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学方法分析水文地质条件

作者&投稿:箕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文地质与水化学条件~

1.水动力条件
查干诺尔盆地属于渗入型自流水盆地,而且全球的铀成矿省、铀成矿区主要位于渗入的水动力系统中。可见,查干诺尔盆地是一个符合有铀成矿远景的砂岩型盆地。根据本区的水文地质发育特征可知,在查干诺尔盆地西部及邻区范围内,发育有完善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水动力系统,这决定于本区内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盆地总体地势西高东低,盆地西缘的汗乌拉隆起为地下水补给区;盆地西部的单斜构造区——西部构造斜坡带,为地下水径流区;盆地中东部的断裂发育区,即德尔布干断裂系的分支断裂——准那尔图断裂以及该处在盆地萎缩抬升期发育的同方向晚期断裂分布地带,为地下水排泄区,该区在地面上表现为一系列沿断裂分布的北东向、大小不等的湖泊(如查干诺尔、阿尔善乃-查干诺尔等湖泊)。因此,完善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水动力系统,不仅有利于含铀氧化水的不断渗入、迁移和排泄,而且还有利于铀元素在径流区与排泄区过渡部位的地球化学障上沉淀、富集。所以,查干诺尔盆地西部构造斜坡带的中东部是有利的铀成矿远景地带。
2.水化学条件
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是确定铀及伴生元素迁移的主要条件。在查干诺尔盆地西缘的汗乌拉隆起———补给区,其水质类型属于,属于含氧水发育区,有利于含铀氧化水的形成。盆地西部的单斜构造区———径流区,其水质类型主要为属于型,主要为含游离氧和氧化剂的氧化水类型,有利于铀的迁移。盆地中东部的断裂发育区(即德尔布干断裂系的分支断裂)———排泄区,其水质类型属于型,属于不含游离氧的水质类型,说明含铀氧化水在排泄之前,其中的铀元素已发生沉淀和富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径流区和排泄区的过渡区域受新近纪上新世喷出的五叉沟组(N2w)玄武岩系的影响,该过渡区域的水质类型显得较为复杂。但是,整个径流区的水质类型仍可说明,盆地西部的构造单斜区是具有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地带,应列为重点工作和探索的地区。
地下水的矿化度不仅可以阐明研究区水文地质作用的总方向,而且还可以作为铀及伴生元素在水中迁移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一种定量尺度。地下水的矿化度和离子成分对放射性元素从围岩中转移到地下水中有一定的影响,并能使这些元素保持溶解状态,例如,地下水中的重碳酸根离子超过100mg/l时,就能使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着高含量的铀(Токарев А.Н.等,1956)。经研究表明,在查干诺尔盆地西部,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在区内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采取的水化学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盆地西部径流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500mg/l~2000mg/l,而且重碳酸根离子大于100mg/l,这与上述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活性铀(最高达229.00μg/l)的结果相吻合,说明弱矿化水的铀含量与总矿化度成正比,并对含水围岩中的铀具有很大的倾蚀性(Лопаткина А.П.,1964);而盆地中东部排泄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大于2000mg/l,甚至高达或大于3000mg/l,而且铀含量也降至背景值,说明随着矿化度的增加,水溶液与含水围岩之间的化学平衡状态接近,铀的倾出降低(Лисицин А.К.,1975)或不再被倾蚀破坏。这种矿化度的分布规律揭示出一个本质现象,即查干诺尔盆地西部径流区完全具备铀成矿作用的地下水矿化度条件,符合外生后成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客观因素,是有利于铀成矿的远景地带。
具体地讲,查干诺尔盆地径流区西南部——古宁浑迪地段,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介于1000mg/l~1500mg/l之间,甚至低值小于1000mg/l;盆地径流区中部——哈沙廷呼都格地段,地下水矿化度大小变化较为复杂,多数区段介于1000mg/l~1500mg/l之间,但中部区段高达2000mg/l~3000mg/l,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地下水沿含水层由北西向南东地形低洼的总排泄区迁移过程中,由于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蒸发排泄作用,使矿化度不断增加的结果;盆地径流区中东部——安达特浑迪地段和那尔图地段,地下水矿化度大小变化较为稳定,通常小于1000mg/l,只是在安达特浑迪地段西南部介于1000mg/l~2000mg/l之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该处盆地隐伏的北西向断裂构造及受这些断裂控制的次级古河道的影响有关。
由于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查干诺尔盆地多处发育地下水上升泉,尤其在串珠状湖泊分布地带的北侧,上升泉沿准那尔图断裂带呈北东向断续分布,这为揭示深部铀矿化信息提供了直接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经系统取样分析测试,盆地西部构造单斜区地下水铀含量均在20.00μg/l以上,铀含量等值线呈北东向分布趋势,而发育串珠状湖泊的断裂带及其南东侧一带地下水铀含量均小于20.00μg/l,甚至降低到0.nμg/l。这种地下水中的铀含量由高到低的趋势表明,准那尔图断裂带是区域排泄源,其西侧已发生了铀的沉淀富集现象,应为有利的铀成矿远景区。
3.铀及伴生元素条件
实际上,外生后成渗入型砂岩铀矿床是一种多元素综合性铀矿床,并把铀与伴生元素分为两组:一组是地球化学伴生元素,指在铀成矿过程中与铀同时迁移富集的元素,它们为硒、钼、铼和钒等元素;另一组是地质工艺伴生元素,指在地浸过程中,在浸铀的同时它们也被浸取到浸液中,其浓度达到可经济利用的元素(Лаверов Н.П.等,1998)。尤其是硒、钼、铼和钒等元素,它们与铀一起在还原地球化学障上的聚集是有成因联系的,这些元素在氧化-还原电位从正值转变为负值的降低地段形成叠置的或依次排列的后生富集带(Лисицин А.К.,1969;Mаксимова М.Ф.等,1983)。

