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大典到60周年受阅部队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者&投稿:单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1949到2009,60年来的阅兵部队的变化?~

  着O七式礼服的三军仪仗队


  国庆50周年着87式新军服的国防大学方队


  开国大典头戴钢盔的摩托化步兵


  国庆35周年着85式军服的三军仪仗队

  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服装的变化,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的不断加强,同时也折射出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开国大典阅兵

  陆军戴钢盔海军着海魂服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因为全军没有统一的服装,按照阅兵指挥部的要求,受阅的陆军部队全部着黄绿色军装,头戴钢盔,帽徽为“八一”红五星,左胸前佩戴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长方形胸章。受阅的海军方队,干部戴白色大檐帽,扎白色腰带;战士戴白色水兵帽,脑后飘动着两条黑色缎带,身着蓝白相间的海魂服。空军飞行员身着飞行服驾机受阅。受阅的女兵则穿着黄色的连衣裙。

  国庆1周年阅兵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和标准

  1950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实行统一的新军服方案,简称50式军服。10月1日,陆海空三军部队着50式军服受阅。受阅陆军着黄绿色服装,空军着上黄绿下藏蓝色服装,海军着白色服装。陆海空三军佩戴统一制式的帽徽和胸章,整齐划一,面貌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有了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国庆6周年阅兵

  55式军服实行军衔制后的新军服

  1955年9月27日,人民解放军举行授衔典礼后实行军衔制,开始穿着55式新军服。10月1日国庆阅兵,受阅官兵全部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接受检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新面貌。佩戴元帅、大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们在天安门上检阅部队后,穿着新式军服兴致勃勃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人民解放军授衔和着新式军服,标志着我军正规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结束了共和国“有军无将”的历史。

  国庆35周年阅兵

  85式军服“一颗星”领章代替“红旗挂两边”

  1965年取消军衔后,人民解放军摘下了佩戴将近10年的55式帽徽、领章和肩章,开始穿着65式军服。全军官兵一律佩戴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称之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取消大檐帽和女军人无檐帽,全军男女军人均戴解放帽;陆军军服和空军上衣由棕绿色改为草绿色,海军干部战士军服颜色一律改为灰色。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我军体制单一、样式呆板、面料落后的服装势在必行。中央军委于1984年1月批准军服改革方案,计划在1985年装备部队,因此定名为85式军服。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受阅陆海空三军部队全部换上85式新军服:陆军方队的军官全部着棕绿色毛料军服,海军方队军官着上身白色下身藏蓝色军服,空军方队军官着上身棕绿色下身深蓝色军服。大檐帽代替了解放帽,以“八一”军徽为主体的圆形帽徽代替了红五角星帽徽,一双“红底黄边一颗星”的领章代替了“革命红旗挂两边”。

  国庆50周年阅兵

  87式军服实现军服装备配套化

  1999年国庆阅兵,是1988年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后的第一次阅兵。为提高军服水平,中央军委在1984年批准装备85式服装的同时,就决定我军服装逐步实行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化。经过研究论证,1987年8月正式定型并投产,称87系列服装。1988年10月1日,87式军服正式装备全军部队。87式军服完善了我军军服系列,实现了军服装备配套化、品种和号型系列化。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受阅的陆海空三军官兵全部着87式毛料新军服,佩戴金光闪闪的肩章和军衔符号,头戴镶有新式帽徽的大檐帽,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的崭新风貌。

  受阅部队还第一次穿上新式丛林迷彩服、海洋迷彩服、蓝天迷彩服,以及色彩鲜丽的男女民兵服装。这次阅兵,展现出新式军服的庄重威武,又有新式迷彩服的五彩斑斓的风采,是新中国13次阅兵中最漂亮的一次。

  国庆60周年阅兵

  07式军服“中国特色”加“国际元素”

  07式军服由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构成,在充满“中国特色”的同时,细节处多有“国际元素”。这套军服是2007年开始更换的,是解放军军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体现出中国军队威武庄重、阳刚俊美。作为中国军队重要的传统标识,国旗、军旗、军徽、长城、天安门、齿轮、麦穗等设计元素充分运用到了07式军服的标志服饰中。而首次出现在军官胸前的级别资历章,堪称07式军服的一大亮点。色条和五星的模块组合,共同体现出军官的服役年龄和级别。这种在军服上表达军人基本信息的方式是国际通行做法。

