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向全国移民是从哪年开始的?

作者&投稿:壤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西大移民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情况~

我家目前在甘肃,听我爸说我们先人就是从山西移民过来的。

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古槐移民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
  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
  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
  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
  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枣庄齐村郭氏分支,究竟来自何处?是唐末郭暧的后代随军来枣庄守边呢,还是明初大槐
  树的移民呢?在少年时代,我常常听父辈们讲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那时,我深信不疑,我
  们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人。及年长,发现山东许许多多的人们都说自己是洪洞县大槐树
  移民。我就开始怀疑:明代以前,我们这里没有人烟了吗?后来读地方志,志书里说,据
  统计枣庄地区,有60%以上的村庄是明初大槐树移民而来。枣庄、齐村不在其列,这些村
  庄早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再说这60%的村庄里,是纯粹的移民呢,还是原来就有不多人
  口,后来又增加了一部分移民呢?谁人能统计得那么准确?近读家谱,我相信:我的祖籍
  是江苏邳州黄泥湾,黄泥湾是由八义集大郭庄那里迁居而来。问题在于黄泥湾是什么年代
  从八义集大郭庄迁居而来?八义集大郭庄又是什么年代从峄县上郭家迁居而来?《上郭谱
  》记载:一世支祖为郭公颐,与上郭一世支祖郭公修真平辈。明朝中叶八世祖加忠迁往邳
  县八义集大郭庄,这里的记载因缺乏具体年代,其准确度有多大?至于八义集大郭庄支祖
  向黄泥湾迁居,只是口传,没有文字记载,什么时间迁出连传说都找不到。齐村支祖由黄
  泥湾迁出,已历经十代人。从家谱上看,与邳州大王庙那一支派从黄湾迁出在年代时间上
  很相近。我们家谱上记载的许多人物大都是断代史,史料很不全面,再加上以讹传讹,人
  为的主观错误所至。《上郭谱》首卷第20页,邳州18世郭恒桢在谱序中写道:“吾郭氏之
  由山西洪洞迁山东兖州,分居徐东邳有年矣,代远年湮,多遭丧乱,谱牒失修,又有年矣
  。予生也晚,家贫不克力,学识之无而已年。念及水源木本之事,敦宗睦族之行,心有余
  而力不足。峄县族人,祖居之邦也。”他肯定郭氏族人是洪洞移民,但时间没有说明。《
  上郭谱》首卷第21页,邳县19世郭允涵认为:“吾族散处于邳睢铜灵丰沛间者有年矣。明
  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地乃汾阳王之后裔也,三支祖修真墓前有碑文可考。”这位
  19世族人,说得十分肯定,故不能排除我们是口碑相传中的大槐树的移民。
  一、古槐移民传说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
  ,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
  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
  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
  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
  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
  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
  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
  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
  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
  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
  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
  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
  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
  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
  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
  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
  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
  ,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
  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
  ,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每个人都是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望
  啊望,望不够家乡的广济寺,望不够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当走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
  最后一瞥,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大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翠
  绿色的枝叶上下摇动,就好像是为离别故土的人们送行。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
  民惜别家乡的标志,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乡
  ,从此融为一体。以后,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
  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便成了流传的歌谣。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
  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
  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
  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
  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初,洪洞村民景大启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
  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
  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
  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20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
  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
  ”,该表上共有 450姓,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 600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
  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
  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
  ——当时的迁民是强迫性的。明政府广帖告示,欺骗百姓说 :“不愿迁移者,到大槐
  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
  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
  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
  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 :“大明皇帝敕
  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
  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 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
  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
  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人们的哭喊声惊天动地。
  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甘肃普遍传说
  ,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
  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据先辈传,当时凡同族近亲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牛氏兄弟在分迁时砸破一
  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人们出于对大槐树的留恋,临行前都想最后拥抱一次。有一户十一兄弟手拉手难以
  合围,最后由大嫂加入后才得以实现。因此,可以想象大槐树有多么粗大。
  ——在山东、陕西及河南的一部分县中,还传说由于是被绑押解迁出的,因而至今人民
  走路仍有背手习惯。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
  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
  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
  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大多
  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
  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
  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
  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
  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
  、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
  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
  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
  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
  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
  。”河南偃师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武
  陟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有些移民的名字
  更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意思,河南偃师县寇店乡韩寨村《赵氏宗谱》载:赵氏始祖兄弟四人
  ,名“经、营、槐、显”“念新造之艰窘,伯与仲故讳经,而讳营。恐故乡之遗忘,叔与
  季则讳槐,而讳显”。这里“显”显然是“乡”的意思。移民们迁往各地,有一姓分为几
  个姓者,并且时常保持来往,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
  ”;“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大槐树处有一牌坊,建于1914年。牌坊四脚三腿,飞檐斗拱,
  浮雕彩绘,匾额诗风,古色古香,甚是典雅。横额雕刻“誉延嘉树”,背面是“荫庇群生
  ”。这八个字既是对古大槐树的赞誉,也是对迁民先祖的纪念,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明末李自成义军有一路经洪洞杀向北京。在洪洞休息后,首领们连下拔营起寨的命令,兵
  马岿然不动。原来士兵们成群结队,拈香荷表,到大槐树下烧香焚纸,叩头参拜,祭奠先
  祖。义军多为河南、陕西人,他们是古槐后裔,来到祖先发祥之地,互相转告,参拜古槐
  ,寄托思乡之情。首领们之情后,干脆置办丰盛的供品,列队前往古槐祭祖。在洪洞境内
  ,义军经过之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视百姓为乡亲,连军粮马草也不在洪洞征收。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
  处肆意抢掠,杀戮人民,赵城受害最甚。赵城名士张瑞机对当时的残暴写道:无论贫富贵
  贱,一律枪决,不余一家,不遗一人,冰雹猛雨,无此遍及。仓无剩米,笥无遗缣。沿门
  抄没搜奇珍,破扉掘地穿壶粤。弹丸飞雨沾血腥,马尘所至遭凌暴。北掠霍州南平阳,陶
  唐遗区断炊烟。淫杀焚掠,所过成墟。淫掠焚杀,惨无人理。三日饱载南去,车400辆,驼
  300头,马数千匹。负包担囊,相属于道。卢军过后,赵城一片狼藉,城无街市,邻无炊烟
  ,鸡犬无声,家无门户,箱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画无整幅,墙壁倾圮,挖地三尺。无
  贫无富,无商无民,尸体遍道。整个赵城,灰烬惨然。环城五里,男携妇,母抱儿,夜行
  逃难,踏雪逾沟,山风刺骨,冻馁困乏,相抱而泣,仰首苍天,不成一语。事后,赵城人
  民铸卢永祥铁像,高四尺,宽二尺八寸,两手各持元宝,跪伏于城南门外,人见吐之,以
  解愤恨。卢军到了洪洞,下令放假半天抢劫。士兵大都是冀鲁豫人,来到古大槐树处,纷
  纷下马膜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
  下。卢永祥也是山东人,见此情景,下令放假一天,朝拜古槐,并到四方认亲。大槐树“
  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故土如同胎记,深嵌在国人的肌肤上。不管光阴之波多么
  强劲,总也不能将故乡从游子记忆的深土中拔出。古槐移民已逾六百载,当初的移民及其
  后代,早已有了他们的许多故乡。虽然移民的哭声早已烟消云散,眼泪也早已化作新的悲
  欢,但古槐移民历史记忆的磷光,仍穿越悠邈的时空,在辽阔的宇宙中忽明忽灭地闪烁。