图6-5 铀煤矿床后生分带剖面中硒(Se)、钼(Mo)和铼(Re)的分布

例如,在渗入型铀煤矿床中,钼和铀最强烈富集的地段,在后生剖面中完全吻合,它们均赋存在与层间氧化带直接接触的地段;硒元素则沉淀富集较早,往往与层间氧化带中的部分氧化亚带和铀带出亚带,以及铀矿化带中的富矿石亚带和正常矿石亚带相重叠;铼元素的富集带几乎与此同步,只是范围较宽,甚至在铀矿化带中的铀晕圈亚带内仍有较好的沉淀富集现象(图6-5)。而在某些存在后生还原剂的矿床中,钼的聚集区可掺和在层间控矿剖面前部的砂岩中,覆盖了贫铀矿石亚带和铀晕圈亚带;硒矿化与所有的后生渗入型矿床一样,主要沉淀富集于层间氧化带的尖灭部位(图6-6)。

图6-6 含还原剂矿床分带剖面中硒(Se)、钼(Mo)和铼(Re)的分布

所以,可间接地通过地下水中的铀及伴生元素含量分布情况,预测一个新区的铀成矿远景地带(Шор Г.М.等,1988)。为此,对查干诺尔盆地地下水中铀及伴生元素Se、Mo、Re、V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以便推断有利于铀富集的远景地带。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西部构造单斜区的中部哈沙廷呼都格地段,地下水铀含量大于50.00μg/l,局部地带铀含量大于100.00μg/l,个别水样点铀含量高达229.00μg/l;在西南部的古宁浑迪地段,地下水铀含量亦大于50.00μg/l,局部地段大于100.00μg/l,个别水样点铀含量高达137.00μg/l;在东北部的安达特浑迪地段和那尔图地段,多数水样点铀含量大于34.20μg/l。我国伊犁盆地511铀矿床地下水(潜水)铀含量为4.20μg/l,可见本区铀含量远高于已知的砂岩型铀矿床。因此,查干诺尔盆地西部构造单斜区为具有一定成矿潜力的铀成矿远景地带,尤其是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应为最有利的铀成矿远景区。
在查干诺尔盆地西部补给区,地下水中的硒含量通常为7.57μg/l~46.2μg/l,硒平均含量为26.3μg/l,最高硒含量达241μg/l。盆地西部构造斜坡带——径流区,地下水中的硒含量通常为9.4μg/l~74.45μg/l,远远超出了中亚地区已知铀矿床的层间氧化带水中硒含量(1μg/l~40μg/l);硒平均含量为48.76μg/l,比哈萨克斯坦层间-渗入型Карамурун等矿床含矿带层间水中的硒含量(7.5μg/l~55μg/l)(Берикболов Б.Р.等,1996)还高,最高硒含量达254μg/l。在排泄区,地下水中的硒含量通常为14.4μg/l~39.2μg/l,硒平均含量为27.95μg/l。从总体上看,查干诺尔盆地水中硒含量的分布具有北东向带状展布的趋势,尤其是径流区的中西部(哈沙廷呼都格和古宁浑迪一带)可能也是硒沉淀富集的主要部位,这与铀含量分布状况基本相吻合。
查干诺尔盆地补给区钼含量一般为3.2μg/l~44.8μg/l,最高达75.2μg/l,平均含量为25.68μg/l。径流区钼含量为10.9μg/l~30.5μg/l,最高达376μg/l,平均含量为29.98μg/l。排泄区钼含量为8.7μg/l~27.9μg/l,最高达39.2μg/l,平均含量为17.09μg/l。但是,钼含量较高的地区集中于两片,即西南部和东北部,而中部为低值区。
