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发明让人震叹,其中是有三个都发明在宋朝吗?

作者&投稿:宗圣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历史简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因国君姓赵,又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刘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宋时北方政权契丹和西夏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宋统一各藩镇后,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再兴干戈。建国之初,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将军权归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一方面宋朝少有廷臣豪强乱政,经济、科技发达,文化极为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西夏、契丹用兵屡遭挫败[注 9]。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
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据研究,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详见宋朝科技),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250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大有人在。与宋以前的朝代不同,赵宋是通过军事政变而非武力攻夺建立的。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原任后周一朝殿前都点检(即禁军统领),由于战功卓著,受后周世宗信任,成为其左膀右臂。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崩,年仅7岁的恭帝继位,赵匡胤有了代立之心。显德七年(960年)春节之际,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南下的假情报,时后周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出城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驻扎,当天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将卒加黄袍于身(黄袍加身),高呼“万岁”,被拥为天子,时年33岁,是为宋太祖。后周廷臣得知时城内空虚,只得承认现实。后周恭帝被迫逊位[参 7]。赵匡胤曾为归德节度使,驻于宋州,春秋时期宋州为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
建隆元年,赵匡胤平定南北李筠、李重进二人的叛军。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开宝二年(969年)十月,他听从赵普的意见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等和地方武将的军事指挥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改以文官带军,并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两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然而,这项国策也导致地方军事资源减少,使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政权稳固后,赵匡胤着手扫除五代残余割据,一统天下。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战略顺序,先取经济富庶的南方六国以巩固国力,再掉头北伐契丹附庸北汉。他先行假虞灭虢之计,攻灭荆南和湖南割据政权,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赵匡胤一心希望恢复唐时北方领土,设立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以期日后从辽人手中赎回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他再度北伐,却于当年十月十九日突然去世,留下千古谜团,统一大业暂告停止。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太宗稳固皇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其后,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吴越钱氏相机归降。太宗遣大将潘美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安史之乱后近二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参 10]。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未果。七年后的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次年正月,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太宗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太宗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太宗亲自题写的。
太宗即位之事甚为蹊跷,是为“烛影斧声”之事,为确保政权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其弟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然而,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元佐因为同情廷美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参 12]。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时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始步入安稳守成时期。
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雍熙北伐后,辽国就经常在宋辽交界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参 14]。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历代观点以批评者为主,认为真宗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目的并未达到,且军事胜利者却要年年向战败者赎巨款买和平,甚为屈辱。肯定者认为,击退南侵本身已是胜利,宋时经济发达合约负担并非巨大,难以说成城下之盟。
寇准渐渐失宠,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佞臣王钦若。王钦若长于逢迎,深知真宗希望天下呈现一派祥和的气象,于是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于各地制造“祥瑞”之象,极力鼓吹真宗封禅,深得真宗之意。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年内先后三次封禅,严重损耗民力[参 16]。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真宗偶尔一次临幸刘氏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就是后来的仁宗。而后,刘氏与另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刘太后十一年的垂帘听政时代[参 17]。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宋夏战争主要经历五个时期,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宋军的失利使辽国趁机施压,导致重熙增币的发生[参 19]。宋夏战争不利后,仁宗罢免宰相吕夷简,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边疆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仁宗死后,英宗赵曙即位。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以后英宗始才亲政。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爆发濮议,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英宗生父名分的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一派认为该称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皇考,才平息这场争论。总体来说,英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便是英宗发起的。
英宗死后,其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初制订的制度已产生诸多流弊,民生出现倒退,北方辽与西夏又虎视眈眈。因此,神宗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任其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弹。加之天灾不断,神宗实行新法的决心有所动摇[参 22]。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官员郑侠向神宗呈上流民图一幅,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受到极大震撼。次日,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新法。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后被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首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复职回京,但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罢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后人对熙宁新法的看法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的是,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预期。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平民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立意求新,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十余项改革措施于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欲速不达的困境[参 24]。且新法实施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偏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品性饱受争议之人,以致被视作小人。对于历史上这次改革,黄仁宇曾评论道:“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改制后国力渐强,神宗将重点转移到外患上,决心一举消灭西夏,以绝外患。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取得大捷,大大鼓舞神宗的信心。9年后的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征西夏,不想遭遇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短暂地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其中不少沿用到南宋时期[参 26]。神宗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注 12]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祐党争。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持续。
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弟弟赵佶[注 13]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赵佶生活奢侈迷醉,喜逛青楼,听信道士之言大兴土木,在开封东北角修万岁山,后名为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芙蓉池、慈溪等胜地,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在两浙路苏杭地区设立应奉局与造作局,专在南方搜集奇花异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酿成民变[参 28]。重和元年(1118年),黄河泛滥,河北、京东四路遭受水灾,流民失所、无可谋生,淮南宋江发动民变,起义军一度占居京东、淮南、河北数县。两年后的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等三十六名起义首领接受朝廷招安,起义结束。同年十月初九(11月1日),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北)举义,各地农民闻风响应,不久发展至万人。三个月内,义军占领两浙六州五十余县城。次年正月,徽宗派童贯南下征讨,屡败义军,终于七月生擒方腊。
徽宗寡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廷臣,时称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当政次日,就下达禁止元祐法的诏书,即谓元祐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辽“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给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海上之盟。然而宋军被金军打得大败,金兵乘胜掠去燕京人口返北,并克扣营、平、滦三州。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大惊失色,后依李纲建议传位其子钦宗赵桓。钦宗在啼哭中登上皇位,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保卫东京。李纲暂时抵挡金军。 金军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次南下,兵分二路直取开封。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因为郭京作祟,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与诸将破城,俘宋徽宗、钦宗二帝。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掳妃嫔公主贵戚及宗妇、族妇、歌女等数千人到金国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注 14],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史称靖康之变[注 15]。被掳走的女眷或被金兵轮流蹂躏致死,或被打入洗衣院(金国官妓院)终身为妓,或被金人霸占为妾。金人在五国城侮辱徽钦二帝,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最后二人皆客死异乡。金朝攻灭北宋后,又扶持张邦昌、刘豫,建立“大楚”和“大齐”两个傀儡政权。

