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社会自我”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宥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社会自我~

本视频为大家讲解什么是自己?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

社会自我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证明社会自我在青少年晚期变得非常突出,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大学生社会自我研究对促进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有时被标签为个人自我概念的独特认同外,也有自我的社会方面,这些方面是与其他人共有的。事实上,自我的定义取决于种族团体。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谁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是由集体认同所决定的,那就是社会自我。

扩展资料

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

1、一是导向激励功能。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

2、二是自我控制功能。一个人如果有了发展目标而不付之于行动,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个体要想将来有所建树,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并对自己偏离目标的情感和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

3、三是内省调节功能。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 (心理学词语)



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个人自我又称私我意识,是指我们觉察到的自我中不被别人所了解的方面,如我们的想法、情感、态度、愿望、梦想等,它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只有我们自己清楚,我们很少向他人提及,即使是要好的朋友也不例外。例如,我们写日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日记的内容往往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社会自我又称公我意识,它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外表觉察.换句话说,公我意识是指个体觉察到的别人所评价的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平时人们常说,大学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做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行为,指的就是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寂寞。

顺便普及一下其他项:

1、现实自我,又称“自我“,是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中有三个组成部分,而”自我“居于中间调停的位置,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一切对个体最有利、最安全为宜,故称”现实自我“;

2、镜中我,是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他人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情感等等;

3、理想自我,又称”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第三个部分,其从现实自我中分离出来,是代表着人格结构中追求理想、追求道德上完美的部分。由于其与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相对,所以常常发生冲突,而自我就负责协调两者,以维持心理平衡。



社会自我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社会自我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是指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自我不是单纯的随心所欲的自我,而是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自我啊,用社会自我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什么叫自我意识?它有哪些特点?
答:3、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4、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答: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总结:人类本能上都是自我的,并且是自利的。 图式 :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自我参照效应可以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

《社会心理学:社会思维》:社会中的自我
答:也就是说: 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2、自我概念:我是谁 自我概念指的是指导我们对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特殊加工的 自我图式 以及我们梦想或者害怕成为的 可能自我 。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我们的自我图式也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呢?除了基因外,社会经验...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中的自我-我是谁
答:“我们是怎么样子的”和“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可能自我)构成了自我概念,还有那些定义自我的特殊信念,这些就是我们的自我图式。图式就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版。自我图式可以帮助我们分类和提取经验。比如成为心理学学者是我的自我图式的一部分,那么我就会比较关注别人的心理。基因和社会经验都...

社会心理学著作《自我》笔记(前100页)
答:经验自我,即宾我分为三类: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即属于我的物质实体和我们对这些物质实体心理上的占有欲,包括躯体和躯体外的延伸自我:即心理上属于“我是谁”的所有人、地方和事物。 比如我的亲人、朋友、财产、我喜欢的风景、喜欢的城市等等,人们对于他们的已得到的物件的评价要高于未得...

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自尊与自我控制)
答: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二篇:自尊与自我控制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鼓励或安慰朋友的情况,那么你鼓励朋友的时候措辞是否恰当呢?这段话并不是告诉我们要去甩锅,而是告诉那些有些自卑的人,不要自责与放弃努力。 在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社会拒绝,社会拒绝会使我们降低我们的自尊,在此过程中我们...

社会心理学 自我 应该包含哪些涵义
答: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从基本解释来说是指: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既本我的意识能动性,通俗来说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其实自我就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概念
答:4.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对当前自我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是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观点,是个体建立起来关于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离决定了个体是否感到幸福和满足。因此,我们需要...

社会自我的主要表现是对自我心理特征的认识
答:(3)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4)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答:她给与我足够的时间,让我去尝试,让我去成长。 多注意开发自己的才能——就是要多学心理知识,多写心理文章,不是吗?自我效能的部分也很打动我。什么是自我效能呢?昨天女儿班级数学考试,她考了99分,有个钟表的单位没有写,被扣了1分。我就鼓励她说,“我知道你都会做,你能行,你是太粗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