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作者&投稿:怀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州”,这个词现在至今在中国很多地名中出现,这些通常是地级以上行政单位,比如广州市,常州市,赣州市,苏州市…这些市里面都带有州,大家知道,“州”在古代也是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是不是也和现在的地级市差不多呢?

但是,除了“州”之外,还有“府”,这个似乎大家更熟悉一些,“州”和“府”似乎是同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还真有讲究,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州”这个概念出现的比府要早很多,先秦时期就有州的名称。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不过这里的州更多是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划关系不大,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郡县制”,这是一种两级行政区划,但是,二级行政区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以,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由中央管辖。到东汉时,州已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之后各朝沿用这一体制。


汉朝灭亡后,先是三国乱世,后来西晋又不争气,所以中国进入长期乱世,到隋灭南陈后,中国才再度统一,隋朝一开始实行的行政区后,废除了天下各郡,把郡改成了州,不过到了好古风的隋炀帝时期,又把州改回了郡,到了唐朝又改回州,当然,唐朝一级行政区是“道”。

隋唐时期的“州”,就是我们现在心中“州”的来源。

那“府”呢?“府”作为行政区划要晚很多,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唐朝都城长安城所在)为京兆府,是“府”作为行政区单位的开始。唐朝时,府在道以下,与州同级。一般设在京师、陪都和其他重要城市,如雍州设京兆府,洛州(洛阳城)设河南府,并州(太原)设太原府,益州(成都)设成都府。

这个时候,其实“州”和“府”是同一级别,但是“府”地位更高,宋朝其实也延续的这一情况,宋朝一级行政区是路,宋朝二级行政区有四种,从高到低分为府州军监四个档次,宋朝的“府”一般都很重要,比如首都是东京开封府,还有三个陪都: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然后成都等大城市都是“府”,而一般的二级行政区则是“州”。


然而到了元朝,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行省制度出现,元朝的行省权力比宋朝的路大得多,所以“路”被降低为了二级行政区,于是元朝的行政区变成四个级别:行省——路——府/州——县。但是“府”仍然比“州”要强。

可是,熟悉明清行政区划的人应该知道,明清的行政区划很多情况是这样的:徐州府,杭州府,广州府…

这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了,本来如果说徐州,那么“徐”是地名,“州”属于行政区划名称,但如果是“徐州府”,那“徐州”成了地名,而“府”成了行政区划名。


这其实也是宋元开始的情况,宋朝就有了益州路,成都府路这种情况出现,而元朝更甚,二级行政级别后面都加了路,于是就有了黄州路,庐州路这种情况出现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历史大势,因为一开始大家习惯是单字地名,后来习惯双字地名,所以以前的“州”这个表示行政的词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也一样,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中书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全面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然后“路”给废了改成了“府”,成为主要二级行政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这样明朝比较混乱,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省府州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因为元朝的二级行政区划是“路”,“路”被改成了“府”,所以苏州府,庐州府,徐州府这种情况大量出现,“府”成了二级行政区划,而“州”已经不作为主要二级行政区(当然也有直隶州这种二级行政区划,散州这种三级行政区划等),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地图,看到“某州府”之类的情况特别多

清朝和明朝的情况也差不多。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行政区划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1913年,民国进行了“废府存县”,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被废了,只剩下县,短暂的时间内,“州”作为地名几乎消失(基本不存在“某州县”这种怪异的地名),但后来引入了“市制”,“州”作为地名大量恢复。

“废府存县”,那府城怎么办?明清时期的府城其实也是县的制度,这种县叫附郭县,比如广州府废了,广州城区实际上是南海县和番禺县两个附郭县的行政区。


这一轮“废府存县”给中国后来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带来极大影响,典型的是河南,看看这些地名有多少消失了。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将原有的“府”改制为县,当时江苏部分地方的县推动市制,但皆被当时握有中央政权的北洋政府挡下,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个市,然后全国各地实施市制的风气渐盛,“市”才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

于是,“某州市”这种地名在中国开始大量出现,不过要说明一点,我国现在的“地级市”属于“广义市”,和国外一些“市”不一样(国外的市一般仅仅指狭义的市区形成的行政区),我国现在的“市”并不像“城市”,而更像古代的郡,州,府,是由一个大一些的城市加上很多小城市(县城,县级市)组成的行政区划。



“州”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地级市以上的行政单位,像广州市、上海市、厦门市等等。

古时候的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但是每个朝代都有不同,在级别和领域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是也介乎省和县之间。

古代的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行政单位,不过各个朝代的州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州和郡,哪个面积大?哪个级别高?
答:当时的13部州分别是:豫州(领郡国四)、冀州(领郡国十)、兖州(领郡国八)、徐州(领郡国七)、青州(领郡国九)、荆州(领郡国七)、扬州(领郡国六)、益州(领郡八)、凉州(领郡十)、朔方州(领郡四)、并州(领郡六)、幽州(领郡国十)、交州(领郡七)。最初设置刺史,属中央...

中国古代有哪十几州
答:一、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二、十二州:①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幽州、并州、营州。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书·尧典》:“肇十有二州...

我国古代各级行政单位名称
答:两宋和辽、金时期,路的设置、分合及所辖的府、州常有变动。至元代,我国行省制度确立起来。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

九州形容天下统一,为何古代称呼中国为九州?
答:九州这个代名词最早是出自古籍的《禹贡》,传说是古代时期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了九州,从此九州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代名词。三皇五帝在每个时期以及不同古籍中记载不同,那么九州也是如此,不同的时期的范围划分不同。九州在后来又被称为十二州,是因为由冀州分出来的并州、幽州、营州,加上原来的九州就...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行政区名称 州郡县府道 行省
答:州:是夏商周时的地域划分,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郡:秦始皇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县: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府:介于县和省之间。道:实权不大但却是官僚们的晋升之职,介于府和省 行省: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中国的别称
答: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唐代诗刘禹锡诗云:“何况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马好狂时”。诗中“神州”即为中国别称。 (2)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

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答: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匿名用户 2013-11-05 展开全部 秦朝设立郡县制作为地方的基本建制,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县级组织相对稳定,县以上地方政权变化多多,先后经历了郡县制(秦汉),州制(魏晋南北朝),道路制(唐宋),行省制(元明清)。地方行政长官的...

有没有历史帝科普一下州郡县和行省的区别
答:从二级制发展到三级制,本质上就是因为我国的人口、领土面积和需要处理的政务数量已经增加到二级制无法承受的地步。所以行省制出现,相对于郡县制是进步。甚至于说,郡县制都没有“州郡县三级制”先进,和行省制度比就更不够格了。对于第二方面,政治制度上,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州官最早是什么职务
答:如此以来,“州官”最初的工作有很多,看你是做什么的。如果是县丞一类的,主管一县府库和文书。如果是县尉一类的,那就主管一县治安。古代的一方长官,也就是太守,刺史,县令之类的人,都是很忙的(当然他们手下的属官也很忙),首要原因是官员少。其次就是职能问题:古时候的一方父母官,往往集公...

求中国古代的地理名称,如:郡,州,城,等。都等于现在的什么
答:答:中国古代的地理名称如郡、州、城、都,与现在的县、市、乡、镇相当,特别以泉州府城〈古称温陵〉为例,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