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翁亭记》翻译与注释

作者&投稿:储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抱翁亭【1】记

袁宏道〔明〕

【1】抱翁亭:其名取自“抱翁灌园”,比喻安于浊陋的淳朴生活。

伯修【2】寓【3】近【4】西长安门,有小亭曰抱翁,伯修所自名也。正西有大柏六株,五六月时,凉荫满阶,暑气不得入 。每夕阳佳月,透光如水,风枝摇曳,有若浪纹,衣裳床几之类皆动。梨花二株甚繁盛,开时香雪满一庭。隙地皆种蔬,瓜棚藤架,菘路韭畦【5】,宛似村庄。

小奴【6】清泉【7】负瓮,白石注水,日夜浇灌不休,面貌若铁。稍暇, 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凡客之至斯亭者,睹夫枝叶之蓊郁,乳雀之哺子,野蛾之变化,胥蝶之遗粉,未尝不以为真老圃也。

袁伯修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命名的。抱翁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五六月时,满阶荫凉,暑天的热气就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柔和,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的波纹,衣裙床铺几案等物均随之舞动。花开时节,两株梨花,花团锦簇,满庭如白雪一般香气扑鼻。

周围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支起了瓜棚藤架,土埂整齐地围着一片片白菜地和韭菜地,宛如一座村庄。小奴清泉背着水罐,白石给他灌水,日日夜夜不停浇灌,面貌若铁。稍稍有空,就一起在树下休息。看他们的意思,特别乐此不疲,没有什么怨恨。凡是来到此亭的人,看到草木茂盛、幼雀喂养,野蛾化为成虫,很快蝴蝶留下花粉,没有人不以为是真的老菜园。

【2】伯修:作者大哥袁宗道。

【3】寓:住所

【4】近:位于边缘;濒于 。

【5】菘[sōng]路韭畦[qí]:语本《南史·周颙[yóng]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即白菜。

【6】小奴:年幼男仆。亦泛指小奴仆。

【7】清泉:与下“白石”皆为袁宗道仆役名。

而是时伯修方在讲筵【8】,先鸡而入,每下直【9】之时,眼中芒生。稍一假寐【10】,而中书催讲章【11】者又已在门。头胶枕上,欲起不得,儿童【12】以热水拭面,乃得醒,看书如在雾中,尝自笑以为不若清泉、白石者之能有此圃也。宏初入亭甚适,既见兄劳顿,心窃苦,已而【13】愀[qiǎo]然【14】曰:“此余师焦先生之旧居也。当余初第时,摄衣【15】屏息,伛偻[yǔ lǚ]【16】门屏【17】下,与诸弟子问业于此者,不知其几。

屐齿jī chǐ【18】之迹,犹在门限【19】。卷朱未燥,而先生已为迁客【20】。羊肠路险,吾末如何【21】?盖宏反覆【22】于此,而知伯修之寄意【23】深、词旨【24】远也。伯修殆将归矣。”

而这时,正逢袁伯修讲论经史,他每天鸡鸣前入朝,每当宫中当值结束时,眼睛已迷迷糊糊了。稍稍打个盹,中书催促编写五经、四书的讲义的人又已经上门。头粘在枕头上,想起来也起不来,小仆用热水擦面后,才又醒来,此时看书就如云里雾里,曾取笑自己还不如清泉、白石能有这样一个菜园。我第一次来到抱翁亭,就看到了大哥劳累疲倦,心中暗自觉得他很辛苦,后来他万般惆怅地说:这是我的老师焦先生的故居。

在我刚取得功名时,提着衣襟屏住呼吸,恭敬地弯着腰站在师门下,与各位弟子在这里请问学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鞋齿的痕迹,仿佛还在门槛那儿。书卷笔迹未干,先生已成了贬谪到边远的人。道路狭窄曲折,充满凶险,我不知道怎么办?大概也是我不断到这里,而了解到袁伯修寄托着他深深的心意,言辞的意旨幽远吧。伯修大概也将回来了。

【8】讲筵:即皇帝的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下直:在宫中当直结束;下班。

【10】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1】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五经、四书的讲义。

