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移方法概述

作者&投稿:主父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射线偏移方法~

射线偏移是建立在几何地震学基础上的一类偏移方法,可实现叠后偏移,也可实现叠前偏移。偏移的基本原理可用地震脉冲的偏移响应来说明,偏移方法可分为圆法偏移、绕射扫描叠加偏移以及椭圆法偏移。
3.4.2.1 偏移脉冲响应
偏移脉冲响应可分为输入剖面脉冲响应和输出剖面的脉冲响应。输入脉冲响应指在输入的时间剖面(水平叠加剖面)或共炮集记录上的一个脉冲,在深度剖面上可能存在的界面位置轨迹。例如在均匀介质中,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一个脉冲在深度剖面上的偏移脉冲响应是一个圆;而炮集记录中某一道中的一个脉冲对应的偏移响应是一个椭圆。输出脉冲响应指在输出的深度剖面上的一个脉冲,对应时间剖面上的时间轨迹。例如在均匀介质,目标空间有一个脉冲(或绕射点),在自激自收时间剖面上脉冲响应为一绕射双曲线;在非零炮检距的炮集记录上时距曲线也为双曲线,但两个双曲线的计算公式不同。根据偏移脉冲响应可形成一系列射线偏移方法。
3.4.2.2 绕射扫描叠加偏移
在多种射线偏移方法中,以绕射扫描叠加偏移为例,介绍如下。
利用这一方法作偏移处理时,只考虑几何关系,将绕射双曲线上的能量会聚于其顶点。首先,将地下空间划分为网格,认为每个网格点都是绕射点。根据网格点坐标计算出它的绕射波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x,z)是绕射点R(地下网格点)的坐标,而(xi,0)是接收点坐标,t0为绕射点至地表的双程垂直传播时间。然后按此绕射双曲线的时距关系ti-xi在实际记录道上取对应的振幅值,将它们相加后放置在绕射点R处,作为偏移后该点的输出振幅(图3-21)。依次对每个网格点都作如上处理就完成了绕射扫描叠加偏移的工作。
如果R点是真正的绕射点(界面点),则按绕射双曲线取出的各道记录振幅应当是同相的,它们相加是同相叠加,能量增强,偏移后R点处振幅突出。若R点不是真正的绕射点(非界面点),则参与叠加的幅值是随机的,叠加结果必然会相互完全抵消或部分抵消,从而使R点处振幅相对较小。因此,偏移后的剖面上,绕射波自动收敛到其绕射点处,在有反射界面处振幅变大,无界面处振幅自然相对减小,显示出了真实反射界面的位置(绕射双曲线顶点连线)。

图3-21 绕射扫描叠加的双曲线示意图

射线偏移是一种近似的几何偏移,虽然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得以恢复,但波的动力学特点(如振幅、波形、相位等)却受到畸变,因此,射线偏移已逐渐被高精度的波动方程偏移所代替。波动方程偏移是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偏移处理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当地表产生弹性波向下传播(称为下行波),遇到反射界面时将产生反射,这时可将反射界面看作新的波源,又有新的波以波动理论向上传播(称为上行波),在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就可看作反射界面产生的波场效应。偏移就是将地表接收到的波场按波动方程的传播规律反向向下传播,通常称为波场反向延拓,当波场反向延拓到反射界面时成像(成像剖面为偏移剖面),从而找到了真实反射界面,达到了偏移处理的目的。可见波动方程偏移主要由波场延拓和成像两部分组成。波场延拓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随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波动方程偏移方法。成像也有成像的原理,叠前和叠后偏移各有不同的成像条件。
3.4.3.1 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原理
波动方程成像原理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和叠前偏移成像原理。
3.4.3.1.1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
该原理属叠后偏移成像原理。叠加剖面相当自激自收剖面,若将剖面中时间除2,或将传播速度减一半,就可将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面上同时激发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线传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记录,即可将界面看作爆炸源,称为爆炸反射界面。若用波动方程将地表接收的波场(叠加剖面)作反时间方向传播(向下延拓),当波场延拓到时间t为零(t=0)时,该波场的所在位置就是反射界面位置。因此,t=0成为叠后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条件。从延拓的结果(地下各点的波场)中取出地下各点处零时刻的波场值组成的剖面就为成像剖面,该剖面为叠后波动方程偏移结果。
3.4.3.1.2 波场延拓的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

