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作者&投稿:谏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慈禧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我们单说慈禧能够垂帘听政能够成功最初的原因吧:咸丰皇帝死后给了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了两枚印证分别是同道堂』、『御赏』两玺原是咸丰皇帝所用的闲章。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咸丰死后慈禧和咸丰的弟弟奕�6�0等大臣的关系比较好,他们也给了慈禧强有力的支持。 等到同治皇帝死后,光绪即位,慈禧和慈安对同治朝垂帘听政已经成了习惯,年仅四岁的光绪即位,对朝政一无所知,所以慈禧和慈安也就能够再度顺利的垂帘听政,等到慈安死后,后宫之中没有人与她争权,一向野心勃勃的她已经喜欢了握权专政,再加上朝中以奕�6�0为首的顽固派大臣已经习惯了慈溪的掌权,所以光绪只能是有劲使不上啊。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发动宫廷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关于慈禧等人发动政变成功地原因,大多数观点基本归结为:肃顺等人麻痹大意;慈禧、奕的联合得到了外国势力的全部支持;取得了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的武力支持;利用朝野上下对肃顺集团的不满,控制了京师内外的舆论等等。
1861年8月22日子初三刻,咸丰皇帝神智较前清醒,实际上是回光返照。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人请咸丰以朱笔遗照。咸丰“谕以不能执笔,著写来述旨”。随后,咸丰帝崩逝。

当日颁布的遗诏有两份,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尽心辅弼再存,赞襄一切政务。同时规定,“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是日后下达诏谕的凭信。这两枚印章,“御赏”为母后(慈安太后)用,“同道堂”为载淳用。
由此一来,新帝登基之后的中枢行政命令的发布是这样的:赞襄政务王大臣拟旨后,需要皇太后、皇帝二人用印后,才能形成一道有合法的有效力的旨意。
从咸丰的遗诏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属于宗室远支,在皇权鼎盛的清代,是完全不可能取代小皇帝的地位的,咸丰之所以选择他们,而没有选择恭亲王,一则是对恭亲王不怎么放心,二则是这八人始终是远支宗亲,终为人臣奴才,其职责仅是辅弼赞襄小皇帝执政,必须时刻遵守“君臣大义”的道德规范。
他们八人的权力始终源自君权,虽然拥有拟旨,也就是对政务的建议处置权,但却没有最后的决定权,这种权力对于八人而言,其实是十分微妙的,他们的地位依然需要服从传统的“君臣关系”,而非前朝能够独揽朝政的“顾命大臣”。

其二,只有小皇帝和慈安太后才是皇权、皇统的真正代表和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慈安和皇帝铃印的规定,是咸丰对赞襄政务王大臣可能专擅弄权的防范措施。
最后,这个遗诏是有漏洞的。小皇帝才6岁,是不可能用印来体现皇权意志的,按道理来说,“同道堂”的印完全可以让慈安太后管理和使用,无论从道德和法理上都是说得过去的。所以,咸丰死后,慈安太后才是当时真正的帝国第一人。至于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是无权过问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更加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
但慈安本人政治水平并不高,性格也不强势,由此一来就造成了慈禧以小皇帝生母的身份代子保存,铃印“同道堂”印章的权力。
这一点是慈禧能够发动辛酉政变成功最为核心的原因。按照咸丰遗照,慈禧其实是边缘人物,虽然小皇帝继位后能够尊为太后,但就法理而言,她并不具备任何参政的可能。倘若说,慈安是一个政治头脑清醒的人物,那么自然不会让慈禧“保管”同道堂印信,从而让其有染指皇权的可能,但遗憾的是,慈安是个老好人,政治上并不成熟,所以让慈禧得到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咸丰的“后事”安排,看起来是在调适权力平衡,既防范兄弟恭亲王,也怕后宫过度干政,同时也防备了赞襄事务的八大臣擅权。但这种看起平衡的权力分配,实际上必然会造成权力的争夺。
首先是慈禧替皇帝“保管”同道堂印信,自然而然成为了皇权代表人之一,从维护皇权角度出发也好,或自身权力欲望的渴求,都势必跟肃顺等八人产生冲突。双方之间的较量,从慈禧开始给自己上尊号,干预朝政,乃至最后想要垂帘听政,一系列的较量之下,看起来慈禧的权力运用始终受到肃顺等人的掣肘,甚至演变到后来的八人声称“系赞襄皇上,不能听命太后”直接正面冲突中,慈禧处于劣势。
但实际上,在皇权思想鼎盛的清代,肃顺等人与慈禧围绕太后是否临朝听政问题的较量,更深层次的是以肃顺等人为代表的臣权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皇权的较量。肃顺等人短暂的“胜利”中酝酿着危机与大祸,为慈禧以后治罪肃顺等人提供了口实。
当时在热河化名守黑道人的军机章京就曾明确指出:如肃顺等人并不过分强求,慈禧未将董元醇的奏折及肃顺等人所拟谕旨发下,而是“将此折淹了,诸君“肃顺等人”之祸尚浅”。“搁车之后,(慈禧)不得已而发下,何以善其后耶!......吾谓诸君之祸,肇于搁车矣。”
这段议论发生于“辛酉政变”之前,乃是事前的前瞻语言。而这名军机章京当时骂肃顺等人“混蛋”。“混蛋”是讥责肃顺等人不识时务,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与皇权对抗,在政治方面未免过于幼稚与无知了。