南宋历史
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得以幸免。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赵构一路南行,过淮河渡长江,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为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今杭州市)作为“行在”,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撤兵北返。在北撤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截断退路,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兵十万之众,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者当推岳飞。通过北伐,南宋夺回金扶植的伪齐政权土地。宋高宗赵构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始终相左。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度南侵,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南攻不利,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为岳飞败。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兀术出逃开封,北方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以至于金人南望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在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参 34]。宋割让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注 16]。《绍兴和议》实现,宋高宗生父徽宗的灵柩和生母韦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高宗之意甚合。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注 18],当时尚与高宗相左[注 19],一年后被高宗罢免。罢相后的秦桧韬光养晦,侍机而动。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复任秦桧为右丞相。秦桧上台后,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采取默许。秦桧后来权势巨大,引起高宗警觉。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的孙儿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策划让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决,不久后一命呜呼。
秦桧死后,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员。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卅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击退。此时金国发生内乱,金帝海陵王被杀,金军北返。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注 20]即位,是为孝宗。他自己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以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相对复兴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之思想轻敌,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高宗死后,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淡,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惇[注 21],也就是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就患精神疾病,对孝宗十分不敬。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孝宗朝的大臣,因此即位两年后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孝宗病逝后,光宗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秘密策划另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光宗被奉为太上皇。1195年,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宁宗,改元庆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史载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宁宗一朝被韩侂胄和史弥远两名权臣操控
内忧外患
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无先例不合礼,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被罢去相位。南宋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当时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大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这批士大夫全部赶出朝廷。庆元六年(1200年)间,韩侂胄见理学已不成威胁,解除了党禁。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参 39]。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开禧北伐,很快就遭到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结成联盟,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赵昀即位,是为理宗。理宗即位,史弥远继续专政,赵昀也就奉行韬晦之策。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理宗终于摆脱史弥远,次年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改观。其时,金朝在蒙古帝国步步紧逼下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和海上之盟的教训,援金抗蒙,使金成为宋的藩屏。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由于金国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歼灭,呈亡国之态,宋廷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蒙宋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文件,埋下后患。金哀宗得知,也派使节来宋陈述利害,希望联合抗蒙,被理宗拒绝。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于此役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
端平二年(1235年),三路蒙军分别大举入侵川陕四路,荆湖北路和淮南西路,都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再次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前锋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占领川陕四路从而渡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曹友闻、王坚、孟珙、孟瑛、余玠、张钰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绕道而行。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流矢所伤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蒙哥死讯,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准备在和林称汗,准备撤军以争大汗之位,宋臣贾似道借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忽必烈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禥[注 22]为皇储。由于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过堕胎草药,因此赵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禥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度宗。赵禥即位后不理朝政,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都(今北京市)建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
宋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隰即位。当时,宋朝已进入瘫痪状态。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举行受降仪式,赵隰退位,南宋亡。但赵隰之弟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
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山海战。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至此宋朝皇族彻底消灭。张弘范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宋朝到此彻底灭亡。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此外,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注 25],晋国公主,先溺于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于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后来由于该址兴建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不能说发明在宋朝,因为有记载的起源早于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只能说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

1、指南针:

最早有记载的司南源于战国时期,其实际年代应记载不足而不可考。其发明者可能来源于百姓生活所发现。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人造磁的方法了。

2、造纸术:

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环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石拍,科学测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树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中国岭南地区是世界树皮布文化起源地。

3、火药:

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源于炼丹术,其发明者也同样不可考。最早也比较完整的记载来源于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磺法”。

4、印刷术(雕版):

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黄金时期,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扩展资料:

流传甚广的“三大发明”、“四大发明”之说是由培根、马克思、李约瑟等西方学者提出的,是针对人类发明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而言的。