图3-22 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示意图

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前偏移。此成像原理可描述为:在地下某一深度存在一反射界面R(如图3-22(a)),在地面S点激发的下行波D到达界面R时产生反射上行波U,到达G点被接收,下行波D到达界R面的时间(或空间位置)与上行波U产生的时间(或空间位置)是一致的,即称为时间(或空间位置)一致性。设波从S点到R的传播时间为ts,从R至G的传播时间为tg,从S到G的总时间为tsg=ts+tg。在叠前偏移中,若模拟一震源函数D自S点正向(向下)延拓,而将G点接收到的上行波U反向延拓,当D和U延拓深度为Z1时,D的正向传播时间和U的反向传播时间分别为ts1和tg1,因Z1<ZR(ZR为反射点深度),tsg-tg1>ts1,说明上行波和下行波所在的时间(或空间位置)不一致(如图3-22(b)),当D和U延拓深度为zz=ZR时,下行波正向传播时间为ts1=ts,上行波反向传播时间为tg2=tg,即有tsg-tg2=ts2,或tsg-tg=ts,这时上、下行波所在的时间(或空间位置)是一致的。再将D、U延拓到Z3,Z3>ZR,即当延拓深度Z>ZR以后,不会再出现时间(或深度位置)一致的现象。在上、下行波延拓过程中,若求下行波场D和上行波场U的零移位互相关,在满足时间(或空间位置)一致性条件时,相关值最大,而在其他情况下相关值很小或为零,延拓过程中的相关结果就为叠前偏移成像剖面。
3.4.3.2 叠后波动方程偏移方法
叠后偏移是在叠加剖面的基础上进行偏移处理。叠后波动方程偏移是用某些数学手段求解波动方程,对叠后波场延拓归位,达到偏移的目的。针对求解波动方程的方法,可将波动方程偏移分为三大类主要方法: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F-K域波动方程偏移和克希霍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3.4.3.2.1 1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1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是以地面上获得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为边界条件,用差分代替微分,对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波动方程求解以得到地下界面的真实图像。这也是一个延拓和成像的过程。
3.4.3.2.1.1 延拓方程的推导
由下述二维波动方程出发。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根据爆炸反射面模型,将速度缩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此方程有两个解,分别对应于上行波和下行波。但地震记录是上行波记录,故不能用此方程进行延拓,必须将它化为单纯的上行波方程才能利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坐标变换后取近似值。第一步是坐标变换,令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上式中第二式是把方程中的深度坐标变为时间坐标。第三式是上行波的坐标变换。若称t为老时间,t′为新时间。因为坐标变换不改变实际波场,故原坐标系中波场u(x,z,t)与新坐标系中的波场 (x′,τ,t′)一样,即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由复合函数微分法,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将上述二阶偏微分结果代入方程(3.4-2),整理后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为书写方便,以u、x、t分别代替u′、x′、t′,则(3.4-5)式可写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uxx,uττ,uτt分别表示u的二次导数。注意,此方程仍然包含了上行波和下行波,仍不能用来进行延拓,故还有第二步。
经过了坐标变换,虽然波场不变,但在新坐标系下,上、下行波表现出差异,此差异主要表现为uττ的大小不同。当上行波的传播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小时(小于15°),uττ可以忽略,而对下行波来说,uττ不能忽略。忽略掉uττ项,就得到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此即15°近似方程(因为它只适用于夹角小于15°的上行波,或者只有倾角小于15°的界面形成的上行波才能满足它),为常用的延拓方程。
为了求解此方程还必须给出定解条件。由于震源强度有限,可给出如下定解条件
1)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即
u(x,τ,t)≡0 当 x> xmax或 x<xmin时
2)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即
u(x,τ,t)≡0 当 t> tmax时
3)自激自收记录(水平叠加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即时间深度τ=0 处的波场值u(x,0,t)已知。
有了这些定解条件就可对方程(3.4-7)求解得到地下任意深度处的波场值u(x,τ,t),这是延拓过程。再根据前述成像原理,取(3.4-4)中,第三式的老时间t=0时刻时的波场值,即新时间t=τ时刻的波场值u(x,τ,t)就组成了偏移后的输出剖面。

