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起源

作者&投稿:再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汉语的起源~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顾名思义,它是古代汉族人民群众的语言。汉代以前,也就是古华夏族人民的语言。但是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一般来说,“五四”以后,当然是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是一个过渡阶段,可以称作早期现代汉语。宋元以后至鸦片战争,可以称作近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是中古汉语;周秦两汉是上古汉语;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可以称作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

1、神话寓言:掩耳盗铃(《吕氏春秋》)、狐假虎威(《战国策》)、画蛇添足(《战国策》)、自相矛盾(《韩非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不畏艰险,不达目的不罢休。见《山海经》)、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山海经》)、天马行空(才气纵横,毫无拘束。见《山海经》)、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杞人忧天、叶公好龙、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望洋兴叹、歧路亡羊、南辕北辙(《战国策》)、拔苗助长、鹬蚌相争、滥竽(yu35)充数、狐假虎威等。
2、历史故事: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的情况,后人对此加以概括,形成了成语。比如: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事,见《左传》)、图穷匕见(荆何刺秦王事,见《战国策》)、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事,见《史记》)、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事,见《史记》)、、三顾茅庐(刘备请诸葛亮事,见《出师表》)、东山再起(谢安隐居复出事,见《世说新语》)、请君入瓮(来俊臣治周兴事,见《资治通鉴》)、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构思10年写成,后风行一时,抄的人多以至纸也涨价,比喻著作风靡一时。
3、诗文语句: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典籍,经史子集各部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语句,这是提取成语的重要求源。例如:爱屋及乌(《尚书》)、信誓旦旦(《诗经·卫风·氓》)、当仁不让(《论语》)、知己知彼(《孙子》)、奋不顾身(《报任安书》)、老骥伏枥(《步出夏门行》)、妄自菲薄(《出师表》)、情随事迁(《兰亭集序》)、虚无缥缈(《长恨歌》)、水落石出(《醉翁亭记》)。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瓜田李下: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来居上:《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4、口头俗语:民间俗成的成语一开始可能产生于口头,但后来被人广泛地引用,也是通过书面流传下来。不管它们是以什么方式进入书面语,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开始都是老百姓创造的。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同病相怜:《吴越春秋》:“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狗尾续貂:《晋书·赵王伦传》:“每朝会,貂蝉盈坐,财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5、古代的民间歌谣。李代桃僵(本指患难与共,互相爱护;现指代人受过,互相顶替),《汉乐府·鸡鸣高树巅》:“桃花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nie51)树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扑朔迷离(表示错综难辨,模糊不清),《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千夫所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6、后世产生。例如:一干二净、一五一十、三长两短、四平八稳、五湖四海、七手八脚、十拿九稳、半斤八两、鼓足干劲、成年累月、排除万难、人山人海、古为今用、百花齐放。
7、外族借用。外来成语的借入大多同翻译佛经有关。比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想入非非、昙花一现、六根清静、梦幻泡影、衣钵相传、在劫难逃、大千世界、聚沙成塔、天花乱坠、不可思议、心花怒放、一尘不染、飞峨投火等,这些成语原来大多都与宗教教义有关。

现代汉语的起源:
两支正统汉语来历一支是闽南语原名河洛话,另一支是客家话。

闽南话最接近河洛话,最古老的话: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 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 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 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 湾。

现代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一般认为其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由于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因此,客家方言在民间也被称为"唐音"。
客家方言的发音也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
客家话还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的表述,客家人仍用名词"食"表示,"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
由于客家祖先有不少是两晋和唐朝时的贵族,客家方言还带有古代“雅言”的部分。

楼主的问题有点意思。
若是照字面意义理解,萨的回答是:现代汉语起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笑。(萨的意思是说,不是起源于希伯莱语或拉丁语系)
现代汉语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争论,五四运动的洗礼,直到建国后才被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志就是《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因了这《方案》,文字才真正在中华这片古老的文盲土地上繁盛开来。而民国和五四运动,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过程。所以萨以为,1958年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水岭。现代汉语在这一年正式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吧

汉字的来源
答:日本也仿照汉字创造一些新汉字,称为“倭字”,又称“国字”。例如“辻”(十字路口)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由于数量极少,对日本文字没有多大影响。2.假名字母的发展 为了提高记录日语的准确性,假名作了补充和改进。主要是:(甲)增加附加符号,表示浊音和半浊音(室町时代的1392年开始分写清浊)...

现代汉语小知识大全
答:这篇《现代汉语小知识大全》,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2、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它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汉字是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人们创造的。 3、汉字包括三要素:形、音、义。 4、六书之说,是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学者分析归纳出来的...

汉字的来历
答: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

汉字起源于何时?
答: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化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化字在中国大陆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

普通话的起源
答:实际上普通话的起源可能更早。在南宋时期,北朝金国的老百姓大部分也都是汉族人,汉人与金国的鞑子为了方便交流,也得有大家都能听的懂的简易语言,于是自然就开始有了很容易能让对方都能听懂的普通话。而江南的南宋因为偏安一隅,没有其他民族的大规模融入,所以他们保留了古汉语的很多成分。当时以长江为...

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
答: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

《现代汉语》目录及要点汇总(简)(上)
答: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推广普通话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1 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2 生理属性: 三大发音器官: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咽腔、鼻腔和口腔 3 社会属性 二、语音单位 1 音素——辅音、元音 2 音节 3 声母、韵母、声调 4 ...

关于汉字的来源,和汉字的好处。
答:第四,现代汉语方言众多,语音上的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一致性比较突出,用汉字记录汉语,书面上起到了沟通方言的作用,同样的词语,虽然各地发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个汉字记录,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汉字具有很好的沟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难以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汉字在维护汉语的统...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的一些资料
答: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