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的生平经历

作者&投稿:华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裕藻的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期的马裕藻,因父亲马海曙事业有成,延请浙江杭县叶瀚在家中设馆,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学传统经典,有幸受业于这位近代教育先驱、维新人物、著名学者,接受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启蒙教育。1898年,马裕藻、陈德馨夫妇到上海,结识了浙江籍的革新派人物蔡元培、章太炎、张元济、陶成章、夏曾佑、吴敬恒等人,其中蔡元培、章太炎对马裕藻一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纵观马裕藻的一生,无论是思想学术上继承还是创新,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都有蔡元培、章太炎二人的深刻烙印。1901年,张元济创建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主持编译所工作,邀请蔡元培为所长,蔡元培对比他小10岁的马裕藻十分赏识,遂聘他为编译所编辑主任。这是马裕藻走出旧书斋,投身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1902年,马裕藻在上海参加了蔡元培与张元济创办的鼓吹改良维新的《外交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介绍弟弟马衡、马鉴等从宁波老家到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同年4月15日,蔡元培等在上海泥城桥福源里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选为会长。中国教育学会设教育、出版、实业三部,拟集合力量,编订教科书。马裕藻积极参加中国教育会的活动。1903年4月,俄国撕毁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企图长期霸占东北,并提出七项无理要求,拒俄运动爆发。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和广大群众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通电俄国和清廷,在社会上公开宣传革命,成立拒俄义勇队,进行军事操练,马裕藻参加了义勇队。1904年11月,统一浙东各派的革命组织“光复会”在上海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马裕藻和陶成章、徐锡麟、鲁迅、许寿裳、柳亚子等人纷纷加入。1905年,浙江公费选派一百名学生留学日本,专攻师范,俗称“百名师范”。马裕藻夫妇双双入选,东渡日本。马裕藻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 1913年5月,马裕藻在“读音统一会”上率先提出《注音字母》方案获得大会通过后,被聘为北大教授,开始了他与北大的一生情缘。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走进北大。此时,马裕藻已经在北京大学工作三年多了。据周作人回忆:“沈尹默与马幼渔很早就进了北大,还在蔡孑民长北大之前,所以资格较老,势力也比较的大。”马裕藻进北大后,努力营造“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氛围。有学者回忆,“每逢一学年的开始,马裕藻常常坐着黄包车,奔走于各派之间,一面联络旧交,一面网罗新进,折衷感动新旧之间,谦虚态度令人动容。”实际上,马裕藻是秉持了中国古代“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这也是他后来十分认同蔡元培的治校理念的内在原因。蔡元培主政北大后公开表示:“我对于各家之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并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号“发刊词”)对于蔡元培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北京大学,北大教授反应不一,较为守旧的黄侃最主张余杭派独大,马裕藻、钱玄同、沈尹默等人则毅然站在蔡元培一边,从而使蔡元培的新主张对北大当时的教育改革和学术氛围产生了巨大影响。1915年冬,北大成立首届评议会,校长胡仁源为评议会议长。蔡元培主政后,为实行北大改革,进一步把北京大学评议会作为推动“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办学理念和治校体制的重要组织措施。当时,北大有四个机构负责管理校务,他们是负责立法的评议会,负责行政的行政会,负责教务的教务会和负责总务的总务处,其中,评议会的权力最大。于是,按照新的《北大评议会章程》,评议会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权力机构,蔡元培校长为当然评议长,评议员由全体教授于每年第四季度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一年。马裕藻自1918年10月首次当选,至1926年,连续八年担任校评议员,在文科教授中,绝无仅有。作为资深的校评议会成员,马裕藻直接参与了北大各种政策、章程的制定乃至学科的废立,推动了北大评议会在集体领导、民主决策中积极发挥作用,鼎力支持了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洪流中,以北大为舞台掀起的一场破旧立新的革命。经过改革,北京大学“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并成为全国高等学府之翘楚。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运动”发生。北京大学学生因当局对山东问题丧权辱国,从红楼后面的民主广场集结出发走上街头,和其它13所大专院校的学生一起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集会于天安门,同时往外交总长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示威。