经验,无比笃定的等待着冲突和反转——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电影,怎么揭露出人性和文明的深刻揭示和反思?
可直到最后,我仍然没看到我预料中的东西,只有从一而终的简单和干净。
电影结束,画面停息在冈仁波齐,冰天雪地里的朝圣者们,安葬完逝者,又继续磕长头上路了。
那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好似呼吸般信手拈来,在生老病死的轮回里,比任何排练都来得惊心动魄,多像人生的荒诞不羁。
我说不清是没猜中的抑郁,还是被洗礼的沉重,坐在位置上不愿离去,可周围,明明众人仍是沉静肃穆,久未离席。
(一)
“马年转神山,羊年转圣湖,猴年转森林,平时转一圈,能够净化灵魂。”这是搜索引擎里偶然浮现眼前的一句话,也是近20年前,张扬的电影《洗澡》尾声中,镌刻在观众眼前的句子。
摇着转经筒的藏族老人带着孙女千里迢迢朝拜,要圣湖的本命年赶到湖中洗涤身心。而二十年后,张扬心中的朝圣梦,最终发酵成了冈仁波齐这股清冽浓烈的酒,不经意间,已经入喉。
友人说,冈是“雪”的意思,“仁波切”代表“珍宝”,所以翻译过来,冈仁波齐叫做“珍雪神山”也未为不可。
也许可以称之为寻宝的故事,但却并不是夺宝奇兵。

藏族汉子为了帮叔叔完成朝圣的愿望,在藏历马年到来之时,带他上路。这一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有见识的人说,转山一圈,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
村里很多人都想加入尼玛的朝圣队伍。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诉求去追逐,因为,也许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哪怕卑微成一棵小草,也有汲取阳光的权利。
谁都不能拒绝追逐梦想的人。最终11人组队,开启了朝圣之路。
是啊,十一人,总是让我想起一生一世的谐音和寓意。
这一路,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借酒精麻醉自己的屠夫,有身患残疾的少年,有懵懂无知的少女。

有人为了洗刷罪孽,有人为了增长见识,有人为了众生祈福,他们带着或是艳羡,或是期待,或是遗憾的人的目光,带着不能朝圣的人的心愿、祝福和感慨,在虔诚的仪式里走向心中的圣地。
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没有烟花爆竹,没有锣鼓喧天,这就是他们的朝圣之路。
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一座冈仁波齐,有一座五指山,有一座万泉河,心之所向,即是人世。开始寻找灵魂安放和自在,开始寻找内心的平安与喜乐,开始追寻人生的航向和坐标,你就能看见心中的神山。
心有盛典,自然起航。
其实我们和他们没有区别,都是红尘浊浪里打滚的人,都荒诞而渺小,都在日复一日重复里卑微如蚁。
他们一天天放牛挑水砍柴,吃糌粑;我们一趟趟地铁公交上班奔波,定外卖。
他们在群山中忙碌,围着牛羊奔波不息;我们在都市里穿梭,围着业绩忙得脚不沾地。

都是凡人而已,谁曾放过自己?
可他们已经上路,而我们,还在讨论谁家买了学区房,小孩去了国外,老公升了官……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就没有意义、难得救赎?是不是我们也要逃离,才能换来片刻心灵的安宁?
不,不是的。在浩瀚天地间,我们都一样。他们用信仰上路,我们用信念生存,都让这偶然、荒谬又无意义的人生,变得意义。
张扬也只是展示这样一种生活给我们——没有高潮,没有起伏,对一切考验都甘之如饴,对一切际遇都坦然接受,这样的人生,也别有滋味。
既然如此,你还害怕些什么?
(二)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不知从何时兴起的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渴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别提网上那么多火了的辞职信。

