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带美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友到进行冷战的对抗?

作者&投稿:钟离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 (美国与苏联为主的政治、经济、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1]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1]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冷战结束后再加上经历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 中文名

  • 冷战

  • 外文名

  • Cold War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 始终时间

  • 1947年3月12日至1991年12月25日

  • 开始标志

  • 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开始

  • 结束标志

  •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 双方阵营

  • 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

  • 对峙历时

  • 44年(16359天)

  • 主要国家

  • 美国、苏联、西欧、东欧

  • 军事组织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 重大事件

  • 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 最终结局

  • 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解体

  • 主要战场

  • 欧洲、亚洲

  • 第一阶段

  • 美国攻势,苏联防守

  • 第二阶段

  • 苏联攻势,美国防守

  • 第三阶段

  • 美国强势出击,苏联重创崩溃

  • 世界格局演变

  • 冷战时两极格局,冷战后一超多强

  • 体    系

  • 雅尔塔体系

  • 目录

  • 1 背景

  • 2 经过

  • ▪ 开始

  • ▪ 高峰

  • ▪ 缓和

  • ▪ 和解

  • ▪ 结束

  • ▪ 归纳

  • 3 影响

  • 4 新冷战

  • 背景

    编辑

    主词条:五国和约

    二战后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6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2]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

    温斯顿·丘吉尔、哈利·杜鲁门以及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1945年

    经济以及军事原则。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针对西方在1948年制裁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2] 

    在处理战败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2] 

    经过

    编辑

    开始

    主词条: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铁幕演说

    二战后,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其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镇压两国的共产党。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

    马歇尔计划(4张)

    “杜鲁门主义”由此便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2] 

    反共产主义的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较公正的观点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包括推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3] 

    铁幕演说(3张)

    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开始的标准。 [3]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随后的9月里,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又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报告主张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并联合一切反苏力量。这些国家均可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些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之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3] 

    苏联回击

    针对美国的政策,斯大林采取了相应对策。其基本指导思想: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阵地;在理论上明确“两个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概念;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基于这些考虑,斯大林确立了他的积极防御方针。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优先和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加强国防力量。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素质。苏联在战后组织大规模复原,更新武器装备,改组作战指挥系统,使整个军队装备和素质大大提高。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二战后苏联不仅在东欧地区建立“安全带”,并在远东也得到了一些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苏奉行“一边倒”政策,更加强了它东部的纵深防御,为了恢复东欧国家的经济和监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制订了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莫洛托夫计划来援助东欧经济。

    从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关系仍处在冷战的发展时期,但是双方的政策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优势在美国。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缓和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2] 

    德国分裂

    1948年2—6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1948年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这是正式分治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苏联随即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由此形成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美国为此一方面架起空中桥梁为西柏林空运物资;另一方面对苏联进行威慑加紧控制德国,于1949年4月成立北约。危机持续近1年,1949年5月达成协议,双方取消了一切封锁,这一危机使大柏林分为为东西柏林(各有自己的行政系统)。 [2] 

    德国分裂(5张)

    柏林危机结束后,美国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8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时,苏占区也积极筹建东德国家。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至此,德国正式分为两个国家。不久,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民主德国加入华沙条约组织,东西欧之间的分裂也于此最后完成。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 [2]  29

    美苏联谋求霸权

    美国从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对苏政策:首先,对东欧由原来的“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其次,艾森豪威尔鉴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失败、苏联插手这个地区填补“真空”,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第三,军事上用“大规模报复战略”取代“军事遏制战略”,奉行“战争边缘”政策,在东亚签订一系列军事条约,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对印度支那的军事干涉。 [2] 

    漫画: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4张)

    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掌权开始,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美积极防御方针,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政策。1956年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提出了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在第三世界进行“和平渗透”的“三和”政策。其目标是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加紧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与美国争夺战略空间。 [2]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会谈,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2] 