驻日公使章宗祥适在,受学生痛打。当局命军警镇压,北大学生30余人遭逮捕。当天晚上,北京十四所学校校长,营救被捕学生,要求保释不允。蔡元培亲到警察厅交涉,愿以一人抵罪。当时的军阀当权派是段祺瑞。他主张严办学生,解散北京大学,更换各校校长,并扬言说要调廊房驻军某旅进京来镇压学生运动。蔡元培知事不可为,遂决意辞职。北大教授会和评议会于1919年5月9日召开紧急联席会议,一致决议挽留蔡元培,并推派马叙伦、马寅初、李大钊等八人为代表,赴教育部请愿。马裕藻当时任北大评议会评议员,在争取挽留蔡元培校长,维护北京大学正常秩序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19年6月22日,教育部不得不派官员与汤尔和、马裕藻等北京大学师生代表赴浙江杭州,隆重迎接蔡元培回京复任。在这场闻名中外的伟大运动中,马裕藻与众多北大师生的爱国行动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1920年,马裕藻任北大国文系主任,任期14年。在职期间,马裕藻为国文系教授的聘任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吴虞、鲁迅等名师都为马裕藻所聘任。除此之外,马裕藻还致力于弥合鲁迅与钱玄同、沈尹默和胡适、胡适与刘半农等之间的成见,调解新旧两派的关系。1921年12月,北大成立全校性的研究所,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有关院系牵头分门筹设,其中以国学门进展最快,培养了郑天挺、容庚、罗庸、商承祚、魏建功等一批卓然成家的优秀研究生。马裕藻对国学有精深的研究,学识渊博,且专于文字、音韵和训诂学,先后讲授国文预科、国学概要、中国古籍校读法、文字学等课程,著有《经史学目录》、《声韵概要》等著作。 1924年2月,杨荫榆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由于杨荫榆曾留学美国,把西方教会办女校的一些高压作风搬到女师大。8月,鲁迅退回了该校的聘书。杨荫榆的高压校规受到许广平、刘和珍等进步学生的反抗,她们毅然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校长。1925年5月9日,杨荫榆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个学生自治会员。这件事引起了兼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等教授的强烈反对,为了声援女师大同学反对旧的专制思想的正义斗争,以马裕藻为首,沈尹默,周树人,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七位教授联名签署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京报》。许广平在她所保存的这一宣言的铅印件旁写有附注:“鲁迅拟稿,针对杨荫榆的《感言》仗义执言,并邀请马裕藻先生转请其他先生连名的宣言。”1925年8月6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下令解散女师大。1925年8月18日,北大评议会随即做出决议:章士钊为教育界罪人,北大与教育部脱离关系。1925年8月22日,马裕藻等人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评议会布告》,不承认章士钊为教育总长。迫于北大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警察,并免去了杨荫榆女师大校长的职务。11月,章士钊被迫辞职,女师大学生返回学校。马裕藻等北大评议会成员与专制官僚势力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1926年3月18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为抗议当局卖国的对日外交,前往铁狮子胡同向段祺瑞当局请愿,遭军警弹压,死伤2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1925年3月21日,马裕藻所在的北大评议会发表宣言,严正指出:“三月十八日的请愿,绝非一党一系的群众运动,而确为一种国民的运动。”1925年4月9日《京报》披露,北京临时执政府继通缉李大钊等人外,又发布第二批通缉48人的名单,其中有马裕藻和鲁迅。1932年12月29日,由宋庆龄、蔡元培、杨铨(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同盟宗旨是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迫害,援助与保护进步人士,争取结社、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民主权利。1933年1月31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成立。马裕藻和胡适、成舍我、陈博生、徐旭生、许德珩、任叔永、蒋梦麟、李济之共9人为执行委员。1934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北平逮捕了爱国人士许德珩、侯外庐、范文澜等。马裕藻、沈兼士和许寿裳等人,不顾个人安危,联名上书,强烈要求当局立即无条件释放上述人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教育界开始陆续向南方撤离,学术界人士纷纷南下,各高校也陆续南迁。马裕藻因年迈和患高血压未能转徙内地。北大指定周作人、马裕藻、孟森、冯祖荀等四位教授留守并照看校产,时称“北大留平四教授”。此时,马裕藻和孟森、冯祖荀为保持士不可辱的民族气节,拒不为日伪办事,也不再回被日伪控制的北大讲课。周作人却相反,北平一陷入日寇魔爪他即露变节投敌之端倪。就在周作人当汉奸的前一天,马裕藻还向他说,决不要给日本人作事,周作人也答应一定不作,但第二天报纸就发表了对他的任命。期间,日寇数次命周作人去请马裕藻出山任教,马裕藻义正辞严,断然拒绝为日寇效命。由于周作人屡来,最后马裕藻的幼子马泰奉父命对周说:“我父亲说了,他不认识你。”此言一出,说明马裕藻心意已决,随时准备慨然面对日寇的酷刑。 1945年4月,马裕藻满怀对中国命运的关切,对北京大学的深情,对教育事业的眷念,走完了他67年的人生历程。1946年,马裕藻全部藏书21000余册由北大图书馆收购。