可是你能放下枷锁,你能放下自我吗?
《冈仁波齐》,是我只能看字幕的电影。
对话像简笔,苍白而粗狂;声音像风云,变换而不明。
插曲?配乐?旁白?对不起,《冈仁波齐》没有。唯一的配乐,竟然是朝圣路上,以天地风动,车辆轰鸣,人人齐唱组成的重奏,震撼不震撼?
磕头、起身,上、中、下,敲三下板,除了这种声音,任何雕刻过的旋律都是噪音。
你能听到的,只有夜幕来临,回荡在影院里的诵经声、朝圣路上的歌声,还有马达声、喘气声、说话声、风吹帐篷声、雨打脸庞声、火烧柴火声……
影院里,总是缺少一种让人静下来的东西,但这部影片里有。
剥除纷纷扰扰的尘世杂音,你会检视那些你忽略了的东西。露出大拇指的胶鞋、越磨越薄的手板、孕妇分娩时的忍耐、小女孩头疼时的坚持,山体滑坡时的惊悚……
这些东西,只有远离又代入,你才会懂。
正如虔诚、笃定、顽强,正如耐心、呵护、坚韧,正如追逐、获得、放下,这些东西,不是随性的不顾一切,不是重复的忍耐坚持,更不是简单地跪拜诵经就能获得,这场身体力行的朝拜,也只是获得真义的一门课程。
是的,只是这堂课会让你知道,鞋破了也可以走,生病了也可以前进,死亡前也不会终止。我们没有那么娇滴滴。
有人说,疼痛若有等级,那么生孩子必然是十级。影片里,没有孕妇临盆的痛不欲生,却有新生命的欣欣向荣。
这个设定,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刚出生的婴儿,在朝圣路上随大人一起长大。

是的,只要你在路上,你终究会长大。
即使你的目的地不是冈仁波齐,你也在路上,你也会长大。
诚如导演所言,世上本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干年后,人们仍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个民族还这样生活过。
我们是如此地擅长自省,擅长催眠,擅长放弃,擅长将希望寄托于远方,擅长将不甘流放于憧憬。
今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明天互相撕逼、歇斯底里。
但只要我们还在路上,在生活的路上,在追逐的路上,那么神山圣湖便不是终点,妥协退让不是,爱恨情仇不是,生老病死也不是。
好似我们常说的,得心安处是故乡,得心静处是天堂。在这条路上,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冈仁波齐》幕后花絮里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人生,得到失去,拿起放下,只要我们在路上,我们终究会成长。

是的,正如一首禅诗所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是的,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三)
也许你研究过张扬,可以对他的作品随手拈来,但对不起,我没有。
我只是因为《冈仁波齐》认识了这个执意把自己打磨成藏民的汉子,也因为这个汉子听说了《洗澡》,也谢谢《洗澡》,让我得以认识一对生活在帝都,却又默默维持传统行当的艰辛与无奈的父子。也许这对父子的坚守,是张扬的有意为之,那么《冈仁波齐》对藏民朝圣的凝视,大概是他的蓄谋已久。
以对藏区的一往情深,以他认为的完美方式,以对自己青春和梦想的交代,对大地,对同胞,对人生,做出了“乌托邦式”的满意交代。
但这乌托邦里,我分明看到的是血肉丰满的普通人。
路上,屠夫磕着头就不愿动弹了,小女孩目不斜视,只对他说“加油”,他又毫不犹豫的前进。这是小孩鼓励大人。

晚上,收留大家的老人亲身示范,批评大家走的太多、磕得太浅,大家面有苦色,但也虚心接受。这是长辈教导晚辈。
冰面,女人拖着小孩滑冰,跌倒爬起、欢笑嬉闹,消耗一天的疲惫,又预支次日的精力。这是朋友陪伴朋友。
路上,修房子的人看到朝圣队伍,邀他们喝茶,听他们讲经历,赞美又祝福他们。这是陌生人关怀陌生人。
帐篷里,中年人向大家坦诚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命运让自己遭遇苦难和不公,寄希望于朝圣能够达成宏愿。这是成年人向成年人坦诚。
拉萨,小伙和发廊小妹看对眼了,小伙邀小妹一同去圣山,她不能,他就再三保证自己会回来。这是男人爱上女人。
会累,会偷懒,会贪玩,会关心,会抱怨,会动情,谁能说这不是真实的人呢?
孩童降生,他们笑成一片;老人逝去,他们不断持咒。
遇到风雪,他们在风雪中磕头;遇到水洼,他们在水洼里匍匐。