事实上,肃顺等人前期之所以能够在这场“较量”之中和慈禧打成平手,很大程度是因为一来其在热河的强大影响以及部分清廷官员暂时认可了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而等到清廷回銮北京,广大官僚士大夫必定会全力维护皇权的常态秩序。因为在皇权社会之下,只有皇权的稳定,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才能够得以保证,如果让肃顺等权臣上位,架空君权,那么其他王公大臣的根本利益必定受到严重的侵害。这也是为什么慈禧“辛酉政变”能够成功地原因。
说到底,肃顺等人只是咸丰从远支宗亲里面选拔出来没有什么根基的“顾命大臣”。他们在帝国中枢并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可以仰仗,在军队里也没有广泛的实力派支持,风光的“顾命大臣”的背后,实际上是潜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毕竟,他们的根基实在太浅薄了,完全依赖于咸丰遗诏的法律效力。而一旦与皇权产生冲突时,其他的官僚们必然求之不得把这几个搬倒,在新主子面前攫取更多的利益。
须知,有清一代,皇权的高度集中下,根本不可能产生什么权臣,强如和珅那样兼任三部尚书,执掌京畿兵力,有着庞大“贪官利益共同体”的人,最后还不是被嘉庆轻易就搞掉了,更何况是毫无根基,也没有什么经营的肃顺八人。这就是制度的惯性,制度之下,实际上都是利益的较量,稳固的皇权更有利于当前既得利益者们的权力保证。

【慈禧的夺权之路——假愤青,真谋利】
很多人认为,咸丰去世后慈禧就掌权了,实则不然。论地位,东太后慈安很明显不比她低,东西之间的尊卑还是很明确的。论权利,恭亲王奕䜣总领朝政,管着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更不用提后面还有个准备亲政的同治皇帝。西太后一个外姓女人想执政,早着呢。
但偏偏同治凉了, 慈安也凉了,只剩下个奕䜣。恰逢中法战争,清军在前线节节败退(冯子材镇三万人被两千法军暴揍,都能报个大捷,你说前线要输到什么样子?),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一看打不过,想要和谈。慈禧就借着这个由头,把奕䜣等人全部罢免了。
想要和谈,弱了大清的名头,一看就是跪久了不爱国。我堂堂大清,怎么能怂呢?就这样,愤青慈禧掌权了。
没想到吧,不但祸祸了大清二十年,还跪得更直了。好像全世界的反对派,都是一个样。

