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省”还是“布政使司”,明清时中国一级行政区叫什么?

作者&投稿:离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清时中国一级行政区叫什么,是“省”还是“布政使司”?~

自元朝开始,中国的行政区划出现了一个重大变革——行省制出现了,行省制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一直到现在,中国的一级行政单位都是“省”,但,其实说实话,“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历史还真不长,那还是民国时期的时期,元朝是叫“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那明清两朝呢?这可能还真的是个冷知识,事实上:明清两代中国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都不是省。
那是什么呢?是布政使司,有人可能举得奇怪吧,这“司”明明是机构的名称,怎么会成为行政区划呢,这没什么奇怪的,其实“省”一开始也是行政区划。现在在中国,省已经成了行政区划名称而不是官僚机构名称,但是在朝鲜,日本,其一级政府机关还是用“省”,这当然是和中国学的。

注:日本外务省
那么,省是怎么由“机构名称”转换为“行政区划”的呢?这就是元朝干的,这其实就和古代中央派出机构“由虚到实”有关了。隋唐时期中国的中央机构有一套“三省六部制”,而这其中的“中书省”后来就渐渐成了类似“中央政府(现在的国务院)”的行政机关。
元朝属于武力征服天下,一开始为了军事征服需要,给征服的地区划了若干的“地区”,给每个地区都设立一个机构负责战事准备,而这个机构的名称就是“行省”,所谓“行省”可以理解为“中书省”的分部,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1262年,中国第一个省份——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建立。
但是,后来随着天下安定了,元朝之前设置的“行省”渐渐演化成了管理地方的政府机构,也就是行政区划,行省的设置也开始稳定了,中国内地设置了十个“行中书省”。

至此,“行省”成为中国一级行政区的代称。
但是!明朝刚刚建立没多久,朱元璋就把“行省”给废除了,洪武九年(1376年),中书省和行中书省都被废了,废除的原因当然是皇帝为了增强中央集权,那明朝设置了什么机关管理地方呢?明朝把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也就是“都布按三司”,明朝设置了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事,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刑狱,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地方政府,所以明代一级行政区可以认为是“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
同样,“布政使司”和“行省”一样,本也是地方行政机关,后也渐渐成了行政区划,但民间和官方仍然喜欢用旧称,俗称为“省”或“行省”,毕竟“布政使司”四个字用起来太麻烦,其实再叫行省有些怪,因为“中书省”都没有了,何来的“行中书省”呢?

明初还是沿用“行省”的建制
“而明改行省为十三布政使司,其守土之官,则曰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司者,分部之名,而布政使者,统部之官,不可混也。然‘布政使司’,连四字为言,而行省则又可单称为‘省’,人情乐趋简便,故制度虽改,而当时流俗,止称为‘省’。沿习既久,往往见于章奏文移,积渐非一日矣”——【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六》
所以,明朝是没有正式机构叫“省”的,那清朝呢?清朝一开始是大体延续了明朝的制度,一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仍然是“布政使司”,但是呢?清朝吸取了明朝一些教训:地方权力过于分散会导致治理水准下降,于是清朝在一个地方设立了总体管控事务的“巡抚”!
这就有些重大变化了,一开始,虽然“布政使司”俗称为“行省”,但大家知道这其实只是一个管理地方民政的机关而已,布政使司并不管理一个地方的全部事务,但现在一个地方有把握整体状况的长官(巡抚)了,巡抚开始掌握地方大权,布政司退居其次,这导致“省”的意义发生变化,不再等同于布政司,而是以巡抚辖区为准。而且,布政使司事实上已经不一定可以和地域挂钩了,比如江苏省就有两个布政司(清代江苏和安徽的行政区体系非常复杂)。

清朝人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江苏是一个整体,但不能用布政使司来概括,用什么呢?就用俗称“省”或者“行省”吧,有些人甚至还用过“统部”!
不过,“省”仍然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所以你看清朝前期的公文里面,经常有“苏(州)松(江)省”,“安庆省”等,这显然这是苏南,安徽的代称,所以说“省”的定义在清代前期、中期较为模糊。乾隆八年(1743年)成书的官修《一统志》中,列有布政使司,而无省。研究者就指出,这表明清政府认可的一级行政区仍是布政使司,而非——“省”。
但是到了后来,“省”这个名称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方认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成书的官修《清朝文献通考》的《舆地考》则使用“省”作为各地区名称。同时,书中有文字解释原因。指出:明代巡抚人数无定,同一布政使司之地可置数位,有事则设、无事则罢。清朝巡抚则有定数,编制稳定且辖区固定。而此时,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财政、司法,隶属于巡抚,非一省之首。官方文件中,“省”已成为习惯用语。种种情况之下,所以“编纂《舆地考》亦概书为‘省’焉”。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大概解释一下,明代也是有“巡抚”这个官职的,但这个职位不固定,一般是某些地方出现的动乱,民变,都布按三司分权很难集中资源应对,朝廷才临时派大员(巡抚)去某些地方督办些事情,给他们临时的地方集权。但清朝的巡抚是定制,有辖区,布政使司事实上已经不是一省之首,一省之首就是巡抚衙门!那清朝的布政使司是个什么呢?清朝布政使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巡抚的属官,任务是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也就是说,清代中期后,官方和学界对“省”的概念逐渐清晰,不再模糊了。但,虽然“省”某种程度得到了官方认可,但事实上一直到清末,“省”仍只是一个习惯性称谓成,清朝一些历史事件,比如“江南分省”,“陕甘分省”,“台湾建省”等,其实质也只是设置了巡抚而已,并不是正式设立了类似“省政府”的机构,正式名称其实还是布政使司。一直到民国建立后,才正式将“省”(不是行省)定为一级行政区划(如果不算中间太平天国设置过省的话)。

