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诗赏析

作者&投稿:冯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的诗句赏析~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写出了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这寺楼峻峭挺拔、高耸入云。“手可摘星辰”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还写出了边疆的寒冷。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送友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译文对照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注释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1、《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2、《蜀道难》。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难》寓意旧说,认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中“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即已说明此诗的主题。《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恶,又写了“人恶”。陈人阴铿《蜀道难》中有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已说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将“人恶”与“无成”联系,则主题逐步明朗化。诗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正是李白一再碰壁之后的愤激之词。作者推断此诗是初入长安或诏赴长安后不久的作品。
3、《行路难》。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4、《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长期以来,编者和教者都将其定为游仙诗,诗的主旨是通过对光明欢乐的仙境描写,反衬黑暗龌龊现实,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非游仙之作,而是曲折地反映现实的诗篇,诗的主旨也绝非教参所言的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而是诗人官场历险后的济世理想幻灭的失落。从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本身可寻蛛丝马迹。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经人举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年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从二十五岁出蜀,到六十二岁病逝,李白一直都没有放弃他“乘风破浪、挂帆济海”的政治理想。而唐代知识分子要想实现理想,应举入仕应为正路,可李白偏偏不屑。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举荐李白,玄宗对李白之名也早有耳闻,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显然,李白是想在长安有一番作为,要像苏秦那样佩六国相印,实现济世怀抱。这样看来,李白的基本思想是入世,不是出世。
再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本身,可谓暗示多多。天姥山上的洞天仙境,是李白心目中的长安宫廷,从耳闻之到心向往之,从心向往之到梦游之,从凭借“谢公屐”登上“青云之梯”到置身于其间,领略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世界:神仙洞府时而气象非凡,令人迷恋;时而阴云密布,令人震恐;时而丘峦崩摧,惊心动魄;时而光辉灿烂,仙人云集。所有这一切,最终归于一梦,一下子到从云端抛入地面,眼前唯余枕席,所有繁华,如“烟霞”般顷刻化为乌有,至此怎能不心生“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嗟叹。从神往到梦游到坠落的天姥山之行,刚好与李白凭道士吴筠的举荐二入长安,一度得意殿前,后因一身傲骨遭权贵排挤,仅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相似。“攀龙堕天”的经历,使李白觉得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破灭,而理想幻灭后的极度失望和无比愤激,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但毕竟,事涉朝政,语干禁忌,李白巧妙地借助比兴言志的手法,将郁积于胸的激情倾吐出来,借游仙之酒杯浇失意之块垒,这才是李白创作此诗的用意所在。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运用浪漫的手法曲折地反映现实之作,决非游仙诗;诗的主旨也不是向往神仙世界,表达出世愿望,而是表达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嗟叹与愤激之情。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写出了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这寺楼峻峭挺拔、高耸入云。“手可摘星辰”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还写出了边疆的寒冷。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李白古诗鉴赏
答:文章导读: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下面是我收集的 李白的古诗鉴赏,祝您生活愉快 【篇一】《将进酒》鉴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含赏析)
答:现存作品有1184篇,其中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等。历史上有很多人喜爱他,不只是因为他豁达洒脱的心境,还因为他写的一手好诗。尽管在那个年代,诗并没有给他在朝廷带来多大的官,不过也让他处处遇贵人啊。今天小编就重点带大家欣赏欣赏诗仙...

赏析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答:《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赏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全文翻译和赏析
答:苏轼的议论发表后,二诗的评比成了诗史上聚讼的一桩公案,引起人们思考。这在总结创作经验上是大好事。不过,徐诗也有可肯定的地方,倒不必骂它是“恶诗”。评价:苏轼说 :李白的诗好、自己的诗妙,而不提倡徐凝诗。因为宋代赞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被逼无奈,看皇上脸面,写出来《戏徐凝瀑布诗》。典...

李白诗歌金陵三首原文及赏析
答:总的来看,李白的 《金陵三首》 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抒发出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我们读了深深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而写,挥洒自如,不...

李白古诗赏析解释
答:李白古诗赏析解释 李白的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 。那你知道李白的诗抒发了什么情感吗?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李白古诗赏析解释1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

李白关于优美的诗句赏析
答:2.李白写的优美诗句 李白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创作了很多描写山的古诗,很难说哪一首是写的最好的,下面介绍几首最经典最、广为流传的供楼主欣赏。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天台晓望》诗词赏析
答: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与杜甫高适分手以后,来四明山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但此时贺老已经去世.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以后的事.从诗的情绪看是很高涨的,李白一上来就是四句...

李白的诗赏析
答:李白的诗赏析 《蜀道难》赏析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_、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

李白写女子的诗及赏析
答: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诗文赏析】美人久久地独坐,深锁双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充满了哀怨之情。这首诗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层次分明,含蓄深厚,余味无穷。此诗表面上市闺怨,但实际上是反映作者怀才不遇,希望遇到识才之人的失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