查干诺尔盆地补给区铼含量一般为0.018μg/l~0.033μg/l,最高可达0.044μg/l,平均含量为0.031μg/l。径流区铼含量为0.011μg/l~0.148μg/l,最高达0.342μg/l,平均含量为0.068μg/l。排泄区铼含量通常为0.002μg/l~0.046μg/l,最高达0.148μg/l,平均含量为0.017μg/l。尽管径流区的铼含量普遍低于已知的砂岩型铀矿床含氧水中的含量,但铼含量较高的地区集中于两片,即西南部和东北部,它们大体上与铀和钼的高值集中区相吻合,充分显示出这些地段具有一定的铀成矿潜力。
查干诺尔盆地的钒含量普遍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地质建造的含钒性有关。补给区的钒含量一般为6.6μg/l~64.5μg/l,最高可达93.8μg/l,平均含量为32.67μg/l。径流区钒含量通常为12.6μg/l~98.4μg/l,最高达288μg/l,平均含量为45.04μg/l。排泄区钒含量为6.6μg/l~43.2μg/l,最高达51μg/l,平均含量为10.97μg/l。它的高含量集中区沿着盆地西部边缘分布,主要位于中部(哈沙廷呼都格-安达特浑迪一带)和西南部(冲果勒浑迪-古宁浑迪一带),形态和盆地边缘相似。从盆地边缘向东南部,钒的含量的分布具有低-高-低的趋势。反映出其在地下水运移过程中从溶解、迁移、再到一定的环境下沉淀和排泄的过程,充分说明盆地西部构造斜坡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前景。

水质分析又称水化学分析。即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测定水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水质分析分为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项分析三种。简分析在野外进行,分析项目少,但要求快而及时,适用于初步了解大面积范围内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专项分析的项目根据具体任务的需要而定,如进行水化学找矿时,用高精度光谱仪着重分析所寻找的某些金属离子。进行水的放射性测定时,则着重分析某些放射性元素,等等。
①简分析,其目的是一般地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分析项目常为:温度、色度、嗅、味及浊度及Ca2+、Mg2+、K+、Na+、CO卲、HCO婣、Cl-、SO厈、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游离二氧化碳、pH值等。②全分析,其目的是详细地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除简分析项目外,增加Fe3+、Fe2+、NH嬃、Al3+、NO婣、NO娱、F-、Br-、I-、暂时硬度、永久硬度、化学需氧量、侵蚀性二氧化碳、硅酸、硼等。③专门分析,根据专门任务的目的与要求,对地下水中某些组分进行的分析。为水文地球化学目的检测铜、铅、锌、铁、锰、镍、钴等微量金属组分,1H、3H、18O、14C等同位素及溶解和逸出的氧、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氩、氦等气体或稀有气体成分;为毒理学目的检测汞、镉、铬、砷、硒、氰化物、挥发酚类、苯并(α )芘、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有机氯、有机磷、总α 及总β;为细菌学目的检测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2.4.4.1 奥陶系灰岩水