好的电影总会带给人思考,正如雨落大地,麦子会成熟;泪洒苍茫,生命会成长。
杀生无数的屠夫,在一只蚂蚁面前等待,只为等它爬远,以免误伤,这是善念。
懵懂无知的少女,在和家人通话时欢笑,反复说着“你想我吗?我想你了。”这是思念。
拖拉机被撞坏了,没有要人赔偿,男人们自己拉车,走上几百米,再折返回去重新磕头,一步都不敷衍,这是信念。
凡人取境,道人取心,朝圣路上,他们得心又得境,忘境又忘心。
这一幕幕,依靠景别的交叉剪辑,把故事说得简单、说得自然、说得跌宕,像一片白云倒影在你的波心,简简单单便构成了故事的“高潮”。
没有丝毫猎奇、没有出人意料、没有推诿扯皮,反而是影片中单薄的建筑物、拍照留念的旅客、消费西藏的驴友……似乎变得有些格格不入。
是不是只知朝九晚五、只知忙碌奔波、只知纸醉金迷的我们,也成了消耗藏区的一分子?也成了导演批判的一部分?
是不是影片里无情绪的情绪、无态度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情绪、一种态度?
(四)
中华文化里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照,宗教里也常有赋予某处山水神格化或精神化的崇高象征。正如安徽人喜欢九华山,无锡人一定会提起太湖,黄河边上的,总要自豪地说自己伟大的黄河母亲……
那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有一处冈仁波齐,都可以有一地盛放理想与心灵?
我从不怀疑。
也许世间从来都不止黑白,但在影片里,你真的可以感受到信仰的分界,是那么明显。
白山黑水、白雪黑石、白云黑土、白界碑黑公路、黑脸庞白裙兜……大量黑白色的运用,没有带来视觉疲劳,反而让主人公们更加纯粹,让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们追逐信仰的过程中,收获的平等的、自在的、智慧,朝圣路上,最终回归的智慧的、觉悟的家园。

没有鲜衣怒马,没有打斗争锋,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蓬头垢面,不卑不亢,无喜无悲。
有家常,砍柴挑水,拾草磨面,饮食聊天,只差一片大海,就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生活,有赡养父母,有教育孩童,有人情世故,有讨价还价,把主人公换做你我,也并无不可。
有新生,婴儿啼哭,母羊产子;有死亡,老人安眠、牦牛挣扎,路上仍是十一人。四季交替、生死轮转,平淡安详,宛若涅槃,算不算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信仰,转山转水转佛塔的老人,点燃明灯悉心供奉的汉子,拨动佛珠念诵经文的青年,一年生死,一念菩提。
有执着,有至死方休的执念,有敬畏神明的虔诚,有企盼幸福生活的愿望,有需要酒精麻醉的恐惧,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

始终在迷失和寻找,没完没了,生命就是这么个过程。直到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色彩变得更加美好,心灵也变得充实满足。
我们每个人大抵都是有信仰的,有信仰诸天神佛,有信仰道家三清,有信仰马列主义……但我们为了信仰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也曾去庙宇祈祷,但多是祈祷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幸福安康。
但在藏族人的观念里,尽管他们的朝圣之路也是利己,但更多的,却是通过“利他”来达到“利己”。我不是歌颂一种信仰的伟大,正如这一路也有杀生无数的屠夫,希望能借此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但这么一抹温情,突然撕开你伪装已久的冷漠面孔,照入一抹阳光,你会不会觉得突然间惊恐万分?
会不会有种叶公好龙,却突见真龙的的手足无措?
唐朝道悟禅师,每天收到信徒龙潭的10个饼,都回赠他一个。龙潭不解,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龙潭自此开悟出家,成为一代宗师。
想想他们在路上的种种:两面经幢,一辆三轮,一十一人,他们毫不做作的征程,也许就叫人生。
拖拉机上写着“扶贫开发”,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精神上的富人?

