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作者&投稿:祢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第四章 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 congnition)又称为社会知觉:是指人们根据 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

把人看作一个认知吝啬者,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付出。

人们通常会努力形成对世界的准确印象,并且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

(一)分类

在我们认知他人的过程中,人们 并不是将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将其自动归类到某一类中去 ,这个过程就是 分类 ,是一种 自发的、立即进行的 过程。

分类的标准:人们在分类的时候往往以 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 分类。

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认为一个群组内的物体比实际上更相似。我们将人分成不同的群体,我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形成”外群体同质效应“,认为群体外的他人都是”相似的”,从而让我们只喜欢觉得与自己相似的人从而导致群体偏好

(二)图式

图式(schema)指一套 有组织、有结构的认识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个总认知之间的总知识。

图式的分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形成的认知结构,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团体图式(stereotype):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

角色图式(role schema):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时间的系列顺序的图式

图式的重要性:

它帮助我们解释新获得的信息 ,从而做出有效的推论

提供某些事实, 填补原有知识的空白

能使人们对 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结构化 ,以便在将来做好心理准备

(三)社会认知法则

社会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成都做出判断

象征性法则(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人们根据事物与某个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分类。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按照通体种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锚定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kustment):人们以一个数字或者数值为起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事实上这种调整从来都不充分。

(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寂寞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人们 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体会到更多的寂寞 。

社会认知与焦虑

人们对情境的认知和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例如,紧张情绪有可能对生理健康产生影响:

二、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指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根据 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

个人知觉涉及三个方面:

对他人印象的形成

个体采取什么线索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个体对他人形成一些印象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一)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 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

第一印象

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 最初印象 就叫做第一印象。

我们对于他人第一印象的评价维度:

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 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

力量(potency):指从 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ativity):指从 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一旦人被置于这三个维度上进行评定, 即使有再多的评定,也无法增加对于这个人的信息 ,同时,“评价(evalution)”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一旦 人们在评价维度上定位,那么剩余两个维度也基本落在同一方向上

整体印象的形成

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以 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指人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而不是平均

可惜支持累加模型的研究不多

加权平均模型(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通过 对所有特质进行加权平均 ,但 给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

负性效应(the negativity effect):与正向信息相比,负性信息被给予更大的权重,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例更大。

个人知觉的偏差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 受其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影响 而普遍偏高。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negative halo)也叫做扫帚星效应(forked tail)

晕轮效应也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正性偏差(positive bias)

也叫慈悲效应,指人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 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 的倾向

对于正性偏差有两种解释:

“极快乐原则”(pollyana principle):它强调 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 ,认为当人们被美好事物包围的时候,比如善良的他人、晴朗的天气等,便觉得愉快。即使之后有发生不好的事情,人们依然会依照美好的经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有利的评价。 所以人们对大部分的事物的评价总是高于一般水平,因为与不愉快的事情相比,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第二种解释仅限于我们对人的评价。Sears指出, 人们对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要比对其他物体的评价更宽容。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做好评价,所以对他人的评价也比较高。

(二)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

情绪——6种主要情绪的能力具有跨越文化的一致性,这些情绪是人类共通的。

表情的共通性对人类具有极大的生存价值:

允许我们向别人表达感情,从而控制他人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情绪来推断他的心理状态

非言语线索

非言语线索有两种: 视觉线索 和 超言语线索

视觉线索: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以及外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除开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信号

非言语线索的功能:

表达情绪

表达态度

表达个人特质

辅助言语沟通

主要的言语线索有以下几种:

人际距离:当想表示友善的时候,人际距离会变近。文化也会影响人际距离

身体姿势:抛开文化谈身体语言都是耍流氓

目光接触

和语言线索相比, 非言语线索更容易泄露人的真实感情 。

三、归因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 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 的过程。

(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Heider的归因理论

Heider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 想试图解释他人的行为的冲动 ,这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Heider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需求: 一种是对周围环境的一贯性理解;二是控制环境,即能够对周围环境施加影响。

Heider认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个是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另一个是外因。压力、天气、情境等。

Heider认为人们在对原因作出推测的时候,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个是 共变原则 (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二是 排除原则 ,如果没有内因或外因两者之一足以解释整个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个方面的归因。

Weiner的归因理论

Weiner还提出了稳定与不稳定性作为另一个维度的因素:

 不稳定稳定

内部努力能力

外部运气任务难度

Weiner将成功解释为自己的原因,将失败解释为运气,有利于人们坚持。之后,Weiner改进了归因模型,加入了可控制性

 内部 外部 

 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

可控制特定的努力针对某时的暂时努力老师的偏见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不可控特定的能力心境与情绪考试难度一个人的运气

Weiner的归因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归因风格训练的兴趣——如何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理论

人的心理归因风格具有抑郁型和乐观型:

抑郁型风格的个体常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和整体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

乐观型归因风格常把常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和整体的因素,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Kelly认为任何时间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 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

Kelly认为,人在归因的时候,需要用到三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 另外,Kelly还指出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的另一个原则—— 折扣原则(discount principle) :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有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举例:为什么学生会在我的课上睡觉?

对应推论理论

Jones和Davis提出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适用于对 他人行为的归因 ,该理论试图解释 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dispositional trait) ,即人格、态度、心情等。Jones等人认为,我们在如下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相对应:

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二)对自己的归因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Bem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有关自己的态度恶的内在线索很少,而且模糊不清,所以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下的自己的行为去了解自己的态度。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如果做一件事的 动机被过于正当化 ,那么自己的内在动机就会减少;相反,如果 威胁以避免个体从事某项行为 ,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内在兴趣提升(毒品)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人们对自己情绪的直觉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唤起程度和人所使用的认知名称。

(三)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 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 ,而忽视他们 所处的情境的重要性 。

为什么会有归因错误:

情境造成,我们尝试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注意会集中在个人身上而忽视了周围的环境

基本归因错误也依赖于一个人的心理理论

运用基本归因错误会让一个人高估其他人的知识。

基本归因错误也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人强调人的因素,东方人则强调环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