  悠悠 600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
  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
  裔。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 400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广
  大劳动人民从古槐迁走后,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
  “大槐树处是我们的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解放后,这里游人不断,他们千
  里迢迢,寻根认祖,有的来自南海之滨,有的来自长城脚下,还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海外侨
  胞。这些炎黄子孙,也像古槐一样,一代又一代,繁衍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地球东西
  ,世界各地。他们牢记父辈昔日背井离乡,飘流四方之苦,继承祖业,艰苦奋斗。在国内
  的,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四化”宏图,进行新的“垦荒拓芜”;在海外的,不忘祖国
  ,不忘根本,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被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鸹窝时,洒下
  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中国有多少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这里又何以成为寻根之地?_百 ...
答:也就是说,中国有881个姓氏是从大槐树迁移过来的,这881个姓氏包含了我们如今能见到的一切姓氏。有一句俗语这样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实践上暗示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王、张、李、刘、杨、赵同等姓人,在500年前是同宗同族,由于种种缘由,他们才移民到全国各地。现代人所说的同姓人“五百年前是...

明朝年间山西大移民具体都移居到了什么地方?
答: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

山西大槐树移民是哪一年
答:这场移民运动始于明朝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施,目的是为了恢复因战乱而荒废的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平衡人口分布,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为了恢复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朱元璋决定从人口较为密集的山西等地向这些地区迁移居民...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哪一年
答:洪洞大槐树移民又被称为“明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以及“洪武大移民”等,指的是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的移民,也就是1370年到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多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等地,中途经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元末之乱以后,历经了...

山西在哪个朝代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
答:朱元璋统一全国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移民屯田制度。人口稠密的平阳府便成了向外移民的重要地区。各县被迁的农民,先集中到洪洞大槐树周围村庄暂住,在大槐树处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和路费,而后结队踏上征途,分道迁往各地。大槐树移民活动,由明初开始,前后持续100多年。仅在洪武年间,就从...

文史浅解||明朝移民简况
答:据考,明朝移民基本在 洪武 三年(1370年)至 永乐 十五年(1417年)期间进行的,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明朝政府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先后数次从山西的 平阳 、 潞州 、 泽州 、 汾州 等地,经山西 洪洞县 大槐树处办理手续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达百万人之...

爸爸说祖上是山西洪桐什么喜鹊窝迁过来的?
答: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

大槐树移民那朝代?
答: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共组织大规模移民18次,总人数达数百万,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山西老槐树迁民历史是什么?
答: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山西老槐树迁徙的影响:外来移民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有矛盾和竞争,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

清朝从山西往河南迁过移民吗?
答: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这样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持续了50多年的时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