  马叔伦有句名言“赝鼎乱真徒费力,入而不出便马叙伦(1885—1970),浙江省余杭人,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早年参加同盟会, 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解放后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马叙伦少年时代,曾就读于故乡养正书塾,他天资强敏,文史皆优,是一班的“翘楚”。当时,清朝政府极端腐败,他深感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产生了强烈的爱国革命思想。他和一些同学相约在养正书塾毕业后去日本学陆军,以便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不料临毕业前由于为同学鸣不平,触怒了学正和监督,竟被开除出校.他渴望赴日本留学的愿望也就落了空。马叙伦由于家贫不能继续上学,开始走上社会,到上海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帮助几家报纸编辑写文。此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出版的刊物秘密向国内输送革命思想,各地的革命活动方兴未艾,这一切都给马叙伦以深刻的影响。柳亚子先生等发起组织“南社”,做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马叙伦也参加了。辛亥革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在杭州、江山、诸暨、广州等地任教。一九—一年夏,他去日本,由章太炎先生介绍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正逢江浙人民反对清政府把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他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他参加筹办民团,积极响应,之后浙江都督府成立,他前后两次被邀担任都督府秘书,以后又到上海办《大共和日报》,章太炎任社长,他任总编辑。
  1913年,马叙伦到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做国文教员,随后北京大学又请他到文学院教课。这时,他以为清王朝已被推翻,革命已经成功,自己可以“超然物外”.只做一些教书工作就满足了。事实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以后,很快就暴露出他阴谋复辟帝制的狂妄野心。有一天,马叙伦遇见从前两广方言学堂的学生、总统府顾问廖容,马就动员他起兵讨袁,还帮助他写了一篇讨袁的檄文。登在香港的报纸上,这对蔡锷率领“护国军”在云南起义起了声援的作用。1915年冬天,在袁世凯“登极”以前,他毅然辞去北大和医专的职务,离开北京回上海。
  袁世凯失败以后,马叙伦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再次任北大教授,并动手写《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同时写了《老子校诂》、《庄子义证》等书。正当马叙伦埋头写书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北京大学成立了教职员会,支援学生运动。同时,由北大教职员会发起组织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这两个组织都椎马叙伦为书记,随后任主席。所有代表教联会同政府当局谈判都推马叙伦出面,对外发表文字,都由他执笔。“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大中小学教师发起“索薪”运动,组成“北京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会联合会”,又推马叙伦为主席。除索薪外,还提出教育基金和教育经费独立的口号,实行罢课罢教。1921年6月3日,北京上万教职员、学生往总统府要求面见徐世昌,马叙伦走在队伍的最前列,遭到徐世昌派出的军队毒打,头部受伤很重,被送进医院。
  “六·三”事件后,马叙伦回到杭州养病。正值浙江第一师范闹学潮,浙江省教育厅再三请马叙伦出任该校校长。马叙伦就把北大教授治校的办法推行到一师,得到全校师生的拥护。1922年,经李大钊同志、蔡元培先生等多方推荐,马叙伦被任为浙江省教育厅长。不久,北京政府改组,他两次担任教育部次长,1924年冬天,并代理教育部部务。有一次,内政部给教育部的一份密件,说根据情报“共产党首领李守常在各校活动”,要教育部马上查办,马叙伦有意把这件公文压下来,使李大钊同志脱离一次被捕的危险。
