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西迁的四迁遵义

作者&投稿:韩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浙大西迁的介绍~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战争。8月“淞沪战役”失利,民国政府西迁陪都重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火弥浸中华半壁河山。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浙大西迁的路程是曲折的,先后换了建德、泰和、宜山、遵义四处校址。浙大西迁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保护《四库全书》的转移。四库全书共有7部,3部清末已毁,日本侵华又损失2部,竺可桢受民国教育部的委托,将一部《四库全书》140箱,成功转移至贵阳黔灵山公园北的地母洞存放。竺可桢校长多次到地母洞察看《四库全书》的保护工作。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竺可桢校长倡导“求是精神”,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陋室栖身,俭餐淡食果腹,创造了累累教学可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浙大崛起成为著名高等学府,并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两弹元勋王淦昌、卢鹤绂完成了《中子的放射性》、《关于探索中微子的建议》、《从铀分裂到原子弹》、《原子弹之潜力及利用》科研项目。“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939年2月,竺可桢校长来到贵阳,与当时的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商议,准备把浙大迁到云南的建水或贵州的安顺,在商议过程中,恰遇湄潭在贵阳做事的陈世贤、宋麟生两人,他们力劝竺校长迁往湄潭,因为湄潭山清水秀、价廉物美,人民感情淳朴。竺校长听了两人的介绍后,遂来湄潭考察。时任湄潭县县长的严溥泉在江苏任过职,听说竺校长来湄考察很高兴,亲自召集各界人士组织了21个团体,对竺校长的到来表示隆重的欢迎,并告诉竺校长把湄潭最好的房舍供浙大师生选用,竺校长在湄考察一天后,在日记中写道:湄潭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物美价廉。决定了将浙大迁到湄潭。
1940年1月16日,竺可桢从贵阳抵遵义,受到全城绅士的欢迎。因遵义至湄潭的公路还有部分路面和桥梁未竣工,迁到遵义的浙大只好临时安排房舍复课,同时派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到湄潭筹划迁校事宜,6月,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到湄潭,6月10日正式开学上课。9月22日,竺校长偕胡刚复、费巩教授来湄,次日到城北20公里的永兴场,察看了江西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南华宫等处,决定将滞留在贵阳青岩的一年级迁到永兴,理学院及师院理科速迁湄潭县城,至此,浙江大学结束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在贵州黔北找到了一方适于教学科研的净土,并在这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
湄潭为遵义浙大的分部,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文科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理科在湄潭,一年级分校在湄潭永兴场。
战时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浙大学生因多来自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靠公费、工读维持生计,教职工一家数口开支大,艰难度日。虽印刷条件和纸张及其困难,但学术期刊比战前还多。逢著名科学家诞辰或有意义的节日,即有学术报告会。
此时浙大爱国力量蓬勃发展,本着“读书不忘救国”,开展各种抗日活动,有黑白文艺社,拓荒社、塔外画社、铁犁剧团等。1943年成立“湄江吟社”,有钱琢如、苏步青发起,结伴游览,吟咏颇多。或忧国忧民,或歌颂壮丽河山。
同时,体育操练亦生生不息,各处空地都已成为运动场。浙大附中与湄潭中学合并。浙大对当地学风产生重要影响,当地青年往常以经商和做官为前途,自此读书风气日浓。
生活、学习条件如此艰苦,但浙大西迁培养的1300多名学生中,涌现了不少如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等精英。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人当选两院院士。李政道曾说,一年的“求是”校风熏陶,发端了他几十年细推物理之乐,给了他攀登世界高峰的中华文化底蕴。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湄工作和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45位,其中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精英,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还为贵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浙江大学校长是谁?
答: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

听说在以前浙江大学是和西南联大一个等级的 对吗
答:历史上,国立中央大学排名亚洲第一,全国第一。国立浙江大学排名亚洲第三,全国第二。西南联合大学亚洲排名我记不清了,但是在全国排第三。国立武汉大学排全国第四,并称民国四大名校,四大名校的地位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所以说历史上国立浙江大学确实是和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那时候在竺可桢老...

为什么浙江大学排名第一
答: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

浙江大学在哪
答:1937年举校西迁,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由哪几所大学合并而成
答: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

浙江大学怎么样?
答: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

与浙江大学历史相关的诗歌有哪些?
答:浙江大学历史相关的诗歌有:劫数东南,烟尘暗,惊涛未歇。别之江,挥鞭西指,金瓯还缺。遵义湄潭秋寂寞,泰和建德星罗列。料当年,辗转极天涯,笳声咽。家国恨,长相接。峥嵘意,填书页。对桐油灯影,情怀激越。边徼经纶纳江海,乾坤开启悬日月。历沧桑,佳气蕴其间,同心。拂面柳头春,梅边物候新。

浙大西迁的三迁宜山
答:竺校长就经长沙赴广西,到各地考察,寻找合适的地点。8个月后,浙大再度西迁,经过40多天艰难跋涉,于1938年10月底到达广西宜山。尽管浙江大学在宜山只有十分短暂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日子,却让古城宜山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宜山昔为“蛮烟瘴雨”之乡。浙大以原工读学校为总办公室,以文庙、湖广会馆为...

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是一回事吗?
答: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

竺可桢的资料及简介
答:”9月,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途中为保护师生,竺可桢不顾个人安危,总是走在队伍最前列。西迁途中,竺可桢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沿途不忘造福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