图3-23 12点差分格式

3.4.3.2.1.2 差分方程
为了求解微分方程(3.4-7),用差分近似微分,采用如图3-23所示的12点差分格式,将uxx、uτt表示为差分表达式,可得差分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I和T为向量
I=[0,1,0] T=[-1,2,-1] (3.4-9)
α和β为标量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3.4.3.2.1.3 计算步骤和偏移结果
差分方程(3.4-8)形式上是一个隐式方程。即时间深度τ=(j+1)Δτ处的波场值不能单独地用时间深度τ=jΔτ处的波场值组合得到,方程右边仍有τ=(j+1)Δτ 的项。为了求得一排数据u(x,j+1,l)必须用到三排数据u(x,j+1,l+1),u(x,j,l)和u(x,j,l+1)(图3-24)。

图3-24 有限差分法偏移求解中的一步

①u(x,j,l+1);②u(x,j,l);③u(x,j+1,l+1);④u(x,j+1,l)
利用第二个定解条件,在计算新的深度τ=(j+1)Δτ处波场值时,由最大时间开始,首先计算t=tmax的那一排值。因u(i,j+1,tmax+Δt)≡0和u(i,j,tmax+Δt)≡0,有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计算u(i,j+1,tmax)只用到已知的u(i,j,tmax)值,十分容易。然后再利用(3.4-8)式递推地求τ=(j+1)Δτ深度处任何时刻的波场值就没有任何困难了。
具体计算时由地面向下延拓,计算深度Δτ处的波场值。首先计算此深度处在t=tmax时的波场,然后向t减小的方向进行。一个深度计算结束,再向下延拓一个步长Δτ继续计算。依此类推,可以得到地下所有点在不同时刻的波场值。
如前所述,在新时间t=τ时刻的波场值正是所欲求的“像”。因此,每次递推计算某一深度τ处的波场值时,由t=tmax向t减小的方向计算至t=τ时就可以结束。不同深处的“像”u(x,τ,t)组成偏移后的输出剖面。
图3-25 画出了偏移时的计算关系及结果取值位置。A 表示地面观测到的叠加剖面。由A计算下一个深度Δτ处的波场值 B,计算 B 时先算第1′排的数值(只用到A中第1排数值),再算第2′排数值(要用A 中第1、2 排和B 中第1′排数值),依此类推,直到 t=τ 为止。再由 B算下一个深度2Δτ处波场值C,……在二维空间(x,t=τ)上呈现出需要的结果剖面信息。