  1923年,由于国共合作,全国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在北京从事地下工作的国民党员逐渐公开活动,马叙伦被任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党部的宣传部长。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王大政策。1924年冬天,孙中山先生为了与段棋瑞商谈召开国民会议事宜,扶病来到北京,马叙伦老清早赶到前门车站迎接。孙中山先生养病期间,他经常去看望。在病重那些天,他同杨杏佛等人轮流守护。孙中山先生入殓那天,段棋瑞推说脚痛不来参加,派内务总长代他。马叙伦和成千上万的群众都极为愤慨。后来段棋瑞任命唐继尧为教育总长,马叙伦就毅然辞去教育部的职务,重任北大教授。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北京,马叙伦当即联合各界人士组成“五卅惨案后援会”,他每天到会办公。这年冬天,段棋瑞与人民为敌的面目更加暴露。北京学生界、文化界、工商界民众联合两万人,在天安门宣布段棋瑞的罪状,马叙伦被推为大会主席。段祺瑞十分惊慌,如临大敌。散会后,群众分队示威游行,给了段棋瑞沉重的一击。第二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这天有一两万人浩浩荡荡地包围了执政府,各校的教授,尤其是北大的教授参加的很多。段棋瑞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血腥镇压了爱国的学生和群众、马叙伦第二天就写了辞职书,大骂段棋瑞,于是遭到段的通缉,被迫化装离开北京回杭州。这时的浙江省长夏超是马叙伦的旧友,他动员夏超响应北伐,反对南方军阀孙传芳,又遭到孙的通缉。
  1927年,北伐军占领江浙,成立浙江省政府,马叙伦被任命为浙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长。1928年底,蒋梦麟担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第三次被任为教育次长。他尽管每天早到迟归,“案无留牍”,仍受到多方刁难,不能有任何作为。1929年冬天,他辞职回杭。过了半年,第四次再去北大教书,继续写《说文解字六书疏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痛感河山破碎,国事陵替,内心郁闷无法排遣,于是以写诗抒发他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亡的悲愤感情。到了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华北的凶焰更加嚣张。在北大,马叙伦和许德珩、尚仲衣等几位教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主张抗日,同胡适、周炳琳、陶希圣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马叙伦和北平大学法商学院院长白解飞等约了各校的抗日派,组织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马叙伦被推为主席。这时,各公私立大学中学的学生也组织起来,每天开演讲会、座谈会,马叙伦日夜奔忙,终于累病了。胡适一伙乘机要马叙伦休假一年,实际上逼马叙伦离开北大。马叙伦非常气愤,马上提出了辞职书。北大男女学生纷纷要求挽留,校长蒋梦麟几次退回马叙伦的辞职书,但他还是决定离去,回到杭州。
  一九三六年秋,马叙伦到四川,劝说刘湘逼蒋抗日,他在四川一方面做刘湘的工作,分析形势,晓以利害,一方面又到各校作抗日宣传,甚至到蒋介石的军官学校成都分校,做抗日救国讲演,号召学员在国难当头、民族临危的严重时刻,应当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西安事变后,马叙伦再次入川,劝说刘湘牵制何应钦兵力,避免内战。后得知蒋介石被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才离开四川。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相继发生,马叙伦为贫病交迫,困居上海。为避敌伪迫害,他更名为邹华孙(邹为其母姓,华孙为中华民族子孙之意),蓄起胡须。专事著述。他所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30卷240余万字,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字学极有价值的巨著,很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撰写的。一九三九年秋,马叙伦曾掩护一位抗日工作人员.并留住在他的家里。是年冬,汪精卫和日方代表在上海进行卖国勾结,陶希圣、高崇武,陈公博都参加了。陈是马叙伦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因此这位抗日工作人员请马叙伦找陈公博一谈。在谈话中,马叙伦晓以国家民族大义,劝说陈停止卖国活动,陈多方辩解,还希望马叙伦出来帮忙,马叙伦断然拒绝说:“我是决不出来的。”这时马叙伦经济非常拮据,常常靠亲友帮助。陈公博叫人送来钱米,都被马叙伦如数退回,并且不再和他往来。马叙伦这种高风亮节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马叙伦同全国人民一样,热望国家从此一改旧观,名副其实地做个五%