矿区奥灰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南洺河地表水,灰岩裸露补给区HCO3-、Ca2+与Mg2+质量浓度小,呈现地表水水质,如矿区西万年以西、西南部南洺河灰岩裸露地段,且受季节性变化较明显。本区奥灰水处于氧化的地化环境,故水中NH4+质量浓度甚微;NO3-质量浓度较高,因环境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8~30mg/L),而反映还原环境的NO2基本不存在,全部小于0.01mg/L。奥灰受闪长岩侵蚀接触带生成铁矿,FeS2在氧化环境下生成SO2-4,故本区奥灰水的SO2-4质量浓度较高。

图2.24 各主要离子的形成框图Fig.2.24 The formation map of the major ion

矿区奥灰水径流条件较好,矿区奥陶系灰岩水总硬度一般为16~19德度,pH为7.4~8.1,奥陶系灰岩水的HCO3、Ca2+与Mg2+分别为:HCO3质量浓度范围为204~283mg/mL;Ca2+质量浓度范围为83~99mg/mL,径流条件较好的地方偏低,如矿区南部及中部,尤其是矿区西南部,多80~90mg/mL,呈现浅部地下水的性质,矿化度及硬度较低,无负硬度出现;径流条件较差的地方偏高,如矿区北部,可达到100mg/mL以上,呈现深部地下水的性质;SO2-4质量浓度为76~116mg/mL,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Ca2+与Mg2+质量浓度比值为3.0~5.0,自西向东自从南向北亦有上升趋势,均与该区地下水流向相符。由此可见,奥陶系石灰岩在井田西北部万年村以西接受大气降水和山区地表径流的补给,渗入地下后沿地势顺地层倾向由西向东径流,遇石炭纪—二叠纪地层阻挡后由南向北运动,于北部百泉泉域排泄。南洺河上游(磁山铁道桥以南),河床砂砾石直接覆盖在奥陶系石灰岩之上,雨季南洺河河水渗漏补给水,而后沿南洺河河谷向北运动。

天然条件下井田地下水通过南洺河河谷向北部百泉排泄。目前排泄方式主要为煤矿排水、周围铁矿疏排水、水源地供水和工农业开采等。

本区奥灰水耗氧量甚低,多在0.5mg/L以下,奥灰吃水孔因保持较好的排泄条件,耗氧量几乎为0。由于奥灰地层中存在极少的岩盐(NaCl),奥灰水中含有的Na、Cl的含量很少,K+Na质量浓度为10~25mg/L,Cl质量浓度为17~35mg/L。本区奥灰水为HCO3SO4-CaMg型岩溶地下水。矿化度为364~446mg/L,水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含量分别为62.87%~63.86%和25.87%~26.30%;阴离子以HCO3为主,含量为250.0~255.6mg/L。其库尔洛夫表达式为:

煤矿底板突水

式中:M为矿化度;T为水温。

本区地下水已达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属含Sr的低矿化度中性矿泉水。

2.4.4.2 石炭纪—二叠纪薄层灰岩水

根据水化学分析资料,可将本区大青灰岩水分为HCO3SO4-CaNa型和HCO3SO4-CaMg型两种类型;前者是原始的大青水,后者是通过断裂构造接受奥灰水大量补给后的大青水。

(1)HCO3SO4-CaNa型大青灰岩水:在未受奥灰水扰动时,本区大青灰岩地下水为HCO3SO4-CaNa型,其形成原因是:地下水循环条件较差,进入含水层的地下水难于得到充沛的补给,水中CO2极少或无CO2存在,难以构成碳酸盐的侵蚀性酸性溶滤,当围岩中含有Na2CO3、Na2SiO3等碱性物质时,水中可能出现OH,并使pH>8,促使Ca2+、Mg2+等迅速沉淀,并使Na大量集聚,水型演变为HCO3SO4-CaNa型。

HCO3SO4-CaNa型大青水的主要特征为:较高的pH(7.7~8.8),较高的Na(Na+K可达50~283mg/L)和HCO3(280~602mg/L),较高的矿化度(>600mg/L),一般不含或含有极微量的NO3