图3-25 偏移结果取值位置图

当延拓计算步长Δτ与地震记录的采样间隔Δt一样时,由图3-25 的几何关系可以看到,偏移剖面是该图中45°对角线上的值。实际工作中 Δτ 不一定要与Δt相等,可根据界面倾角大小确定Δτ,倾角较大时应取较小的Δτ,倾角较小时Δτ可取的较大些,以减少计算工作量。中间值可用插值求得。
与其他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相比,有限差分法有能适应横向速度变化,偏移噪声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工作等优点。但15°有限差分法对倾角太大的情况不能得到好的偏移效果。因此,相继又研究发展了45°、60°有限差分偏移方法和适应更大倾角的高阶有限差分分裂算法。
3.4.3.2.2 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
有限差分偏移方法是在时间空间域中进行的。利用傅里叶变换也可使偏移在频率波数域中实现。
与有限差分法偏移思想完全一样,认为水平叠加剖面是由界面上无数震源同时向上发出的上行波在地面处的波场值u(x,0,t),用它反求地下任一点的波场值u(x,z,t),这是延拓;据成像原理,取其在t=0时刻的值u(x,z,0),组成偏移后的输出剖面。
仍由速度减半后的波动方程(3.4-2)出发,对方程两边做关于x和t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得到一个常微分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 = (kx,z,ω)为波场函数u(x,z,t)的二维傅里叶变换,ω=2πƒ为圆频率,kx为x方向上的空间波数。
式(3.4-11)是常微分方程,其解有两个,分别对应于上行波和下行波。偏移研究的是上行波的向下延拓问题,故只考虑上行波解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其中U(kx,0,ω)为解的初值,即上行波在z=0处的记录的傅里叶变换。因此,式(3.4-12)表示由z=0处波场的傅里叶变换求出任何深度处波场傅里叶变换的过程,是频率波数域中的波场延拓方程。
通过傅里叶反变换可由 (kx,z,ω)求出地下任何深度处的波场值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根据成像原理,偏移结果应是这些点处t=0时刻的波场值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这就是频率波数域偏移的数学模型。由于该式不是傅里叶变换公式,为了能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求解,经变量置换后,上式可变为一个傅里叶反变换公式。
3.4.3.2.3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克希霍夫积分解的偏移方法。
三维纵波波动方程的克希霍夫积分解(可见原理部分)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Q为包围点(x,y,z)的闭曲面,n为Q的外法线,r为由(x,y,z)点至Q面上各点的距离,[ ]表示延迟位,[u]=u(t-r/V)。
此解的实质是由已知的闭曲面Q上各点波场值计算面内任一点处的波场值。它正是惠更斯原理的严格数学形式。
选择闭曲面Q由一个无限大的平面Q0和一个无限大的半球面Q1所组成。Q1面上各点波场值的面积分对面内一点波场函数的贡献为零。因此,仅由平地面Q0上各点的波场值计算地下各点的波场值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此时,原公式中的 项消失,积分号前的负号也因z轴正向与n相反而变为正。
以上是正问题的克希霍夫积分计算公式。偏移处理的是反问题,是将反射界面的各点看作为同时激发上行波的源点,将地面接收点看作为二次震源,将时间“倒退”到t=0时刻,寻找反射界面的源波场函数,从而确定反射界面。反问题也能用上式求解,差别仅在于[ ]不再是延迟位而是超前位, 。根据这种理解,克希霍夫积分延拓公式应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按照成像原理,此时t=0时刻的波场值即为偏移结果。只考虑二维偏移,忽略掉y坐标,将空间深度z转换为时间深度t0=2z/V,得到克希霍夫积分偏移公式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τ= ]1/2,xl为地面记录道横坐标,x为偏移后剖面道横坐标,r=[z2+(x-xl)2]1/2(见图3-26)。
由 =-cosθ,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由此可见,克希霍夫积分偏移与绕射扫描叠加十分相似,都是按双曲线取值叠加后放在双曲线顶点处。不同之处在于:①不仅要取各道的幅值,还要取各道的幅值对时间的导数值 参加叠加;②各道相应幅值叠加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按(3.4-18)式的加权叠加。
正因如此,所以虽然形式上克希霍夫积分法与绕射扫描叠加类似,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的基础是波动方程,可保留波的动力学特性,后者属几何地震学范畴,只保留波的运动学特征。