马叙伦祖籍绍兴豆姜车家弄(现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车二村),高祖是农民,曾祖是鞋匠,开个小鞋铺。祖父三考出身,做过京官。父亲继承书香,写得一手好字,但一生坎坷,只做得一个县学生员。他五岁那年,父亲就给他延师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极严。10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可是母亲偏要他继续念书,并嘱咐说:“你爸爸没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爸爸争争气。”从此,这位贤母加倍辛劳,以十指所得,供他一人读书。他不负慈母期望,学习勤奋,过目成诵。11岁那年,他跟父亲生前好友汤颐琐先生到苏州读书。不久,他又随亲友去温州就读。13岁那年,他回到杭州,先后进宗文义塾和范文成老师的私塾读书。14岁那年,碰上戊戌变法,杭州有了新式学堂。翌年夏,他进养正书塾读书。
养正是一个比较新式的书塾,设有国文、历史、掌故、地理、数学、英语等课。对于地理、数学、英语等课,他总是格格不入,学不进去;但对于国文、历史、掌故等课,他则得心应手,在学习成绩上总是名列前茅。星期考试,一连考上七次第一。半年之内,连升两班。一年以后就升为特班生。当时他想:自己“总算生长在仕宦之家,幼年晓得文天祥是个状元宰相,尽忠报国的人,很羡慕他,所以也想中状元,做宰相”,成为历史名人。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革命浪潮打消了。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挟着光绪皇帝逃出了北京城。一天。他从陈介石老师那里听到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好像天从头上压下来了”,不禁嚎啕大哭。这位老师却不声不响,等到他实在哭得太伤心了,才慈祥地对他说:“不要哭了,你回去吧,我慢慢地给你讲明白。”翰林出身的陈老师,是他平时所尊敬的历史学家,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那天以后,并没有找他谈话,只是在上历史课时给学生讲些六朝五代和宋明亡国换代的历史。听了这些,他心里似乎亮堂多了.接着,陈老师又介绍他阅读王夫之的《黄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以及《明季稗史汇编》里的《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等禁书。得到这些书以后,他夜以继日地贪婪地阅读着。这些论著和史实,激起了他的义愤,打消了“尽忠报国”的糊涂思想。
接着陈老师又指点他阅读一些西欧进步书刊的译著,最先读到的是严复翻译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当读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时,他感到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极为新鲜的境界。
他又读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法意》的作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后,他又读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这本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平等自由的理论。论证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观点,被称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福音书”。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寻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不知不觉地非要打倒清政权建立民主国家不可了。他开始找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在同学里,他把特班生里的汤尔和、杜士珍引为同志,并拜了把子。他们三人开始做组织同学的工作。
他们担任了备班生的教师,指导小同学们读书。他们向总理(校长)上书,要求开设体操课,增加体育设备,活跃体育生活。
他们用个人得到的奖学金购置书报,办起了一个小藏书楼,叫做“皆大欢喜藏书楼”,给同学们提供了阅览场所。