【12】儿童:儿: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童:未成年的奴仆或奴隶

【13】已而:不久;后来。

【14】愀[qiǎo]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15】摄衣:整饬衣装;提起衣襟。

【16】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也表示恭敬的样子。

【17】门屏:门与屏之间。

【18】屐齿: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屐:木头鞋,也泛指鞋。

【19】门限:门槛。

【20】迁客:古指流迁或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的人。

【21】吾末如何:即“吾末如之何”,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意思是若有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对于这种人我也不知怎么办好了,表示毫无办法,无能为力。

【22】反覆:亦作“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

【23】寄意:寄托或传达自己的心意。

【24】词旨:言辞意旨。

(选自《瓶花斋集》)



抱翁亭【1】记

袁宏道〔明〕

【1】抱翁亭:其名取自“抱翁灌园”,比喻安于浊陋的淳朴生活。

伯修【2】寓【3】近【4】西长安门,有小亭曰抱翁,伯修所自名也。正西有大柏六株,五六月时,凉荫满阶,暑气不得入 。每夕阳佳月,透光如水,风枝摇曳,有若浪纹,衣裳床几之类皆动。梨花二株甚繁盛,开时香雪满一庭。隙地皆种蔬,瓜棚藤架,菘路韭畦【5】,宛似村庄。

小奴【6】清泉【7】负瓮,白石注水,日夜浇灌不休,面貌若铁。稍暇, 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凡客之至斯亭者,睹夫枝叶之蓊郁,乳雀之哺子,野蛾之变化,胥蝶之遗粉,未尝不以为真老圃也。

袁伯修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命名的。抱翁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五六月时,满阶荫凉,暑天的热气就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柔和,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的波纹,衣裙床铺几案等物均随之舞动。花开时节,两株梨花,花团锦簇,满庭如白雪一般香气扑鼻。

周围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支起了瓜棚藤架,土埂整齐地围着一片片白菜地和韭菜地,宛如一座村庄。小奴清泉背着水罐,白石给他灌水,日日夜夜不停浇灌,面貌若铁。稍稍有空,就一起在树下休息。看他们的意思,特别乐此不疲,没有什么怨恨。凡是来到此亭的人,看到草木茂盛、幼雀喂养,野蛾化为成虫,很快蝴蝶留下花粉,没有人不以为是真的老菜园。

【2】伯修:作者大哥袁宗道。

【3】寓:住所

【4】近:位于边缘;濒于 。

【5】菘[sōng]路韭畦[qí]:语本《南史·周颙[yóng]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即白菜。

【6】小奴:年幼男仆。亦泛指小奴仆。

【7】清泉:与下“白石”皆为袁宗道仆役名。

而是时伯修方在讲筵【8】,先鸡而入,每下直【9】之时,眼中芒生。稍一假寐【10】,而中书催讲章【11】者又已在门。头胶枕上,欲起不得,儿童【12】以热水拭面,乃得醒,看书如在雾中,尝自笑以为不若清泉、白石者之能有此圃也。宏初入亭甚适,既见兄劳顿,心窃苦,已而【13】愀[qiǎo]然【14】曰:“此余师焦先生之旧居也。当余初第时,摄衣【15】屏息,伛偻[yǔ lǚ]【16】门屏【17】下,与诸弟子问业于此者,不知其几。

屐齿jī chǐ【18】之迹,犹在门限【19】。卷朱未燥,而先生已为迁客【20】。羊肠路险,吾末如何【21】?盖宏反覆【22】于此,而知伯修之寄意【23】深、词旨【24】远也。伯修殆将归矣。”

而这时,正逢袁伯修讲论经史,他每天鸡鸣前入朝,每当宫中当值结束时,眼睛已迷迷糊糊了。稍稍打个盹,中书催促编写五经、四书的讲义的人又已经上门。头粘在枕头上,想起来也起不来,小仆用热水擦面后,才又醒来,此时看书就如云里雾里,曾取笑自己还不如清泉、白石能有这样一个菜园。我第一次来到抱翁亭,就看到了大哥劳累疲倦,心中暗自觉得他很辛苦,后来他万般惆怅地说:这是我的老师焦先生的故居。