朴树吟唱过《平凡之路》,又为《冈仁波齐》唱了《no fear in my heart》。我无法揣摩这位曾经为了看夕阳,背着吉他在路边下车,自己走了很远回家的音乐人,是不是在影片里,在朝圣路上,明心见性,得见真我,但我知道,这个曾发现平凡是唯一答案的他,戛然而起的声音,就是一种催化剂,把这一路点燃。
在通往内心冈仁波齐的路上,大概有我们,也许我们真的就像曾经的祝福那样,永远青春不老、永远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终于抵达神山,而我们终获俗世圆满。

近日,电影《冈仁波齐》在中国大陆上映,作为一部以“信仰”和“宗教”为主题的电影, 电影名称《冈仁波齐》,让很多第一次听到的人感到不理解。

冈仁波齐,是西藏的一个山脉。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苯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

而这部电影,就是讲述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艰辛路途。

十一个普通的人,一条平凡的路,一个向往的地方。

没有波澜壮阔,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峰回路转。

只有平静坦然的行路。

《冈仁波齐》,Soul of the path.

1

总是觉得他们有什么地方和我们不一样。

是的,就是这种平静。

他们多数没有文化,不懂佛法,也不明白那些复杂的道理。

只为简单的信念,走简单的路。

没有抱怨,没有争吵,没有惊慌。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

但有些遭遇,真是比看上去要艰难的太多。

鞋子磨破了,换一双。

拖拉机被撞坏,丢弃车头,自己拉着车厢继续走。

连赔偿都没想到去要。

拉车厢走一段之后,还要回到起点重新磕长头完成这段路。

拉着这么重的车厢爬米拉山口,你不会明白这有多难。

所以他们唱起歌来:我的命运多舛,去了远方。

没钱了,找工作,挣到钱了继续走。

积水路段,磕过去。

秋冬春夏,四季如常。

走过风雪,走过桃花,走过河流,走过雪山。

吃的只有酥油茶,牦牛肉,糌粑。

芒康,左贡,林芝,拉萨。再到冈仁波齐。

车来车往,没有谁为他们停留。

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歌,有自己的舞。

又何须留心别人的眼光。

2

大多数时间,都没什么话。

感情内敛到极致,却又如此的自然。

唯一一次的抱怨,出现在山体滑坡的时候。

他用身体护着小女孩,落石砸中了他的腿。

他说,真是倒霉。盖房子时候卡车撞死人,赔了很多钱,现在还欠着债。现在腿又伤了。

答复只有一句:你腿伤了,我们停几天再走。大家来祈福吧。

小生命来临。

医院里呆了两天,家人分享一下新生的喜悦,便放到车上继续上路。

饿了,就来喂两口奶。

从不哭闹,只是好奇的打量这个世界。

孩子竟然还可以这样带么?

姐姐背着小孩子在磕长头的时候,我想起很多家庭追着孩子喂饭的场景。

老人的故去。

毫无征兆的,静静的走了。

这是他们的长辈。

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泪流满面,更没有身后之物的争夺。

但是他们把他带到了冈仁波齐。

送到了天葬台。

看着雪域蓝天里翱翔的兀鹰,这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

没有谁放弃,也没有谁为了自己劝别人放弃。

3
这些年,走了一些路,也看到一些朝圣的人。

衣衫褴褛。

风尘仆仆。

心无旁骛。

矢志不渝。

不一定能理解,更多的应该是尊敬。

这些路,我们可能也会走,但不会用他们的方式走。

比如冈仁波齐转山,平均海拔5000以上,我们也未必会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他转他的山。

你走你的路。

但他的山就在那里,我们的路呢?

4

不谈信仰,也不谈理想。

就算我们曾经意气风发,曾经睥睨天下。

总对未来充满憧憬,总有太多的事等着去做。

然后,当然要么是没钱,要么是没时间。

等到钱和时间都有了,又没了健康。

但是也委屈,因为并非不努力。

可能是一段恋情,一份合同,一套房子,蝇营狗苟,呕心沥血。

或许并不比磕长头朝圣轻松。

你觉得他们朝圣之路太苦,但是他们拥有的幸福,你没有。

因为我们总是觉得,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于是就不断错过。

有一顿酒,你还没喝,就醉了。

有一桌牌,你还没打,就散了。

有一首诗,你还没写,就忘了。

有一个人,你还没爱,就老了。

有一些地方,你一直想去,却去不了了。

有一些事情,你一直想做,却做不到了。

当初和自己的约定,还有谁会挂在心间。

不停在做的事情,就是把目标一换再换,初心所剩无几。

还记得吗,你的圣地在哪里?