他们还组织各种时事演讲会、新知识辩论会,开展各种社交活动。 1901年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他和汤、杜两人将于翌年暑假毕业。校方已内定派他们三人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他们也互相约定赴日本学陆军,以便学成后干革命。可是就在毕业前两个月,校里发生一次学潮,把他和杜士珍卷进去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校里有一位学正,官儿不大,平时威风却不小,早为同学们所侧目。一天晚上,有三位同学和学正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们本来就不把学正放在眼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学正向他们怒目而视,他们却装作没看见,继续高声谈笑。这一来,学正发脾气了:“‘食不语,寝不言’,夫子之道也。你们懂得吗?”
“我们不懂。嘻,嘻!”
于是学正拍案而起,盛怒而去。同学们都替这三个人担忧。果然,没过多久,校里的监督(养正改为学堂后的校长)坐着四人大轿,冲进校门,立即在“君子堂”里召集全校师生,要把三个肇事学生宣布开除出校。
马叙伦和几位特班生急了,立即邀请总教习陈介石来挽救,陈老师毫不推辞,一口气跑进办公室。监督拿起朱笔正要写开除布告,陈老师迫不及待地嚷道:“不能!不能!
“本监督自有权衡,该教习毋得干预!”
“那末我也辞职好了!”
听说总教习辞职,满堂学生都轰动了:“陈老师辞职了,我们都走!”
同学们说到做到,一面凑出钱来租房子,作为暂时安身之所,同时推几位特班生写呈文向三大宪(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控诉。第二天清早,大家向孔夫子牌位行个礼,就陆续离开学校,以示决绝。事情闹大了。校方就用分化手法,稳住了大部分学生继续上学。校里六个特斑生,除汤尔和因病未参加学潮外,都因带头闹事,被开除出校。
被开除出校以后,赴日留学的计划落空了。为了生活,马叙伦跑到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
那时,上海是维新和革命两种思潮集中角逐的场所,各种刊物蓬勃兴起。他身临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他先后帮蒋观云编辑《选报》,帮赵祖德办《新世界学报》,任主编。后来,他又和黄晦闻办《国粹学报》,邀章太炎、柳亚子、陈佩忍、刘师培等人写文章.这个刊物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想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寻找反清、反帝的武器。出版以后,居然风行一时。在革命思潮的不断陶冶中,他提高了思想意识,更坚定了革命斗志。
一次他在西湖游艇里高声唱道:“一击满湖(谐“满胡”音)烟雨破,谁家天下举杯看。”20岁结婚时,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新房门口。上联是“卿桴独立鼓”,下联是“我揭自由旗”。豪情壮志,放言无忌。
结婚以后,他在杭州、江山、诸暨等地做了两年教员,传播革命思想。1906年下半年,他应陈介石老师之邀,到广州两广师范馆和方言学堂先后教书。方言学堂学生有许多是同盟会的会员,他和学生之间,不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当时以“戎马书生”自励。课余之暇,就练习武术、骑术。不久,他居然可以不用控缰踩镫,放手让骏马飞奔了。
1908年,清廷颁布咨议局章程。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开会,陈介石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长。马叙伦应陈老师之邀,辞去方言学堂教职,回杭州工作。_他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课,在《浙江日报》担任社论主笔,还在咨议局兼了一个职务。通过教学和报纸,传播革命思想,鼓吹民族和民权主义,反对清廷统治和君主政体。1910年,他参加了由柳亚子、陈佩忍、高旭等发起的南社。
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l9l1年夏季,他专程去日本会见章太炎,商讨革命策略。经章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回杭以后,立即投入江浙两省民众为保卫沪杭甬铁路的权益而掀起的爱国护路运动。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地革命党人纷起发难。他立即商得陈介石议长的同意,由咨议局邀请杭州商会和各界绅士共同发起组织民团。成立民团局,推汤寿潜、陈介石分任总、副理。表面是维护治安,实际是准备响应起义。他和汤尔和、楼守光三人分别担任城区巡防,并联络驻军,准备发动起义。
到了农历九月十三日夜,标统周承菼部起义成功,包围了巡抚衙门,活捉巡抚增韫。第二天大早,马叙伦到咨议局商量善后,决定由陈介石、沈钧儒、褚辅成和他四人署名,电邀汤寿潜来杭就都督职,接着就组成都督府,由褚辅成任民政司长。沈钧儒任教育司长,张鸿任财政司长,他被任为都督府秘书。