实际上,中国人的原创性重大发明远远不止于此。宋元两朝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每80年即出现一项重大发明,清代268年无重大发明。有专家提出了30项重大发明包括:

粟作、稻作、蚕桑丝织、汉字、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青铜冶铸术、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运河开凿、犁耧、水轮、髹饰、造纸术、中医诊疗术、瓷器、中式木结构营造技术、中式烹调术、系驾法、印刷术、茶的栽培和制备。

火药、水密舱、豆腐、深井钻探技术、指南针、精耕细作的生态农艺、珠算、曲蘖发酵、火箭、人痘接种、杂交水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书香上海>>专家:中国不止“四大发明”



不是宋朝,四大发明早在宋朝以前汉唐时期就已经有了。

所谓的四大发明只是技术的历史积累,发明时间发明人等都没有确定的说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发明。

维多利亚时代发明 狗踩式缝纫机

有好事者曾做过统计,现代我们身边常见的200件应用物品,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



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产品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

扫街机器。。。人(累了)

在知识产权领域,发明是指《专利法》所保护的发明创造的其中一种专利类型,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在专利领域中的发明有其规定的保护对象或者说保护客体。

(1)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2)创造性地发挥;

(3)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某一种或几种自然元素或物质的组合。

(4)古汉语中的发明:启发、阐明

(5) 《专利法》所保护的发明创造中的一种类型,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尽管中华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四大发明的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学者,并在之后被中国人接受。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1621年,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而后,在1861~186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磁针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南宋人的指南针原理,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只是围绕磁偏角现象,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这样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过该中心的那条子午线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异等认为,一旦测量地点不在这条南北线上,指南针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针由大地方位系统决定,而偏角则由天体方位划分系统所决定。关增建认为,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指南针理论在阴阳感应学说和磁偏角的存在这一矛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迫”。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科技知识。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阴阳五行的作用不断淡化,力学角度的分析不断增加,但吉尔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学理论连西方学界都没统一,更谈不上入主东土。传教士中,1658年抵华的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系统,但他认为决定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两极本身,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而不像吉尔伯特认识到地球本身存在一个磁体。南怀仁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仍有学者用它解释指南针问题。而此时,清末来华的传教士已开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学知识介绍给中国了。

造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环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石拍,科学测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树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中国岭南地区是世界树皮布文化起源地。

研究证明树皮能通过拍打,做成像纸一样的载体,其存在可能已有数千年之久。树皮布在南中国很早已存在,东南亚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树皮纸的传统。

在古代,埃及有纸草纸,欧洲有羊皮纸,中国历史上有丝絮纸和作书写用的缣帛纸和蔡侯纸,其中只有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业的发展及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研究,蔡伦造纸术的基本点,归纳起来就是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没有经过造纸基本步骤处理的纤维薄片,不具备纸的基本性能,就不能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概念上的纸。


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唐初的名医兼道士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虚子,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


印刷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

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

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唐朝金刚经的书法雕刻技术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印度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敦煌被发现。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黄金时期,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而李约瑟对这四大发明的赞美和强调,使得这一说法获得了中国的很大认同,并被写进了教科书。

新四大发明,网络流行词,是指“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连现在一些简单的日常应用小发明都是复制山寨别人的



不是
造纸术西汉就有,灞桥纸。东汉蔡伦改进,叫蔡侯纸。
火药唐朝时出现的雏形,有传说是孙思邈炼丹搞出来的,但不明确。但唐末战争中,已经出现火药武器了。
司南或者说指南针,时间不详,但唐代僧一行已经有所记载,可见只会更早。
只有活字印刷,是宋朝才出现的。宋朝时文化更繁荣了,需要更多的书了,才出现了这玩意。

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不是三个都发明在宋朝,比如说是印刷术、火药和造纸术,因为宋朝经济发达都得到了更加繁荣的发展,比如说著名的雕版印刷术就发明在宋朝,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为明清时候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他们分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指南针:早在战国时出现了用于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制成了罗盘针,也就是指南针。
造纸术: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一般人们认为蔡伦纸是最早的纸。
火药:火药在隋朝时出现,唐末用于军事上。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___和___两种工艺在化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_百 ...
答: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故答案为:火药;造纸术.

中国古代4大发明是什么?
答:1.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初,北宋平民毕...

四大发明是指哪四样?
答: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1、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印刷术 隋唐时出现了雕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的说法,源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令世界敬仰。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给人类的卓越贡献,是我国 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准。中国人发现磁石指南的特性非常早,传说部落战争时期,黄帝和蚩尤打仗,位于南方的蚩尤部落能制造妖雾,让黄帝迷失方向,黄帝发明了一种...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哪四个发明?
答:1、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2、造纸术:东汉的蔡伦,但在蔡伦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3、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所发明的。火龙炮好象一个...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答:1、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2、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和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3、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一、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二、指南针...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一、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哪些?
答: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1、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2、指南针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