“道”这一行政区划的概念应该是清朝所独有的,明朝朱元璋时的行政区划中相当于省一级的除京师外是13个行省,当时称布政使司。譬如明成祖朱棣在还是燕王时的封地基本就在山东布政使司的管辖区域内,布政使司再下设州(府),县,这一制度基本为后来的明朝皇帝所沿用。而清朝时中国有18行省,行省下在原来的州(府)之间有的地方还设立了“道”这一行政区划,一般领有若干州(府)和县,行政首长称为道台或道员,譬如上海原先就属于苏淞道的管辖而慈禧的父亲惠征就曾做过清朝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通俗点来说“道”有点像我国建国后曾有的地区这一概念。而楼上的说“道”是省的非官方称呼并不对,楼上举出浙江道这一依据,这并不正确,一般说浙江道或安徽道在一些特定场合或称谓中,譬如都察院的浙江道御史或安徽道御史等,此时的“道”确实已经是指省的概念,但在一般来说行政区划中的“道”的概念不是指省,而是指省和州(府)之间的那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中国的一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是“布政使司”。我们都知道,中国在封建时代创造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行省制”,到现在的社会,中国仍然以“省”作为一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但是追根溯源的话,其实“省”作为中国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历史并不久远,成为正式名称其实是在民国时期,在明清的时候,中国的一级行政区都是“布政使司”。

众所周知,“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地方的机构,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新时代,是中国制度的历史性变革。但是,元朝灭亡后,并没有被明朝沿用,而是被废除了。明朝时期设置了十三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权,也就有了“布政使司”的行政机构。但是作用和“行省”是一样的。

那么清朝又是怎么样的呢?清朝对此稍微有改动,但依旧还是“布政使司”为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清朝研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后,发现是地方过于分散导致的,于是就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依旧大体上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制度,但是却新增加了“巡抚”。不过权力却大大不同。巡抚掌控了地方的大权并且隶属于中央,而布政使司就退而其次后,掌握部分权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都叫做“布政使司”,而非“省”。对于“省”这个称呼,出现于元朝和明国时期,并且延续到现在的社会。



时候的一级行政区叫做布政史司,因为行省的权力太大了,所以当时的皇帝是为了削弱行省的权利,分成了很多块。

其实明清时代的中国一级行政区都不叫省,而叫布政使司。

明清两代中国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都不是省。

应该叫布政使司吧,因为在古代是没有省这个词的

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布政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答:明朝的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的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布政使,俗称藩台、藩司等,明代洪武初,明洪武九年开始撤销行中书省,陆续设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清代时,布政使正式定为督、抚属官,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江苏设二员。布政使这个官职是古代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作为...

明清的布政使是个什么官职?
答:明朝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布政使,俗称藩台、藩司等,清制为从二品。明代洪武初,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撤销行中书省,陆续设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但江苏则设二员。布政使主要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

清朝的官职布政司理问是什么官
答:布政司是叫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行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长官是布政使。布政使司里面有个机构叫布政司理问所,理问就是这里面的官员,清朝是从六品,掌管勘核刑名诉讼。望采纳。

布政使的官有多大呢?
答:三个司的长官为什么都叫使呢?使是什么意思?使者的意思。对了,这些衙门不是单纯的地方衙门,而是朝廷派出机构;其长官也不是地方官,是中央的派出官员,这样做的初衷还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全国有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比如福建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明朝有两京十三省之说,说明明朝对省一级还是沿用省...

清朝布政使是个什么官,是现在的省长吗?
答:清朝的布政使源自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设置的左右布政使。康熙初年,逐渐形成定制,各省设置布政使一员,江南省(后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等少数省份设布政使两员,从二品,是重要的省级官员之一,又称藩司、藩台,地位仅次于巡抚,主管一省钱粮、赋税。如果硬要把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相对应,布政使应当达不到省长...

布政使司是什么意思
答:1. 布政司,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官职称为布政使。2. 这一机构出现于明清两代,亦称作藩司衙门。3. 布政使司的官阶为三品,属于地方高级官吏。4. 其地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主要职责涉及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以及协调督抚与各府县之间的关系。5. 布政司的...

以明朝为例,省\府\县分别有哪些衙门,掌印官员及从官\属官又分别是什么...
答:布政、按察二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在明初权势极重。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因事派都御史出任总督或巡抚,总领一方军政,逐渐成为地方实际首脑,权力凌驾于两司之上,总督或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明代各省在两司与府之间设“道”,道有两类:于布政使司内置参政、参议...

在明、清的省级管理中,官员到底是怎样设置的?
答: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的时候,布政使司是一个正省级级别的高管,二品,是省级政府机构的最高官员,属于省长级别。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布政使却是副省级官员,属于常务副省长的级别。所以说,无论是官位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还是管理事务范围的多少,明、清两代布政使司都有较大的区别。但是,不管如何该...

布政使是什么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答:明清布政使 清代的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略如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布政使给巡抚的公文用“详”,巡抚行文用“札饬”,即纯属上下级的关系。但在明代,布政使却是一省的行政长官,故也称为方伯或藩台,都是一方之长的意思。至于巡抚,在明代初期,类似近代的中央特派员,只能算是...

古代布政通是什么级别
答:这个名字应该是布政使,单位的名称是: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布政使,就相当于掌管经济民政的副省长.布政使的上级就是巡抚,正二品,相当于一省的省长.和布政使平级的还有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的长官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