  今年国庆阅兵,是07式新军服的全景展示,必将展现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良好形象,向全世界奉献一场最精彩、最具有特色的阅兵盛典。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建国60年来,交通运输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观。街道不拥挤了,变得有秩序了。6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6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我市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长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观虽有改善,但仍需推广。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城市马路不仅仅是人和物位置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检验场。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交通知识的教育,每个人也严格按照交规出行。
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较其他国家做得还远远不够。每天,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车辆比比皆是。例如,非机动车遇红灯时越线、在车道上逆行、违法载人载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护栏、乱穿机动车道等。有的时候我过马路,经常会看见红灯时行人无视信号灯闯红灯,或者绿灯时汽车利用交叉路口时间差不顾过马路的行人加速冲过去等情况。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通信号的路口还好一些,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乱的景象,车水马龙,互不相让。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车辆依法行车,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执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这两部分同时“展现”在马路上,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服装的变化,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准的不断加强,同时也折射出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开国大典阅兵 陆军戴钢盔 海军着海魂服

据北京日报报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因为全军没有统一的服装,按照阅兵指挥部的要求,受阅的陆军部队全部着黄绿色军装,头戴钢盔,帽徽为“八一”红五星,左胸前佩戴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长方形胸章。受阅的海军方队,干部戴白色大檐帽,扎白色腰带;战士戴白色水兵帽,脑后飘动着两条黑色缎带,身着蓝白相间的海魂服。空军飞行员身着飞行服驾机受阅。受阅的女兵则穿着黄色的连衣裙。

国庆1周年阅兵 50式军服 首次统一军服制式和标准

1950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全军实行统一的新军服方案,简称50式军服。10月1日,陆海空三军部队着50式军服受阅。受阅陆军着黄绿色服装,空军着上黄绿下藏蓝色服装,海军着白色服装。陆海空三军佩戴统一制式的帽徽和胸章,整齐划一,面貌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有了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国庆6周年阅兵 55式军服 实行军衔制后的新军服

1955年9月27日,人民解放军举行授衔典礼后实行军衔制,开始穿着55式新军服。10月1日国庆阅兵,受阅官兵全部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接受检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新面貌。佩戴元帅、大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们在天安门上检阅部队后,穿着新式军服兴致勃勃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人民解放军授衔和着新式军服,标志着我军正规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结束了共和国“有军无将 ”的历史。

国庆35周年阅兵 85式军服 “一颗星”领章代替“红旗挂两边”

1965年取消军衔后,人民解放军摘下了佩戴将近10年的55式帽徽、领章和肩章,开始穿着65式军服。全军官兵一律佩戴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称之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取消大檐帽和女军人无檐帽,全军男女军人均戴解放帽;陆军军服和空军上衣由棕绿色改为草绿色,海军干部战士军服颜色一律改为灰色。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我军体制单一、样式呆板、布料落后的服装势在必行。中央军委于1984年1月批准军服改革方案,计划在1985年装备部队,因此定名为85式军服。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受阅陆海空三军部队全部换上85式新军服:陆军方队的军官全部着棕绿色毛料军服,海军方队军官着上身白色下身藏蓝色军服,空军方队军官着上身棕绿色下身深蓝色军服。大檐帽代替了解放帽,以“八一”军徽为主体的圆形帽徽代替了红五角星帽徽,一双“红底黄边一颗星”的领章代替了“革命红旗挂两边”。

国庆50周年阅兵 87式军服 实现军服装备配套化

1999年国庆阅兵,是1988年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后的第一次阅兵。为提高军服水准,中央军委在1984年批准装备85式服装的同时,就决定我军服装逐步实行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化。经过研究论证,1987年8月正式定型并投产,称87系列服装。1988年10月1日,87式军服正式装备全军部队。87式军服完善了我军军服系列,实现了军服装备配套化、品种和号型系列化。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受阅的陆海空三军官兵全部着87式毛料新军服,佩戴金光闪闪的肩章和军衔符号,头戴镶有新式帽徽的大檐帽,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的崭新风貌。

受阅部队还第一次穿上新式丛林迷彩服、海洋迷彩服、蓝天迷彩服,以及色彩鲜丽的男女民兵服装。这次阅兵,展现出新式军服的庄重威武,又有新式迷彩服的五彩斑斓的风采,是新中国13次阅兵中最漂亮的一次。