图3-26 克希霍夫偏移公式中各量示意图

与其他波动方程偏移法相比,克希霍夫积分法具有容易理解,能适应大倾角地层等优点。但它在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难以使用,且偏移噪声较大。
3.4.3.3 叠前波动方程偏移简介
叠后偏移需经过水平叠加处理才能进行,水平叠加本身是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近似处理方法,随着构造的复杂程度以及波场的复杂程度增加而误差越来越大,叠后偏移效果也随构造的复杂度而降低。叠前偏移是直接对野外接收的波场偏移归位,不受动校叠加的影响,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其偏移效果明显优于叠后偏移。叠前偏移是偏移成像领域的发展方向。叠前偏移有二维或三维偏移,三维偏移可实现三维空间归位成像,成像质量优于二维。实现叠前偏移的方法同样有差分法、F—K法和积分法以及混合方法。下面以相移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为例,讨论叠前偏移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由三维纵波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设 (kx,ky,z,ω)为p(x,y,z,t)的三维傅里叶变换,对(3.4-19)式作三维傅里叶变换,可求解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
式(3.4-20)称为相移延拓公式,仅适应V为常数的情况。
设地下为水平层状界面,在某一深度Z处ΔZ厚度层内的层速度为常数的条件下,该层的延拓公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该式为适应纵向变速V=V(z)的相移延拓公式。
设 (kx,ky,0,ω)为震源函数S(x,y,0,t)的三维傅里叶变换, (kx,ky,0,ω)为地面接收的地震记录R(x,y,0,t)的三维傅氏变换,则将震源函数在(k,ω)域正向延拓z的公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将记录R反向延拓Z的公式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对(3.4-22)、(3.4-23)式作三维反傅里叶变换,并根据时间或深度一致性成像原理,求两波场在(x,y,z)点的互相关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当相关延迟时间τ=0时,即得成像结果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该式也可以在(x,y,z,ω)域计算。
对横向变速介质,当V=V(x,y,z)时,(3.4-20)式中的kz应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该式可写成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式中Vα为在Z深度平面的平均速度,则三维相移因子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为满足相移公式条件,先用水平面平均速度Vα做纵向延拓,设延拓后的波场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则横向变速的结果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在式(3.4-30)中的指数部分用二项式展开并略去高次项,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该式即是相移法延拓后适应速度横向变化的校正因子。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保留相应高次项,可分别作一阶、二阶或三阶校正。校正可在F-K域进行,也可在F-x域进行,若在F-x域用差分法进行校正,则称为混合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以上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实现过程是对共炮集三维观测记录分别偏移成像,然后按空间位置叠加。

偏移的目的是利用地震数据对地下介质进行成像。传统的纵波资料处理流程是,先对正常时差校正(NMO)的共中心点(CMP)道集作叠加,再对得到的零偏移距剖面作叠后偏移。当地下存在大倾角反射层时,CMP叠加已不是共反射点叠加,改进方法是叠前部分偏移,经修正后称为倾角时差校正(DMO)。它将共中心点道集转换成共反射点道集,消除了时距曲线中地层倾角因素的影响,改善了CMP叠加效果。在常速介质时,NMO+DMO+叠加+叠后偏移等于叠前偏移。但DMO只是部分偏移,用DMO后的CMP道集作速度分析仍然受到速度分析点下方周围倾斜反射层的影响,使速度分析精度受到影响。只有用叠前偏移后共反射点(CRP)道集叠加的构造最佳成像,共同参与确定成像速度与反射界面位置,才是可信的。叠前偏移方法从理论上取消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的假设,避免了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比起叠后时间偏移保存了更多的叠前地震信息。

叠前偏移后的叠加是共反射点叠加,依据的模型是任意的非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因此,叠前偏移的图像比叠后偏移在空间位置上更准确。对于地震资料处理来说,叠前时间偏移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实现高精度的构造成像。在横向速度变化不剧烈的情况下,叠前时间偏移能够把存在于每一道中的反射波能量转移到它真实的地下位置处。因此,在地层倾角较大,地下横向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叠前时间偏移能够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可以用叠前时间偏移来代替叠前深度偏移。