真正花费的时间有多少,为此放弃的又有多少?

你转的是谁的山。

从芒康到拉萨是1200公里,从拉萨到冈仁波齐又是1200公里。

后面的路要远比前面艰辛。

但是两个小时的影片,只留了十分钟给后面这段路。

因为只要有这种愿力和心境,再艰苦的路途又有何妨。

平静坦然,坚守本心。

沧桑回首,至少曾经用大段弥足珍贵的时间,和真正在乎的人,做过真正喜欢的事。

大家来祈祷吧。



《冈仁波齐》---要不是那天部门组织一起去看这部电影,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去看。



因为是临时通知的,一点准备都没有,连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只听说是有关藏民和信仰的电影,而且全程藏语,我原本打算带眼镜去看,结果由于当时走得急,没带眼镜,好在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很少,影厅也不大,索性我就坐在第一排看,不过看字幕还是稍感吃力。


坐下没多久电影就开始了。来的路上在网上搜索看了些影评,写什么的都有,有说自己都看哭了,有说敬佩他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有如此坚定的信仰,有说他们的信仰是愚昧的、不开化的,还有的说看没多久就睡着了,甚至有人批评藏民只知自己朝拜,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公路是谁修的,这个看得我有些纳闷,也更引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很想亲眼见识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影,能让大家得出如此观点不一的结论。


开场没多久主人公就都出现了,确定了一起去朝圣的人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在藏历新年过后出发了,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他们各自为何出发、路上遇到什么、如何解决度过的过程。


情节很简单,也没有大牌演员,都是普通藏民,真实出演,看着他们全程跪拜至拉萨,这期间经历了孩子出生、老人去世、车祸、还碰到了同样朝圣去冈仁波齐的同道中人,他们相互鼓励,互相照应。


到拉萨时因为钱花光了,不得不停下来打工,赚到足够的钱后继续前行。故事并没有讲述到他们最后到达冈仁波齐的那一幕,但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最终都会到达自己心中的神山。


这部电影我是当作纪录片来看的,真实记录藏民们对自己信仰的实践。我本人是没有任何信仰的,因此不太能够理解他们这一路上的心情,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在我看来,不管是祈福还是赎罪,都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


他们觉得我一定要亲自去朝拜才能给我的家人带来健康福气,才能减轻我所犯下的罪孽,因为我无法理解,所以这一切在我看来,是一段艰难的修行,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带来更多的庇护。


我看完之后并没有产生上述在网上所看到的影评的感想,只是当它是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是同样生活在这地球上,而有着完全不同生活的人。坐在一旁的同事觉得他们太可怜了,我觉得她这样的想法很奇怪,朝圣者们一点儿都不可怜,他们虔诚地做着自己向往的事,也是其他藏民支持和向往的事,为什么说很可怜,是满怀虔诚、真诚的心去做这件事,得到的应该是安心和满足感。


在不懂的人看来,他们的做法毫无意义,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神山胜地或佛祖,不会因他们所做的错事对他们进行惩罚,也不会因此就为他们赎罪,因为根本没有人会治他的罪,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他们自己的幻想,可谁又能说,你说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呢?


