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什么字表达所有

作者&投稿:敖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么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严谨,也有戏剧之俚俗。

比较严肃、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2. 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么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严谨,也有戏剧之俚俗。

比较严肃、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4.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字

一般来说,“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意思是“这”。例如: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逍遥游》)

②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张释之列传》)

③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战》)

⑤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⑦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⑧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礼记•檀弓下》)

⑨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文选•登楼赋》)

⑩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文选•封燕然山铭》)

“是”、“之”、“此”、“斯”、“兹”作定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并附上相应的量词,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如例②的第二个“是”,例⑤⑩;作宾语或补语的时候,可以译为“这样”,或“这种情况”,“这种地步”等,如例②的第一个“是”,例⑥⑧。

5.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意思的字有哪些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意思的字有

“是”,“此”,“斯”,“之”,”然“,”焉“

如:

1.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2. 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

3.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4.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5.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7. 天将降大难于斯人也。《论语•雍也》

8.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文言文都是一样怎么说
答:1. 古文中,什么就像什么一样,这个“就像”应该怎么说 似、如、若。1、似:从读音上分,似有两个不同的读音包含不同的意义。当它读sì时,有相像,好像,比较的意思。而当它读shì时,又多指和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的意思。2、如:意思是像、相似、同什么一样。组词可以是:如此、如是、如同...

文言文中用什么字表达身边的意思
答:“身边”如果讲距离可以用“旁”、“佐近”、“近”等;“身边”如果讲关系可以用”亲“、“近”、“亲近”等;要根据你文中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以上供参考:)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答:166.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167. 质: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168. 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

文言文所有常见字翻译
答: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

表达了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答:在文言文中,表达用述、叙、论、说、讨、语等字表示,表达了什么意思用证、论等字表示。

文言文中表达珍惜意思的字
答:文言文中表达珍惜意思的字:珍、惜、基本字义:珍 1、珠玉等宝物:~宝。~珠。奇~异宝。席~待聘(“席珍”,坐席上的宝石,喻怀才待用)。2、宝贵的,贵重的:~贵。~奇。~稀。~闻。~玩(贵重的供赏玩的东西)。3、重视,爱惜:~视。~爱。~重(zhòng)。~存。~藏(cáng)。4...

文言文中什么字有"永远"的意思
答:恒(敬人者人恒敬之)始终

文言文表示思考的字
答:2. 文言文中表达“这”的字 一般来说,“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意思是“这”。例如: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逍遥游》)②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张释之列传》)③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文言文虽然用什么字
答: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已经发生的事情用虽然,还未发生的事情用即使。根据上下文来看在文言文中,“虽”,应该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设,而在现代...

文言文用的最多的词语
答: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