2)改善速度分析的效果。叠前时间偏移可以把速度分析和叠加过程推迟到叠前时间偏移后来做,这样做具有提高道集资料的信噪比、消除绕射波对速度分析的干扰、反射波归位后可以使速度分析得到的速度位置关系更正确等优点。叠前时间偏移可以视为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倾斜地层的广义NMO叠加,其目的是使各种绕射能量聚焦,而不是把绕射能量归位到其相应的绕射点上去。因此,叠前时间偏移所要求的速度模型不必是一个真实的地质速度模型,而是一个与NMO叠加的叠加速度模型类似的时间域叠加模型,这使得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分析过程不复杂。

3)提高AVO分析的精度。影响AVO分析精度的因素主要是噪声和倾角,AVO分析前需作一些去噪处理;但许多噪声衰减技术在消除噪声的同时也会损害有效信号。另外,地层在大倾角情况下的CMP道集并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CRP)道集,不同的反射点的信息互相重叠,势必大大降低AVO的分析精度和可靠性。因此,AVO分析前进行振幅保持叠前时间偏移,不仅能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而且能够得到真正的共反射点道集,有效地改善AVO分析的效果。

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由于下行P波与上行S波的路径不对称,其处理流程与纵波处理流程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重要的一个处理环节是用共转换点(CCP)代替共中心点(CMP),而CCP选排一直是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难点。过去,大多数转换波资料处理的核心流程是抽取CCP道集、速度分析、正常时差校正(NMO)、倾角时差校正(DMO)、叠加和叠后偏移等。该处理流程在处理三维转换波资料时存在一些缺点,如在CCP面元化时不易找准转换点的真实位置,DMO方法不能适应层间速度剧烈变化和大陡倾角情况等。采用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克服这些缺点,因为它不需要抽取CCP道集和进行DMO,能实现全空间三维转换波资料的准确成像。

虽然实现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发展历程不长,但是现在转换波已发展到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两种偏移方法。

(1)转换波各向同性偏移

转换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偏移方法,主要有等效偏移距法(EOM)、虚拟偏移距法(POM)、共炮点记录叠前相移法偏移等方法。

等效偏移距法能进行转换波的叠前时间偏移[13,136]。EOM叠前时间偏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偏移成像,把每个输入的样点映射到一个共散射点,并在等效偏移距上把它累计起来。等效偏移距定义为散射点与震源和接收点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因此从震源到模型接收点的旅行时等于从震源到接收点的输入旅行时。第二步是偏移叠加,通过沿正常时差旅行时的共散射点道集或EOM道集求和完成。该方法的关键思想是如何等效偏移距将双平方根方程转换为单平方根方程。EOM叠前时间偏移的双平方根方程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z0为共转换散射点的虚拟深度;he为等效偏移距;vP,ming、vS,ming分别为P波和S波的偏移速度。

在共转换散射点道集中,双程旅行时和等效偏移距之间的关系为一双曲线,可以表示为 式中:γmig为纵波和横波的偏移速度比。

虚拟偏移距法(POM)是Wang(1997)等在重新引入新的偏移距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它对速度的依赖性比EOM方法小,但成像效果更好[137]。Kirchhoff求和POM的实现和EOM类似,也需要两步。第一步是把输入的地震道集映射到共转换散射点,第二步是对POM道集沿着旅行时轨迹对振幅求和来完成POM叠前时间偏移。它和EOM主要区别是两者在偏移距的映射方式不同。

转换波共炮点记录叠前相移法偏移是以相移法为基础,主要求出相移时间。针对P-SV波的特殊性,入射是P波,出射是SV波,波场延拓时,用纵波速度进行正向延拓,反向延拓时用横波速度,每外推一个延拓步长时,用互相关成像法。

(2)转换波各向异性偏移

转换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主要有精确旅行时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各向异性双平方根方程叠前时间偏移、LXY改进双平方根方程叠前时间偏移。

精确旅行时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用准确的旅行时方程来计算转换波的旅行时。对于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的绕射旅行时,是由P波旅行时tp和S波旅行时ts之和。对于VIT介质,它们有如下的表达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hP和hS是源点到散射点的水平距离;pP和pS是P波和S波的射线参数。根据上面的式子就可以求出总的旅行时,然后沿着旅行时轨迹对振幅求和进而完成精确旅行时的叠前时间偏移。



极值点偏移基本解题方法
答:极值点偏移基本解题方法如下:1、极值点偏移。函数f(x)在x=x0处取得极值,且函数y=f(x)与直线y=b交于A(x1,b),B(x2,b)两点,则AB的中点为M(,b),那么极值点x0与x1,x2存在什么关系呢?有时候x0=,如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极值点两边增减的速度不一样,往往x...