巴金的简介
答: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

张翮的人物生平
答:迁复后,经著名诗人覃孝方、贺良璜审订、余肇熙校正,社会著名人士于右任、马叙伦等题词,将先生存诗编纂为《仁园诗集》两卷(仁园:先生武昌寓所名),原拟出版,后因经济困难,一直未能付印。惜至今日均湮没无存。承乏赴难,入主省图书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湖北省图书馆(馆址省会地恩施)龙洞资料室珍本藏书为宵小所盗,...

沈尹默的生平年表
答:1915年 2月14日,诣章太炎先生寓所,先后至章寓者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许寿裳,马叙伦,周树人等人。1916年 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课,医专校长汤尔和,与蔡元培为知交,先生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俊,元彦诸志,暇即临习。1917年 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欲革新北大,先生积极参与。蔡元培到任之前访见先生,目的在于相识...

王泗原的人物生平
答:出版总署编审、《中国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长等职。他还主编最早的工农速成中学语文课本,出版《离骚语文疏解》、《离骚例释》、《古语文例释》、《楚辞校释》等专著。其中《离骚语文疏解》被马叙伦先生称许说:“初一循诵,已徵博雅”;...

汤涤的人物生平
答:萧谦中、陈半丁并美京华。尝应蔡元培、庄蕴宽之聘,担任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导师及故宫博物院鉴定,又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培养后进。性豪爽,喜交游,过往甚密者有庄蕴宽、杨景苏、李尹桑、刘菘生昆仲、林宰平昆仲、萧俊贤、萧谦中、陈半丁、陈师曾、杨仲子、熊佛西、马叙伦、姚茫父、...

冒广生人物介绍
答:冒广生是出身书香世家的旧式文人,他身上具有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的气质,他一生中经历了几次社会大变革,戊戌变法他是积极的参与者,辛亥革命后他是留任的前清官员之一,民国时期他也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一些有益于地方文化传播的事业。他国学基础十分深厚,他对地方文化事业的关心比对海关的政务要多得多。这种研究文化和当朝...

黄节的生平简介
答:遂绝迹科场,一意从事文化救国事业。转赴上海,与邓实创办《政世通报》,介绍西方文明,宣传强国思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乡变卖祖业,返沪与章炳麟、邓实、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大量搜购明、清间禁书,刊为《风雨楼丛书》及《古学会刊》,并创办《国粹学报》,...

高鲁的人物生平
答:他一生廉洁,后来靠典当家中房屋和衣物度日。1947年6月26日,高鲁在福州病逝,享年70岁。家中身后萧条,竟无力成殓。高鲁先生经历的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乱的年代,国家和人民都处在艰难困苦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以高度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品德和宗师的形象。北京天文馆的科学顾问...

徐森玉的人物生平
答:1921年6月3日,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请愿,马叙伦、李大钊、沈兼士等在总统府(新华门)前被军警打伤,由其护送至德国医院救治。1924年11月,冯玉祥逐溥仪出宫,徐森玉被派驻由当局与逊清共同组成的善后委员会工作,担任古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及东陵盗案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927年中年皈依三宝,精研唯识...

黎锦熙的生平简介
答:任教授、系主任、师范学院(现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院长等职。1945年,他与许德珩等倡导成立九三学社, 还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48年回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曾是办报人,同事有田汉,毛泽东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