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哪些?

作者&投稿:钦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之[ zhī ]
部首:丶 笔画:3 五行:火 五笔:PPPP
基本解释
1. 往 由京~沪。君将何~?

2.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 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 指示代词。这;那 ~二虫。~子于钓。

5.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 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2.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4.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3.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相关词汇
组词 之后 之前 之一 总之 兼之 反之 之字 之卦 之子 卒之 更多>>
同音字 只 呮 吱 倁 搘 祗 巵 枝 馶 织 更多>>
同部首 丼 为 主 必 举 半 义 州 屰 鼡 更多>>

之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答: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

之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答:」释义: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15、用作动词,意思是:取用。古文出处: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释义:所以,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改而使用他的短处,即使是尧这样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16、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其虫旧曾有之。”中的“之”的用法。
答: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古代文言文之的用法
答:太多了内容,这里有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的详情用法/gwxx/wywxc。 2.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

“之”在古代有什么用处?
答:根据词性不同,“之”字的古义如下:一、用作动词,意思是:1、是、为。2、至、到。二、用作代词,意思是:1、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2、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3、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4、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

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答:【之】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

怎么分清古汉语中“之”是代词他还是指这(那)件事?
答: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

之字的用法有哪些?文言文中
答:1 到……去 《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2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论语》:学而时习之 3 指示代词,这、此 《庄子》:之二虫又何知?4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诗经》:羔羊之皮 有时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

语文中“之”字的用法
答: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

之字在文言文
答:1.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