在我刚取得功名时,提着衣襟屏住呼吸,恭敬地弯着腰站在师门下,与各位弟子在这里请问学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鞋齿的痕迹,仿佛还在门槛那儿。书卷笔迹未干,先生已成了贬谪到边远的人。道路狭窄曲折,充满凶险,我不知道怎么办?大概也是我不断到这里,而了解到袁伯修寄托着他深深的心意,言辞的意旨幽远吧。伯修大概也将回来了。

【8】讲筵:即皇帝的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下直:在宫中当直结束;下班。

【10】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1】讲章: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五经、四书的讲义。

【12】儿童:儿: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童:未成年的奴仆或奴隶

【13】已而:不久;后来。

【14】愀[qiǎo]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15】摄衣:整饬衣装;提起衣襟。

【16】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也表示恭敬的样子。

【17】门屏:门与屏之间。

【18】屐齿: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屐:木头鞋,也泛指鞋。

【19】门限:门槛。

【20】迁客:古指流迁或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的人。

【21】吾末如何:即“吾末如之何”,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意思是若有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对于这种人我也不知怎么办好了,表示毫无办法,无能为力。

【22】反覆:亦作“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

【23】寄意:寄托或传达自己的心意。

【24】词旨:言辞意旨。

(选自《瓶花斋集》)



语文文言文常识题答案
答: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宋濂 品质
答:《环翠亭记》写亭外竹林,“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荧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前者摹写壮美之境,后者描画秀丽之色,都十分灵动自然。从宋濂清俊雅洁的写景散文中可以看出他学习柳宗元、欧阳修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他并没有重蹈前人的故辙,而是在描绘山水中加入了考证山川名物和历代...

四字成语描写水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流云散 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水落归漕 喻安稳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水满金山 见“水漫金山” 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 金山,在...

关于农家宴的诗句
答:道士令严难继和,僧伽帽小却空回。 隔篱不唤邻翁饮,抱瓮须防吏部来。 道士令,悦神乐中所谓离而复合者。 杜诗云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出处:苏轼诗集 卷二十九 济州过赵叟家宴(王维)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行酒令 都有什么
答:谐音就是在行语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酒令语言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隐含一种意思,使令语说来隐晦含蓄。 明代潘埙辑《楮记屋》记载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这种形式。故事说元丰年中,高丽遣一僧入贡。此僧辨慧知诗,皇上令杨次公接伴之。一日宴会,此僧出令道...

捭的四字成语
答:比喻局势动荡变化成语出处 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成语繁体 风云开阖成语简拼 FYKH成语注音 ㄈㄥㄩㄣˊㄎㄞㄏㄜˊ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感 *** 彩 中性成语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考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
答:121、曹刿论战 《左传》122、三峡 郦道元123、与朱元思书 吴筠124、出师表 诸葛亮125、桃花源记 陶渊明126、五柳先生传12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128、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129、陋室铭 刘禹锡130、岳阳楼记 范仲淹131、醉翁亭记 欧阳修132、赠白马王彪 王粲133、在狱咏蝉 骆宾王 134、度大庾岭 宋之问135、送...

抱瓮亭记翻译
答:《抱瓮亭记》翻译:袁伯修的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取的名字。抱翁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等到五六月份时,满地的台阶都变得荫凉,暑天的热气也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皓月当空,月光变得皎洁柔和,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

抱瓮亭记翻译 抱瓮亭记的翻译
答:《抱瓮亭记》翻译:袁伯修的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取的名字。抱翁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等到五六月份时,满地的台阶都变得荫凉,暑天的热气也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皓月当空,月光变得皎洁柔和,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

抱瓮亭记为什么取名抱瓮亭
答:经过汉阴(泛指汉水之南)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瓦罐为菜地浇水,费力而不见效。子贡劝老人用桔槔打水,一天能灌溉很多田,老人却忿然不用,子贡与老人对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展开了颇有哲理性的辩论。由于这一典故,老人所处之处被后人称为抱瓮之乡,这个亭子自然而然就被称作抱瓮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