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菜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礼记 中庸

这句话的出处是】此句出自于《礼记·中庸》。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亦曾引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句话的原文为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 预 ”。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1.预:事先有准备,预先。

2.凡事:无论什么事情。

3.跲: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屈词穷的意思。

4.困:困难,阻碍。

5.疚:后悔的意思。

6.穷:这里指穷途末路。


这句话的典故是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大多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还包涵了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它们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是说,做事要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不这样就要失败。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亦曾引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相关典故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韩信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

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

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认为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逼近,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