国庆60周年阅兵 07式军服 “中国特色”加“国际元素”

07式军服由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构成,在充满“中国特色”的同时,细节处多有“国际元素”。这套军服是2007年开始更换的,是解放军军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体现出中国军队威武庄重、阳刚俊美。

作为中国军队重要的传统标识,国旗、军旗、军徽、长城、天安门、齿轮、麦穗等设计元素充分运用到了07式军服的标志服饰中。而首次出现在军官胸前的级别资历章,堪称07式军服的一大亮点。色条和五星的模组组合,共同体现出军官的服役年龄和级别。这种在军服上表达军人基本信息的方式是国际通行做法。

今年国庆阅兵,是07式新军服的全景展示,必将展现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良好形象,向全世界奉献一场最精彩、最具有特色的阅兵盛典。

首先是07式军服增加了军龄牌,迷彩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才用了沙漠、城市、丛林、野战,等新式迷彩图案;二是,整体防护性伪装性加以提高了!和现在世界各国流行趋势持平!散热性,防护性等均有了交大的改善,更具人性话了。于以往的绿色迷彩服不同,新式迷彩服更加好看,舒适,各个条件下作战服装不同,适合于现在战争下的各个条件,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隐蔽性!

首先是07式军服增加了军龄牌,迷彩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才用了沙漠、城市、丛林、野战,等新式迷彩图案;二是,整体防护性伪装性加以提高了!和现在世界各国流行趋势持平!散热性,防护性等均有了交大的改善,更具人性话了。于以往的绿色迷彩服不同,新式迷彩服更加好看,舒适,各个条件下作战服装不同,适合于现在战争下的各个条件,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隐蔽性!你可以到铁血军事网上查看细节

服饰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华丽
然后就是 直接体现“军队朴素的年代已经过去”

1949开国大典大阅兵,受阅部队前导部队是?
答:人民军队。9.3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这是对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的纪念;这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意志的彰显;这是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的宣示!“牢记历史、...

开国大典有多少个人?我上课要用
答:担负着为开国大典和政协会议演奏重任的军乐团,被人们称为“礼乐之神”。 阅兵指挥部指示:将华北人民文工团的管乐队以及受阅部队军师两级的军乐队合并,组建成联合军乐队,于是,一支200多人的联合军乐队诞生了,由罗浪担任总指挥。 1937年从马来西亚回国的罗浪,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学生。1939年,他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

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成就-急!!!
答: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不可能出现陆军,空军,还是海军还是第二炮兵 给我个能直接收看49年大阅兵的视频网址,谢谢 1954大阅兵:彭德怀元帅检阅部队 195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以华北军区为主组成首都国庆阅兵指挥部,统一领导地面受阅部队训练;由军委空军司令部组织空军阅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进行过几次国庆阅兵?
答:13次 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六千四百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十七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一九五零年第二次国庆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阅兵阅了多少次?
答: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国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第14次国庆大阅兵。 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六千四百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十七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 一九...

中国每多少年举行一次阅兵仪式?分别举行了多少届了?
答:中国在1949年到1959年期间1年举行一次阅兵,1960年到1984年的24年期间未举行国庆阅兵。1984年恢复国庆阅兵,1999年、2009年各举行了一次国庆阅兵。2015年举行了一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举行了朱日和阅兵。1949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共举行了16次阅兵,其中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1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60周年国庆阅兵简介
答:参阅部队既有红军时期创建的老部队,也有组建不久的新兵种;既有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英雄团队,也有站在军事变革潮头的典型部队;既有参加过历次国庆首都阅兵的老资格,也有在阅兵场上首次亮相的新面孔。受阅展示装备都是从全军各部队精选的国产新型装备,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达到崭新水平,有的...

1949―2012年进行了几次开国大典?
答: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4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的5次大阅兵。分别是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84、1999年、2009年

国庆阅兵全过程资料
答:阅兵式是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的仪式。分列式是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检阅的仪式。早在公元前,中国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次举行盛大的阅兵,接受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 99国庆阅兵阅兵式 yuèbīngshì[parade] 部队按规定的队形和...

迎国庆60周年资料
答:阅兵遵循的主要原则是:重点展示中国特色武装力量体系建设成果,以军队力量为主,以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为主。 国庆60周年胡锦涛主席检阅部队国庆60周年阅兵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由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8000余名官兵组成的受阅方阵。10时09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