(2)HCO3SO4-CaMg型大青灰岩水:本区在大青灰岩水与奥灰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地段,当奥灰水经断裂构造补给本含水层且经过长期水循环、交替更换之后,大青灰岩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将演变为奥灰水的水质类型,即奥灰水所具有的HCO3SO4-CaMg水型。视混合交替程度不同,这种大青灰岩水有时可保存HCO3SO4-CaNa型水的一些痕迹,如pH及NH4质量浓度微有上升,CO2、SiO2质量浓度有较大的变化,出现微弱负硬度,Na含量较奥灰水(10~25mg/L)偏高。NO3出现并有较高的质量浓度,是大青灰岩水受奥灰水影响,从还原环境转向氧化环境的重要标志。完全接受奥灰水补给以致混合交替程度很高的大青灰岩水,其水化学组成将完全等同于奥灰水。从水化学变化的概念上来讲,这时“大青灰岩”水已不复存在,奥灰水已完全充储大青灰岩地层,因此奥灰水对它的补给关系十分明确。

大青灰岩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奥陶系灰岩水。大气降水补给途径为基岩裸露区直接入渗和南洺河的渗漏补给。奥灰水主要通过大的构造发育地带补给大青灰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与大青灰岩含水层间距约30m,本区断距大于30m的断层有29条,在这些区域均有奥灰水补给大青灰岩水的可能,故大青灰岩水的水化学组分受构造控制明显,水力联系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通过水化学组分背景值可见,大青灰岩含水层水样,部分已受到煤系地层水污染,部分与奥灰水特征值接近,如:D17大青观测孔。大青灰岩水化学异常点的分布受构造控制较明显,构造发育地带已接受奥灰水补给;通过大青灰岩水化学组分构成变化可见,在构造发育地带,两含水层联系密切,为矿井突水灾害的主要水源,其主体水型具奥陶系灰岩水特征明显,可见本层已接受奥陶系灰岩水补给,如万87及万5孔处有F3、F5号断层(断距均大于30m)发育,此处大青灰岩含水层水化学主体水型为HCO3SO4-CaMg,且两个含水层水位保持一致。

大青灰岩水的水化学组分受径流条件控制明显,水化学组分构成中SO2-4+Cl毫克当量百分含量呈有规律的增高,自西向东自南向北,SO2-4+Cl百分含量逐步增高,从52%到73%;12个大青水样中,K+Na含量有两个水点超过其背景上限值,估计与煤系地层水污染有关;HCO3仅一个水点略高于其背景上限值,为602.44mg/L,Ca2+、Mg2+含量较稳定,均无超过其背景上限值,大青灰岩水样部分与奥灰水特征值接近,如:D17大青观测孔,此大青灰岩水位于构造发育地带,大于30m断层两条,受构造控制较明显;Cl有一个水点超过其背景上限值,SO2-4有一个水点高于其背景上限值,均为矿区北部水点,受地下水径流条件控制明显。说明了该区地下水径流方向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径流。目前大青灰岩水排泄途径主要为人为排泄。

伏青野青灰岩水具有与大青同样的特征,在原始水型的基础上存在HCO3SO4—CaMg水型,且受断裂构造或人为影响,其与奥灰水的联系程度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石炭二叠系薄层灰岩水矿化度、硬度、Ca、NO3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变化,与奥灰水差异有大有小,这说明受断裂构造或人为影响,奥灰水与薄层灰岩水的水力联系程度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2.4.4.3 涌水水源、通道分析

根据万年矿各含水层水化学组分的构成及水化学组分背景值,我们可以发现,各含水层水pH、总矿化度、7种主要离子(K+Na、Ca2+、Mg2+、Cl、SO42-、HCO3-)的变化特征具有较明显的差别,这是由于各含水层水形成的地质环境和运、储等过程的不同,导致不同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水化学特征。我们在对涌水点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半经验型判别的基础上,对水质进行分析,与前面得出的各含水层水化学组分构成及背景值进行对比,看符合哪个含水层水的特征,可以相应的得到该涌水点的涌水水源。