咸丰死后,由太后、皇帝、八大顾命大臣联合执政,但是八大顾命大臣联合起来准备控制好朝政局面,慈禧担心自己的安危,暗中命人联合恭亲王。

咸丰死后,由太后、皇帝、八大顾命大臣联合执政,但是八大顾命大臣联合起来准备控制好朝政局面,慈禧担心自己的安危,暗中命人联合恭亲王。从热河一回宫就剥夺了八大臣的权利,为首的全部处死,剩下的全部流放、夺去官职关进监牢。然后实现太后跟皇帝联合执政,皇帝年幼,政务全部落入太后手里,后来慈禧担心恭亲王权利过大,找了个理由,把恭亲王的官职也给罢免了,从此慈禧的地位到达了顶峰

首先在圆明园以一首家乡小调为契机,博得咸丰帝的宠幸,继而在后宫站稳脚跟。接着八国联军入侵,咸丰帝病死热河离宫,慈禧升至西太后,东宫软弱,便联合奕亲王杀了八位顾命大臣,依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从此窃得清朝军政大权。

辛酉政变!百度一下,资料多的很,就不复制了

清朝有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慈禧是怎么突破这条祖训,独揽朝政的?
答: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可以说在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的权力是最大的一个,是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和慈禧比肩的女性就只有吕雉和武则天,她们都有许多的相似点,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们的手段都是比较狠辣的,她们是女性中的三大王者。慈禧太后在晚清的时候权力为什么...

慈禧掌握清政府政权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答: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清朝有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慈禧是怎么突破这条祖训,独揽朝政的呢?
答:而慈禧的权力,明显是不符合历史上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的。为何她会一步步独大至此?其实从一开始咸丰就想尽量控制她一人专权,为此他死前留下遗照,让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共同辅佐皇子。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慈禧是个权势欲望很重的人,和亲王联合,把顾命八大臣斗倒,使两宫太后握得最高权利。然后...

慈禧掌控清朝朝政近50年,她是如何做到的?
答:两宫垂帘权印监督八大臣之行亊。慈安不揽政事。天赐良机·激起慈禧独揽清庭政权的欲望和野心。慈袴为达独权之目的,联合恭亲王,利用其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政变,一举彻除八大臣之隐患,将朝庭大权专揽一身。慈禧聪明智慧,善耍手腕,过河拆桥。击败八大辅臣·既而安后暴毙(有说为禧害),...

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如何稳操大清权柄长达47年?
答: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D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

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答: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文 | 时光的河,简书作者 明清君主,鉴于历朝历代外戚专权,对于后宫干政异常敏感。朱元璋更是立下死命令,后宫里谁要是干涉朝政,格杀勿论。清初君主也是明白人,严禁女人对政治说三道四。即使像孝庄皇太后,也不过是暗中为孙子康熙使劲而已,不能亲自走向前台。但是,咸丰...

年轻的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答:清朝在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后,建立了一套极其严密的防止外戚、女性和太监干政的制度。然而,慈禧太后最后能够脱颖而出,掌管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堪称一个奇迹。慈禧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咸丰皇帝临终的一份看似缜密却漏洞百出的遗诏给惹的祸。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咸丰皇帝以...

慈禧一共控权了48年,为何没有大臣把她踢下来?
答:咸丰帝驾崩后,26岁的慈禧为了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清王朝统治权,打败了咸丰帝死前委任的八位顾命大臣。但是清王朝并不像唐朝那么开明,所以想要当皇帝还不可能,所以就曲线救国,以皇帝年幼为由垂帘听政,架空了皇帝,成为了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但是清王朝也有...

慈禧是如何一步一步把持朝政的?
答:慈禧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的把持朝政,第1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那么慈禧也是搞不定后宫,更加搞不定那些顾名大臣的。第2个原因就是因为慈禧的运气其实也是非常的不错,我个人觉得运气最起码要占到40%左右。其实慈禧是清朝末代的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不过大部分人对...

慈禧太后为何有这么大的权利?是怎么走到权利滔天位置的?
答: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慈禧拥有强硬的政治手段,而在朝政处理上慈禧也是快准狠,她先后重用了曾国藩、左宗棠等大臣,镇压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的危机解除,政权得到了稳固。虽然同治帝一再表示想要亲政,但慈禧仍然紧紧抓着不放权。后来同治帝因为出天花而去世,年幼的光绪继承皇位,这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