PS:很庆幸今天去看了,没有错过。我不知道别人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朴实的真诚。

冈仁波齐带给我的,是全新的对待世界和人的方式。
整部影片下来,给我最大触动的,是无论简朴破落的生活环境,还是几千公里的朝圣路,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丝一毫的辛苦可言。丝毫没有。
他们和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和脚下的土地,是融合在一起的。当一个人完全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当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和这个世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的。他们和这个世界,就像脚下踏着土地,从生到死,把生命走进最深的尘埃里,变成宇宙的存在。
就如尼玛扎堆的叔叔,在走完生命的历程后,又把自己的肉体,通过天葬,通过飞鹰,又重新回到宇宙之中。他去了,又仿佛没来过,一切都在风中。
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和周围的一切,都是对立的。正因为我们太自我,什么都从自己出发,所以我们充满不安地警惕,满是焦虑地徘徊,处心积虑地思量,什么都小心翼翼。为什么,面对着这个世界,面对着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我们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难道你不明白,这个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吗?你想的是什么,你看到的便是什么;你怎样表现,它便怎样呈现。你所相处的人啊,你还不明白吗?都是你内心的反映啊。

我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观后感,和菜头老师写的,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直接粘过来了。在和菜头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中有原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剪切线

昨晚看了电影《冈仁波齐》,我不喜欢。

我知道写完这句话,留言里立即会有一堆人表述:啊!终于有人说出了我内心的感受。不,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喜欢也许都会是一样的喜欢,但是不喜欢却各有各的不同。

首先,克制和闷是两个概念。克制的意思是说,底下有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坚决不让这种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对观众产生了一个理解上的时间差。在理解力填补完这个时间差的瞬间,观众突然感受到了潜沉的力量。典型的例子是朱自清的《背影》,在他笔下,那个絮叨不已的老父亲,在艰难爬上月台的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存在,发觉之前自己对他的理解全然是错的,因为自己心中对他产生的厌烦之情而感到羞愧,这就是克制。

而闷指的是在电影院里看《冈仁波齐》的时候,虽然冷气非常足,但是一直在犯困。

因为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纪录片的话,《冈仁波齐》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不足以支撑一次真实发生的朝圣之旅。十一个人在1200公里的路上,用磕等身长头的方式完成这一次旅程,那么,哪怕是他们背包上的带子怎么扎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样我作为观众,才可能获得事件最真实的质感。否则,酥油茶糌粑就是糌粑,风干牦牛肉也只是牦牛肉而已,它们和漫长的远途一点关系都没有,观众看到的只是进食罢了。

如果说它的故事片的话,那就太乏味了。一次交通事故、一次生育、一次落石、两次邂逅,以及一场蓄谋已久的死亡,中间插入各种明信片一样的静态风景,如果这就是所谓克制下拍摄的朝圣故事,那不如做成个PPT我回家慢慢翻好了,起码图片比电影里的故事更有视觉冲击力。比如说题图里的这张剧照,它的信息量比一整部电影所能带来的还要多。什么时候在电影里讲个故事,变成如此卑下的事情了?以至于要反剧情,反故事?朝圣之旅如果如此神圣伟大,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污染,那么拍电影也是同样。

演员的表演也很不入戏,随时让人感到镜头在对着他们,有一种抗拒和躲闪的感觉。这十一个人唯一放松的时刻,是每天睡前诵经的那一段时光,你会发现他们脸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表情,几乎是逃一样躲进了集体念诵中去。在演技这一部分,可以和另外一部电影《塔洛》对比一下,片子很一般,但是主演的演技非常好。那是个藏人中著名的谐星,而当他去演一部正剧的时候,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各种反应都演绎得极为出色,可爱和可恨之处同样动人。

即便没有故事,也没有表演,这都可以接受。但作为一部电影,起码要回答观众两个问题:

1、朝拜冈仁波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旅途中的藏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2010年马丁·辛主演的电影《朝圣之路)(THE WAY)回答了观众,一个受过完备教育的现代人,为什么要走上欧洲古代宗徒的朝圣之旅,一路步行,越过阿尔卑斯山,最后走到西班牙。同时,它也回答了观众,一个朝圣者在路上内心的转变,如何从不理解转变为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由此,解释了人们何以会坚持完成这样的苦行。

电影用镜头讲述内心世界,揭示我们不曾经历的生活,这是它最不得了的地方。

而《冈仁波齐》做得如何呢?电影给了十一个人不同的行动理由,老人为了了却心愿,孕妇为了新生儿,屠户为了赎杀业,年轻人为了去除家族厄运......然后,一路上波澜不兴,心情无起无落,面无表情地走完了1200公里。难怪网上由此批量地产生了误解,认为这些人愚昧而无知,把一切寄托于宗教信仰,却对改变现状毫无用心。当然会有这样的理解,因为他们只有一个行动理由,然后就全然地变成了朝圣者符号,根本没有所谓内心的存在,也没有所谓欲望的存在,自然证明不了他们必须要去冈仁波齐的必要性。