本区构造发育,涌水通道最主要的为断层,断层是本区沟通上、下含水层及煤层涌水的主要通道,本区落差大于100m以上的断层有11条,落差30m以上断层有18条。落差100m以上断层使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与奥陶系石灰岩接触,落差30m以上断层可使煤层与下部含水层靠近甚至接触。根据万年矿突水资料统计,断层引起突水事故达12次(占48%),断层引起突水往往是使煤层工作面与单一或多个含水层沟通,涌水的水化学特征就具有了单一含水层或混合水的特征,断层尤其是奥灰补给其他含水层的主要通道,若为奥灰补给则水化学类型则为HCO3SO4-CaMg型水。基岩风化裂隙带其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主要通过中上部地段导水和充水,通过大的构造裂隙向深部径流,经风化围岩裂隙溶滤,具有围岩化学成分特征,矿化度往往较高,遇裂隙导致突水3次(占12%)。塌陷和扒裂可使得汛期河水通过卵石层沿扒缝可充入矿井,其水化学成分具有浅部潜水或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答:一、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焦作矿区突水频繁,涌水量大,淹井次数多,从客观上讲,主要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制约。具体表现是区域地下水补给量大;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隔水层薄;断裂构造发育,使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图4-4)。 1.区城地下水补给充沛 焦作矿区北为太行山区,海拔标高+200~+1700m,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背景
答:四、岩溶水系统边界 九里山泉域岩溶水系统周边均为隔水边界,岩溶水有独立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1.西北边界 系统西北为丹河小山字形东南弧压性断层组成的隔水边界,总体上北盘上升、南盘下降。在晋城孔庄白水河河谷地面可见主断层带内发育约80cm厚断层糜棱岩,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水掌泉、三姑泉的出流与该...

地下水化学调查
答:地下水化学特征是补给、径流等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水质评价的依据,因此是测绘的重要环节之一。(1)对区内具代表性的地下水露头与地表水进行水质分析。简分析水样的取样密度,应不少于水文地质观测点总数的40%;全分析和专门分析水样的密度,不少于简分析总量的20%。(2)根据水分析结果划分...

自然背景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答:二、区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1.资源要素构成 系统内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侵入岩裂隙水多种水资源要素构成。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有:(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枣庄盆地腹部,第四系厚度多小于10m,多数地段无砂层...

水文地球化学分带
答:目前很少见到有关该区的环境地质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报道。我国的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将是探索目标。(5)非地带性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 自然界有些局部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不受地理纬度分带的影响。例如:在湿润的森林景观带可以出现高氟区、高硒区,而在干旱的荒漠景观中可以出现沼泽,造成局部腐殖质堆积的环境...

现代水化学条件
答:现代水化学条件所处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与古代水化学条件截然不同,二者的化学性质向着不同演变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的化学成分不仅变化幅度大,而且化学组成更为多样化。因为现代水化学条件除受油气地质因素控制外,还严格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一个随时间与空间不断变化着的庞大而复杂地下水化学体系。研究...

地下水质量PMF分析方法?
答:PMF使用最小二乘方法,得到的污染源不需要转换就可以直接与原始数据矩阵作比较,PMF方法能够同时确定污染源和贡献,而不需要事先知道源成分谱。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观测数据量较大,污染源和污染种类相对较少的地区,运用简便,可应用分析软件进行计算。 3.2.4.5 NMF 源解析 NMF在实现上较PMF算法简单易行,非负矩阵...

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答:地下水的形成、运移、演化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密切联系,它的化学组分在循环过程样品的水化学分析由甘肃省地勘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化验室测试完成,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地质矿产部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DZ/T0064-93)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检 验方法》(GB/T8538-1995)的要求完成,进行了Ca2+、Mg2+、Na+、K+、 、中...

主要坳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答: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各块坳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且参考前人的资料,建立了如下评价标准(见表3-5-10)。根据这一标准,各块坳的评价结果见表3-5-11。表3-5-10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水化学特征参数评价标准 表3-5-11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水化学条件评价表 在上述盖层条件及水动力条件评价的基础上...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的原因分析
答:三门峡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环境逐渐退化,尤其是近10余年来,城市区地下水化学环境迅速恶化。地下水宏量组分,Fe离子,NO-3,总硬度,TDS的迅速升高是地下水化学场退化的主要标志。地下水化学环境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4.2.3.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化学系统演化的控制作用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