    在肯尼迪时期,美国对苏政策又有了一些新变化:1961年肯尼迪政府提出“和平战略”,力图在实力地位基础上,利用战争与和平两手,把对抗与缓和结合起来,确保美国在争霸中的主动地位;其次,用“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提出要打四种战争、两个半战争的战略。 [2] 

军事斗争)



你所说的“怎么看待”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西方阵营与东方阵营从盟友到对手的结果是由于“主义”的不同而必然发生的。这种两者对立的局面从二战前就存在着,当初英法为何“祸水东引”?就是想借法西斯德国的手来解决共产主义这个“幽灵”以及“实体”(苏联)的存在。战后,苏联急剧扩张东方阵营的势力范围,其军力也达到了可怕的程度,这不能不引起西方国家(阵营)抱团取暖的一致行动。而共产主义势力影响到的国家中,也不能不遵从老大哥苏联的意志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如此,双方都是实力不凡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又各自都把对方当成敌方,怎么不走向全面对抗呢!光“冷战”而不发生“热战”,其实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朝鲜战争和古巴危机,着实考验了一把两大阵营对“热战”的态度,事实证明哪个阵营都不愿意挑起全面对抗的热战,于是“冷战”的基本战略被确定了下来,全世界格局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据此进行了大洗牌和大定局,以至求得了动态平衡,一直维持到社会主义阵营全面瓦解,苏联解体。

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敌视,势必会造成对抗,只是二战时有了共同的敌人,为了首先解决德国才暂时“组队”的,但这种暂时的结盟并不能解决双方先天的矛盾。

今天合纵,明天连横。结盟与背盟都是常见的事。
更合况,俄国天生与其它国家敌对,因为制度特殊:政府可以轻易拿走属于私人财产。

很简单,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地球就那么大,你强我就弱,你弱我就强了呗,想变强不光要自强,还要把别人都搞弱,仅此而已。

第三世界兴起的原因与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三世界兴起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当长的时间内,轴心三国兵锋所指,战果辉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陷入了苦战,为了调动更多的资源作战,同盟国主要国家放松了对亚非拉国家的控制,承认殖民地国家独立与自由的权利。2,连续两次的世界大战,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于是,联合国出现了,虽然...

二战的影响和意义
答: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5、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是怎样变化的?
答: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

第二次中东战争对英美关系造成的影响
答: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苏关系 湖南邵阳师专政史系 曾维君德国法西斯入侵英国盟国波兰,又挑起苏德战争,促使英、苏先后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来,开始了英苏两国在二战期间的新关系。由于休戚相关的利益,出现了两国关系史上短暂的“蜜月”,其特点是:既合作又斗争,在合作中有斗争;既协调统一,又矛盾分歧,在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

你如何看待二战给世界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有什么影响?
答: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

美苏争锋时期,美国和苏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有好有坏。当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应该世界和平,大家安居乐业的情况,但是又被这些政治家所看见了所谓的机会,于是又开始搞得大家民不聊生,不过最后虽然结束了,但是也并非全是坏事,也有好的影响。冷战开始,导致世界上出现了两极格局。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课本上都会有...

二战日本投降后美苏瓜分朝鲜
答:三八线的划定,对于美苏双方来说,从一开始便有其深远的政治考虑,虽然表面上问题是从军事角度提出来的;三八线的划分,埋下了朝鲜民族长期分裂的种子,而且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两国之间已出现分庭抗礼的趋势,这颗苦种是必定要发芽的;三八线的划定为美苏两国在远东和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基础,三八线成为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赢家是苏联还是美国?
答:最大的赢家是美国。胜利的果子基本都让美苏给摘了,主要是美国。今天美国军事基地和驻军遍布全球都是二战的结果。苏联那个时代年轻的男丁所剩无几了,现在也是男少女多,几十年了还不行。意思是说二战使苏联发达了美国倒退了呗,事实上美国根本没有倒退,通过战争美国更加强大,只要战火没有波及美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