他们都是具体的人,有具体的欲求。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文化,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的效用。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对于一群笃信前生和来世的人来说,时间的概念会有多重要?让他们每天早上准时起床的理由会是什么?再比如说,身处高原的恶劣环境里,疾病、车祸、斗殴、酗酒、天气原因,每年都可以看到身边的人在死去,这样的一种人对意外是什么看法?对死亡是什么看法?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从小就知道高山落石比枪弹的速度还要快,人腿跑不过石头,他们遇见落石的时候,真正的反应又会是什么?

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去冈仁波齐?就因为藏人说去转山一周,可以洗清这一世的罪孽?他们的确是那么说的,但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想?这是观众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看转山而看转山,看等身长头而看等身长头。否则,风景再好,人在其中也只是单薄的纸片,除了作为道具之外毫无存在的价值。

最后,为什么在西藏是冈仁波齐这座山?在康区是梅里雪山?为什么藏人不去转冈仁波齐右手边第三座山?为什么藏人视梅里为入藏转山的钥匙?而不是哈巴雪山,白芒雪山?当然是因为它们特别啊!

冈仁波齐不是那一片最高的山峰,但是它拥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山形,终年积雪的山峰,在日出日落之时,巨大的石壁上会呈现出绚烂的色彩变化。当人们靠近目睹它的时候,会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壮美和震撼,认为那是某种神圣而永恒的存在。目睹这样的存在,人会强烈地感觉到超越了自己短暂而渺小的肉身,世间有远远超越自身的东西,暗示了肉眼凡胎所不能见到的世界的真实。所以会是冈仁波齐,而不是右手边第三座雪山,或者别的什么雪峰。

电影说明了这点了吗?我在黑暗的电影厅里,陪着十一个人耗了接近两个钟头。支撑我看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冈仁波齐,我想要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会让那么多人经历如此之多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作为代价?我需要一个能够说服我的理由,一个能够理解甚至认同朝圣者的理由。我要看到那座山闪闪发光站在那里,就像是站在所有的时光之中,位于宇宙不变的中心,看到渺小的人类如同蝼蚁一边缓缓接近,如同那些不可详查的山石一样,成为山峰的一部分。让我得以思考一秒,所谓信仰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然而,电影就那么结束了。所以,我非常不喜欢。

电影《冈仁波齐》最近在朋友圈很火
有人得到了心灵净化
有人批判它消费藏人信仰
写下这些不同感受的你们
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你时不时转发行业爆炸新闻,公司NB动向
然后放下手机,盘算着何时能涨薪
你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刷爆朋友圈
然后回来后列下许多个加班赚钱的决心
你算来算去买了一只名牌包包
然后宣称减肥省掉外出就餐的钱
你为了女神一掷千金
然后独自走在漫漫长夜的路上
你为了爱情奋不顾身
然后在回程的列车上泪流满面
你在亲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大城市丰富的生活
然后面对行李中被偷偷塞进的五百块哽咽失声
每一种生活,都是喜与悲的两面,你拆不开,砸不烂,抛不下,忘不掉
你玩世不恭 你潇洒不羁
面对信仰,你嗤之以鼻
你纯真善良 你努力奋斗
面对信仰,你说只相信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然而,你们都走在修行的路上
你朝九晚九,每周六天,四季变化只能通过穿衣感知
春风夏荷秋叶冬雪,好多年你都没有感受过
你为了公众号的粉丝数量
每日写了改,改了又写,常到深夜
你花光业余时间结识各种人脉
攒了厚厚的名片,微信里数百个好友
你谈生意整日觥筹交错
三十来岁啤酒肚 脂肪肝 高血糖
这何尝不是修行,不是信仰
佛化万千身 ,度万千人
苦闷和快乐,修行与信仰,也披着不同的外衣
街道上人来人往,欲望丛生
你在其中,如沧海一粟
每一步都踏着挣扎和修行的路
电影里藏人的长头磕在路上
现实中人们的长头磕在心上
生活是一场躲不开的修行
谁人 不走在朝圣路上
不虔诚磕着长头
不希冀着光明与救赎