控制偏移的方法有哪些
答:并注意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如果在医院选择病例,则尽可能多选几所医院进行。对无应答的对象,要设法补救并在分析时对无应答的影响作出特别分析。 对混杂因子的作用,在研究设计阶段可采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进行控制。在分析阶段可采用分层分析方法,标准化处理或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加工中心坐标偏移有哪些方法,我看到有用#代替的,具体怎么用法呢_百度知 ...
答:相对坐标是让操作者用的,比如对刀,找零点。这个你看几次就会了。机械坐标和绝对坐标有一定联系的,我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零件编程时就得有坐标零点,这坐标零点就是绝对坐标X0,Y0.也就是说绝对坐标是编程序用的,再下来这个零件的坐标零点机床怎么知道在哪呢,这时我们就得去找工件的零点了(具体操作...

cad偏移命令怎么用
答:cad偏移命令使用方法如下:工具/原料:联想G700、Windows10、CAD100.1001。1、首先,我们打开CAD,并任意画一条直线来演示偏移命令的使用。2、如图所示,点击一下右侧工具栏中的“偏移”命令,会出现提示,要求指定偏移距离。3、我们任意输入偏移距离为60,回车。4、要求我们选择偏移对象,我们点击一下,...

CAD如何把直线偏移角度
答:2、点击如图所示的极轴追踪按钮,将图标点亮。然后右击鼠标,出现对话框。3、出现以下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角度,新建一个度数,点击确定即可。4、输入直线快捷方式l,空格,进行画直线。5、顺着直线转动,会自动显示出角度,找到18度画直线即可。6、最后进行线段的标注,就可以看出是18度的角度偏移。

3dmax如何偏移轮廓线?3dmax偏移轮廓线的方法
答:1、选择中需要偏移的二维线型 2、“右击”选择“可转换为可编辑样条线”3、右边面板,“修改”-打开“可编辑样条线”卷展栏选择“样条线”4、右下角“几何体”卷展栏找到”轮廓“命令 5、点击”轮廓“命令,后面框输入你想要偏移的距离 以上就是3dmax偏移轮廓线的方法了,想了解更多3dmax软件的使用...

接触网定位器偏移调整方法
答:1、首先接触网定位器与腕臂顺线路偏移的方向、角度相一致,测量出偏移的距离。2、其次松开线岔处两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顶丝,将定位处两导线向同一方向调整。3、最后使投影点达到标准,在调整时注意定位点拉出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caxa偏移命令在哪里
答:如图所示共四种偏移方法,具体需要你多练习灵活使用。方法1:平行线命令,选中指定直线,用鼠标给出平行方向,键盘输入平行偏移数值,回车实现平行线的偏移,也可不输入数值,利用捕捉直接完成偏移;方法2:移动命令,选中需要偏移移动的直线或者曲线,鼠标给定偏移移动方向,键盘输入偏移数值实现移动偏移功能,也...

npm贴片机如何调整整体偏移
答:调整npm贴片机整体偏移的方法有确认偏移方向、调整X/Y方向以及校准光电传感器这几点。1、确认偏移方向:首先需要确认整体偏移的方向,是左右偏移还是上下偏移。这可以通过观察贴片的位置以及贴片机上的指示灯等来确定。2、调整X/Y方向:根据确认的偏移方向,通过调整贴片机的X/Y方向来进行整体偏移的调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