不干正事
答:想写这篇日志是看《冈仁波齐》前几个小时,看完后觉得自己就是在呻吟矫情。但呻吟也是攸关性命的呻吟,还是得记录吧。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不靠谱,除了正事从来不干,其它啥都干。明明只要去做就好了,但我就是做不到。这个不靠谱结合了好多好多的坑在里头,我刚爬出一个坑,立刻又掉进另一个坑,...

冈仁波齐转山,站在公认的世界中心是什么样的体验?
答:而我深刻地知道,这其中的寂寞和残忍,该如何描述。正是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写的,“世界是广阔而痛切的混合,一如月亮的背面”。原来,冈仁波齐,你也很孤独……一个中,有位叫午歌的作者曾说过,“你要等的人,也许并不是和你在人群中谈笑嬉闹,把酒言欢的那一个,而是能在安静的...

天籁梦想观后感
答: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毫无声息,对于文艺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不为别的,只因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这是一部描述藏区盲童梦想的电影,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区题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玛米》、《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两部电影...

剃光头这件事儿
答:看《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时,故事的开头, 每个人怀抱着不同的自我救赎之心,开始了一段2000公里的朝圣之路。 朝圣队伍的男女老少,齐刷刷的俯身向大地,跪地叩首,无所保留。毫无防备的,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一种震撼、感动、信仰的力量让人肃然起敬……似乎,这一个叩首,在我生生世世轮回的魂识里早已落下印记,所以...

2017年青春激情的励志歌曲有哪些
答:《永远不要说放弃》童安格:《永远不要说放弃》是由黄舒骏作词,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专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中。《青春绽放》陈晓东:《青春绽放》由王雅君作词作曲并由陈晓东演唱,出自专辑《青春绽放》。该曲也是2010青春绽放—大学生音乐之旅主题曲。《想唱就唱》张含韵:《想唱就唱》...

冬天的冈仁波齐有多可怕?了解了这些,你就不会有勇气尝试了
答:所以说,冬天转冈仁波齐,简直就是极限冒险!如果你不是专业探险家+专业设备+充分准备和支援,千万不要去冬天转冈仁波齐!看过那些令人痛心的悲剧,我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会有些人那么倔!别人都说不能去了,他们为什么还非得去呢?然而,换位思考,也许会理解他们一些:难得的假期,艰难的旅程,...

去一趟拉萨真的能洗涤心灵吗?
答:尤其是朝圣,有一部电影《冈仁波齐》,特别震撼心灵,主要是讲藏人朝圣的,看这部影片,会明白什么叫信仰的力量!去西藏真实感受,肯定不一样,若是能参与朝拜,定能洗涤心灵!我也想来一趟西藏之旅。看西藏美景,感受藏人对信仰的虔诚!感觉自己的心灵被斑驳陆离的社会染污了,需要被洗涤,也很需要...

读不尽的有形历史目录
答:探索历史的无尽篇章,我们从古刹托林寺开启旅程。这千年古寺,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块砖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接下来,卡兹带领我们踏上对神山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那神圣的召唤,唤起内心深处对自然与信仰的敬畏。古老的钓鱼城,见证了历史的烽火与沧桑,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一段英勇的...

若“复联4”撞死这只羊,那就太可惜了
答:藏区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更有着悠长的 历史 流传下来无穷无尽的文化宝藏和宗教传说。不过市面上藏族题材电影多是汉人拍摄,以汉人视角为主。比如冯小宁的《红河谷》,陆川的《可可西里》,张杨的《冈仁波齐》,刘杰的《德兰》等。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被...

如果让您推荐一本您最喜欢的书给大家,您会推荐哪一本?原因是什么?
答:《围城》完美地诠释了恋爱、家庭以及婚姻的实质,对于一个步入社会的青年说有很大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